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教育中的守護與傳承探微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教育中的守護與傳承探微,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教育中的守護與傳承探微

去年10月的一天,通過與楊校商議,我選擇閱讀《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併成爲了一名領讀者。寫到這句話,現在的我仍然感到震驚!因爲順應天性,我最好的發展是跟着導師讀書,比如跟着楊校讀《吾國教育病理》。可是趙老師鼓勵我做領讀者,爲了不辜負她的期望,也爲了有一點屬於個人的事情可做,我誠惶誠恐地開始了這本書的領讀。

我所理解的領讀就是自己帶頭,引領大家讀書。既然是引領,就讀得更加紮實深刻一些。而且現在我覺得這個選擇真好,它助力我在成長的道路上高歌猛進!這種感覺是多麼地自然而美好啊!

當初我們的美好願景是:讀有溫度的文字,過有態度的生活。通過共讀做一名清醒的有理性思辨的教育人,通過我們的關注與思辨,探討與踐行,爭取在體制變革中盡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華東師大出版的《周國平論教育》分爲【守護人性】和【傳承高貴】兩本書,從去年10月開始,除寒假及特殊情況外,我們安排每週讀一輯,要求組員認真研讀,每週二晚上抽出1個鐘頭,由1位書友領讀,小組成員集體線上討論。通過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啓迪,成員普遍感覺到了共同體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愉悅,收穫到心靈的豐盈,體驗到共讀生活的美好。

下面重點談談我個人閱讀這套書的感悟與收穫

第一:名人的引領。周國平作爲一位哲學教授,對教育有着自己真知灼見,他惜字如金,語言簡潔優美,如出水芙蓉,讓人如沐春風。如同與一位年長的智者謀面:他的諄諄教誨如同涓涓細流,滋養着我乾涸的心田,他的哲思犀利深刻,令人敬佩。尤其是他關於教育的論述,常常鋒芒畢露,高屋建瓴,讓我們這些教育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頂,得到一種清新而雋永的靈魂洗禮。

文字之美,貴在乎準。我喜歡筆者的文風,並將其融入自己的文本中,力求帶給人流暢簡約之美。特別是之前的我,寡言少語,訥於表達,通過閱讀,通過與大家的探討交流,不僅打開了我的思路,而且開啓了我語言的天窗,似乎有了源頭活水,我的文字也漸次萌發,讓我暢享恣意表達的愉悅!

第二:閱讀的啓蒙。周教授作爲一位哲人,給人的感覺卻如同一名循循善誘,和藹可親的長者。他細數自己讀書寫日記的經歷,對我的觸動很大。他要求我們:做一個讀者,紮根於人類精神文明土壤中,成爲一個文明人。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這句話是對的。提升自己,閱讀及寫隨感,或者通過文本記錄自己的思想脈絡,是最好的自我成長之路。

在周教授讀書精神的感召下,我爲自己之前讀書太少深感遺憾。於是我珍惜一切時間和機會,如同一隻勤勞的小蜜蜂,去孜孜不倦地閱讀,汲取蘊藏在書籍中的思想精髓。同時盡力做到及時彙集整理靈感的火花,訴諸筆端,形成富有個人特色的小文。通過閱讀,周教授的思想已經融入了我的血脈,使我深深地感到:生活的經歷就是一個人的最爲寶貴的財富,生活中的靈感也是稍縱即逝的,作爲一個熱愛生活,特別是對自己負責的人,在歲月的更迭中,最好能夠捕捉思想的軌跡,顯化自己心中不時噴涌而出的文字,這不僅能夠促進自己思考,使自己做一個靈魂的覺醒者,,一個不斷與自己的內在對話的人。從而提醒自己跳出固化的思維,擺脫慣常的行爲模式,時刻成爲自己的主宰,成爲靈動而有魅力的存在,成爲超凡脫俗的嶄新的那個我。

我感到:閱讀和生活是源頭活水。有人說過:身體和思想,總要有一個在路上。當我穿行在上下班的人潮中,手機中的錄音或網絡音頻帶給我飢渴的靈魂以慰藉,讓我感受到自己沒有被時間所拋棄;而當我靜下心來的時候,讀書是最好的選擇。周國平論教育,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梭羅的瓦爾登湖,周國平人生哲思錄,尼采的作爲教育家的叔本華等等,讓我愛不釋手,孜孜以求。我是一個後知後覺者,而且讀書進展很慢。但是我覺得,閱讀貴在過程,有的書適宜囫圇吞棗,有的卻適宜細細品味,就比如民主主義與教育,需要精心研讀,需要和讀書夥伴去討論碰撞,從而真正領會書中的思想,啓迪自己的思維,引領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在讀書共同體中,大家一起研學旅行,一起聆聽大師的講座。讀書會的線上研討活動,書友們各抒己見,思想激盪,智慧的火花不時噴涌而出,讓人感到其樂融融,感覺生活富足而美好。

第三:思想的啓迪。在這本書中,針對教育中的許多問題,周教授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見,讀來令人茅塞頓開,耳目一新。

面對擇校問題,周教授指出:一個孩子如果他的素質足夠好,那麼,只要你不去壓制他的天性,不管他上不上名校,他將來都一定會有出息的。他談到:對於自己的孩子,我不會太看重她能否進入名校,我要努力做到的是,不管她上怎樣的學校,務必讓她有一個幸福自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保護她的天性不被今日的教育體制損害。我覺得,孩子的智力素質因人而異,在擇校問題上家長應該理智,注重孩子的內在體驗,注重其身心的健康發展。有一個健康陽光的心態,有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至於學習成績,名牌大學,甚至一份好的職業,都應該成爲孩子身心素質健康生長的副產品;重要的是家長需要負起呵護孩子天性,併爲其幸福自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保駕護航的光榮使命。在應試教育和急功近利的體制下,中國孩子的成長環境在總體上就是非人性的,承受着與其年齡不相稱的功課分擔和功利期待,其惡果是童年被無情地剝奪,人性遭到扭曲。周教授呼籲: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質得到健康生長,成爲人性健全的人。一個人唯有人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纔可能真正優秀,一個由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才能夠是一個真正和諧生機勃勃的社會。我覺得,做人比學習重要,人性比成績重要。家長和老師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對孩子的生命成長負起責任,呵護引領孩子成長爲人性健康生長的幸福的人。

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學歷和課堂知識均是暫時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卻是一筆終身財富。經驗證明,一個人最終是否成材,往往不取決於學歷的長短和課堂知識的多少,而取決於是否善於自我教育。我們需要培養孩子成爲一個能夠按照自己興趣安排學習計劃的“自我教育者”,成爲一個終身學習者,這樣做善莫大焉。這也是我的切身體會。我覺得:自學的習慣,自我教育的能力是一個人成長的決定性因素。儘管我的覺醒較晚,但我慶幸自己成爲一名覺醒者。我的天性喜歡學習,喜歡思考,可是之前的我可以說是一潭死水,波瀾不驚。而現在的我,在我生命中許多重要他人的幫助下,通過學習思考,重建了自己的精神宇宙,我絕對不會去怨天尤人,我只是感到自己蹉跎荒廢了幾乎一半的寶貴生命年華,用血的教訓買來了今日的內在覺醒。我覺得自己的外境一定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自己那些心中的糾結,愁怨隨着歲月的更迭一定會冰釋。我是一切的根源,我需要通過審視省察,發現自己的不足,用心發掘生活中幸福生長的最佳契合點,從而不斷砥礪,朝着心中的目標奮力前行。這讓我感受到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巨大力量。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已然虛度了過往的年華,可是從此我將奮力追趕,用盡洪荒之力,彌補自己曾經的缺憾,用閱讀慰藉生命,用自我教育救贖靈魂。生命中的所有挫折坎坷,只會砥礪我超然前行,甚或成爲我寶貴的精神財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成長,我一直在路上,歡迎夥伴們與我一起攜手同行!

懷特海說過:把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纔是教育。那個應該剩下的配稱爲教育的東西,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一種充滿學問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通俗地說,一個人從此成了不可救藥的思想者、學者,不管今後從事什麼職業,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了。周教授指出:一個好教師首先應當智情雙修,德才兼備,做一個優秀的知識分子。按照這個標準,我還需要不斷努力。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識往往是機械的,死板的,它只有和生活中的情境,和個人的實際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是一個教育人的基本價值之所在。之前的我非常喜歡學習,可是僅此而已。對於所學知識缺乏消化,不能夠舉一反三,常常是自那兒學又還回到那裏去。現在,我感到了思考探究省察的重要性,同時力求在工作生活中身體力行。智情雙修,通過閱讀實踐,使自己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時將教育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過一種內富外豐的精神生活。讓人性與尊嚴在生活的智慧中閃光。

周教授指出:一個好教師還應該處理好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關係。在應試體制下,一個好教師的責任和本事在於:一方面幫助學生用最少的時間,最有效的方法對付考試,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拓展素質教育的空間。教師是在爲社會的未來培養人才,我們的眼光當然不能拘囿在好的教學質量的標準上,而要着眼培養學生“神聖的好奇心”,使其擁有“內在的自由”。正如周教授所說:在一切偉大的精神創造者身上,都鮮明地存在着這兩種特質。而這兩種特質的保護和培養都有賴於外在的自由。學校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個自由的環境,對兩者都予以鼓勵,最低限度是不要去扼殺它們。教師應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爲學生的身心健康而向體制爭得應有的的自由成長空間,呵護其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等智力素質健康生長。真正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使其能夠逐漸找到真正吸引自己的學科方向和問題領域。

周教授談到:這樣的教師在現行的體制中可能會吃力不討好。但是,許多時候,我們只能憑良心做事,要有一個信念:良心的評判高於體制的評判。周教授還談到好教師要淡泊名利,甘於受冷漠。教育關乎人類未來。我覺得,能夠着眼未來的教師一定是用良心做事的教師,是有情懷有擔當的教師,當然也是人性意義上最優秀的教師。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好教師也一定有着一份淡泊寧靜志在高遠的人生境界。作爲教育部門或學校的領導,也應該不要在應試教育方面過於功利,爲這些好教師打開身心自由成長的綠色通道。

家長也要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嚮應試教育體制爭自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爲其美好青春保駕護航。當孩子無憂無慮玩耍時,當孩子編織美麗夢想時,不要去打擾他,糾正他。紀伯倫說:孩子雖是借你而來,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愛,卻不可以給他想法,因爲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執意要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軌道,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正是在粗暴剝奪他的童年。我們無法改變體制,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儘可能爲孩子創造一個寬鬆友好的成長環境,呵護孩子的天性健康生長,培養其獨立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其成爲人性意義上優秀的人。而千萬不要逼迫孩子去爲了一個好成績而拼盡全力。記得有一個關於要把孩子培養爲什麼樣的人的一個視頻,逼迫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去拼博好成績,如同讓一隻魚去爬樹,天性無限地扭曲,怎麼能夠指望收穫一個好的結果呢?!因此,孩子的未來握在他自己的手裏,他能夠成爲什麼樣的人,絕對不是由家長說了算,我們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仔細觀察,順應其天性,呵護其健康快樂成長。

做父母做得怎樣,最能表明一個人的人格、素質和教養。被自己的孩子視爲親密的朋友,這是爲人父母者所能獲得的最大的成就。不過,爲人父母者所遭到的最大的失敗卻並非被自己的孩子視爲對手和敵人,而是被視爲上司或者奴僕。

那麼,家長怎樣才能成爲孩子的朋友或者合作伙伴呢?我覺得首先家長要有一顆理解孩子的心,凡事能夠站在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鼓勵孩子自主思考,形成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呵護其天性健康生長,盡而引領他向着自我實現的終極目標前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周教授的家庭是一個愛閱讀的家庭,那麼孩子自然而然自書籍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父母做好自己,不斷學習改變提升挑戰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就順理成章。父母小小的改變,孩子大大的不同。這句話,應該是父母成爲孩子人生導師方面的座右銘。我的孩子也曾經是一個逆反的孩子,當他對父母的話油鹽不進的時候,我們感到萬般無奈。可是,我們還是要幫助孩子,通過朋友屆入,通過自身成長側面影響,通過多種渠道爲孩子的情緒流通找到出口,總而言之,站在孩子的角度,讓他對自己的未來燃起希望之火,讓他的內在充滿正能量,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終於,我們協助他戰勝了成長路上的挫折,從而自己去逆風飛揚。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父母勇於改變自己,成長自己,孩子自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要求孩子優秀,父母首先要成爲一個優秀的人。周教授說:從一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他自己的人生態度。一個淡泊於名利的人,必定也願意孩子順應天性愉快地生長。周教授談到:今日的家長們似乎都深謀遠慮,在孩子很小時就爲他將來有一個好職業而奮鬥了。一個人從童年、少年到青年,原是人生最美好也最重要的階段,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多麼寶貴的童年和青春,竟爲了如此渺小的一個目標做了犧牲。這種做法無疑是野蠻的。但家長們也是迫不得已。

關於素質教育,周教授指出:要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就必須正本清源,追問何爲教育?使教育迴歸常識,回到教育之爲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來。衡量教育成敗的標準應是受教育者天性和能力的健康生長,教育即生長。教育的使命在於使人性得到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從而成爲人性意義上的真正的人,從而善良而高貴地生活。素質教育可以分爲智育、美育、德育三個方面。智育的目標是培育自由、獨立的頭腦;美育的目標是培育美麗、豐富的心靈;德育的目標是培育善良、高貴的靈魂。實質上歸結爲真善美的目標。

人的生命和靈魂是最寶貴的,幸福就在於生命的單純和靈魂的豐富。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質是善良和高貴,善良就是有同情心,作爲生命對別的生命有同情的感應,高貴就是有尊嚴感,意識到並且在行爲中體現出做人的尊嚴,人和人之間互相把對方當作生命和靈魂來對待。真正的教育理應使人在知識面前保持頭腦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靈的豐富,在物質力量面前保持靈魂的高貴。守護人性,是教育的使命,傳承高貴,是使人性得以弘揚的教育的終極使命。爲了這一崇高的教育夢想,讓我們一起去努力追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