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aoouiu》的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認讀音節。

一年級上冊《aoouiu》的教學設計

教師用談話的方式把學生引入情境,點擊課件(小花貓向小朋友打招呼)。然後,教師出示拼音卡片,讓學生認讀音節“ning chi yu ai mao cao ruo ”。

(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的課件演示具有趣味性小動物,學生是很喜歡的。接着認讀音節,爲後面的識字學句,奠定了基礎。從教學的過程上看,學生拼讀的很到位,同時教師注意面向了全體,使人人都參與進來了。)

二、看圖說話,培養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到動物樂園看看,點擊課件(小貓在吃魚的畫面),教師問:“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學生說圖的意思,其中一個學生說:“小貓在津津有味地吃魚”。教師馬上點撥:“津津有味這個詞用的真好,你是怎麼學到的?”

(書上的插圖是爲了學生很好的認讀句子,和理解句子。所以教師從圖入手,是符合認識規律的,這裏特別提出的是教師沒有侷限於圖意的理解,而是藉助圖畫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想象能力,以及用詞說話的能力。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詞彙,那麼教師要注意挖掘學生的資源,讓大家共同受益,同時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

三、藉助拼音,讀詞學句。

教師引導:“同學們說的真好,拼音寶寶也來打招呼了,你能叫出他們的名字嗎?”點擊課件,顯示音節“xiao mao”。指名學生拼讀,再出示詞語“小貓”,讓學生藉助拼音讀詞語“小貓”。出示音節“ai”,指名學生拼讀,再讀生字“愛”。出示音節“chi yu ”,再讀生字“吃魚”。然後,讓學生把這幾個詞連起來讀一讀(小貓愛吃魚)。

(拼音是識字的基礎,所以教師讓學生藉助拼音來識字,學詞,讀句子。教學的程序是:讀拼音——認生字——讀詞語——起來讀。)

四、識記生字,自主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到書上找一找這幾個生字,動筆畫一畫,動嘴讀一讀,動腦想一想。

學生小組合作,相互交流、自主認讀。

教師引導學生彙報。學生彙報時呈現了各種方式,例如,讀字、組詞、說話,分析字形等。

教師利用識字卡片檢測學生。老師說字,學生舉字的卡片。

(這個過程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如何記住字形,在尊重學生自主方式的基礎上,老師還可以指導一些方法,應採取多種手段強化記憶,如編字歌、字謎等)

五、認讀句子,讀出語氣。

教師先範讀句子,然後讓學生說說老師讀得怎麼樣。在學生說的基礎上,教師重點指導語氣、語速、重音。讓學生自己體會着讀一讀,指名學生讀,齊讀。

(讓學生評價教師,這是觀念的轉變,既體現了師生的平等,也能從評價中感悟到如何讀好這句話。)

六、再創情境,識詞學句。

課件演示小動物,讓學生找一找小狗、小馬、小牛的家。引導學生在合作中,自主識字、認讀句子。

學生在小組合作時,由小組長組織。學生輪流發言。每學生說完,其他學生要拍手說:“棒、棒,你真棒,你是我學習的好榜樣!”這樣的場面在有限的時間內不下10來次。

引導學生彙報交流時,教師尊重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按自己的方式記憶字形的,有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字組詞的,有給字組詞說話的。

教師要求學生從卡片中找到帶“ui ”這個韻母的'字,再找出帶“ao”這個韻母的字。指導學生讀句子。

(這個過程最大的缺陷是,應引導學生聯繫生活來識字,學生藉助拼音識字,不是唯一的途徑,有些字學生早以認識了,要學生說說是從哪裏,怎麼認識的,這樣引起學生的聯繫,強化了語言的環境,同時也提示了識字的途徑是廣泛的,要學生養成平時留心識字的習慣。小組合作的過程,明顯的形式化了,學生輪流發言,每次學生都拍手錶示鼓勵,學生勢必要停留在熱鬧、好玩的層次上,另外浪費了大量的獨立思考的時間。——這樣的環節在實驗區的教師中尤爲突出,這可能受到一些公開課的影響,造成機械地引用,繁衍了浮躁。)

七、課外拓展,引發興趣。

教師問:“你還知道那些動物愛吃什麼呢?”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若和語言的訓練結合起來更好,如教師給個句式:——愛吃——,這樣訓練了學生說完整話。)

八、學讀兒歌,再識生字。

教師利用課件“大公雞”引出要學的兒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

有禮貌

大公雞,有禮貌,

見了太陽就問好。

太陽公公咪咪笑,

笑他戴頂大紅帽。

學生先自學,然後指名學生朗讀,再讓學生表演着讀。教師請示學生範讀,讓學生挑戰教師讀。

認讀“好”這個生字。

讓學生說說讀了這首兒歌想說點什麼。

教師隨機教給學生“禮貌歌”,師生同唱。

(教讀兒歌的過程過於簡單化,應該先從識字開始,並強調自己識字,雖然教材要求認識“好”字,但是,從學生的原認知出發,還應讓學生說說已經認識了哪些字,然後教師重點檢測“好”是怎麼認識的,如何記住這個字。接着教師範讀兒歌,再領讀,讓學生讀熟練,讀出感情,採取多種形式的朗讀,表演着讀等,最後能背的要背下來。最後滲透禮貌教育是很好的結合點。)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老師注重了情境的創設,利用了多媒體課件中的多彩生動的畫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發揮了漢語拼音的幫助識字的功能,尊重學生自己的識字方式,識字過程能夠做到反覆的鞏固與再現。重視了朗讀的指導與訓練,並且有層次。但是,教學環節的承接不是很自然,有的地方很累贅,沒有做到很好的優化。識字過程缺乏與生活的聯繫,依教材而教教材。小組合作有花架子,沒有有效的利用。兒歌教學簡單化,顯得時間不充分,教學過程不科學,基本上是教師讓學生怎麼做,學生就怎麼做。從時間分配上看前面的學句子用的時間過多,導致了學兒歌時力不從心,教學是“前重後輕”。另外教師缺乏處理教材的機智,既然後面的兒歌教學的時間不夠用,可以捨棄,留在下節課。那麼可以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前面學到字詞的鞏固上,或一些拓展的訓練。課程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學應該是動態的,可變的。一切可根據課堂實際來處理。教師有教學預設不要拘於預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