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如何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

數學如何選擇教學方法

一、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

形成概念的過程就是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的過程,正確的概念是科學抽象的結果。要使學生形成一個新概念,必須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理解概念的形成、發展過程,在講每一個新概念時,老師應首先講清楚這個新概念的背景,它以哪些舊概念爲基礎?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引發矛盾的根源在哪裏?其次可爲講授概念掃清障礙,講到後面概念所要用的某個概念時,可作些伏筆,在本概念需要用到前面概念時可作些複習,然後掌握知識結構體系。

例如講“平面直角座標系”這一概念時,可先從學生熟悉的數軸出發,複習點在數軸上的座標定義和確定點在直線上的位置的方法,然後向學習提出如下問題:在電影院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在海洋上行駛的一艘輪船在地圖上怎樣標出位置?學生會發現單用數軸上的點座標不能解決上述問題,於是,引發出新舊知識的衝突。通過探討解決新問題的途徑,很自然地引出了“平面直角座標系”的概念。教學時要緊密結合圖形,講清形(點)和數(實數對)互相表示、互相轉化、互相對應的關係,使學生對平面直角座標系的概念有較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二、講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概念的內涵是概念的質的方面,它說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什麼樣的.。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通常說的概念的適用範圍就是指概念的外延,它說明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兩個密切聯繫,互相依賴的因素。每一概念既有其確定的內涵,也有其確定的外延。因此,講清概念,必須講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例如在講“一元二次方程”這一節時,讓學生熟讀或背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條文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懂得定義的內涵和外延。譬如“一元二次”是什麼意思?爲什麼在ax2+bx+c=0後面要加上“a≠0”az2+bz+c=0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3t2-2t=0呢?

在學習全等三角形一節時,可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對摺後剪成兩個全等三角形。把兩個全等三角形重合,如果將其中一個三角形作平移、翻折、旋轉等運動,可變換出多種多樣的圖形(如下圖)。如果用電腦顯示會更加形象。這樣做有利於學生認識全等三角形的本質,爲以後學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提供方便。

教學方法二

1 把遊戲引入數學課堂

教學要成功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習成爲他們迫切的需要。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把他們愛玩的遊戲引入課堂,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

如,那邊草地上有六個人正在玩遊戲,他們年齡的平均數是15歲。請想象一下是怎樣年齡的六個人在玩遊戲?通常人們會想像是一羣中學生在玩遊戲,但是,如果是一個65歲的大娘領着五個5歲的孩子在玩遊戲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兩個人玩的“搶30”遊戲規則如下:

第一個人先說“1”或“1、2”,第二個人要接着往下說一個或兩個數,然後又輪到第一個人,再接着往下說一個或兩個數,這樣兩人反覆輪流,每次每人說一個或兩個數都可以,但是不可以連說三個數.誰先搶到30,誰就得勝。

試想象這樣生動、有趣的遊戲,能不引人入勝嗎?像這樣參與性很強的教學過程,同學們一定會感到學習數學是既輕鬆又愉快,定會產生濃厚的求知慾望。

2 在數學課上把問題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說:“教師的首要任務在於喚起學生理智的興趣,激發對探究的熱情。”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問題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導火索。爲什麼呢?因爲國中生的認識興趣來自於學習活動本身和學習內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筆者在講授“同底數的冪的乘法”這一節內容時,就充分地把問題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羅斯民間流傳的算術題故事:“路上走着7個老頭,每個老頭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個樹杈,每個樹杈上掛着7個竹籃,每個竹籃裏有7個竹籠,每個竹籠裏有7只麻雀,總共有多少隻麻雀?”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同底數的冪的乘法”法則。試想這樣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呢?這樣的教學過程,能使學生在聽得津津有味的同時,讓數學知識不知不覺地滲入他們的腦海,在數學王國裏積極地思考、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省時高效的目的。

教學方法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專心聽講、積極討論、敢於提問、勇於表現,課後他們潛心鑽研、迎難而上體驗成功的喜悅。爲什麼這些學生如此喜歡數學?發現這些學生他們在學習數學的活動中獲得了成功,努力的價值得到肯定,所以喜歡學習數學,喜歡參加數學活動。通過我六年的教學經驗,當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時,就會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生就會願學、愛學、樂學數學。而且會學得活、學得好、獲得較大的成功。從而,有效地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一個人如果做他感興趣的事,他的主動性將會得到充分發揮。反之,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效果就差,甚至可能產生“厭學”的情緒。由此可見,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獲得成功,熱情高漲呢?

1、每一個學生都渴望獲得成功,都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但又並非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成功,表現自己。如何才能使學生在學習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這裏就需要發揮教師的作用。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出發,從學生的知識水平出發,爲每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2、掌握紮實、完整的基礎知識和必要的學習技能是學生獲得成功和保持興趣的重要條件。這一階段許多原來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更多的同學喜歡學習數學。這些現象啓發我們,如果學生掌握比較完整和紮實的數學知識,必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促使學生喜歡學習數學。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必須從低年級開始。充分發揮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及其相結合的優點,利用新的事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成功的體驗和保持學習的興趣。

二、自主是創新的起點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把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但新課改要求要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課堂上主要的核心是學生,而不是老師。國中數學學習而言,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來自教材、教師和其他方面的數學信息,而是在一定的數學情境下,根據自己的數學活動經驗,對外部數學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主動認識數學知識、體驗數學方法和數學思維的過程。因此,使教學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將教師關係理解爲愉快的合作。這個應該使學生心裏放鬆、精力集中,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敢說敢做。只有這樣的課堂,老師才能教的得心應手,學生們才能學得輕鬆愉快。

創新是教育要培養的一項重要能力,而自主是創新能力的起點。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爲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教師要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各種機會。首先可以從數與計算這一類學習難度較低、前後聯繫緊密的學習內容開始讓學生嘗試自主學習。

2、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需要佔用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尤其是剛開始嘗試自主學習時更需要大量的時間去適應和探索。爲學生提供足夠的自學時間,讓學生有完整的自學過程,在自學過程中積累方法、獲得啓發。

3、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觀察、表達、遷移、類推、、實驗、分析、歸納等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