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3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3篇

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3篇1

設計意圖: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最有靈性之美的語言。她傳遞着文明,印刻着人間的喜怒哀樂、書寫着無限河山。筆者認爲,古詩的教學,應基於吟誦,貴在於品悟,迴歸生活,切忌支解語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題西林壁》是古詩中寫景抒情的典範,也是情理交融的詩文先河。筆者的教學,旨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在詩的靈動意境中,引導學生和詩人及文本產生共鳴,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詩的強大生命力。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觀念。

課前準備:

收集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激趣,感悟詩的意境,形成對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學古詩可有意思了,今天我們就來學古詩。誰來背首古詩?

(二)出示:

過渡:老師也帶來了寫古詩句,請你讀讀!感受古詩的美!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2、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4、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注意適當解釋

(三)初步形成對山的認識

1、上面的詩句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字,那是——山

2、請你談談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麼樣子的!

二、初步感悟蘇軾眼中的廬山。

(一)揭示所學內容

1、大家談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詩人也想談談自己眼中的山,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

2、出示課件:蘇軾(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採用生活寫實型的)

3、他寫了一首詩叫做:《題西林壁》

(二)初讀詩句,正音

1、出示古詩

2、他遊覽的是什麼山呢?他想跟大家談些什麼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詩。

3、自由讀詩。(配樂古箏《春江花月夜》)

4、請學生讀。

(1)單個舉手積極地讀

(2)男女生比讀

(3)上下句1、2組與3、4組接讀

注意用上激勵的評價語,同時正音

(三)初步釋疑

1、明白所寫的山和題詩的地點等基本常識。

(1)過渡:有句格言叫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書讀着讀着就知道其中的東西了。你們也讀了好幾遍了那麼你讀懂什麼了呢?

(2)隨機交流。

2、師相機補充:

(1)詩是蘇軾49歲寫的

(2)這首詩是寫廬山這十幾首中最後的一首。

三、探索廬山的真面。

(一)見識廬山的多面性

1、蘇軾見到了怎樣的廬山?(引導用現代語言表達)

2、詩句是怎樣寫的?

3、出示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4、釋字解詞:

(1)橫看——正面看

(2)嶺(圓)——峯(尖險)

5、蘇軾怎樣去感受廬山的?(引導回答:從不同角度去看廬山,有正面看、側面看、遠處看、近處看、站在高處俯瞰、站在低處仰視)

(二)感受廬山多面的美

(1)這樣的山你見過嗎?美美地自由讀前兩句

(2)這樣的山是怎樣的山?(引導讀者的心情的詞語——百看不厭、心曠神怡等詞)

(3)齊讀詩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詩意

1、你們喜歡這樣多情的廬山嗎?

2、蘇軾也跟大家一樣,真的想一覽廬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嗎?

3、齊讀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渡:詩中哪兩句告訴我們他不能?

4、誰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注意字意

5、蘇軾在嘆息啊,你讀出來了嗎?品悟讀

(二)明事理

1、提升廬山的真面:

過渡:蘇軾見到了如此變化無窮的廬山,爲什麼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引導:廬山的美、味道永遠領略不盡的,局部的美並不是廬山的全部)

2、蘇軾怎樣才能見到廬山的真面?

3、小結歸納:從整體上看,纔有可能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圖——描寫同一樣東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過這樣因爲看了局部而忽略整體而犯了錯的事情嗎?

我們對待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呢?

五、練情鞏固

(一)今天在詩人蘇軾的帶領下,你見到了怎樣的廬山啊?

齊讀古詩(配樂古箏《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這是( )的廬山,只有( )才能見到廬山真面!

過渡:蘇軾眼中的山可和別人眼中的山一樣嗎?詩人蘇軾想通過詩來告訴我們——

六、小結:

歷來寫山的人不計其數,而蘇軾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們在生活中好好品悟這一座座真實而神奇的山吧!

作業:觀察一處景物或一樣物品,並記錄觀察時的感受!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3篇2

(一)、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誦並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三)、教學難點:

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四)、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川秀美(背景圖),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時留下了千古佳句。今天,高老師就帶來了兩首古詩,一首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題西林壁》,另一首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遊山西村》。

二、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你知道這兩首古詩是寫哪兒嗎?來,同學們,看着手中的書,自由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1.指導學生讀《題西林壁》題目,解題:題寫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

2.學生讀《遊山西村》

正音

渾 豚 重

三、學習《題西林壁》一、二句:

1.讓我們隨着蘇軾來遊覽一下美麗的廬山吧!(配樂課件)教師有感情地朗讀。

2.詩人從哪幾個角度來觀察廬山,請大家在書上圈圈畫畫。

3.“橫看”是怎麼看?(課件,橫:①使物體成橫向。②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跟“豎”、“直”、“縱”相對。③縱橫雜亂。④漢字由左到右的筆形。)讓學生判斷選擇。

4.從正面看,你看見了什麼?“嶺”是怎樣的呢?你能畫一畫嗎?這是怎樣的山嶺?(課件顯示連綿起伏的山嶺)指導讀“橫看成嶺”。

5.從側面看,你看見了什麼?(課件)這是一座什麼樣的山峯?(陡峭)指導讀第一句。

6.那麼,從遠處看廬山是怎樣的?(課件顯示遠近高低的圖片)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是危崖險巖,從高處向低處俯瞰是幽谷深澗,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以說是“遠近高低各不同”。

7.(課件顯示六張廬山圖片)從不同的角度看,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看看你能把廬山的美讀出來嗎?(個別讀,集體讀,配樂讀)真是百看不厭,越看越美呀!

四、學習《題西林壁》三、四句:

1.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究竟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他找到原因了嗎?

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爲_____,視野受到侷限。咱們還可以換個說法,因爲_____,所以_____。

3.是呀,作者爲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而嘆息,但他似乎又明白了點什麼?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後兩句詩。有的同學已經背出來了,誰來適一適?

4.看山如此,看事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正應了那句老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五、學習《遊山西村》一、二句:

1.學了《題西林壁》,我們既欣賞了美麗的風景,又明白了一些生活的哲理。(板書:賞景明理)下面我們隨着詩人陸游到山西村去看看、走走,想想又能悟出什麼道理呢?

2.詩人陸游因爲被朝廷罷官迴歸故里,途經山西村,他此時非常沮喪,非常鬱悶,鄉親們又是怎樣招待這位從遠方歸來的遊子呢?請讀讀一、二句。

3、讀着讀着,你眼前彷彿看見了什麼?又彷彿聽見鄉親們說了些什麼?指導朗讀。

六、學習《遊山西村》三、四句:

1.受到鄉親們熱情款待的陸游心情豁然開朗。他騎上毛驢,流連於山水之間。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懷疑____,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麼?(課件顯示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眼前柳綠花紅,又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

2.眼前之景不正和陸游此時的心境相吻合嗎?被罷官的陸游本以爲前途渺茫,陷入了困境,但是樸實的鄉親們卻給了他走出困境的信心。這份欣喜之情,你能讀出來嗎?(指導朗讀)

3.在學習中,生活中,你有過和詩人相同的感受嗎?當你做一道應用題百思不得其解,正爲此懊惱時,______。當你和小夥伴下,感覺無路可走,打算放棄時,______。

七、配樂朗誦,感悟情境

同樣的觸景生情,同樣的耐人尋味,讓我們隨着詩文再次來賞景明理。

八、課外鏈接,拓展延伸

其實,還有很多詩像這樣於寫景中蘊含着深刻的道理,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在課後把它找來,讀一讀,背一背。

登飛來峯

宋·王安石

飛來峯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3篇3

教學目標:

1、 藉助註釋、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4、 學會觀察的方法,樂於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觀察的方法,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啓示。

教學過程:

 一、複習《望廬山瀑布》,理解詩題

1、導語: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4篇寫景的文章,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一首寫景的古詩,所寫的地點是廬山。

一年級時,我們已經學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一起來背誦。

今天,我們學習另一首寫廬山的古詩??詩人蘇軾所寫的'《題西林壁》

2、板書詩題,讀詩題。

3、藉助註釋,理解詩題。

 二.吟讀詩句,理解詩意

1、 聽錄音範讀,畫出詩的節奏。

2、自由讀詩,讀準字音,把握吟詩的節奏。

3、指明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4、藉助前預習,先在四人小組中互相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5、指名學生解釋詩句。

6、齊讀古詩。

 三、深入學習詩歌

1、四人小組讀古詩,互糾錯誤。思考: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

2、男生讀一二句,女生讀三四句。

思考:詩人觀察的角度有哪些?

題幹:詩人觀察的角度有:

選項:1、從正面看和側面看

2、從遠處看和近處看

3、站在高處俯瞰、站在低處仰視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學期,我們學過《畫楊桃》這篇課文,你還記得其中老師說的話嗎?(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同。有時候看起來真像五角星。)

同樣作者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也看到不同的廬山。下面是老師收集到的一些廬山的圖片(出示廬山的圖片)。

4、

題幹:你認爲作者看到這樣多角度的廬山是通過怎樣的觀察?

選項:1、一次仔細的觀察

2、多次仔細的觀察

5、師引導:這首詩所寫的廬山就像一個千面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現出不同的姿態。蘇軾這樣多次、多角度地觀察廬山,爲什麼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引導:廬山的美、味道永遠領略不盡的,局部的美並不是廬山的全部)

6、師:要想看清廬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廬山全面地看它。

廬山的外表像個藝術家,幻化出各種美妙的姿勢,廬山的內心像個哲學家,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怎樣看?

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獲得正確的認識。

7、引導學生理解後兩句詩所闡述的道理

題幹:“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所說明的道理與下面哪句話相近?

選項:1、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8、聯繫現實談談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師: 在你讀過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邊發生的哪些事是讓你明白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問題的?

生自由說。

9、男女生比賽讀古詩。

四、背誦古詩

1、同桌互背

2、指名個人背

3、會背的起來背。

 五、拓展小練筆

寫寫學詩的心得:學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角度不同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效果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客觀、全面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地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