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成就名師讀後感:讀書助我成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書成就名師讀後感:讀書助我成,歡迎大家分享。

讀書成就名師讀後感:讀書助我成

說起這一學期,除教學以外的最大收穫,我覺得莫過於讀了幾本有價值的書。教研室在第一次“國小兼職教研員”專項會議上,推薦我們《讀書成就名師》這本書以來,我通過認真研討,從中受益匪淺。我感覺通過讀這本書,我個人有了這樣三大轉變:

第一大轉變:變“偶爾”爲“經常”

以前,我總習慣以教學工作太忙爲由,未將讀書養成一種習慣。其實,我個人感覺讀書是種享受,還是非常願意讀書的。可是每每拿起書,總是心不在焉:學生的作業還沒有全批全改,課還未備好,家裏的某些事急需去辦……這些想法干擾了讀書的心情。於是,被拿起的書一次又一次地被放下。通過讀《讀書成就名師》這本書,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我們並不是缺少讀書的時間,而是缺少讀書的心情。每天少看半小時電視或手機,把這段時間拿出來讀書,一定能讀不少的書。認識上去了,觀念就發生了變化,近一段時間,我將過去只是“偶爾”纔讀讀書,改變爲儘可能每天堅持讀半小時書,說實話,收穫還是頗豐的。

第二大轉變:變“單一”爲“豐富”

以前我讀的書,多爲文學性的書籍,以名著居多。過去,我一直認爲:作爲一名語文教師,自己如果沒讀過一些經典名著,如何去適應教學的需要。但通過讀《讀書成就名師》,我才認識到,自己過去讀的書太單一了。讀經典名著固然重要,但作爲一名教師,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學經驗,就無法適應當今社會對教師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在近一段時間裏,我開始研讀教育名家們關於教育理論的書籍。我不僅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現在正在讀吳非《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通過讀這些書,讓我對教學有了新認識,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教學工作,對我今後的工作可以說很有幫助。讀書類型的豐富,也使我的視野逐漸地拓寬。

第三大轉變:變“功利”爲“內需”

我這裏所說的功利,倒不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我說的功利,指得是我以前讀書時想法太多,我總在想:讀這本書有什麼用,能不能爲自己的教學服務?這種思想的存在,主要是因爲:過去我總認爲,作爲語文教師,要向學生推薦一本書,自己就必須對這本書熟悉,否則,你的推薦便沒有意義。所以,從淺顯易懂的《綠野仙蹤》《格列佛遊記》《木偶奇遇記》《柳林風聲》《小王子》,到文學色彩濃重的《狼王夢》《城南舊事》《悲慘世界》《湯姆叔叔的小屋》《祕密花園》等等,我雖然都讀過,但讀後總糾結於:我讀了這本書,爲什麼再提起這些書的時候,又好像沒有讀過一樣陌生。

通過讀《讀書成就名師》,我想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讀書就像吃飯,我們明明吃過早飯,但到中午還是會感覺飢餓。讀過的書就像食物一樣被消化,它好像不留痕跡一樣消失了,但其實,它早已將最重要的一部分,轉化爲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了。終有一天,在需要的時候,那些曾經讀過的書,會被突然喚醒。

因此,我會繼續快樂地讀書,讓讀書成爲生活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