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記》讀後感(通用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瑣記》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瑣記》讀後感(通用5篇)

  《瑣記》讀後感1

在魯迅先生《朝花夕拾》這冊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別具一格,那就是《瑣記》。

《瑣記》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爲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

文章先從衍太太這一角色入手,回憶了魯迅先生兒時與衍太太之間的故事。文中寫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來像是在誇讚她,實際卻諷刺了她的虛僞舉止。也讓我從中懂得了不能憑藉表象來判定一個人的好與壞,事情的對與錯,而是要從內心、從本質上來判斷。

而後文所寫去學堂一事,則更是耐人尋味。文章中說的城中唯一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衆矢之的”。這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瞭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一天的時間都消磨在一科的學習上,滿腦子的英文或滿腦子的古文。學堂中根據等級的分別,竟然連宿舍的好壞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揚威,不好的就低頭不敢言語,連走路都要讓他三分。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魯迅先生要醫好人思想上的病。

總而言之,《瑣記》雖提名爲瑣記,但卻頗能展現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通過閱讀此文,讓我長了不小的見識,真是受益匪淺。

  《瑣記》讀後感2

在魯迅先生《朝花夕拾》這冊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題目確實讓人覺得有點不同,那就是《瑣記》。不似前幾篇文章都有個明確的主題,這篇倒有點兒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瑣記》先從衍太太這一角色入手,回憶了魯迅先生兒時與和衍太太之間的故事。衍太太總是給我留了一個不好的印象的,一個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種種劣根性的婦女,但是孩子們在她那兒總能得到百般的縱容,或許更是一種不負責任。最後竟然還從衍太太口中傳出先生偷偷變賣家當的謠言,此時的衍太太卻愈發的不可愛了。

文章還寫到了當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時,南京求學的事,在那段做做學生的日子裏,先生對於學習的處所倒有個詳細的介紹,也表明了當時自己讀書的態度,對於一些先進的科學讀本均是喜愛的,對於一些陳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沒甚印象。這也得以看出當時先生爲何要倡導新文化運動。

文章就在這樣一種不緊不慢的節奏中展開了。臨到最後的文章末尾,魯迅先生寫到了去日本留學的`事情,4箇中國的留學生要去日本留學,文章的最有趣之處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過學的前輩特意指教了關於“襪”和“錢”的經驗,不成想,這些讓新留學生們紛紛遵命的經驗,到了日本,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總而言之,《瑣記》雖提名爲瑣記,但卻頗能展現那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文章很好地顯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象,是一篇很好的回憶性散文

  《瑣記》讀後感3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制度,爲追求新知識,離家留學並出國求學的一段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所這在雷電學堂求學的事,校長提出了一個【華盛頓論】的.問題,國文老師竟不知到華盛頓是什麼。這也足見當時人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理解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會耽誤學生的學業嗎。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知那通’,對中華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侮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不會被我們理解的,也永遠就應去抵制的。

文中最搞笑的幾處當屬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對外國人事物的誤解。

後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那些新文化對青少年學生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令我感觸最深。

  《瑣記》讀後感4

雖有讀書的習慣,但迫於生活的壓力,閒暇之時也是偶有走馬觀花看看孩子的書籍或者課外讀物的習慣。有幸受校方老師之約,陪孩子仔細閱讀一篇文章——《瑣記》,深刻領略一下革命前輩的心路歷程,有感而發。

文章題目,看似過往的瑣碎小事,但通過對這些所謂的小事的詳細描述,充分反映了當時的人性及社會狀態,表達了作者對人情冷落、低俗、封閉、無知的無奈,對社會落後、封建、迷信狀態的厭惡。從而引發了新一代的青年衝出束縛,崇尚科學知識的新思想的產生。本文是一篇看似形散而神不散的回憶性散文,以瑣碎小事爲鋪墊,通過大跨度的時空連接,闡述了作者的心路歷程——摒棄枷鎖,崇尚科學。

我們來回顧一下文章的內容。

起始,文章用大幅的文字描述了衍太太的爲人。衍太太的"和善待人",對自己孩子的嚴厲,對別家孩童放縱的“老好人”,深得孩童的信賴。文章開頭埋下伏筆,採用先抑後揚的手法,話鋒急轉,引出衍太太對別家孩子不負責任的事件,體現了她的虛僞及低俗;通過對別家孩子轉圈圈的語言及行爲描述,體現了她兩面三刀的人格特點;通過她肆意造謠,流言飛語引起了作者對這種人性的憤怒。她是當時具有典型小市民思想的代表,深受作者的厭惡,爲作者離開故土,尋求新思想做好鋪墊。

可惡的人性,是危害社會的危險因素。我們在學習文章細緻詼諧的寫作手法的同時,也要學習作者對待社會不良因素的態度。作爲青少年,更要摒棄社會不良風氣,正確認識善良與邪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離開故土以後,對諸多瑣事的描述,細緻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封建落後、封建統治根深蒂固,及對封建迷信的諷刺。

讓我們來看一下,作者到了南京進入學堂的狀況。通過對學堂學習功課內容的敘述,體現根深蒂固的封建教育統治,對學生思想的束縛,揭露了教育的實質———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工具。通過對“螃蟹態度”及“螃蟹姿態”的細緻描述,頗具風趣和詼諧色彩,深刻體現了中國社會普遍的教育醜態。

文中說“只可惜那兩個淹死鬼失了池子,難討替代”,淹死兩個學生,建起廟宇,請和尚做法,這些充分體現了封建迷信思想對中國的影響。

漢文教員竟然會問到“華盛頓是什麼東西啊?……。”中國當時閉關自守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

對封建思想的深惡痛絕,引發了作者對新知識的渴望和追求。

文中說“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鑽下地面二十丈,結果還是無一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作者引用白居易的《長恨歌》詩句,充分表達了其求知若渴,上下而求索的無奈與不懈追求,也深刻闡明瞭中國的社會現狀——鬱悶無知,閉塞落後。要想實現偉大理想,“所餘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國外去。”到國外去幹什麼呢?求知,來拯救中國的社會!

通過國外生活的簡短描述,描述了前輩同學的指導意見的錯誤,雖是僅僅白費了幾雙襪子和賠了一點錢換了半圓的銀元和紙票,進一步驗證了中國的閉塞與落後,諷刺意味濃厚。發人深省,令人深思。

讀完全文,我們不僅要學習作者樸實醇厚、含蓄精煉、諷刺詼諧的寫作風格,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作者打破舊習束縛,摒棄枷鎖、崇尚科學,追求新知識的革命精神。

魯迅革命前輩的文章立意深刻,發人深省,需多讀多想多思,方能知其深意。

  《瑣記》讀後感5

《瑣記》講的是魯迅從家到南京,從南京到日本的經歷,從中我不但看到了一個腐敗的舊中國,還懂得了不能從表面來看任何事物和事情。

衍太太是那種小孩子看不出,但大人一眼就看得出來的歪心眼的人,他對別人家的孩子好,讚賞他們吃冰,並且不告訴他們的媽媽,並且還鼓勵他們多吃,與之成反比的是沈四太太,當他看到孩子們吃冰,即使阻止,但因聲音太響,被母親聽到,罵了一通。表面上看,衍太太心胸寬大,懂得保護小孩的自尊心,會替別人保守祕密,而沈四太太就顯得有些大驚小怪。但是,吃冰對人的害處,遠遠大於衍太太的熱心沈四太太雖然方法欠妥,但是它是真心爲孩子們着想。而衍太太所謂的讚賞就是變相的慫恿,放縱。當我們在那裏打旋,他在那裏計數,突然一個孩子摔倒了,正好孩子的嬸母來了,他非但發佈夫妻那孩子還說:你看,不是跌了麼?不聽我的話。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這件事情突出了他愛推卸責任。

當孩子們跌倒了,像母親尋求幫助時,往往是一頓臭罵,但是衍太太絕不埋怨,立刻給孩子們上藥。從表面上看,孩子們的母親心狠異常,但是衍太太卻是和藹可親,孰不知,母親的狠心是要讓孩子們記住這個教訓,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然而衍太太的不厭其煩,寬容大度,是對孩子們的一種放縱,是真正的不關心。

看看今天的我們,我覺得似曾相識,世界上對我們追好的是父母,但是,我們真的是這麼覺得嗎?最常見的就是,天冷了,媽媽叫你多穿些衣服,但爲了好看,就是不願意穿,最後生病了,當你苦着一張臉去向他尋求幫助時,他卻升起的不理你,讓你燒着,任憑你苦苦哀求就是不帶你去醫院,心軟的父母,看着孩子這副樣子,聽着孩子的苦苦哀求,忍無可忍最後帶着怒氣送我們去醫院。你會不會覺得父母很壞見死不救,不,他們表面上是在罵你,表面上是在生氣,但心裏已經急得不得了,他其實起你當初爲什麼不聽話,不帶你去,是爲了讓你記住這個教訓,讓你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我們都無久了父母的一番苦心。

然而對一些表面上對你好的人,卻是愛戴有加,絕對信任,但當你遇到困難,或讓你陷入困境時,他逃的最遠,甚至讓你陷入困境的元兇就是他。最後真正在你身邊,並且千方百計地幫助你的人,竟然是你以前不理睬甚至是曾經惡語相向過的。

所以,不能憑藉表象來判定一個人的好與壞,事情的對與錯,而是從內心,從本質上來判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