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

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一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

1.對學生進行分層。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此,在實施分層教學時,首先應將學生進行分層。分層時,在一定的學習階段,應對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表現、學習成績、品質、習慣、態度等進行全面考查,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對學生實行動態分層。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必定會有些變化,這時進行考查,再劃分層次,以便因材施教。

2.分層備課,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無論哪節課,首先都要有一個恰當的教學目標,它是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它確立了課堂教學的着力點和主要方面。因爲“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是以同時兼顧各類學生爲出發點的,所以“分層備課”首先是要給不同類型的學生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分爲優等生、中等生和後進生三個層次。在教學過程中,對後進生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與考查,要多加幫助,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中等生,要求他們在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能獨立進行自主探究,解決中等難度題。對優等生應進行專門培養,讓他們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上獲得更大的發展。

3.對教學過程進行分層。

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分層教學,鼓勵和引導學生制定自己“跳一跳,夠得着”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採取“兵教兵”的教學方法,高一層的學生可以教比自己低一層的學生,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這樣,教師不必再一味地灌輸知識,而是啓發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4.對教學練習和教學評價進行分層。

數學是一門需要學生自己去練習,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舉一反三,掌握消化的學科。無論是課堂練習還是課後練習,教師都應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和要求。在教學評價時,教師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多元評價。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每一個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因此。教學練習和教學評價環節要以學生爲主體,給學生創造表現的機會,張揚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二

預習內容的層次化。

從三年級上學期開始,我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在教學新內容的前一天,我會佈置學生預習,並完成例題中的填空部分和練習中的“做一做”。但經過大半個學期的實踐,我發現預習的整體效果不顯著,尤其對於學困生和一部分的中等生來說,他們根本沒有把預習當成是一份家庭作業來完成,或者乾脆不做了事。總結了上半學期的得失後,在下半學期中,我對課前的預習內容進行了“層次化”,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完成不同的預習任務。

例如在第一單元的“位置與方向”中,例1是學習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在佈置預習時,我要求優等生通過預習,會用東南西北描述書本中和生活中各建築物的'方位情況,並完成“做一做”;中等生通過預習,會用“東南西北”描述例1中各建築物的方位情況;後進生則只要求他們觀察主題圖,說說圖中有些什麼就行了。這樣子,班級中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了各自不同的任務,避免了“一刀切”,培養了優等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減輕了後進生的學習負擔,調動了中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很不錯的效果。

課堂上教學內容的層次化。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中,要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就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層次化”處理,特別要注意發掘知識的內部聯繫,讓學生通過遷移規律來學習新的內容。例如,在教學“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口算方法”時,我結合主題圖首先向學生呈現了“60÷3”這道算式,讓學生小組討論出這道題的口算方法。通過討論,同學們會想出“想乘算除”、擺小棒、去“0”法等各種方法來得出60÷3=20。

這時老師再呈現600÷3、240÷3,通過知識的遷移,中上等學生很快就能算出答案來。在這時,老師的主要精力是放在一小撮的學困生身上,對於還沒掌握好的要及時輔導,對於已經掌握了的,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以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其實,小組討論學習是實施分層次教學的一個很好的手段。老師根據學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成了若干個小組,在進行小組學習時,優等生就發揮了“小老師”的作用,把小組內的中下等生都調動起來參與到討論中去,在溝通交流時,包括各個層次在內的思想火花都碰在了一起,課堂氣氛顯得非常積極和活躍。

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三

課堂提問,由淺入深

教師因教的內容不同或學生差異而有層次地設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積極思考。如:教學《動物聚會》,通過看情景圖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我提了幾個不同層次的問題。首先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圖的意思,提了一個問題: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爲了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情景圖,我提出了第二個問題: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提了很多,有該用乘法解答的,也有不該用乘法解答的。於是我提出了第三個問題:哪些問題能用乘法解決?接下來在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時,我問“一共有多少個胡蘿蔔”怎麼解答,學生就用4×3或3×4,我跟着問爲什麼要用4×3或3×4,最終將圖上的信息上升到“幾個幾”來認識。在設問中將複習類、基本類的問題給學困生來回答,而將通過比較、分析等思維方法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優先來回答,課堂教學中的絕大多數提問針對中下等的學生。對於學生回答,我首先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揚,“你真會動腦筋!”“你說得真好!”等富有情感鼓勵性的即時評價語言,在學生心裏形成獲得成就的快感,由此激勵他的數學學習興趣。

分層設計課堂作業

課堂作業的要求分層次不僅體現在量的方面,諸如知識的多少,思維成分的多少等,而且也包括質的方面,諸如知識的深淺,思維水平的高低等。在具體操作中,我採取了兩種方法:一種是同一練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對學困生只要求作一般解答,對學習好的學生的要求則不但要解答是什麼,更要解答爲什麼。如:在教學《兒童樂園》試一試中,對一般學生只要求看圖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對學習好的學生則還要求寫出表示幾個幾。另一種是佈置有層次的習題,教師不僅精心設計基本題,而且設計定數量的彈性題,全體學生在完成基本題的基礎上,可以自由做彈性題。如:《有幾塊積木》中讓學生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學習好的學生還可根據加法算式畫出相應的圖,從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課外作業在適當延伸

數學課外作業除佈置常規的一些習題外,再提供一些選做題,有興趣的學生在完成常規習題的基礎上,可自由選擇解答,並另外加分予以鼓勵。如:一年級上冊中學生認識了整時、半時及快幾時了和幾時剛過之後,我給學生布置相應的家庭作業,學有餘力的學生可利用學具或家裏的鐘錶看一看、撥一撥、說說當分針指向某個數字或兩數之間時的時刻,第二天把自己的發現向大家彙報。學生很有興趣,在自己的探索或家長的指導下有了一定的發現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