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讓語文教學精彩飛揚

導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語文學習活動,它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繫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體現學生對語文知識綜合運用。基此,我們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以自主性、實踐性、綜合性、創造性爲主要特徵,以“解放興趣”爲核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實踐體驗,探究性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課改,讓語文教學精彩飛揚

 萬紫千紅總是春——挖掘語文教材資源,進行綜合實踐活動。

實驗教材和大修訂教材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安排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有舉辦故事會、詩歌朗誦會,辦小報、演課本劇,調查社會上的用字情況、調查“人與環境”問題等。如爲低年級學生學習之一的識字並不單純圍繞課文進行,而是從學習實際出發,把識字面擴展到他們所接觸的廣闊的生活空間,北師大版第一冊就在教材中設計了在生活中識字的開放性識字活動。

老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如做一些小製作,像五冊的《做賀卡、送賀卡》,小製作時,可先按照書中所說,請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先做,進行經驗交流,然後以小組爲單位,其他同學照着做,說說自己的製作過程,已經做過的同學可以在原有基礎上發明創造,也可當評判員進行評價。不管制作的實物是否精美好看,教師都應該鼓勵每位同學,只要他們樂於參與,樂在其中就行。

北師大版第五冊的《收集小笑話、小幽默》,此類收集整理的活動怎樣開展才更有效呢?現在的孩子,家長給孩子買的幽默讀物教多,報刊雜誌上笑話也隨處可見,一方面學生能輕易收集到笑話、幽默,但另一方面學生如何去優化選擇,提高鑑賞能力則是難點。針對這種情況,蒐集活動可以這樣進行:讓學生在各類書刊中找有價值的笑話、幽默記下來,想一想爲什麼令人發笑,笑過之後有什麼收穫,完成收集的任務;在班內展示後,只要用一兩句話說明收集它的原因即可;老師梳理學生的評價,使大家都明白了優秀的幽默笑話的共性;老師再提供圖片,學生進行笑話創編,還可以針對班級的一些問題以幽默化的提示語來提醒、啓示同學們。學生蒐集整理信息是初級階段,爲他們今後進行選擇、提高鑑別、與學習生活實際聯繫奠定了基礎。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感到有趣,還增長了許多課外知識,也增識了不少漢字。因此利用好教材中的這些內容,創造性地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體會到語文有用,可謂是“萬紫千紅總是春”,真正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巧把金針度與人——整合教材資源,豐富綜合實踐活動。

“時光總易把人拋,紅了葡萄,綠了芭蕉”,天高雲淡,秋風送爽,各種顏色、不同形狀的葉子像蝴蝶般飛滿了果園,果園裏金黃的橘子、黃色的橙子掛滿了枝頭,草叢中美麗的雛菊旁那些叫不出名的植物正在悄悄掛果。在學生們的教材中“秋天”的氣息濃濃的:人教版國小語文《山行》,北師大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美麗的秋天》,綜合實踐活動《秋天的`樂趣》……此時此刻,發動這些學科的老師們在一起集體備課,將教材的內容整合,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瞭解秋天、喜愛秋天。。

綜合實踐活動課和品德與生活課上學生們發現秋天的變化,採集各種樹葉、種子並將採集來的物品進行歸類;語文課上同學們將自己的發現和優美的課文融爲一體,將自己的發現說給大家聽,在介紹樹葉、果實的變化中學生認識了表示顏色的“黃、綠色、紅、金”等生字詞,在介紹歸類的過程中,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豐富了詞彙,發展了語言;美術課上,同學們和秋天一起玩,用樹葉、花朵、種子貼畫,畫自己喜歡的樹葉,和同伴一起用秋天的物品裝飾黑板報……開展這樣的活動,學生的說話能力、識字能力、審美、繪畫、想像、創造、探究等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加強了語文學科與科學、藝術學科的整合,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開闊了視野,來個學科整合,演繹浪漫語文。

爲有源頭活水來——依據學生生活實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學生作爲學習的主人,他們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是不容忽視的豐厚資源,教師應依據兒童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設計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節日”是學生最喜歡的日子,國小生尤其喜歡體驗節日帶來的快樂、幸福。學生對節日的知識知道多少呢?帶着這個疑問,教師和孩子們進行了一次“快樂的節日”活動。教師先把活動的要求告訴家長,取得家長配合,讓孩子對節日的瞭解更加深入。而後,學生帶上節日留影、紀念品、節日小資料到學校來。課上,教師先請孩子們說說自己喜歡的節日,如:春節、兒童節、國慶節等。在孩子們簡單介紹了節日後,教師出示一張日曆,衆多的節日在日曆上閃閃發光,爲平凡的日子帶來了光彩與生趣,這時教師告訴孩子們每一個節日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或美好的傳說,喜歡節日就要多讀、多看、多問和節日相關的知識,那樣,才能真正“走進節日”。在小組介紹節日時,孩子們運用各種喜愛的方式來說出自己喜歡的節日,或吟詠詩歌,或展示對聯,或講故事……通過同學們的自由展示,加深了大家對節日的認識。在此次活動中,學生最多介紹了三個節日,最少也介紹了一個。由於學生收集的節日紀念品較多,教師又組織學生舉辦小展覽,有“攝影展——節日寫真”,“郵票展——方寸節日”,“紀念品展——難忘的節日”……真是美不勝收。最後,再以“節日小建議”爲題讓學生計劃、安排最近的一個節日該怎樣過。活動中教師充分相信學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指導學生自己去感知獲取知識的途徑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介紹喜歡的節日小資料。使學生不僅習得一些生字詞,掌握了一些典故,積累了知識,而且學生在收集、整理、交流、展示的過程中學會了探究,學會了合作。同時還注重了學科之間的滲透,課堂與生活的溝通,讓學生從生活走入課堂,再從課堂走入生活。真是“問渠哪得清如水,爲有源頭活水來”。

能探風雅無窮意——嘗試多樣學習方式,使綜合實踐活動“活”起來。

綜合性學習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因此,我們的教學應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指導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嘗試多種學習方式,讓學生掌握並生成一些學習方法,使學習的過程變成一個積極的、主動的探索過程。

如: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用課內學習的閱讀知識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再用“古話今說”“新聞報道”“評書”“快板”“人物點評”等形式展示學生的收穫,通過學生多渠道收集信息、創造性地彙報這一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將課文中的童話、寓言、故事分角色朗讀和表演的權利放給學生,小組長爲主持人和策劃者,帶領小組成員分角色朗讀課文,並商量故事中的每個角色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心裏是怎樣想的,共同討論用什麼樣的動作和表情表演最合適,最後小組每人擔任角色一次,進行表演,互相評議、取長補短。表演之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談自己的看法。這樣讀一讀、演一演、議一議,自主參與,大膽實踐,既是對課文內容的內化過程,又是對學生健康完美人格的塑造過程,促進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

綜上所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植根於語文學科的,它突出自主性,更注重學生探究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和創新實踐的能力。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源於課堂,又要超越課堂;結合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它始終貫穿着語文學習與實踐,體現語文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促進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提高。作爲國小語文教師,應繼續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綜合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