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荊軻刺秦王》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反抗暴秦、勇於犧牲的精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提供的《荊軻刺秦王》的教學設計,大家可以參考閱讀,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生網。

《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內容。

2、結合課文第一、二部分的學習,進一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習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譯,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目標重難點】

1、要了解戰國末期燕國與秦國的鬥爭形勢,從整體出發,再來觀察燕太子丹遣荊軻刺奏王的意義。

2、目標2

【學法指導】

誦讀法 討論法

【知識鏈接】

  1、 關於《戰國策》的知識

課文節選自國別體史書(以國家爲單位分別記敘歷史)《戰國策•燕策》。國中語文第六冊的基本課文《唐雎不辱使命》節選自《戰國策•魏策》。《戰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時期的史料編訂的,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爲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着重記載了策士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語言犀利流暢,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原書沒有標題,課文題目都是後加的。

  2、關於士階層

士是周以來的一個貴族等級,是貴族的最下層周代分封制規定貴族有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和士以上三個等級都有一定的田產,全國土地歸天子所有,天子封諸侯國給諸侯,諸侯再封邑給大夫,而士不能佔有土地,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無恆產”但是士階層也有自己的貴族尊嚴,佩劍是貴族的標誌,因此無論士有多窮也要佩劍,因爲這代表他貴族的尊嚴,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有恆心”在戰國時代,士階層的地位有所提高,春秋時期一些居於士階層的大夫家臣就掌有重權,例如孔子時代的陽虎,到了戰國時代,士主要分爲幾個類型:文士、武士、辨士和謀士,根據他們的名字就能夠猜出他們的專長這些士依附在大夫和諸侯身邊,爲他們出謀劃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門客,主公爲他們提供食宿,他們就要對主公盡忠,但他們絕對不是奴隸,因爲他們享有人身自由,如果主公失勢或對他不好,他就可以選擇離開戰國四公子都有蓄養門客的習慣,經常門下食客三千,信陵郡竊符救趙中的雞鳴狗盜之徒就是士,只要有一技之長就是士士後來發展成爲農民和小地主在孔子的學說中,士被賦予了管理國家的重任,孔子認爲當時的士是周朝的希望東漢之後出現的士族已經和周代的士很不一樣了士這個階層一直維持到西漢,韓信的謀士蒯通就是士

  3、背景介紹: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於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當初,燕王爲了結好於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爲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爲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訪得荊軻,即尊爲上卿,然後派他到秦國行刺,其目的是要荊軻“劫秦王,使悉返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殺之”。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測之秦是極其危險的事,還是毅然前往,當事敗後,荊軻身被八創卻“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壯烈而死.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後,秦大舉攻燕,於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4、兩位主人公 :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後遷居衛國,原叫莊軻,到了燕國以後,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築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爲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託,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爲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爲上卿,精心奉侍……以後,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孫,秦莊襄王異人的兒子。他出生於趙國,所以又叫趙政。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逐步富強起來,前247年,贏政即位爲秦王,前238年親政,從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天下。統一全國後,自稱皇帝,他通過一系列的統一措施,建立了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交通道路,統一貨幣,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是重大的舉措。但始皇以猛治國,法律苛嚴,終於在他死後激起民變。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於沙丘死,時年50歲。

  5、於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1)詩文助讀:

①.燕丹:戰國時燕國太子丹。②發衝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髮直立,把帽子都衝起來了。

(2)妙題誘思:請你聯繫本詩的寫作背景,分析此時詩人的心境。

賞析點撥:因爲駱賓王的“討武檄文”流傳天下,所以他被武則天抓進了監牢。武則天念其才華而不忍殺之,想讓他爲朝廷做事,但駱賓王拒絕了,想返回家鄉。駱賓王非常苦悶:一方面爲自己的處境憤憤不平;另一方面想爲匡復李唐王朝幹出一番事業,又要念及武則天的不殺之恩。在這種彷徨壓抑中,他寫出了“易水送人”這首詩。這首詩雖然名爲“送人”,實際上重點確是借描寫燕丹送荊軻變現出今日送人的壯烈情景,抒懷詠志,曲折地表達了詩人苦悶的心境。

  【學習過程】:

  一、學生誦讀課文,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王翦( ) 謁( ) 揕( )其胸 切齒拊( )心 淬( ) 濡( )縷

忤( )視 徵( ) 瞋( )目 陛( )下 卒( )起不意 箕( )踞( ) 被八創( ) 樊於( )期 偏袒扼( )腕 目眩( ) 夏無且( )

二.速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本文可分成幾個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內容是什麼?

  三.研讀第1-2節,完成下列問題

1.解釋加點詞語

①進兵北( )略( )地 ②旦暮( )渡易水 ③長侍( )

④微( )太子言 ⑤謁( ) ⑥購( )之金( )千斤

⑦秦王必說( )見臣 ⑧窮困( ) ⑨更( )慮之

2.翻譯重點句子(學法指導:注意句式特點和重點字詞的落實)

①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②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荊軻刺秦王是在怎樣的形勢下發生的?

②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什麼作用?

  四.研讀第3-9節,積累文言知識

1.解釋加點詞語

a秦之遇( )將軍 b 深( ) c仰天太息流涕( )

d可以( )解燕國之患 e揕( )其胸 f然則( )

g將軍豈有意( )乎 h見( )陵( )之恥 i濡( )縷

j忤( )視 k偏袒( )扼腕 l樊於期乃前( )曰

m函( )封之 n其人居遠( )未來 o 太子遲( )之

p請( )辭決( )矣 q皆白衣冠( )以送之

r爲( )變徵之聲 s發盡上( )指冠 t終( )已不顧( )

2.翻譯下列語句。(學法指導: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譯)

①父母宗族,皆爲戮沒。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

③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

1. 荊軻私見樊於期,爲什麼能使他慷慨獻身?

2.荊軻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麼?顯示了什麼性格?

3.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送別這一場面的?

  《荊軻刺秦王》導讀單

  第二節

  【學習目標】:

1.分析課文第三、四部分,積累重點字詞,翻譯重點文句。

2.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內容,學習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正確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爲。

  【學習重難點】:

目標2

【學法指導】: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

【知識鏈接】: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策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暴、勇於鬥爭的行爲。

《戰國策》的作者在記敘歷史事件時,過分誇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爲了突出縱橫遊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

《戰國策》長於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學習過程:

  一. 研讀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問題

1. 解釋加點詞語

a持千金之資幣( )物 b朝服( ) c假借( )

d郎中( ) e 左右( ) f 軻自知事不就( ) g 卒( )起不意 h秦王還( )柱而走 I 振( )怖大王之威 j比( )諸侯之列 k唯( ) l陛( )

m顧( )笑武陽 n發( )圖 o 自引( )而起

p荊軻廢( ) q乃引( )其匕首提( )秦王)

r被( )八創( ) s 生劫( )之

2.翻譯重點句子(學法知道:注意重點字詞的落實,省略的成分要補充完整)

① 願舉國爲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② 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四個小標題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節。

②怎樣認識荊軻和荊軻刺秦王這一行爲?

  二、課堂小結

文章以洗練而又生動的文字,通過“私見樊於期”、“易水送別”、“秦廷行刺”等情節,塑造了荊軻這位敢於扶危濟困、助弱御強、有勇有謀、視死如歸的古代俠士形象。荊軻刺秦王並不能真正挽救燕國的危亡。荊軻千百年來被受壓迫的人們敬仰的原因,在於他站在了鬥爭的最前列,去反對秦國對山東六國的進攻和挽救燕國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國和強大秦國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激烈鬥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國時期秦燕之間的兼併與反兼併的鬥爭。

  三、寫法借鑑

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請舉例說明。

  四、學習反思

拓展延伸

1.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蘇洵在《六國論》中認爲荊軻的行爲“始速禍焉”,朱熹認爲荊軻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對他表示稱讚,比如,左思的《詠荊軻》稱頌爲“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論”,“賤者雖字賤,重之若千鈞”,陶淵明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下面我們來讀一讀柳宗元和陶淵明的詩,看看他們對荊軻的評價是怎樣的,和《荊軻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詠荊軻

柳宗元

燕秦不兩立,太子已爲虞。千金奉短計,匕首荊卿趨。 窮年徇所欲,兵勢且見屠。

微言激幽憤,怒目辭燕都。 朔風動易水,揮爵前長驅。函首致宿怨,獻田開版圖。

炯然耀電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銳,臨事竟趑趄。長虹吐白日,倉卒反受誅。

按劍赫憑怒,風雷助號呼。慈父斷子首,狂走無容軀。夷城芟七族,臺觀皆焚污。

始期憂患弭,卒動災禍樞。秦皇本詐力,事與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實謂勇且愚。

世傳故多謬,太史徵無且。

詠荊軻

陶淵明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羣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