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活着》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餘華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 篇1

活着,就是一種堅持。——題記

在期會考試前,我讀完了餘華先生的作品《活着》。這本書語言平實,真實,但感情也很壓抑,讓人讀完之後內心很不是滋味。

主人公福貴本是富家子弟,可愛好賭博,最終輸光了家中所有的錢。因爲這,他的父親被他氣死了。之後,他將他父親賣房子得來的錢去還欠下的賭債,不幸,在回來的途中被抓去當了兵。等到他回來時他的母親也已經去世了。福貴有兩個孩子,一個叫鳳霞,一個叫有慶。有慶是他的.小兒子,可令人難過的是,有慶學校校長的媳婦因爲難產大出血,需要抽血,於是就把有慶的血抽光了,有慶就這樣沒了。他的閨女鳳霞,小的時候因爲發了一場高燒,變成了一個啞巴。後來,鳳霞嫁給了一個城裏人,叫二喜。可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鳳霞因爲產後敗血症,生下苦根之後便去世了。二喜就帶着苦根過日子,可之後因爲一場工地事故,二喜也死了。苦根就跟着福貴生活。福貴的老婆家珍最後也因爲軟骨病,走了。就剩下了祖父倆相依爲命。但好景不長,一次福貴早早出去幹活,因爲心疼苦根沒吃過豆子,便給苦根煮了一鍋豆子,結果苦根吃豆子撐死了。到了最後,福貴偶然間看到了集市上的一頭老牛,他覺得那頭老牛像極了自己,便用自己僅剩的積蓄買下了那頭老牛,並給它也取名叫福貴,他們一起活到了80多歲。

這本書講述了福貴悲慘的一生,使人感受到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着苦難,到了最後所有的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一頭老牛和年老的他相依爲命。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不僅僅因爲它是一本好書,更因爲它完美詮釋了一種“活着”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書。非常好地秉承了中國人重“生”的觀念,這是具有中國意味的小說,淳樸卻極具震撼力。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 篇2

剛看完餘華的活着,掩卷之間又是一聲嘆息。很早以前就聽說了這本書,卻一直沒有機會看,翻開的時候發現自己挺幸運,因爲多年前就看過了電視劇版的《福貴》,情節有改動,電視中的鳳霞還發過瘋,苦根好像也沒死。或許是現在的生活過於安逸,我無法設身處地的將自己拋到那樣的環境中,體會活着的不易,但人的情感卻是任何時候都會產生共鳴的,青年的福貴不知天高地厚,揮霍無度,敗光家產,淪落爲貧農。貧窮的生活消磨着他們的生命,母親或許在對兒子的思念和對兒子“又去賭錢”的擔心中離去。此後,悲慘的陰影就一直揮散不去。全書我覺得最引發淚點的就是有慶的死,從出生開始就沒過過好日子,倔強,卻有擔當,有責任感,本應對他的未來充滿希冀,他或許是扭轉這一切的關鍵,卻被無良的醫生活活抽完了血(讀此段時我是憤慨又心酸的不能自已),無法想象一個承載希望的活生生孩子,可以在一瞬間化身孤魂,無法想象一個父親不僅要忍着喪子的悲傷還要瞞着無法承受打擊的母親,無法想象白髮人送黑髮人,卻無法將這悲痛安放在逝者靈柩中長埋地下,只能刨個坑,裹着件單衣就入土。或許是我想法太幼稚了吧,總覺的作者過於殘忍了一點,應該幸福的活着的人卻以最悲傷的方式死去,就好像我們總希望明天可以更好,須不知最好的時光就是今朝,人生不是我們所能預測,一切卻都已冥冥之中早有註定。

那頭叫福貴的牛是福貴從死亡的邊境拉回來的,別人說這頭牛年齡比他爹都大,頂多活個兩三年,福貴淡然回到自己的時間也差不多了,兩三年夠活了。結局苦根的死也是出乎意料的,不會說話的.鳳霞生了一個滿嘴跑話的兒子,算是對人心理的安慰吧。這一切雖說不全是福貴年輕的過錯,但他自己當年犯下的種種,最後都被他親手埋葬。活着,對福貴而言是一份責任,儘管沒有實現從雞到鴨再到牛的重振家門的抱負,但是陪家人走過,相守家人的一生,不正是活着的意義麼?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 篇3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擔,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這本書我看了一遍便把它放進書櫃,它太沉重,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我不敢看它那鮮紅的封面,怕它刺痛了我的眼,更怕它刺痛了我的心。但即使我不再看它,書中的那些情節,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早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至少我認爲它是真實的。

《活着》揭示了一種高尚:那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本書的主角富貴,一生坎坷多折,經歷了家境的破落,經歷了國共的戰鬥,經歷了文革的動亂,經歷了所有親人先後離他而去的苦痛,最後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相依爲命,默默的活着,無牽無掛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在這部小說裏,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是一個如此寬廣又如此沉重的話題,這世上的.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已去世的人都活在親人的心裏;活着又是如此沉重,它凝聚了太多的責任、使命以及無盡的回憶。活着給人以一種力量,一種使人堅強的面對挫折、變故,甚至死亡的力量;一種支持人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都堅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種隱藏在人們骨子裏的一種力量,一種精神力量。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 篇4

活着!爲誰而活着?爲什麼要活着?《活着》這是一本值得我們反覆閱讀,反覆去思考的一本書,一本小說。

這本書讓我讀後,難以忘記,至今記憶猶新。

這位中國最享譽世界的作家——餘華,他通過這本書敘述了一個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活着》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明白了人是爲活着本生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本書記述了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和“我”講述自己年輕時無所事事,然後賭錢輸光家產,一夜之間從富人變爲農民,脫下綢衣換上麻布衣服,從一個遊手好閒的闊少爺變爲一個親自耕種的苦丁,然後家人的死不斷的向他襲來,自己的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家珍,萬二喜,孫子一一離他而去,可是他自己卻承受住了這些突如其來的打擊,最終買下一頭老牛,伴自己安度晚年,悠閒的回味自己的`一生,看破這滾滾紅塵。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在福貴身上,他被剝奪了許多東西,但唯一不能被剝奪的也只有活着的意志。這本書暗示着我們每個人無論受到怎樣的災難,都要勇敢的活下去,學會放平心態,看淡一切。《活着》確實被賦予太多的內涵,無疑是一種享受,它讓我能更清晰地瞭解這個社會,瞭解人生的意義,也許是終生受益吧。

合上書,我似乎明白了許多,即使不能明白那些大人口中的哲理,但我知道不管發生什麼,都要活着,即使不能看淡一切,也要活着,因爲我是爲自己而活着,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也不能對自己失去信心。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 篇5

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餘華》,是一部關於一個小人物與他家人,在飢餓年代掙扎生存的書。

最初,書中主人公福貴是一個浪蕩子,仗着祖輩積累下來的財產,整日遊手好閒。有一天,他在賭場裏把錢輸光了,從此他們一家便過上了窮困潦倒的生活,而命運也再沒有垂青過他。

《活着》的發生時間是在抗日戰爭到改革開放期間。每個時期他都會失去幾位親人,然而他卻像石縫裏的草,不管外界環境如何惡劣,他都頑強地生存下去。但命運弄人,當改革開放後,全中國迎來了春天,農民們也不例外(福貴在破產後成爲了農民),開始包產到戶了。可惜此時福貴的親人都已經全部逝去了。

可以說福貴的命運是悲慘的,他爲活着而苦苦奮鬥,但最終卻孤獨終老。我認爲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是密不可分的,國家貧窮,個人也只能苟且偷生,就如本書裏的'福貴那樣。雖說年輕時確實放蕩,但貧窮讓他認識到了生活的艱辛,他從此艱苦地當牛做馬。餘作家是這麼形象地比喻——他要讓雞變成鵝變成羊變成牛再變成馬。(注:這裏是把財富比作動物)然而“吃大鍋飯”卻讓他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馬”又付之東流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福貴經歷了賭光家產和再度破產,這些都讓他活下去的信念更加堅定,且他也算逃過了一劫。而當初贏了他的家產的龍二,卻因爲“地主”這個名號而被殺掉了。

《活着》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爲活着而活着”的道理。即使福貴賭輸了全部的田地,但是他爲了活下去而放下面子,厚着臉皮向龍二租了五畝地,從地主降爲農民。苦難促進了他的成長,成熟了他的心智,讓他懂得:也許前方仍然一片灰暗,但只要自己還有一口氣在,就要將生活進行下去。這就是“爲活着而活着”的精神,這就是中國老百姓的堅韌不拔。

活着就會有希望,有句古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爲活着而活着”,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在動盪年代裏,活着就是一種勝利,並且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生生不息。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 篇6

作爲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爲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每天看着太陽,感嘆道:我還活着,真好。活着如此美好我欣賞活着,活着如此美好,活着如此快樂。我看過餘華作家寫的《活着》,講了主人公徐福貴的一生經歷了中國歷史的變遷、社會的動盪,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等等。以及福貴晚年對生命平靜和自然的態度。告訴我們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當你走出困難時,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那時你就會感到挫折並不可怕。當你幫助他人時,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那時你就會感到幫助他人是多麼快樂。

當你功成名就時,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那時你就會感到成功是多麼驕傲。霍金是一位不幸而又幸運的人,他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使本來年輕時就患了絕症的他,衝破了一切困難,成爲了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受到世人的.讚美。是什麼使他成功的呢?是樂觀地看待生活,體驗生活。當小小的嫩牙抽出枝幹;當新生兒發出響亮的哭喊。當病人已經康復。當魚兒在水中快樂地嬉戲,當鳥兒在枝頭髮出婉轉動聽的歌聲。就會感到,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這一切都預於着生活的美好,美好的生活永遠伴隨着我們。

郭沫若曾說過:“ 生死本是一條線上的東西。生是奮鬥,死是休息。生是活躍,死是睡眠。”就讓我們過得快樂,活的美好吧。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 篇7

餘華的所有作品裏給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活着》,即使看完之後心裏還是有深深的震撼。對換角度而看,若是我活在那荒亂的時代裏,或許我的心理承受能力並沒有主人翁那麼堅韌。身邊的親人獨個在眼前離去,如今還是有絲深感同受的觸動。

他的作品文字並不華麗,只是簡單的描述便將人的心理描述出來。讀後感令我沒齒難忘,從一開始奢華的地主生活,敗家的行爲,將整個家產都敗完。然而地主時期的改革來臨,新中國的崛起,掀起一陣熱潮。或許對於農民來說這是新時期,但是對於地主而言,這是殘酷的殺戮。

他的堅韌他的隨時代改變的心智,無論是哪個時期哪個改革帶來的悲劇,他依舊還是他,這個讀後感給我帶來強烈的打擊,當我面對打擊時,常常想起如果是他,會不會如我一般的放棄,錯了他會一如既往的往前走,就如同十字軍時期,他被充當兵役,南方走向北方,他依舊想着家,在這大亂的時代,他依舊往前走。

《活着》顧名思義便是活着,在惡劣百變的時期,隨着時代主治時期的主事人變化。他活在凌亂時代,險些被炸彈擊中,身處戰亂之處,眼見親近之人的離去。他所堅守的便是活着,即使再艱難的困難,他依舊勇往直前,最後他的身側只遺留一頭與他般黝黑的老牛。最初,我以爲他只是無意識的活着。後面當看到他在夕陽下的.背影,喊着他親人名字的小牛。其實,他是將所有人的那份一起活着,看着這世界的朝陽,看着這世界的色彩。這便是《活着》給我深刻的讀後感,在未來改變我的人生指導。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 篇8

“人生就像心電圖,一帆風順,你就掛了。”這句話在之前對我感觸不大,可在看了餘華的《活着》後,我才真正的理解,是挺諷刺的,一帆風順,災禍也就真的來了,不頂風而行,不逆遊而上,你只會被摔着粉身碎骨,人生就是一場鬧劇,就像硬幣的兩面,一半好一半壞,只有好和壞拼湊起來,纔會是一塊完整的硬幣,纔會是人生。

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福貴講起了他自己:他以前是一個富少,成天往城裏跑,煙花巷子裏,睡錯了牀,他挺悠閒的,他知道自己有資本,但煙花巷子太溫柔,他真正愛着的是讓他後悔一生的賭場,或許是他傻吧,自己挖了個坑把自己坑進去了,我在想,如果那天晚上他和家珍走了,會變得不一樣嗎?怎麼可能會不一樣,他的性子,他所生活到現在的一切沒有變,又會變什麼呢?他輸了,因爲他只看到自己有什麼,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失去的太多了,他的父親知道後,沒有打罵,他把地產田地換成了銅幣讓福貴扛過去。徐家出了兩個敗家子,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鵝有變成了雞,到最後連雞也沒有了,福貴的爹也去了。

福貴也不在是以前的福貴了,他要養活自己,他租了五畝地,從早忙到晚,妻子被接走了,福貴變了,他的命是苦的,但無悔啊!他認爲自己的妻子是最好的,兒女是最孝順的,哪怕到最後,只剩一隻牛陪着自己。

我沒經歷過那段時代,我不懂,但有慶的死卻讓我泣不成聲!不過或許,在這個動亂的'年代,死去或許能少受點苦,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親人相繼離去,福貴的生命也失去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年頭,他看着親人一個個離去,我不知道他怎麼想,他進述時,還是那麼寧靜,是麻木了?就像看一本書,或許帶給你或喜或痛或麻木不仁的感覺,可人生也還要繼續過,還是會出現新的章節,可那有那麼容易就過去,失去親人的痛苦怎麼能夠忘卻,只是暫時想不起來罷了,但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又豈能是我們能夠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