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梁任公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都有很高的威望,兩方面都可大書特書。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大家整理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供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精選《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細節描寫及側面烘托的人物寫作方法。

2、學習加旁批的閱讀方法。

3、學習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法。

 教學重點:

1、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

2、學習加旁批的閱讀方法。

  教學難點:

作者如何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第一節

  一、導入:

• 上個世紀,正當我們華夏處於孱弱捱打地位時,有一位先驅滿懷豪情與希望地說出以下壯語:

•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 說出這些壯語的是誰?——梁啓超。今天讓我們跟隨梁實秋,領略大師的演講風采。

  二、作者及梁任公簡介:

  1、梁實秋:

中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原名治華,浙江杭縣(今餘杭)人,生於北京。1915年就學於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1923年留學美國。回國後,曾先後任教於東南大學、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主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益世報•文學週刊》《中央日報》副刊《平明》等。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社,一度主編《新月》月刊。創作以散文小品著稱,風格樸實雋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爲代表作。1949年後曾任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續集),文學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譯著《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

  2、梁任公:

梁啓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是中國資產階級啓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學術大師,有中國近代“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匠之稱。他的一生,經歷了晚清與民國兩個時期,他的業績,主要包括政治和學術兩個方面。

梁啓超自幼聰穎好學,才思敏捷,四歲便開始學習中國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稱,十二歲考中秀才,十七歲考中舉人,1891年梁啓超師從康有爲,求學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爲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追隨康有爲發動“公車上書”,1896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編輯《西政叢書》,次年主講時務學堂,積極鼓吹和推進維新運動。1898年參與“百日維新”,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初編《清議報》,繼編《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對當時的知識界有較大的影響。辛亥革命後,梁啓超回國,以立憲黨爲基礎組成進步黨,出任袁世凱政府的司法總長。1916年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對袁世凱稱帝 ,在戰爭中發揮了“一支筆強於十萬雄兵”的巨大作用。後又組織研究系,與段祺瑞合作,出任財政總長。

1918年,梁啓超感憤于軍閥的黑暗統治,離開政界,轉而專注於學術和教育事業,組織共學社、講學社,受聘南開大學,主持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與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恪等合稱爲清華四導師。擔任京師圖書館、北京圖書館館長,此外,還在全國各地進行巡迴演講。在學術研究方面獲得較大成功,對中國歷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爲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等,達一千四百萬字,結集爲《飲冰室合集》。

  3、相關故事:

大義滅親,披麻戴孝:

爲了實現自己報效國家的政治抱負,梁啓超從風風雨雨中走過56個春秋,應付過各種場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恪守一份書生本色,以情誼爲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師徒之間,由於梁啓超頗有主見,對康有爲並不完全惟命是從,康有爲對他很惱火,尤其是梁啓超違揹他的意願,暗中與孫中山協商合作方案,事雖未成,康氏卻耿耿於懷。面對康有爲違背歷史發展潮流,追隨張勳復辟帝,爲宣統帝草擬“詔書”,梁氏大義滅親,討伐復辟逆流時,也拿康有爲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罵“樑賊”。 梁氏身爲弟子,事後依然心繫師門,胸無城府。康氏謝世時,他主持身後,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聲,率清華國學研究院衆弟子在法源寺開弔3日。每當來人行禮,又是他始終站在孝子位置,答禮不疲。

不同尋常的寬容:

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癥,協和醫師診斷爲右腎有腫瘤,建議割除。挨刀之後,方知右腎完好無損,割除之後,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屬爲之氣憤,輿論矛頭直逼協和。但在任公看來,醫師並非有意爲之,醫療事故無法絕對避免,加之協和乃美國人創辦之醫院,那是科學的象徵,不能因爲自己的手術失誤而使國人懷疑科學,讓守舊者找到口實。與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勸慰家人,還以《我的病與協和醫院》爲題撰文,站在協和一邊,使一場非同小可的醫療事故所引起的風波得以化解爲零。

他割掉的是一個好腎,但他以生命的名義留下一方寧靜,托起一份寬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間爭鬥都黯然失色的寬容,讓生命個體由此超越和昇華,這未嘗不是一個奇蹟,未嘗不是全屬他個人的一份傑作。手術之後才過3年,梁啓超就逝世,身體素質原本不差的梁啓超走得如此匆忙,顯然與協和醫院的那個醫療事故有關,怎不令人扼腕。

  三、預習檢測,字詞積累:

1、給紅體字注音:

戊戌政變 顯宦 叱吒風雲 蒞校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步履 謙遜

激亢 箜篌 酣暢 流涕

薊北 涕泗

2、解釋下列詞語:

顯宦 叱吒風風雲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謙遜 起承轉合

博聞強識 酣暢 屏息以待

  四、整體感知:

1、標記文章段落。

2、聽讀課文,給生字詞注音。

3、概括每段中心:

(1)簡述演講的一些背景,爲寫演講作鋪墊。

(2)介紹梁任公的演講稿

(3)交代演講的時間、地點、人物,並描寫梁任公的形象。

(4)奇特的開場白,以及他的語音語調。

(5—9)以下數段正式寫梁任公演講,列舉他的演講內容,他的背誦方式,他興會所至近於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講的效果。

(10)點明梁任公作爲學者的主要特點,結束全文。

  第二節

  一、研習課文:

1、 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留下什麼印象,而梁啓超這次演講卻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在課文中找出梁啓超的演講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語句。

① 過去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吒風雲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有能

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裏坐滿了

聽衆,隨後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長袍,

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

④“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襟了”

⑤ 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⑥於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歷,筆而記之。

2、爲什麼梁啓超的演講能給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說他的演講有什麼特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梁啓超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穿肥大長袍,步履穩健,風神

瀟灑,眼神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傳神。可以分兩層:前一層寫身材、肖像、衣着,後一層寫精神氣質,也就是說既寫實相又寫神采,着重於表現神采。】

(外在的平凡普通,內在穩重、瀟灑自信)

開場白:獨特(謙遜、自負的氣質讓人耳目一新,富有感染力)

神態:生動有趣(自負、謙遜,讓人感受到其幽默、隨和的個性)

聲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從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穩、睿智)

內容:豐富有趣(博聞強記、學識豐富)

表情:成爲表演、酣暢淋漓(“要感動別人,先感動自己”感情豐沛)

語言:旁徵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誦(風趣、博聞強記)

動作:手舞足蹈(自由灑脫、率真的個性)

總之,梁任公是一個才華橫溢,博聞強記,修養良好,開朗直爽,認

真細緻,風趣幽默,謙遜而自負,穩健而瀟灑的學者形象。

3、梁啓超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在對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對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態等的細節描寫,在細節和側面描寫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徵。

4、本文是敘事散文,既有充分的敘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對梁啓超的敬仰、欣賞、讚美之情是怎樣抒發的?

① 直接表達。

A、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懷着無限的景仰

B、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

知要強烈多少倍。

C、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②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達

A、我很幸運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

B、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着他歡喜。

C、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對此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③ 完全含蓄的表達

A、描寫外貌,又略有誇飾,着重於表現神采,展現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

形象和風範。表達學生對老師的由衷的讚美之情。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

息。”純粹是動作描寫,但讀者仍能從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標題“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以學生的輩分稱呼樑,已是一種尊

敬和愛戴。

  二、釋疑:

1、本文寫梁任公爲什麼只談其學術造詣而不談他的政治作爲?

梁任公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都有很高的威望,兩方面都可大書特書。但作者畢竟是一個文人學者,關心學術甚於關心政治,寫學術人物比寫政治人物更得心應手;再說梁任公在中國現代政治史上也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的學術地位卻是一致公認、不可動搖的。也許梁任公的政治作爲已廣爲世人所識,而學術造詣爲政治名聲所掩蓋,正值得爲之撰文彰顯。

2、從文題看“演講”應是文章記敘的重點,但文章的前兩段並沒有寫梁任公先生的演講。那麼文章前兩段講什麼內容?並說說這些內容有何作用?

第1段簡述演講的一些背景,特別強調不少“顯宦”與“叱吒風雲的人”的演講,都未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2段介紹梁任公的演講稿工整、美觀,特別強調讀他的演講稿和聽他的演講相差甚遠。

以政治業績爲陪襯,突出其學術上的威望和影響,意思是說此等能人、高師演講,必定是有分量的;用“顯宦”“叱吒風雲的人”的演講未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來襯托梁任公先生的演講不同凡響;以讀這篇演講稿和直接聽講演趣味上的差別,進一步突出強調他的演講的獨特魅力。這兩段的側面烘托,讓人在未聽其演講前,既充滿好奇和興趣,又會產生敬佩之情,下文具體描寫演講情景張本。

3、側面烘托這種描寫是指沒有中心人物在場,而是通過別人的活動或另外的'事物來襯托中心人物。同樣的描寫手法文中還有一處,大家找得到嗎?

“聽過這講演的人,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4、“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明顯是貶義詞。爲什麼用這樣的詞語來形容樑實

秋所尊敬的梁任公呢?會不會影響梁啓超在我們心中的形象?

真實地描寫,並不影響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長江老是被人取笑,說他太矮了。他是怎麼說的?我是“濃縮人生精華”。他個子矮小,但並不影響他的形象高大。

5、“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謙遜”“自負”這不是矛盾嗎?怎麼理解?

他首先是謙虛,但他是名人,給清華學子作演講,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還過分的謙虛就是驕傲了。這裏的“自負”是他自信的表現。

6、如何理解“他的廣東官腔是很夠標準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這段話?

因爲“他的聲音沉着而有力,有時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們還是能聽懂他的每個字”。梁啓超已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講話風格,所以說“他說標準國語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7、《箜篌引》短短十六字蘊涵了什麼故事?作用是什麼?

故事:朝鮮水兵在水邊撐船巡邏時,見一個白髮狂夫提壺渡江,被水沖走。

他的妻子勸阻不及,悲痛欲絕,取出箜篌對着江水反覆吟唱。一曲

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朝鮮水兵回家向自己的妻子麗玉講述了

這個故事,麗玉援引故事中的悲情,創作了這首歌曲,聽過的人無

不動容。

  作用:《箜篌引》簡短鮮明,有起承轉合,有情節,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當年就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又遇到實際的環境,因此,印象跟深刻。引用這首詩充分說明先生講得逼真、深刻。

8、爲什麼梁啓超講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呢?

《桃花扇》的結局是一道士對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說:“兩個癡蟲,你看國在哪裏?家在哪裏?君在哪裏?父在哪裏?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它不斷嗎?”於是兩人雙雙入道。梁啓超講到這裏,自然聯想到國家此時動盪的現狀,怎不會痛哭流涕呢?再次表現梁啓超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

9、爲什麼講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先生又真是於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呢?

選自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安史之亂後,作者聽到唐軍收復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啓超在講到此詩時“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同樣表現了他對收復祖國大好山河,實現祖國統一的渴望。

10、儘管文章開頭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感,你同意這個說法嗎?

《桃花扇》寫的是亡國悲劇,梁任公講到此處,自然想到此時的國家軍閥割據,戰爭連連,生靈塗炭,不禁 “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講到慶祝官兵收復失地的《聞官兵收河南河北》時,“先生又真是於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可以說,梁任公已經將自己當做作品中的人物,這不僅僅是因爲他演講生動投入,而是因爲他的愛憎不自覺地流露了出來。所以梁任公的晚年仍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感。

11、爲什麼許多聽了他的演講的人“從此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講過,“大汗淋漓,狀極愉快”,以強烈的感情感染了聽衆。

12、文中說梁任公是個熱心腸的人,你同意嗎?

愛國救國的熱忱,強烈的責任感;晚年不問政治,專心學術,講學育才,極爲辛勤:捐募基金,興辦中國公學;組織共學社;先後在南開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等學府講學,就任京師圖書館館長。梁啓超晚年拖着病體,還是滿懷熱情地培育青年學生,實踐了自己所說的“戰士死於沙場,學者死於講座”。

13、怎樣理解文章最後一節的深刻的含義?

梁啓超是應清華學子得邀請來演講。在20世紀初動盪變革的年代,梁啓超爲青年的上進欣然應邀,熱情講演,實屬難能可貴;當世文壇多少人問政治而不專心學術,學問難以做到樑先生的境界,令人生憾;做學問的人應當向樑先生學習做學問和做人。

14、我們再次試着爲一代大師評改文章,前面已經給他寫評語,做旁註。接下來給作者挑毛病,如語法錯誤。

⑴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刪“大約”);

⑵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一次);

⑶不少人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產生……興趣)

這種現象在那時是無可厚非的,因爲當時白話文剛剛興起,用字和語法並不規範。但現在同學們切不可犯這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