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通用17篇)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1

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政治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以合作探究法、學生自主學習法爲主,教師講解法爲輔的方法,並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以實現思想品德課“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的目標。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認識到了挫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挫折對人生具有兩面性,挫折是可以戰勝的,很多學生也樹立了戰勝挫折的信心。

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是,課堂中的氣氛還不夠熱烈;同時課堂教學只面對全體,忽視了個體差異,尤其是對後進生,關注力度不夠,因爲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更多。教學中應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加深學生的理解。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2

活動是品德課程所倡導的基本學習方式,在本節課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取材,創造性地設計一系列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意義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悟出道理,並運用探究性學習把品德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努力做到引一溪活水,澆品德之花 。本節課的“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巧妙活化教學資源

新課程明確指出:本課程教材主要不是作爲知識載體來供老師講授的,我們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所以在教學中我打破教材框架,靈活地處理教材、運用教材。比如:活動一開始,我就改變教材平鋪直敘的手法,通過課件上的圖片讓孩子們交流討論,感受到要多替家人着想,並隨即讓他們聯繫自身來說說平時你在家裏幫家人都做了哪些事情,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感悟,悟出要爲家人添歡樂的道理。

(二)靈活選擇活動形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所以我把握教材和兒童的特點,精心設計各種豐富多采的活動形式,比如:交流討論,模擬表演,洗碗比賽,“向日葵光彩大奉獻”評比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強烈情緒,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主動活潑地學習。特別是在洗碗比賽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們紛紛動手,爭着搶着都來洗,不僅鍛鍊了他們的勞動能力,並在活動中也深深地體會到家人洗碗的辛苦,明白自己也應該爲家人分擔,爲家人添歡樂。

(三)注重課後活動延伸

兒童的現實生活是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通過這節課的課堂教學,雖然使學生明確了要爲家人添歡樂生活中該怎麼做,但時間一長,學生往往會淡忘課堂內所要求的。所以我設計了兩個課外活動一是讓孩子們:親手製作一張賀卡或手工製作等,在家人的生日或節日時送給他們,並對他們說一句祝福的話。二是:把每天爲家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自做的向日葵中,準備舉行班級孝心孩子評選會。兩個活動都共同關注其行爲習慣的養成,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並將此項活動持之以恆地落到實處。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的活動從學生實際出發,首先立足於學生的經驗世界,讓他們自己去發現一些損壞眼睛的不良習慣,通過親身實踐,交流自己的感受體會,孩子們懂得了保護眼睛的重要性,增強了保護眼睛的意識;通過誦讀兒歌,請校醫作現場指導,使學生加深對科學用眼的認識,確實學到了一些保護眼睛的基本技能

1、努力創設開放、活潑的教學情景。

活動的設計着眼於引導學生健康、安全地生活,珍愛生命,獲得基本的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讓孩子們在猜謎,矇眼睛看東西,聯繫生活實際談體會,誦讀兒歌、請醫生作眼保健操的現場指導等一系列活潑、有趣的活動情景中獲得思想上的認識,養成良好的習慣。

2、關注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活動的開展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蔘與,評價以正面鼓勵爲主,讓學生猜一猜、看一看、試一試、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在活動中,我始終尊重孩子的體驗和感受,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究實踐,懂得保護視力的重要,從而主動地關注自己視力情況。

不足的一點是:最後課堂延伸階段,除了倡議舉行一次眼保健操比賽之外,如果能附加一份講究視力衛生的評比表,作爲持續性的激勵,就能進一步把教學活動引向深入。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4

在區品德學科培訓活動中,我執教了一堂課,課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我認爲在這堂課中,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1、教學是對話的過程,包括師與生的對話,生與生的對話,生與文本的對話等。本堂課是借班上課,課前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很少,學生對我很陌生,所以創設良好的對話情境,才能拉進師與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敞開心扉,樂於談話,樂於交流。上課伊始,我播放了學生喜歡的歌曲《可愛的家庭》,會唱的小朋友馬上跟着唱了起來,不會唱的小朋友也跟着拍起了手,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課堂氣氛很溫馨。讓小朋友大喊我的名字,猜我名字的含義,學生覺得很新奇,不知不覺消除了與我之間的陌生感。我又拿出我的全家福,敘述了我先生因爲女兒半夜發燒急得哭了的真實事件,學生深受感動,不由自主地回憶起自己的爸爸媽媽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都爭着、搶着告訴大家爸爸媽媽爲了“我”、爲了這個家努力付出,不求回報。時間有限,不可能每個小朋友一一敘述,所以安排了四人小組互說,在這個師與生、生與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激發了熱愛父母,尊敬父母的情感。

2、品德教學強調回歸生活。正如杜威所說:“準備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社會生活,離開了任何直接的社會需要和動機,離開了任何現存的社會情境,要培養對社會有益和有用的習慣,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過做動作教兒童游泳。”本堂課學生說話的材料都來源於學生的真實生活。學生藉助照片以及一些小物品激發起對過去生活的回憶,激發起內在的真實的情感體驗。雖然說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但其中包含着家庭生活的歡樂,包含着父母對子女的愛,都很真實。

3、評價注重過程性。在聽課教師的發言中,我感到老師們對我採用的評價方式特別感興趣。我是這樣做的:課堂上每發言一次得一顆星,學生自己用筆畫在課題的旁邊,發言聲音響亮、語言流暢、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再加一顆星;一節課得三顆以上星的可以畫一顆笑臉。這堂課沒能得笑臉的,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可以彌補。這種延時評價爲更多不同特點的學生提供了多種展示自己的方式和途徑,讓更多的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挑子,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讓更多的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在我自己任教的班級,我每月、每半個學期、一個學期都小結一次,避免了評價的主觀性,學生非常開心。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5

上週我給一節一年級上了一節品德與生活課“尋找春天”。我認爲尋找春天這個主題是以兒童與自然爲軸線。讓學生從自然景物變化,以及人類生活的變化中感受到春天的特徵,體會季節變化對人的影響。

一年級的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過秋天和冬天了。學生在此基礎上再來學習春天,應該更爲容易。所以應該放開手,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老師要做的只是幫助他們把收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大家。課標中不是有這樣的表述嗎!“能用多種辦法收集資料,並進行簡單的整理和應用。”要相信學生有這個能力。如果失敗了還有下次啊!因爲後面還要進行夏天的學習。爲最後一個單元奠定基礎。

對於春天的變化,我想應該分爲天氣、動物、植物、人的變化。這樣梳理起來思路會比較清晰。還可以在這些方面和講過的秋天、冬天做比較。通過對比,更加突出春天與其他季節不同之處。

大自然永遠是學生最好的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習也是他們最快樂的事情,教學前帶領學生在校園、社區,通過看、聽、聞、想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和尋找春天。在課堂上學生才能更好地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讓學生盡情地展示、交流自己所發現的春天的變化。

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的環境中,從細小的地方去發現春天,啓發學生把平時發現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特徵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現出來,比如繪畫、手工製作等。讓大家互相欣賞交流,進一步瞭解春天的特點,春天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既啓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作爲春天的導入課,應該把春天美好的一面充分的表現出來,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後面的教學會有很大幫助。

我認爲教師對學生髮言的引導評價很重要。每提出一個問題,老師心裏要想到學生可能回答出的結果。問題的回答只有正、反、和三個方面。打有準備之戰,對於像我這樣的年輕老師非常有效。做到心中有數,就一定能從容對待學生的回答了。

記得我講冬天這個單元,製作“冬天圖”的時候就曾經出現了問題。這是品德與生活資源袋裏的一個小製作。材料有一張冬天底圖、和一張景物圖,還有彩印透明不乾膠人物。由於在講秋天這個單元時學生做過類似的貼圖,但效果不好。於是我就在本次活動中給學生降低了難度。少發了幾種不乾膠材料。我覺得學生在製作過程中總把貼畫撕壞了,就親自動手幫他們剪了下來。結果學生本次的製作活動完成的很快。開始我還覺得很高興,認爲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才能完成的如此出色。後來經過聽課老師的點評我才發現是自己錯了,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幾個月前出現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學生應該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我應該大膽的放手讓他們獨立完成。學生本來能從失敗中獲得經驗。這樣一來,對孩子們來說反而失去了一次實踐的機會。我們要相信學生。應當爲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創設一定的條件和機會,讓他們學習如何自己解決問題。學生有發現問題及時調整的能力。因爲他們已經長大了,在不斷的進步。放手讓他們去實踐吧。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6

《品德與生活》最大的的特點就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教育的契機,引導學生感悟生活,明白事理。《向別人學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鄂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旨在讓學生看到自己和別人的長處,對學習、生活充滿自信,願意向身邊的榜樣學習,學習別人的取得成功的經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1、感受學生

爲了體現課堂的真實性,讓孩子們流露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和學生課前交流時我對課堂的內容沒做任何鋪墊,只是和孩子們娛樂一番唱唱歌、跳跳舞,對孩子們課堂上大體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幫助自己在課堂上抓住教育契機。華師附小二(1)班是一羣活而不亂的孩子們,他們思維靈敏有極強的表現欲,對老師的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爲此在教案設計上我有針對性的做了大膽嘗試。如:我行我秀、說出心裏話等。

2、巧妙活動

在活動中探究,在交流中感悟是品德與生活課堂的主體。整節課結合孩子們的實際情況,我用一個個精心設計的活動貫穿始終,開課的手指操讓大家興趣十足,手繪鞋也獨特新穎,這些源自生活貼近學生,孩子們積極性馬上調動起來,抓住學生就是盤活了課堂。隨後“說出心裏話”當我問到“別人有的長處,我沒有時,我會怎麼想呢?”孩子們開始大都用正面的態度表示“向別人學習!”當我的心裏話拋出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心裏話一一倒出“不服氣、傷心、討厭父母的攀比。”在大家相互的心理疏導後,都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轉而真心實意的願意向別人學習,本課的主題就彰顯出來。向別人學習就必須發現、欣賞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寶貴經驗、第三個活動“尋找閃光點”就給了孩子們發現與學習的機會,整個過程中孩子們自發爲別人的長處鼓掌、爲別人的進步鼓掌、甚至爲自己的收穫鼓掌、讓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落到實處。“孔子引路”的故事進一步讓孩子感知:聖人尚且向別人學習,何況我們呢!四個活動層層深入,“向他人學習”牢牢進入孩子們心中。

3、抓住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尋找閃光點”時,一位孩子寫到:我的好朋友從來就不生氣。她的發現讓我不禁驚訝,不生氣多難得啊!要認識一下這位同學,果然在點她起來說時,震驚了全場的老師,遺憾的是這位同學不在現場,我抓住時機:有機會一定介紹我認識,我要向他學習。

在貼“閃光葉”時一位幫助別人貼好葉子的小女孩,深深打動了我,一定要讓大家知道她的行爲,於是她成爲我發現的“閃光葉”她的行爲成爲本節課最大的亮點,也是我們全體學習的榜樣。

課上還是有些不足之處,學生拜師時秩序稍顯混亂,我想如何讓學生在自由活動時能更有序,更自主是品生課活動中我們需共同探究的話題。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7

《我能行》是國小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中的一節新授課,其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故事和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來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於拼搏的精神。

在教學時我把本課設計爲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爲講故事,主人公的年齡與學生相仿,學生很快產生共鳴通過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了小主人公的勇敢與堅強。第二個環節爲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切身的感受,真實的體驗,同學的佩服,老師的誇獎,讓學生越說越愛說,越說越想說我給足了時間讓學生去交流,讓學生樹立自信心。第三個環節爲劉翔這一人物的引入,通過劉翔獲勝時的照片和平日不顧傷痛的對比,使學生明白了成功不可能唾手可得,他需要你的努力和不怕困難的拼搏精神。學生們紛紛表示要做自信勇敢的人,明天成爲和劉翔大哥哥一樣成功的人。

一節課的時間在學生的興趣中引入,在興趣中結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興趣設計教學是我這節課成功的關鍵,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如在講自己身上的事情時,學生非常踊躍但給學生回答的機會較少,如果把此環節改爲小組內演講或許會更好。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改進不斷探新!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8

品德培養要回歸生活,但又要高於生活,併爲兒童將來的生活奠定基礎。《盼盼遲到了》遵循了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爲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爲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教材說的是兒童在生活中的事。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我儘量讓教學活動源於兒童生活又高於兒童生活,下面我就談談對本課教學活動的體會和思考。

一、創設情境,喚起兒童對已往生活的回憶

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課的引入源於兒童身邊或周圍的事情,容易令他們產生愉悅的情緒和興趣,而興趣是兒童思維的內驅力,它使兒童的主體地位真正確立成爲可能,使體驗、感悟這種心智活動成爲可能。因此在課的引入上我就源於兒童的生活。一首歡快的《上學歌》很自然地將兒童帶回早晨上學的路上,教師幾句簡單的話語就讓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人物“盼盼”的身上,爲後面的幫盼盼打下基礎。

二、教學活動貼近孩子的生活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教師要善於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1、話題的設計來自孩子的生活

低年級兒童年齡小,學習的情緒化、興趣化非常嚴重。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內在需要,是教學的關鍵和魅力所在。孩子們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能促使他們自主地觀察、體驗和感受。例如在導入新課時我問:“你遲到過嗎?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因爲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入學不久,這樣的經歷還是有的,這樣一問,打開了學生記憶的閘門,孩子們暢所欲言,有的說我很着急;有的說我怕老師批評我;有的說我怕小朋友笑我;有的說我對自己說下次一定不再遲到了……在分析盼盼爲什麼遲到的時候,孩子們的話就更多了:有的說我覺得是因爲盼盼愛睡懶覺,纔會遲到的;有的說我認爲他可能是晚上看動畫片看的太晚了,有一次我也是看動畫片看到很晚,第二天就遲到了;有的說他可能是吃早飯時動作太慢了,我吃早飯時媽媽就會提醒我:吃快點,呆會遲到了;有的說盼盼可能在路上玩……孩子們在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解釋着這一切,使得盼盼成爲孩子們中的一員,盼盼的經歷就是孩子們的經歷。在這種真實的體驗中孩子們更積極地融入到課堂當中來。

2、活動的設計符合孩子們的需要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如果保護、滿足了兒童的精神需要,把他們置身於智者、勇者之中,容易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情,能增強其自信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孩子都是天真的,喜歡互

幫互助是他們共同的特性。因此在教學中我開展了“出主意、想對策,幫盼盼”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討論“盼盼怎樣才能不遲到?”孩子們立刻熱情高漲,馬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從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尋找辦法,教師適時地進行價值引導,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國小生應自覺養成按時作息、良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應自己的事自己做,產生了積極的生活態度。好勝是孩子們的天性,在課堂上開展“穿衣服”、“整理書包”的比賽,既給兒童提供了展現自我的機會,又讓兒童在比賽中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爲今後主動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增添了可能。

三、讓生活促進孩子們成長

兒童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的養成,知識和能力、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養成。在第二課時中我就設計了“爭做生活小主人”活動,鼓勵孩子們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做力所能及的事。使課堂向生活延伸,向社會延伸,讓子們在生活中不斷體驗,在體驗中不斷鍛鍊,在鍛鍊中茁壯成長。

但想法與現實總有一定的差距,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在分組討論時,由於一年級小朋友還沒有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討論有點流於形式,到彙報時他們還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重複意見很多。又如在模擬生活,分組表演時,特別是分組競賽,整理書包時,孩子們太興奮了,場面有點失控,原定“掌握整理書包技能”的目標沒有得到很好地落實。

總之,教師在品德教育中應服務於學生,引導學生用心地認識、感悟、體驗生活,讓積極的道德認識、體驗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美化學生的心靈。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9

"好"、"壞"這兩個詞語是人們對他人進行的經常性的總體評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一位教師也經常使用這兩個字眼來片面的形容每一位同學,新課程改革進行一個學期以來,靜下心來,我再次細心的解讀新的課程規範,新課標中對同學的評價也進行了相應的新的改革,《新課程規範》中指出:全面實施評價機制,應該注重教師的評價、同學的自我評價與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相互結合,加強同學的自我評價能力和相互評價的提高,還應該讓同學家長積極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對同學的日常表示,應以鼓勵、褒揚等積極的評價方法爲主,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由此,使我想起了自身的新課程實踐。

在一節《品德與生活》活動課上,我組織全班同學"憧憬新學期"讓他們說說新學期裏想學會什麼身手?自身還有哪些缺乏需要改進?同學們開始竊竊私語,有的說:"我想學會打乒乓球。"有的說:"我想學習成果比上學期更好。"有的說:"我想擁有更多的好朋友。"有的說:"我想這學期一次也不再遲到。"突然,坐在角落裏的家強同學怯生生地伸起了小手,望着這難能可貴的手,我毫不猶豫地請他站起來,他說:"老師,我有一件事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微笑着點點頭,說:"什麼苦惱?老師能夠協助你嗎?"他說:"文吉的爸爸說我的字寫得好看,謝軍的爸爸說我的字寫得不好看,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望着平時學習不好,字跡潦草,糾正了好幾次都改正不過來的同學,我腦子裏閃過了一個念頭:這是一個教育的好機會,既然他有此煩惱,說明他就有認真練好字的決心。於是,我懇切地說:"你上學期的字確實不好看,但最近老師看到你寫的字進步了。"家強原本怯生生的臉上,頓時從嘴角邊露出笑容:"老師,那新學期裏我想把字練得漂亮些。"我微笑着說:"老師相信你。"這節課也因爲有了我與這位同學的一番對話,課堂氣氛更濃了……

課後,我不得不再一次對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對同學的學習成果,以和各個方面的能力,我經常以單純的"好"與"壞"兩個字來評價他們,對於學習比較好的同學,從來都疏忽了挖掘他們內在的潛力;對於學習相對比較壞的同學,經常採用"罰""抄"的方式,一味地以追求"快速進步法"來取得自身設想的教學效果。像家強這樣的同學,一頁頁難看的字不知道被自身撕下多少,然而不見效果,同學發生逆反心理不說,自身也被氣得夠嗆,從來沒有想到試着用別的方法來教育同學。其實,每一個同學都有他自身"閃光"的一面,關鍵在於教師善於發現和捕獲,也許這位同學的作業本從外表上看的確是糊塗潦草,但只要做爲老師的認真去找,應該會找到一個或者兩個特別工整的字,若能抓住這個字來加以鼓勵和褒揚,那可能就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了。

新課改提倡:對同學的評價的多樣化是從主體多樣化、角度的多樣化、尺度的多樣化來進行評價的,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爲表示。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強調兒童的自評、互評的方式和家長以和其他有關人員的參與,分析兒童的言語或非言語表達。假如說,這位同學的進步是老師的教育,那應該感謝那位給予他鼓勵的同學家長與這位同學的求知和進取,更應該歸功於新課程的理念。

"一切爲了同學,爲了一切的同學,爲了同學的一切",讓我們關注每一位同學的生長,多用鼓勵和褒揚,注重對同學的過程性評價,把同學的優點和亮點用愛去"篩選",加以肯定並且"發揚光大",猶如播種希望,將會收穫一個金燦燦的秋季;循序漸進的把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到課改實踐中,使課改下的同學真正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10

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注、幫助社會勢羣中的弱勢羣體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弱勢人羣一般難以成爲他們的關注對象,本課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尊敬,同情,幫助,弱勢羣體。通過觀察、調查,換位體驗等活動,瞭解弱勢人羣的生活的困難,激發同情心,願意幫助他們,明白美好的社會需要每一個人伸出自己熱情的援助之手。

在本節課中我感覺對課堂的突發事件反應不夠靈活。課堂中形成的問題很多。在體驗部分活動中,有一個環節是分組體驗活動。由於我預設不夠周全,致使手勢問路的小組不知怎樣與同學進行用手勢問路,因此,對課堂的提前預設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以及課堂的駕馭能力也有待提高。評價學生的語言太少太簡潔,能正確的評價學生也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口頭語現象有點嚴重。比如:“對的、那、現在”等。細節決定成敗,要想拿出一節理想的課,必須堅決杜絕此種現象。通過對本課的教學,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了新的思路。首先,備課要更加精細、深度、廣泛。要對課堂有充分的預設,對於課堂中的突發事件要有一個靈活的反應。其次,還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愉悅環境。教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11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以它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深受我和孩子們的喜歡。這種課型爲低年級兒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識,從而成爲學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我覺得“品生”教學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在交流中得到昇華。“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努力在教學中架設從學習到生活、活動的橋樑。

及時交流,昇華認識。《課程標準》指出“討論是最常用的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導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過後我們要及時讓孩子們就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或心理感受進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學做家務當幫手》每一活動過後我都及時輔導小組長組織交流。在交流中孩子們認識到了“媽媽(奶奶)每天給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後要聽她們的話,還不亂弄髒衣服。”“衣服很難疊整齊,但是我一定要學會,再幫媽媽,讓她不辛苦。”“指甲裏有很多髒東西,以後我不留長指甲,還要經常洗手。”每一句話都讓人感動,所以我建議學生把話寫在“愛心卡”上回去說給家長聽。

開發課程資源,發揮地方資源與校園資源的作用。在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我試着這樣做:教學《感受夏天》中我則充分利用大海這一地方便利帶領學生“親親大自然”,然而海邊的載沙行爲引起學生的興趣,我索性講起載沙的危害性,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有效制止這一行爲,當然,一年級孩子所能做的便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寫“愛護沙灘不載沙”等標語。過後就這一主題我開展了“保護大自然”的班隊課,學生通過一組組照片和一段段聲情並茂的解說認識到:大自然很美麗,但很脆弱。並簽名表示從現在開始從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愛護我們的大自然。接下來,我將充分利用學校的綠色資源帶領學生定時開展“護綠”活動。教材或教參只是爲我們提供個參考,而我們要做的應該是藉助“參考”努力向社會、生活延伸,讓孩子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儘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於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12

《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是北師大版國小《品德與生活》第三冊以“我愛我生活的地方”爲主題的內容,通過這節課要使學生明白,人人都要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喜歡優美的環境,對破壞環境的行爲反感。接下來我來談談教後的反思。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教育性較強的學科,這門學科把課堂與生活緊密活動聯繫在一起。教材以圖畫的形式呈現,旨在引發學生活動的興趣,並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而非教師給予的現成結論去獲得知識。而這些內容又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爲基礎和源泉,以學生生活的時間、空間爲線索,選取兒童所感興趣、所必須的以及有發展意義的內容設計主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因此具有較強的活動性和生活性。

在教學《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一課時,爲了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注重學生髮展的課程新思想與課改新理念。我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發地方課程資源,拉近教材與學生的距離。

《品德與生活(社會)》是一門開放的、強調兒童個性和學校與地方特色的課程,《品德與生活(社會)》教科書爲教師因地、因時制宜地創造和開發課程留有一定的空間,是教師設計、組織活動,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而去獲得知識的一種資源,而不是供教師照本宣科地看圖講述或讓兒童死記硬背的課本。教師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實際需要,靈活地使用,在保證實現課程目標的前提下,教師應當把學生的生活世界(班級、學校、家庭、社區)、直接經驗、感知體驗作爲重要的教學資源,對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創造和開發富有特色的本地區、學校、班級的課程,或按照實際情況靈活地變動或生成符合實際情況的主題,擴展教材,而不需要刻板地按照教科書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因此,在教學時,我先出示本地一些優美環境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我們生活的地方很美,需要大家的保護。後來又展現了一些亂倒垃圾,亂張貼和污水亂排放的圖片,讓學生對這些破壞環境的行爲產生反感。由於這些圖片都來源於學生的生活,所有在他們的心中產生了很大的震撼。道德情感得到提升。

二、精心設計活動,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

1、調查彙報,課前讓學生去調查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爲,課中讓學生彙報,詳實的資料學生有了對破壞環境行爲的初步認識。

2、表演,學生表演住樓上的同學往樓下扔東西的情景,引發學生的道德思考。

3、遊戲,通過拍手歌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鞏固學到得知識。

4、合作制定環保小公約。

三、存在的問題

課的一開始用了喜洋洋評環保小衛士的情景導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在辨析導行時,沒有把評選貫徹到底。課堂上學生精彩的回答,教學缺少鼓勵性的評語。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13

一、在實踐中感悟。

對於兒童來說,只有他自己的生活纔是對他有意義的、真正的生活;對於品德教學來說,只有引導兒童關注和“實踐”他自己的生活,纔會成爲有意義的教學,只有引導兒童學習和學會創造他自己的生活,纔會成爲有效的教學。因此,在品德教學中,應引導兒童重視、關注、觀察、感受、體驗、提高和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設計“遊戲去認識風,尋找風”既可讓孩子們學到了有關風的知識,又引發了他們求知的慾望,還滿足了天真好奇的天性,進而引導他們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融會貫通,然後進行自己的再創造,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可謂一舉多得。

二、在競爭中感悟。

有競爭就有動力,當今社會更是充滿競爭的時代,教師若能利用學生的這種上進心,引導他們進行正當的競爭,不僅能增長他們的知識,鍛鍊他們的能力,培養他們的上進品質,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別的同學能做的,我也能做到,這是一種競爭,別的同學不能做的,我能不能做到呢?這更是一種自我激勵,正是這種永不言敗的競爭意識,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一種高漲的學習情緒。這種競賽活動,教師融入其中參與活動,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又拓寬了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還能點燃同學們創新的火花,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它給學生帶來高漲的學習熱情的同時,又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同樣的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讓學生初步懂得要全面地看問題。

三、在遊戲中感悟。

讓學生迴歸自然,去感受風,去追逐風,與風兒盡情地玩。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真正的放鬆,在遊戲中,學生全身心參與,口動、腦動、情動、行動,真正成爲學習的小主人,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享受風帶來的樂趣。並在玩中發現,在發現中玩,使教學得以更進一步的深入。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14

隨着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傳統的國小思想品德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標準,新的教材,給教學輸入了新鮮血液,使教學生命力更加旺盛。作爲擔任《品德與生活》教學的老師,我也在努力探索、實踐,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一、少一點距離,多一份親切。

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往往是師教生學,進行權威性的“對子”交往,而《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則變成了平等的師生參與性交往。教師放下了架子,走近學生,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努力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如在教《拉拉手交朋友》一課時,爲了營造一種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教學一開始,我先自我介紹:“小朋友,歡迎你們來到華莊中心國小,成爲一名國小生,我是你們的班主任楊老師,我們以後會在一起學習語文、品德與生活等各科知識,做各種有趣的遊戲。你們如果遇到困難可以來找我,我會幫助你們的,你們願意和楊老師成爲好朋友嗎?”一席話,師生之間的距離頓時拉近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也始終作爲一位參與者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與學生展開交流,整堂課的氣氛熱烈融洽,學生學得更積極了。

二、少一點束縛,多一份空間。

《品德與生活》與以往傳統的思品課相比更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促進每一個學生髮展。如《我們的校園》一課我就主要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爲方式。參觀時,我根據學校實際設計了幾條不同的參觀路線,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分組開展參觀活動。在參觀校園過程中,我又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適當的記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無拘無束地活動,從不同角度思考、觀察,思維始終處於較積極的狀態。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生們在表達校園中自己喜歡的地方時用了畫一畫、寫一寫、說一說、剪一剪、貼一貼等多種方法,不僅體現了教材的選擇性,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同時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加深了對學校的認識。

三、少一點說教,多一份體驗。

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材一般是通過一兩個生動的故事或事例來傳授一個道德觀點。儘管這些故事大都是生動有趣、富有教育意義的,但這些事例畢竟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從中獲得的情感體驗是不同於直接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情感體驗的。《品德與生活》掃除了空洞說教,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爲載體讓學生有了親身實踐的體驗,使思想品德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像《盼盼遲到了》、《上學路上》等課文都可以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角色扮演,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將自我融入情境,自覺地生情,潛移默化地移情,達到自悟的效果。另外還可以組織各種競賽活動讓學生來體驗,我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課時就開展了“坐立走比賽”,讓學生們在活動中盡情體驗,自由展示其瀟灑、優雅的儀表,最後評選出班內“坐立走”小明星並頒獎。活動中,學生們熱情高漲,全身心地投入,在頒獎時,充分體驗到了獲得成功的喜悅。

四、少一點呆板,多一份童趣。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的評價更關注學生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和表現,重視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更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對於活潑好動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單調機械地重複“你真棒!”“你真好!”等套語少了一份童趣,不能很好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那些類似頒獎、送禮物等比較生活化的激勵方式卻常常能掀起意想不到的高潮。在《送給新年的禮物》一課中,我就針對學生喜歡童話這一特點扮成了童話裏的新年老人將準備好的有關的“小明星”證書、獎狀、小獎品等作爲新年禮物送給學生。送禮物時,我更關注那些“不起眼”的學生,尊重那些“不聽話”的學生,讓他們增添信心。這堂課上,每一位學生都歡欣鼓舞,爭先恐後地表現自己,充分體驗到了當“小明星”的喜悅。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一堂生動有趣、充滿熱情的課,能對思想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讓教學發揮出最大效能。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15

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爲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爲,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爲引導者,學生成爲教學過程的主體。在開學初的第一節思品上進行了班委幹部改選。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舉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序做說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本冊教學的主題是“家鄉”,在上課之前我事先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我們渠縣的文化、風土人情,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學生通過查資料、問父母、問同學等途徑認識瞭解我們的家鄉——渠縣。在課堂上同學們能滔滔不絕的講解宕渠文化、渠縣黃花,有的同學還講到漢闕遺址。

《品德與社會》作爲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16

品德與生活應密切聯繫生活,品德來自於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課堂上,教師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學資源,可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達到教學從知識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待學生要像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小心呵護學生幼小的心靈。真的是這樣,荷葉上的露珠晶瑩透亮,但卻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會滾動破碎,永不存在。聯繫自己幼小的學生,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

第二瞭解學生內心所想,張揚個性。孩子總有獨特的想法,他們的那些在成人眼裏的“錯誤”,總有自己的想法和動機,我們作爲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們內心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展開個別教育的同時,也會因勢利導的對其他學生產生教育作用,達到同受教育的機會。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啓發、誘導教育他們。孩子都是有各自獨立性格的,要在瞭解學生的前提下下結論,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並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響。

第三、抓住教育契機,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學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學中教師抓住教育教學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們既是對自己言行進行評價,及時自我調節,又能積極投身於學習活動中,從而有張揚自己的個性,而不是壓抑自己。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17

懷着新奇與忐忑的心情我上了今天第一節一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對於本課的設計,我基本是以教材爲載體,以活動爲手段進行的。

開始是一首學生熟悉的歌曲《上學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孩子們紛紛舉手告訴我這是什麼歌,什麼意思。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的情緒也很高漲,我也放鬆了很多。

接下來,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變化,孩子們說得也很好。這時,我就隨着孩子們的話題因勢利導,我們進行了很多活動和情境模擬。例如:有的學生說,“我今天很高興,但是我還不認識我的同學。”這時,我就帶領學生進行活動,一起來認識我們的同學,告訴學生要與別人認識應該怎樣說,怎樣做;我讓孩子們從同桌開始認識,然後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們自由的去認識自己想認識的同學。課堂中,一片其樂融融。

在這一環節中,有的學生就談到了,我們發了很多新書,我就問,“你喜歡這些書嗎?爲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愛護它們呢?”

由於孩子們初入校門還不夠適應,所以40分鐘的內容沒有全部完成。但我覺得這節課我們很有收穫,孩子們在寬鬆逾越的氛圍中,認識了《品德與生活》,認識了王老師,認識了自己的同學,還知道作爲一名國小生應該好好愛護自己的的書本。

通過今天這節課,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意圖是正確的,但是在備學生這方面還要細緻些,應該更多地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