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讀後感

國小六年級語文教案課件等高中各年級同步課程輔導。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六年級上冊語文讀後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六年級上冊語文讀後感

  六年級上冊語文讀後感(一)

《中華少年》是國小六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的一篇課文,是一首朗誦詩。這首詩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就是作者多用比喻,在意象的選擇上採取了物化的方法。中華少年的英姿,祖國山川的壯麗,東方文化的美麗、民族歷史的苦難以及中華少年的鏗鏘誓言,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爲一個個真實可感的形象。例如,詩人以“冰山上的一朵雪蓮”“海風中的一隻乳燕”“攬天下翱翔的雛鷹”“黃河邊鮮嫩的山丹丹”象徵中華少年的颯爽英姿,從而使中華少年的形象更加具體化。再如,詩人以“黃河縴夫拉不直問號般的身軀”“長城的古磚擋不住洋炮的彈片”來相容中華民族所受到的苦難,這種被物化的意象更加真實可感。採用意象物化法要特別注意被物化的事物要具有典型的象徵意義,能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如,詩人選勸方塊字”“唐詩宋詞”來說明祖國具有燦爛的歷史文化就很具有代表性,而“陽關道”“豔陽天”“蜜罐溫牀”又具有典型的象徵性。類似的寫作手法在學生們的寫作中也經常用到。例如:我們把學校說成是美麗的大花園;把母愛形容像甘甜的山泉滋潤着兒女的心房等等都是採用了意象物化法。

這學期我們即將學習六年級上冊的課本了,所以我就預習了一下。這次的課文一共有28篇,分爲了八個單元。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這八個單元分出了都是些什麼的。第一個單元都是寫大自然的;第二和第五單元都是寫人的;第三個單元都是寫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我認爲,應該也算是寫人的;第四個單元是寫要珍惜資源;第六個單元是一個綜合性學習,主要是以學習詩歌爲主的;第七個單元我認爲都是寫一種小動物的;第八個單元是寫藝術的。

我最喜歡的是第七單元。因爲我認爲這個單元寫出了動物界中,動物也有着像我們人類的靈性。《老人與海鷗》這一課寫的是海鷗和老人之間深厚的感情,以至於老人去世後,海鷗們都像老人的孩子們默默地爲老人送行。《跑進家來的松鼠》這一課寫的'是從森林裏跑進作者家的一隻小松鼠,即使不在大森林裏,還保持着它們的野外生存的本領。《最後一頭戰象》寫的是一頭名叫嘎羧的戰象,它死後,沒有回到祖先留下的象冢裏去,反而是自己給自己挖了坑躺在了和自己並肩作戰的“戰友”旁邊。《金色的腳臃一文,是講狐狸爸爸和狐狸媽媽盡心盡力地想把自己的孩子救出來和它們一起回到大森林裏去,這種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正如我們人類父母對孩子的愛嗎!

不過在其他的單元裏我也是有自己喜歡的文章的。例如第27課:蒙娜麗莎之約,這篇課文把蒙娜麗莎的微笑這一幅畫生動地描寫了出來。

這學期的課文和上學期的相比來說是比上學期的課文總的來說更加生動,課文更加新穎。

  六年級上冊語文讀後感(二)

橫眉冷對千夫子,俯首甘爲孺子牛。——魯迅

他,無情地剝削人民、危害人民;而另一個他,熱愛人民、造福人民。

他,把人們踩在腳底;而另一個他,在好人前低下頭。

他總是高高在上,而另一個他總寧願在下,

讀了《有的人》這篇文章,我徹底看透了高與低、上與下、美與醜,可那是表面的,在人們心中那可大不相同了。有的人靠着一張會吃人的嘴吃飯,而有的人低下頭,總把人民的飯碗放在第一位——正如魯迅先生,他永遠留在了人們心中。

曾經褒姒的那一笑,傾倒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

蘇軾作詩: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楊貴妃的破顏一笑,多少人該陪上鮮血和眼淚!

爲了輔佐趙王,救濟趙國,原本明爭暗鬥鬧不和的廉頗與藺相如和好,廉頗負荊請罪。最終爲了國家利益,他們刎頸之交。

爲了國家,張騫出使西域;爲了國家,俗物在匈奴領土囚禁了數年;爲了國家,許多人奮發圖強,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那次去看建國大業這部電影,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骨瘦如柴,戴着厚眼鏡的聞一多出現在一個破舊的講臺上,周圍熙熙攘攘聚集了許多貧困的百姓。那個學者高亢地發表了一次演講,企圖喚醒沉睡的大衆。而這位學者發表完言論之後,便在街角被幾顆子彈了結了。一位進步青年毀於反動統治者手下。而他死後仍是一種安詳的神情,彷彿還沉浸在人們覺醒的快樂中。風帶着一絲苦澀的味道吹過他掉下的破碎眼鏡。風帶走了他的軀體,但是永遠不會使那次演講風化。

這世界就是這樣。

是誰殘酷剝削人民、妄想流芳千古?是誰爲人民服務、一心默默奉獻?剝開表層,我看見了赤裸裸、活生生的現實,上與下、醜與美的區別如此明顯。像魯迅一樣的人永遠活在了人們的心中。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有了截然不同的後果。這種現實,透露着一種骯髒的醜,那些低下頭的人精神結晶刻在了歷史上,無不以一種無法抵擋的方式,透露着一種獨特、質樸的美……

  六年級上冊語文讀後感(三)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有的人寧願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每一次讀臧克家的《有的人》,我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那張帶着傲氣與智慧的面孔——魯迅先生。

不知何時起,我對魯迅先生便始終充滿着敬仰之情,也許是他那始終如一的愛國之心,也許是他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絕唱。

年少的他在日本求醫時,起初懷着“醫治國民被疾病佔據的軀體”的志向,努力鑽研。然而當他看到同行的國人竟然對電影中的中國人被殺而歡呼高喊“萬歲”時,他突然清醒了,他清醒地認識到“醫治國民的精神思想更比醫治國民的痛苦軀體重要”,於是,他帶着失望、悲憤和責任告別了那個正直嚴格、平等博愛的藤野先生。從此,原本在他手中應是一把鋒銳的手術刀卻變成了一枝蒼勁有力鐫刻山河的筆。

魯迅從爲國求醫輾轉到棄醫從文,無一不呈現出他強烈的愛國之心,他的解剖學無一不爲後來的他進行思想上的高度解剖。他敢於寫出被世人輿論的文字,他敢於爲了苦難深重的民衆與反動政府作激烈的交鋒,他敢於拍案而起嚴厲控訴幾千年來封建專制統治的罪惡……他所做的一切,無一不是爲當時的人民支撐起一片思想上的蔚藍天空!

他的一支筆,一個信念,對當時的人民、社會乃至全中國都有着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後來,無數個“我”讀到這個人物時都倍感衝動,他在“我”心中形成了一種堅不可摧的力量。也許我永遠無法把這個影響時代的偉人讀透,但對他的信仰尊崇卻始終不會動搖。

我堅信先生的文字能永遠敲震世人的靈魂,我堅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絕唱能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