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教案 

  【教學目標】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教案 

知識目標:1、繼續積累文言實詞(去、賊、惡、),虛詞(焉)

和有關的文言句式(判斷句、倒裝句)。

2、把握孟子的“四端”說。

情感目標: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論”,達到修身養性的作用

【教學重點】 1、重點講授第1則、6則 。

2、學習和掌握重點字彙

【教學難點】 1、理解“性善論”,聯繫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512汶川大地震吧,幾秒鐘的時間一座城市化爲廢墟,多少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而遠在深圳的你們,也是紛紛捐款,時刻關注着四川人民。那我想問一下,你跟他們是親戚嗎?是朋友嗎? 認識嗎?——不認識,那你們爲什麼會捐款捐物,甚至留下了淚水呢?

那是因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對別人的痛苦、不幸、危難等覺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側隱之心。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跟隨孟子的腳步去探尋 “人性本善”的豐富內涵。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正音

孺子 怵惕

惻隱 鑠

荑稗 強

2、投影重要字詞句。

實詞:

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賊害

非惡其聲而然也 厭惡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拋棄

虛詞: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翻譯句子: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

五穀者,種之美者也

  三、齊讀文章、研討問題

(1)我們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是不是就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這四種品德了?

怎樣才能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

在孟子看來,我們要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個方面:

①要“擴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誠”、“強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棄”。 不是不能,而是不爲

小結與過渡:孟子告訴我們擁有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並不意味着我們就擁有了“仁義禮智”,只是說我們具備了達到“仁義禮智”境界的潛能。問題的關鍵就是你有沒有去發現並挖掘這種所固有的潛能,也就是課文中所說的“擴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潛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棄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墮入了邪惡。下面就結合你自身的經歷或者是你的.所見所聞來談談你是怎樣看待你自身的潛能的?你又是怎樣不斷挖掘你的潛能的?

  四、拓展、探究

結合你自身的經歷或者是你的所見所聞來談談你是怎樣看待你自身的潛能的?你又是怎樣不斷挖掘你的潛能的?

小結: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着巨大的潛能,你是一個火炬,要看你怎樣把他點燃,你是一塊寶藏,要看你怎樣去挖掘;你是一顆星星,要看你怎樣去發光。

  四、昇華主題,總結教學

我們學習先秦諸子散文,不僅要掌握最基本的字詞句,還要品味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孟子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仁義禮智四種發端,但是有發端之後還要不斷向內心求取,還要使他成熟,不能自暴自棄,只有這樣才能把仁義禮智四端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