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會考專題複習之近代化的探索

史學界普遍認爲,在1919年以前,中國的近代化運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側重於學習西方的技術,比如洋務運動;第二階段側重於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比如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第三階段側重於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比如新文化運動。

關於會考專題複習之近代化的探索

一、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鴉 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

2、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統治。或師夷長技以自強。

3、洋務派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4、前期,以“自強”爲口號;後期,以“求富”爲口號。

5、洋務派的主要活動:①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曾國藩——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和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②創辦民用工業(李鴻章——輪船招商局、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③籌建南洋、北洋、福建海軍。④興辦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6、洋務運動失敗標誌: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7、失敗原因:沒有觸動封建制度。

8、評價(意義):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爲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爲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二、戊戌變法(1898年)

1、背景:《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化。

2、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爲、梁啓超聯合各省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史稱 “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3、維新派主張: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

4、代表人物: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

5、戊戌變法: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按維新派意圖實行變法。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失敗。1898年是舊曆戊戌年,歷史稱這次變法爲:戊戌變法。這次變法歷時103天,因此歷史上又稱它爲“百日維新”。

6、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經濟方面: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思想、文化方面: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軍事方面:訓練新式軍隊等。

7、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啓蒙作用,爲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三、辛亥革命(1911年)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興中會。這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革命團體。興中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2、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其它革命團體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選舉爲總理。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3、《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爲“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4、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第二天起義軍佔領武昌,接着,又攻佔了漢口和漢陽。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1911年是舊曆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爲辛亥革命。

5、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被選舉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6、辛亥革命性質: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7、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次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四、新文化運動

1、背景:中華民國建立後,從西方傳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受到知識階層,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歡迎。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爲實現獨裁和專制,把“孔子之道作爲修身大本”,尊孔復古逆流到處氾濫。新舊思潮發生了激烈衝突。

2、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青年雜誌》的誕生,標誌着新文化運動興起。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

4、兩面旗幟(兩位先生):民主和科學

5、陣地:以《新青年》爲主要陣地,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6、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7、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影響: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從此,中國的先進分子用馬克思主義爲精神武器,教育和組織人民,將革命推進到一個新時期。

8、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論文,頌揚十月革命,熱情地宣傳:“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9、爲擴大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底,李大釗在北京創辦了《每週評論》。

10、歷史意義: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啓發着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五、近代化起步的特點

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哪些變化?或中國的近代化起步有什麼特點?

從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或層層遞進,由表及裏、逐漸深入。

六、近代化探索歷程的感悟

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救亡圖存的探索。在中國近代前期的探索中,始終沒有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救國道路,都沒有使中國走上近代化道路。

感悟:①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

②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③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

④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鬥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