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老師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類老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有關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想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說明了人類以生物爲師,向自然學習的收穫。文章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因而,在教學中,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還自主學習於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探討與研究之中,親身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感和學習語文的樂趣,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強烈願望。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時我遵循了這一原則。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精讀課文時,主要抓住重點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覆研讀,挖掘文本內涵。因爲這三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如:“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給我們什麼啓發?除了文中列舉的那些事例外,人類還向哪些生物學習過?等等。

通過小組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體現了學習過程的合作。合作的過程,是師生、生生思維碰撞的過程,是相互學習的、接納的過程,也是分享學習成果的過程。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求知的慾望特別地強烈,課堂氣氛空前高漲。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2

《人類的“老師”》是一篇有關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具體事例,具體說明了人類以生物爲師向自然學習的收穫。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瞭解仿生學方面的知識,及其探索自然的強烈願望。

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這三個自然段的結構相似,寫得具體、實在,內容較多。按部就班,一段一段地讀,耗時很多,學生理解、感悟也不到位。怎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組織學生集中學習第三自然段,然後將本段的`學習方法運用到後面的學習中。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要求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人類的老師是誰?科學家學到了什麼?有什麼發明?(發現、設計……),然後交流、討論,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科學家以生物爲“老師”,爲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關於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說明了人類以生物爲師,向自然學習的收穫。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以科學家從魚兒能在水中自由升降獲得啓示,發明潛水艇爲例,指出魚類是人類的老師。二至六自然段例舉自然界的種種生物,表現了人類以它們爲老師纔會發現、發明、模仿,創造出新事物。第七自然段呼應開頭,點題作結。本文詞語比較豐富,要引導學生領會、積累。學習本文着重是讓學生了解一些關於仿生學方面的知識,讓他們讀懂課文內容,並激發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因此,我在教學時並未作過多的分析,而是採取了引題質疑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把問題“還”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讀自問、討論等形式自己解決。這樣做,既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還能引導學生髮揮主體作用,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實踐證明,把問題“還”給學生,是一種不僅有利學生“學會”,而且有利學生“會學”的好辦法。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4

面向全體,關注個體差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劉老師這節課能注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發展,尤其對學困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鼓勵。“擡起頭,舉起手,大膽地說出你心中的想法,要相信自己,給自己一次鍛鍊的機會”、“不錯,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有很大進步”等真誠的讚美、和藹的微笑,使學困生獲得了充分的自信,課堂上創設了一種民主、平等、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均獲得了不同層次的心理滿足與成就感,有利於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注重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這節課,我能以新的教學理念,藉助文本,發揮語文課特有的“薰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注重了對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與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體現了文以載道的教育功能,而且整堂課的教學與文本的文化內涵、語言形式一脈貫通,渾然一體。

在教學中,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的差異性,創設一種自由、民主、和諧、輕鬆、愉快的氛圍,學生會越來越愛語文課。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5

《人類的“老師”》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本課的第二課時我是用“引導自學”課型完成的,班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能根據我出示的自學提示進行自學,在討論的環節中,小組長能合理安排組員討論並提出疑問。課堂結束後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部分學生的課文概括能力不夠。

在自學“課文三、四、五三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時,部分學生概括字數過多,不知怎麼去取捨,有的甚至是大篇的段落複製。在這個問題上,我沒有對孩子進行專項訓練,告訴他們其實可以用“人類根據什麼而發明或設計出什麼”。在之後的全班交流環節中,經過我的'提示,大家對四、五自然段的內容概括就得心應手了。

2、時間沒有把握好。

在自學與小組討論的環節中,學生糾結於“課文三、四、五三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這個問題,時間有所拖延,以致整個課堂結束有所拖延。

總之,經過其他老師的評課,認爲本節課教學設計合理、自然,但在時間的設計上要更加合理,不要在某些問題上浪費太多時間。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我會考慮的更全面。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篇有關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說明了人類以生物爲師,向自然界中學習的收穫。課題中的“老師”是有雙引號的,這個引號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讀完課文,他們就能夠明白,抓住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但我個人認爲,這只是對這篇文章“老師”的理解,我們最好別忘記“老師”的本意,因爲本意也是重要的。所以在揭示課題後我首先告訴學生什麼是老師,“老師”的職能就是教育啓發學生努力學習,人類的“老師”給予我們的同樣是啓發,但這種啓發不是告訴,而是人類在遇到問題之後的進一步研究,這位“老師”把好東西早就放在那裏,但因爲人們沒有重視它,所以發現不到,當遇到困難後,纔想起來,這是教訓給予人的再創造。當然這也是人類一步步走向科學、文明的必走的路。因爲本課的內容生動有趣,在導入新課後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讓學生從整體去感知課文的內容,同時對老師有更深一步的認識,我們這樣認識,就可以在教學之中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切。所以“老師”一詞應該讓學生明白。

因爲本文是一篇科技小品文,知識性和趣味性強,文章結構簡明,便於學生自讀自悟,所以應培養孩子的觀察、發現、探索的精神,。在“討論探究”這一環節設計了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段落朗讀體味,交流。在學生都交流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後我再讓學生交流課外蒐集的'人類的“老師”的資料時,激發了學生極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當然,交流資料並不是此次探究的最終目的,目的是通過在學習文本的基礎上,擴大孩子們的知識量,從而達到昇華情感的目的。第二個層面的探究設計的問題是:你覺得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怎樣做才能發現更多的人類的“老師”來爲人類造福呢?以此討論使課堂聯繫實際,激發孩子觀察、發現、探索的精神。在交流探究的過程中我適當的點撥,鼓舞學生大膽想象,敢於質疑,同時引導他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有部分學生提出了關於“鳥類研究”“昆蟲研究”等等的問題,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大自然的奧祕,培養了興趣。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7

本文是一篇關於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說明了人類以生物爲師,向自然學習的收穫。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以科學家從魚兒能在水中自由升降獲得啓示,發明潛水艇爲例,指出魚類是人類的老師。二至六自然段例舉自然界的種種生物,表現了人類以它們爲老師纔有發現、發明、模仿,創造出新事物。第七自然段呼應開頭,點題作結。本文詞語比較豐富,要引導學生領會、積累。

第一次教學本文第一課時,我採用先整體認知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寫了哪些人類的“老師”,然後指導學生學習第一、二自然和最後一自然段,點明本課的一個寫作特點——前後呼應。第二課時,我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把3、4、5、6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用表格的方式列出來,再一一講解。在教完以後,發現用這種方式學生對內容是吃透了,但對課文中精彩詞語的領會和積累,還有課文的朗讀時間就不足夠了。於是,在二班試教時,我對第一課時作了調整,我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段,然後先講開頭和結尾,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的認知。第二課時,我不再採用表格的方式來理解,而是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後再作彙報。二班的同學比較活躍,對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非常喜歡,學習的氣氛高漲。但由於是自主學習,有些段落就沒有人喜歡,特別是看到老師拿出雞蛋後,大家都對這個內容非常感興趣,其他的內容興趣就減低了。所以第三次在我自己班試教時,我就安排一個組學習一個內容的.方式,這樣學生的學習就顯得有序多了。

本課教學還有一個重點是“說說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四年級學生平時訓練並不多,往往是優秀學生“唱”一下,所以真正要讓學生都能說還真是不容易。不過,由於這篇課文結構簡單,所以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方法,我讓學生運用“科學家從____得到啓示,發明(解決、造出)了____。”“人們模仿____,造出(改進)了____。”這樣的句式來概括自然段的意思,問題就顯得簡單了。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覺得,我們就是要讓這個例子成爲學生的老師。其實,不僅僅是自然界的種種生物是人類的“老師”,我們身邊的一切皆可爲師。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創新!課後,我還讓學生把收集到的資料與同學分享。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8

最近上了《人類的“老師”》這篇課文,感觸很深。

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因而,在教學中,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還自主學習於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探討與研究之中,親身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感和學習語文的樂趣,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強烈願望。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精讀課文時,主要抓住重點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覆研讀,挖掘文本內涵。因爲這三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如:“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給我們什麼啓發?除了文中列舉的那些事例外,人類還向哪些生物學習過?等等。

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求知的慾望特別地強烈,課堂氣氛空前高漲,尤其是個人彙報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以及小組交流學習成果時,他們暢所欲言,就連平時很少動腦、很少開口的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舉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又一個高潮。

雖然這堂課只是短短的四十分鐘,但帶給我的卻是太多的震憾。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們的學生有那麼大的潛力,那麼大的暴發力,爲什麼我們做老師的在平時的教學中總是顧慮重重放不開手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信任學生,他們只是個孩子;

二、不相信自己,能否駕馭課堂;

三、爲了趕進度,怕浪費時間;

四、習以爲常,不願破這個規矩。

五、孤陋寡聞,不思進取。

在快要下課的時候,我給同學們佈置了一個作業:回家也拿一雞蛋緊握在手中,感覺一下“薄殼結構”。時隔幾日,我想起了這個作業。於是,我詢問實驗的結果。有22人回家做了這個實驗,但是,有8人把蛋殼給捏碎了。這給同學們的心中蒙上了一層疑惑:書上說的這種“薄殼結構”不是很牢固,怎麼捏也捏不碎嗎?爲此,我也產生了很深刻地沉思,現在雞蛋的質量影響了“薄殼結構”的牢固性。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錯!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啊!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有關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說明了人類以生物爲師,向自然學習的收穫。

學生對這課比較感興趣,教學時第一課時時,我引導學生讀完課題後針對課題質疑,學生們有很好的觀點:人類的'老師指的是誰?爲什麼能成爲人類的老師?……我將比較典型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然後引導學生針對問題朗讀課文,從文中找答案。在學生讀完課文後朗讀生字詞、課文,在將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解決讀課題時提出的問題,多數學生都能將問題解決掉。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第二課時時,我主要是出示一張表格,引導學生找出人類的老師有哪些。這個問題解決了,學生對於課文的學習就沒有什麼難度了。在講完課文後,我引導學生查資料,看看人類的老師還有哪些。學生們的興趣很濃,很多學生找到的資料非常有價值。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10

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因而,在教學中,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還自主學習於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探討與研究之中,親身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感和學習語文的樂趣,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強烈願望。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在談到:“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給我們什麼啓發?除了文中列舉的那些事例外,人類還向哪些生物學習過?時,課堂氣氛空前高漲,尤其是個人彙報自己蒐集到的資料,孩子們暢所欲言。

其實,學生也是人,他們不是機器,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足夠的自主學習能力,關鍵的是要靠我們去引導,教給他們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我們做老師的可要充分相信學生,千萬別什麼都放不下,那樣的話,學生累,你更累。

其實,說來也有些汗顏,孩子們說的有些內容,我還不知道呢。看來,孩子也能成爲我們的“老師”。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11

《人類的老師》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

本文詞語比較豐富,要引導學生領會、積累。學習本文着重是讓學生了解一些關於仿生學方面的知識,讓他們讀懂課文內容,並激發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因此,我在教學時並未作過多的`分析,而是採取了引題質疑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把問題“還”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讀自問、討論等形式自己解決。這樣做,既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還能引導學生髮揮主體作用,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實踐證明,把問題“還”給學生,是一種不僅有利學生“學會”,而且有利學生“會學”的好辦法。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精讀課文時,主要抓住重點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覆研讀,挖掘文本內涵。因爲這三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12

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因而,在教學中,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還自主學習於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探討與研究之中,親身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感和學習語文的樂趣,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強烈願望。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任務。在教學時我遵循了這一原則。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精讀課文時,主要抓住重點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覆研讀,挖掘文本內涵。因爲這三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如:“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給我們什麼啓發?除了文中列舉的那些事例外,人類還向哪些生物學習過?等等。

1、明確一些方法。本篇課文很明顯的特點就是通過一個“點”將形象典型的事例與人類的.改造發明有效地聯繫起來,扣住這個“點”即可以起到挈領的作用。這個“點”便是動物帶給人類的啓示。在學完“鳥兒帶給人類的啓迪”以後,我便讓學生通過自主研究與合作交流的形式討論學習其他的兩個事例,學生覺得輕鬆,覺得快樂。

2、激發一點情趣。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輸這些“仿生學”方面的科普知識,許多學生也許覺得無聊。因此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是相當的有必要。如何激發學生的情趣,教師除了考慮自己的語言感染力,對文章抽象語言的形象感悟,對科學中新發現的意義的認識,對相關材料的有效補充等,都值得探討。

3、滲透一種思想。課題人類的“老師”,我讓學生探討“老師”二字爲什麼要加雙引號?通過互相啓發、補充,學生明白了,要想真正獲得科學的新發現,還得靠人類自己去發現、去思考,這樣理想才能真正變爲現實。

課的開始學生的質疑,一方面激發了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另一方面篩選出了中心問題,爲後面的探究學習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從而提高了探究性學習的實效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習內容、學習夥伴都由學生自由選擇,小組學習彙報方式也由組內學生協商決定,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小組交流中,經歷了探究的過程,體驗了探究樂趣。

通過小組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體現了學習過程的合作。合作的過程,是師生、生生思維碰撞的過程,是相互學習的、接納的過程,也是分享學習成果的過程。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求知的慾望特別地強烈,課堂氣氛空前高漲,尤其是個人彙報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以及小組交流學習成果時,他們暢所欲言,就連平時很少動腦、很少開口的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舉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又一個高潮。

雖然這堂課只是短短的四十分鐘,但帶給我的卻是太多的震憾。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們的學生有那麼大的潛力,那麼大的暴發力,爲什麼我們做老師的在平時的教學中總是顧慮重重放不開手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信任學生,他們只是個孩子;

二、不相信自己,能否駕馭課堂;

三、爲了趕進度,怕浪費時間;

四、習以爲常,不願破這個規矩。

五、孤陋寡聞,不思進取。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課堂教學目的不在課堂,而是通過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和能力,從而讓學生走向課堂之外的更廣闊的天地。當學生把探究、發現、創造邊成一種習慣,“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新課程的培養目標纔算真正落到實處。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13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人類以生物爲“老師”的事例,以便課上進行交流。在研讀課文時,將“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這句話貫穿全文,並讓學生反覆朗讀,加深學生的理解。

1、滲透寫作方法

本文介紹了許多人類的“老師”,而它的寫作方法也是比較典型,有具體介紹和簡單舉例。這讓我聯想到了學生平時的習作。學生作文的內容通常都是圍繞一個主題,舉一個或幾個事例。當學生在舉兩個或多個事例時,常常是將所有的事例詳細的寫出,或是將所有的事例都簡略地介紹,導致在學生的作文出現詳略不得當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在學生作文時經常提醒:同學們在寫作的時候要注意詳略得當。可是效果欠佳。到底什麼樣的纔是詳略得當呢?老師不能紙上談兵,要讓學生自己親身感受了,他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在本節課上,我利用現有的教材,讓學生從課文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以此來滲透寫作方法——具體介紹、簡單舉例。

2、激發學生興趣

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輸這些“仿生學”方面的科普知識,許多學生會覺得無聊。因此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是相當的有必要。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師傅在看了我的教案後說:“如果能拿個雞蛋來和學生一起做個實驗,那就更具說服力了!”這樣的提議讓我茅塞頓開。是啊,對於“脆弱”的雞蛋,連我都不相信捏不碎,何況是學生呢?何不一起來驗證一下呢?於是,在課上,我拿出了準備好的雞蛋,和同學們一起見證。當看見學生們一雙雙渴求眼睛,我知道,他們的興趣來了。於是,我緊接着說:“同學們下課後也可以來捏捏看!”一下課,就有好多的學生排着隊要來親身體驗一把。學生的探究之路正在向外延伸……

當然,這節課仍然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信任學生,認爲他們只是孩子。

本來的教學設計是想讓學生自學第4、5自然段,然後讓學生自己來說說發現、體會。可是,在實際教學時,由於沒有完全的信任學生,導致在學生交流的時候出現一點小偏差就急於打斷他的發言,幫他把話說下去,就這樣,將學生的課堂給“搶”走了。

二、不相信自己,懷疑自己是否能夠駕馭課堂。

對於剛教學半年多的我來說,對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仍有懷疑。在備課時,我就在考慮如何“安安穩穩”地教完這節課。這樣的消極心理,導致了我的`教學設計沒有突破,學生的主體性也沒有很好的體現。

三、爲了趕進度,怕浪費時間而沒有全面關注學生。

課後,一個學生過來對我說:“老師,我見過飛機失事時的場景的!”我一聽,還略有責怪地問他怎麼沒有舉手,他委屈地說:“老師,我舉手的呀!可是你沒有叫我!”就是這樣一句話,給我的觸動很大。是啊,在課上,我爲了要節約時間,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造成了這節課的一大遺憾。

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在課堂,而是通過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和能力,從而讓學生走向課堂之外的更廣闊的天地。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做到這一點。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14

《人類的“老師”》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因而,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探討與研究之中,體驗學習語文樂趣,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的願望。

由於課文的三、四、五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如:“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給我們什麼啓發?除了文中列舉的那些事例外,人類還向哪些生物學習過?等等。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小組交流中,經歷了探究的過程,體驗了探究樂趣。學生求知的慾望特別地強烈,課堂氣氛空前高漲,尤其是個人彙報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以及小組交流學習成果時,他們暢所欲言,就連平時很少動腦、很少開口的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舉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又一個高潮。

人類老師教學反思15

《人類的老師》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因而,在教學中,我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還自主學習於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探討與研究之中,親身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感和學習語文的樂趣,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強烈願望。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精讀課文時,主要抓住重點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覆研讀,挖掘文本內涵。因爲這三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

但在組織學生討論時,教師的“主導”作用還需要加強。應該更貼近學生,傾聽學生們的討論話題,及時給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