後方法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討論文

一、後方法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後方法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討論文

縱觀歷史漫長的外語教學研究,教學方法研究始終佔據其主導地位。“從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語言教學的研究是圍繞着一個簡單而理想的教學方法的研究””。這一時期被稱爲“方法時代”,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教學法,上世紀90年代後期至最近幾年衆多國內外知名學者對語言教學方法及其研究提出了置疑。國外主要有:聖迭戈州立大學的Kumaravadive在2002年的英國約克大學第36屆IATEFL國學術年會上對這種純方法的研究嚴重質疑的同時提出了“反方法”、“超越方法”和“後方法”的觀點; 舊金州立人學語言學教授Brown以及際知名教授J.C.Richards進一步指出外語教步人“後方法時代”。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就“後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單一方法的侷限性,並體會到根據具體教學情境而採用不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重要性及優勢。

二、後方法理論的基本內涵

後方法注重教師在理論建立及具體實施上的自主性。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具體性,以及教學宏觀環境中的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後方法教學法是一個以教師自主性爲核心的三維繫統,包含了三個參量:特殊性(particularity),實用性(praticality),可能性(possibility)。特殊性既是教學目標也是教學過程,它特別強調教師在自主的教學,反思和行動的過程中,應該加深瞭解所處的宏觀和微觀的教學環境,特殊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不斷髮展“適應特定環境,立足本土教學”的後方法教育理論和實踐。後方法教育理論提出的另一個參數是實用性。“實踐理論”(theory of practice)是教師不受先驗理論的影響,在教學實踐中基於本能與洞察而得出的自己“理論”,是在實踐中對可行與不可行的一種強烈感受,一種覺得行之有效卻往往“說不清道不白的感受”。後方法教育理論還提出了可能性的參數。

指出教育觀應當打破傳統的包括教學策略,教學材料,課程目標,評價方式的教育模式,而應當考慮對教學者和教學對象都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後方法的這三個參量重在強調教師通過自身以往的教學經驗,挖掘個人發展教學理論的潛力,從而建構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情境的一套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

三、後方法理論對於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

(一)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的改革

根據後方法理論,以往的任何一種教學法都不是適用於每個教學情境的,教學要以應用爲目的,以“必須,夠用”爲原則,開展實用英語教學,尤其針對每個專業特點,開設與之相關的專業英語,並根據各個專業的特色來設置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師要更新教學思路,轉變課堂角色,由原來的以教師爲中心,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轉變爲以學生爲中心的活動型、實效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啓發和創造英語環境,幫助學生理解和交際,是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轉變爲主動索取知識、不斷提高學習與實踐能力的主體。

同時教師也必須對學生所學專業有所瞭解,使英語教學與之相結合。讓自己的英語教學不是所有學生都是一個模式,而是有針對性的,能夠針對不同的專業特點做一些適當的調整,比方說動畫專業的學生的大學英語課程,可以根據他們擅長製作動漫的專業特點,佈置學生課前製作和本單元話題相關的多媒體材料,分小組上臺進行演示,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真正去預習課文內容,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擺脫了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做到教學相長,而且良好的師生互動也能促進師生感情,讓學生髮現學習英語的樂趣,激起他們學英語的渴望。再比方像涉外專業這種英語基礎較好的專業,可以一改以往單一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試着讓學生分小組笆行課文的學習,成立學習互助小組,並讓一些好的小組上臺講解課文段落,這樣學生在學習,查找資料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中學不到或者說忽略了的知識。

(二)課程設置的改革

根據後方法論中的特殊性的原則,我們應該制定適合自己的課程,而不是簡單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說到課程設置,筆者有些疑問,現在的英語專業開設的綜合英語課,教材內容包括互動環節、文章閱讀、聽力、寫作、拓展練習等幾塊,看似好像確實綜合了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的內容,但英語專業還開設了專門的聽力課,口語課。不應該做重複勞動,要各歸其職,聽說課就重點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而綜合英語課就應該着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和篇章分析能力。再說說非英語專業的課程,筆者認爲只需在一些涉外或者和外貿相關的專業開設大學英語課程,並且可以開設口語、語音之類的這樣的課程,以及和外貿專業相關的商務口語課程;至於像計算機、網絡管理、藝術類等專業就無需開設大學英語課程了,倒是可以轉爲學習一些和他們專業相關的專業英語知識。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三)加強語言訓練環節,提高語言應用及專業技能的實踐在英語教學內容上,不同於英語語言文學方向的教學,具有專門用途英語或職業英語教學的特點。

語言教學是一門實踐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是通過交際來獲得語言知識能力並應用於交際活動。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程模塊,以後方法教育理論的特殊性,實用性原則爲導向,以具體的教學對象爲基礎,適時適度引入現代外語教學理論中交際性教學理念,加 強聽說能力的培養,改變傳統外語教學中輕口語、聽力,重讀寫能力培養的弊病。又在後方法理論中的宏觀策略提出的要提高學生自主性,積極發揮學習者學習主動性的指導下,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的參與程度決定了教學的成敗。 語言直用能力的培養比語言知識的傳授更爲重要,教學中應該是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能力的訓練有機結合,學校的培養方案應當科學設定好好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訓練的比例。學校應該充分運用老師和學生積極性,利用現有的教學設備和條件,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突出英語實用能力及專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筆者所在學校就是給英語專業學生每個學期安排一週的校外實訓,和一週的校內實踐課程。安排學生到相應的國小進行教學實踐,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並且商貿,金融保險類的專業到了大三都會安排學生到相關的大型貿易公司,以及上海的平安保險公司和福建海峽銀行等單位進行實習,很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並提高了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完善。另外,我校還開設了創業園,爲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豐富了學校的第二課堂活動。

(四)實施分級教學,因材施教,教學相長所謂的分級教學,就是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制定出適宜他們的教學安排,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這就符合了“後方法”教學理論裏的特殊性和實用性的特點,不同層次的分級別教學,能讓學生清楚自己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能力所能達到的實際水平,根據自身的實際,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目標,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向學習的.主動者過渡。在這方面,筆者所在學校做出了一些迴應。在提高本科生四級通過率方面,針對快班(非藝術專業)和慢班(藝術專業)制定不同的教學進度和課程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的難易程度。這樣一來,做到了因材施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

實施分級教學還有利於發揮教師的教學潛能,促進教師備課的針對性。教師備課作爲教學的起始環節,是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策劃工作,是教師將其潛在的教學能力轉化是現實教學能力的一個過程,對教學好壞有直接的影響。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要兼顧不同層級學生的需要。備課主要以中等程度爲對象,授課空間的侷限性較大。實施分級教學。根據班的不同層級,安排不同的教學課程,任課教師可進行差異化的備課,爲其教學潛能的發揮創造更大的空間。

在此,建構主義原則對於在教學過程發揮學生的最大潛能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從而使得教學相長。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爲:“以學生爲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在這種模式中很清楚的提出四大要素: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爲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這一點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有深刻體會的,比如對於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可以佈置學生分小組查找相關資料,並在課堂上進行講解演示,這樣做的好處是不但加深了學生們對這一課文的理解,更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讓教學在一個良好的有機環境中進行,使學生形成了自身個性化的學習方法並促進了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結語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後方法教育理論爲大學英語教學開拓了新的領域,並且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它符合當今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思想,它必將對我們的教學起到積極有效的啓發和推動作用。目前高校英語教學確實存在種種問題,而改革的實施也要建立在實踐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對於以上這些改革能否成功進行,還需要專家學者們不斷地去實踐,去探索。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的高校英語教學能夠真正走向一個更加合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