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2015教案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屬記敘文,偏中於記述講演的過程,突出講演者的形象。文章開篇介紹梁啓超,中間按梁啓超講演的先後順序進行敘述,還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評論。梁啓超的名氣在於他的政治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可文章並未從政治活動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現梁啓超,而是從他的學者身份,通過外貌,尤其是他講演時的神態語言表現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真性情。結構層次清晰,語言風趣而又帶感情,因而教授《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要進行人物形象的分析,看作者到底給我們刻畫出怎樣一個名人畫像。

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2015教案

  【基礎知識】

重要字音:

墮入(duò) 呢帽(ní) 熙攘(xī) 蒞臨(lì) 步履(lǚ) 謙遜(xùn) 屏息(bǐng)  激亢(kàng) 同胞(bāo) 澎湃(pài)

重要字形:

景仰 戊戌 顯宦 叱吒風雲 步履 謙遜 激亢 短小精悍 蒞臨 啓迪 屏息 博聞強識 迥乎 文采 津渡 涕泗交流

近義詞辨析:

偶爾 偶然:偶爾:間或,有時候。偶然:事理上不一定發生而發生。偶爾是副詞,相對於“經常”而言,例如:姥姥偶爾來一趟,來就給我帶來好多好吃的。 “偶然”是形容詞,相對於“必然”而言。例如: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一向嚴厲的父親也是個溫柔的人。

文學常識:

梁實秋(1903-1987),現代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看雲集》《偏見集》,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主編有《遠東英漢大辭典》。

  【文本釋要】

這篇課文題爲記一次演講,好像是記事,其實是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的一些特點,並表達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本文擷取作者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成文,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精彩紛呈,對老師的真摯情感融化在敘述描寫中。

總之,本文精彩紛呈,高潮迭起,開篇寫梁任公的政治和學術的影響,寫梁任公的演講稿,都是爲着瀉染氣氛,爲後面人物出場鋪設背景,爲後面的精彩紛呈蓄勢;人物登場亮相,氣勢不凡,已經頗顯描寫之精彩了;梁氏獨特的開場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稱文章小高潮;接下來直接描寫梁任公的演講,由《箜篌引》過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誦時用手指敲打禿頭,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又張口大笑,大汗淋漓,狀極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寫,表明當時的課堂氛圍達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達到高潮;精彩呈現過後,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餘味,梁任公的生動表現還留在讀者的腦子裏。

  【疑難點撥】

1.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麼特點?

對梁任公的特點不是抽象的概說,而是具體化爲各種表現,有形貌特點,表情特點,聲音特點,動作特點,氣質特點,講稿特點等,可以籠而統之概括爲:才華橫溢,博聞強記,修養良好,開朗直爽,認真細緻,風趣幽默,謙遜而自負,穩健而瀟灑。

2.本文的情感表達有什麼特點?

本文是敘事散文,既有充分的敘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對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賞之情、讚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達有三種表現:一是直接的表達。如開篇“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先生懷着無限的景仰”,說的是當時的青年學生的景仰之情,其實也代表作者的心情;又如文章行將結束時說:“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更強烈多少倍!”表達了欣賞、讚歎之情;再往下又說:“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是總的概括和讚美,是發自內心的極高的評價。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達。有時表達一種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讚歎之情,如開篇“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着他歡喜”,“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等等,其中加點詞是表達心情之詞,也就是說文章既敘事又寫心情,表達了一個聽課學生對講課老師崇拜之心。

三是完全含蓄的表達。看不到讚美之詞,或任何表達心情的詞句,如描寫外貌,前已分析,茲不引述,可以體會到字裏行間的欣賞、讚美之情,也許是學生對老師愛之過甚,所以描寫時難免有誇飾傾向;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純粹是動作描寫,沒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讀者仍能從這描寫中體會到作者的一種心情、一種感情。另外,本文標題是“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以學生之輩份稱其爲先生,這本身就是表達一種尊敬和愛戴。

  【課外鏈接】

1.梁啓超簡介

梁啓超,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清光緒舉人。和其師康有爲一起,倡導變法維新,並稱“康梁”。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赴北京參加會試,追隨康有爲發動公車上書。1896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編輯《西政叢書》,次年主講時務學堂,積極鼓吹和推進維新運動。1898年入京,參與百日維新,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戊戌變法後逃亡日本。初編《清議報》,繼編《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紹西文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對當時知識界有較大影響。辛亥革命後,以立憲黨爲基礎組成進步黨,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1916年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後又組織研究系,與段祺瑞合作,出任財政總長。五四時期,反對“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頗有特色。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著述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文字音韻學等。其著作合編爲《飲冰室合集》。(《辭海》)

2.論散文(梁實秋)

“散文”的對峙的名詞,嚴格的講,應該是“韻文”,而不是“詩”。“詩”時常可以用各種的媒介物表現出來,各種藝術裏都可以含着詩,所以有人說過,“圖畫就是無音的詩”,“建築就是凍凝的詩”。在圖畫建築裏面都有詩的位置,在同樣以文字爲媒介的散文裏更不消說了。柏拉圖的對話,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詩;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詩。同時號稱爲詩的,也許裏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詩和散文在形式上劃不出一個分明的界線,倒是散文和韻文可以成爲兩個適當的區別。這個區別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沒有準定的節奏,而韻文有規則的音律。

散文對於我們人生的關係,較比韻文爲更密切。至少我們要承認,我們天天所說的話都是散文。不過會說話的人不能就成爲一個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藝術。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種翻譯。把我們腦子裏的思想情緒想像譯成語言文字。古人說,言爲心聲,其實文也是心聲。頭腦笨的人,說出來是蠢,寫成散文也是拙劣;富於感情的人,說話固然沉摯,寫成散文必定情致纏綿;思路清晰的人,說話自然有條不紊,寫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類推。散文是沒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時也是最不容易處置,因爲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裏絕無隱飾的可能,提起筆來便把作者的整個的性格纖毫畢現地表示出來。在韻文裏,格式是有一定的,韻法也是有準則的,無論你有沒有什麼高深的詩意,只消按照規律填湊起來,平平仄仄一東二冬地敷衍上去,看的時候行列整齊,讀的時候聲調鏗鏘,至少在外表上比較容易遮醜。散文便不然,有一個人便有一種散文,喀賴爾(Calyle)翻譯萊辛的作品的時候說:“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調,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布豐(Buffon)說:“文調就是那個人。”

文調的美純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種不可形容的妙處:或如奔濤澎湃,能令人驚心動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飄逸之致;或是簡練雅潔,如斬釘斷鐵……總之,散文的妙處真可說是氣象萬千,變化無窮。我們讀者只有讚歎的份兒,竟說不出其奧妙之所以然。批評家哈立孫(Frederiok? Harrison)說:“試讀服爾德(王爾德),狄孚(笛福),綏夫特,高爾斯密,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這樣奧妙絕倫的地步,而你並不一定能找出動人的妙處究竟是那一種特質。你若是要檢出這一個辭句好,那一個辭句妙,這個或那個字的音樂好聽,使你覺得雄辯的,抒情的',圖畫的,那麼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譬如說《左傳》的文字好,好在哪裏?司馬遷的文筆妙,妙在哪裏?這真是很難解說的。

凡是藝術都是人爲的。散文的文調雖是作者內心的流露,其美妙雖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藝術仍是所不可少的。散文的藝術便是作者的自覺的選擇。福樓拜(Flaubert)是散文的大家,他選擇字句的時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認爲只有一個名詞能夠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個形容詞能夠描寫他心中的一種特色,只有一個動詞能夠表示他心中的一個動作。在萬千的辭字之中他要去尋求那一個──只有那一個──合適的字,絕無一字的敷衍將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經過這樣的苦痛的步驟寫成的,所以纔能有純潔無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語言文字只求其能達,藝術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實,──對於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實。福樓拜致力於字句的推敲,也不過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確切地表示出來罷了。至於字的聲音,句的長短,都是藝術上所不可忽略的問題。譬如仄聲的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緒,響亮的聲音容易顯出歡樂的神情,長的句子表示溫和弛緩,短的句子代表強硬急迫的態度,在修辭學的範圍以內,有許多的地方都是散文的藝術家所應當注意的。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過是“簡單”二字而已。簡單就是經過選擇刪芟以後的完美的狀態。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藝術上的毛病,大概全是與這個簡單的理想相反的現象。散文的毛病最常犯的無過於下面幾種:(一)太多枝節,(二)太繁冗,(三)太生硬,(四)太粗陋。枝節多了,文章的線索便不清楚,讀者要很用力地追尋文章的旨趣,結果是得不到一個單純的印象。太繁冗,則讀者易於生厭,並且在瑣碎處致力太過,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訴於讀者。太生硬,則無趣味,不能引人入勝。太粗陋則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願卒讀,並且也失掉純潔的精神。散文的藝術中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割愛”。一句有趣的俏皮話,若與題旨無關,只得割愛;一段題外的枝節,與全文不生密切關係,也只得割愛;一個美麗的典故,一個漂亮的字眼,凡是與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愛。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寫出多少旁徵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麗的辭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乾乾淨淨直截了當地表現出來。散文的美,美在適當。不肯割愛的人,在文章的大體上是要失敗的。

散文的文調應該是活潑的,而不是堆砌的──應該是像一泓流水那樣的活潑流動。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當的自然是必須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當的自然,同時也必須顯示作者個人的心情,散文要寫得親切,即是要寫得自然。希臘的批評家戴奧尼索斯批評柏拉圖的文調說:

當他用淺顯簡單的辭句的時候,他的文調很令人歡喜的。因爲他的文調可以處處看出是光明透亮,好像是最晶瑩的泉水一般,並且特別的確切深妙,他只用平常的字,務求明白,不喜歡勉強粉飾的裝點。他的古典的文字帶着一種古老的斑斕,古香古色充滿字裏行間,顯着一種歡暢的神情,美而有力;好像一陣和風從芬香的草茵上吹噓過來一般……

簡單的散文可以美得到這個地步。戴奧尼索斯稱讚柏拉圖的話,其實就是他的散文學說,他是標榜“亞典主義”反對“亞細亞主義”的。亞典主義的散文,就是簡單的散文。

散文絕不僅是歷史哲學及一般學識上的工具。在英國文學裏,“感情的散文”(Impassioned Prose)雖然是很晚產生的一個類型,而在希臘時代我們該記得那個“高超的朗吉弩斯”(The sublime longinus),這一位古遠的批評家說過,散文的功效不僅是訴於理性,對於讀者是要以情移。感情的滲入,與文調的雅潔,據他說,便是文學的高超性的來由,不過感情的滲入,一方面固然救散文生硬冷酷之弊,在另一方面也足以啓出恣肆粗陋的缺點。怎樣才能得到文學的高超性,這完全要看在文調上有沒有藝術的紀律。先有高超的思想,然後再配上高超的文調。有上帝開天闢地的創造,又有聖經那樣莊嚴簡練的文字,所以我們纔有空前絕後的聖經文學。高超的文調,一方面是挾着感情的魔力,另一方面是要避免種種的卑陋的語氣和粗俗的辭句。近來寫散文的人,不知是過分的要求自然,抑是過分的忽略藝術,常常地淪於粗陋之一途,無論寫的是什麼樣的題目,類皆出之以嘻笑怒罵,引車賣漿之流的語氣,和村婦罵街的口吻,都成爲散文的正則。像這樣恣肆的文字,裏面有的是感情,但是文調,沒有!(選自《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教材練習】

一、本文對一次演講中的梁啓超做了精彩生動的描寫。請找出這些描寫的語句,仿照示例作些旁註,與同學討論:這些精彩生動的描寫表現了梁啓超怎樣的性格、氣質和修養?

答:“他的演講是預先寫好的,整整齊齊地寫在寬大的宣紙製的稿紙上面,他的書法很是秀麗,用濃墨寫在宣紙上,十分美觀。”──辦事認真,學問和書法的修養都很好。(其它略)

二、作者說:“文章要深,要遠,要高,就是不要長。描寫要深刻,意思要遠大,格調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長。”(《文學講話》)你覺得課文是怎樣體現他的這種主張的?你對這種主張有什麼看法?

答:這篇文章體現了作者的這種主張。作者不是泛泛地寫人物的外貌和所謂性格特點,而是寫出了梁啓超獨特的神采、氣質、修養,一位著名人物活脫脫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讀者由這一次演講看到了梁啓超的政治素質之外的另一方面素質──學術素質,可以聯想到近代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梁啓超的其他事情,聯想到與梁啓超有關的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這樣的文章不可謂不深刻遠大。另外,作者筆下的梁啓超是一位學問高深又很會演講的學者,可以說具有卓越的才華和高雅的情懷;作者寫文章非常強調“文調”,“文調”也就是格調,講格調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寫得精彩,語言活潑生動,用的是純正的白話書面語,又不時地自然加進文言詞句,富有雅趣,這樣的文章不可謂不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