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九年級化學知識點總結

面對化學這門新課程,九年級的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點呢?其實這個階段我們學習的都是化學學科的最基礎的知識內容。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九年級化學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2017年九年級化學知識點總結

  九年級化學知識

一、氧氣的性質

1.氧氣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的密度略大,不易溶於水。在一定的條件下可液化成淡藍色液體或固化成淡藍色固體。

2.氧氣的化學性質: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具有氧化性,是常見的氧化劑。

(1)能支持燃燒: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木條復燃。

(2)氧氣與一些物質的反應:硫 S +O2=SO2(空氣中—淡藍色火焰;氧氣中—紫藍色火焰) 鋁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鐵3Fe + 2O2 =Fe3O4(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黑色固體) 磷 4P + 5O2 = 2P2O5(產生白煙,生成白色固體P2O5)

二、氧氣的實驗室製法

1.藥品: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或高錳酸鉀或氯酸鉀和二氧化錳

2.反應的原理:(1)過氧化氫 水+氧氣 (2)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導管口要塞一團棉花)(3)氯酸鉀 氯化鉀+氧氣

3.實驗裝置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氣大——向上排空氣法(導管口要伸到集氣瓶底處,便於將集氣瓶內的空氣趕盡) 難溶於水或不易溶於水且不與水發生反應——排水法(剛開始有氣泡時,因容器內或導管內還有空氣不能馬上收集,當氣泡連續、均勻逸出時纔開始收集;當氣泡從集氣瓶口邊緣冒出時,表明氣體已收集滿)。本方法收集的氣體較純淨。

5.操作步驟:

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裝:將藥品裝入試管,用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塞緊試管。

定: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

點:點燃酒精燈,先使試管均勻受熱後對準試管中藥品部位加熱。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

離:收集完畢後,先將導管撤離水槽。

熄:熄滅酒精燈。

6.檢驗方法: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如果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氣體是氧氣。

7.驗滿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如果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氧氣已滿。

(2)用排水法收集時:當氣泡從集氣瓶口邊緣冒出時,說明該瓶內的氧氣已滿。

8.注意事項:

(1)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固體藥品加熱時),防止藥品中的水分受熱後變成水蒸氣,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試管底部,而使試管破裂。

(2)導管不能伸入試管太長,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於排出氣體。

(3)試管內的藥品要平鋪試管底部,均勻受熱。

(4)鐵夾要夾在試管的中上部(離試管口約1/3處)。

(5)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對準藥品的部位加熱;加熱時先將酒精燈在試管下方來回移動,讓試管均勻受熱,然後對準藥品部位加熱。

(6)用排水法集氣時,集氣瓶充滿水後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導管伸到瓶口處即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集氣瓶正放,導管口要接近集氣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氣時,應注意當氣泡從導管口連續、均勻地放出時再收集,否則收集的氣體中混有空氣。當集氣瓶口有氣泡冒出時,證明已滿。

(8)停止反應時,應先把撤導管,後移酒精燈(防止水槽裏的水倒流入試管,導致使館破裂)

(9)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要正放,瓶口處要蓋上玻璃片

(10)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時,試管口要塞一小團棉花。

  九年級化學基礎知識

一、水的組成

1.電解水實驗:電解水是在直流電的作用下,發生了化學反應。水分子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這兩種原子分別兩兩構成成氫分子、氧分子,很多氫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氫氣、氧氣。

2.一正氧、二負氫 實驗 現象 表達式 電解水驗 電極上有氣泡,正負極氣體體積比爲1:2。負極氣體可燃燒,正極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水=氧氣+氫氣(分解反應) 2H2O=2H2↑+O2↑

3.水的組成:水是純淨物,是一種化合物。從宏觀分析,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水是化合物。從微觀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是由氫原子、氧原子構成的。

4.水的性質:

(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沒有味道的液體,沸點是100℃,凝固點是0℃,密度爲1g/cm3,能溶解多種物質形成溶液。

(2)化學性質: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可分解爲氫氣和氧氣,水還可以與許多單質(金屬、非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鹽等多種物質反應。

二、氫氣

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難溶於水,密度比空氣小,是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的氣體。

2.化學性質:可燃性。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火焰呈淡藍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氫氣與空氣(或氧氣)的混合氣體遇明火可能發生爆炸,因此點燃氫氣前,一定要先驗純。(驗純的方法:收集一試管的氫氣,用拇指堵住試管口,瓶口向下移進酒精燈火焰,鬆開拇指點火,若發出尖銳的爆鳴聲表明氫氣不純,需再收集,再檢驗;聲音很小則表示氫氣較純。)

三、分子

1.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徵:

(1)分子很小,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總是在不停地運動着,並且溫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運動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間有作用力和間隔。不同的液體混合後的總體積通常不等於幾種液體的體積簡單相加,就是因爲分子間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間隔。

四、原子

1.定義: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組合。

3.分子與原子的比較

五、物質的分類、組成、構成

1.物質由元素組成

2.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離子

3.物質的分類:單質、純淨物、化合物、混合物

六、水的淨化

1.水的淨化:(1)加入絮凝劑吸附雜質(吸附沉澱);(2)過濾;(3)消毒(加氯氣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淨水作用:具有多孔結構,對氣體、蒸氣或膠狀固體具有強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體變無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軟水(1)區別:水中含有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多少。(2)硬水的軟化方法:煮沸或蒸餾。

七、物質的分類方法

1.過濾:分離可溶性與不溶性物質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貼” “二低” “三靠”)

2.蒸餾:分離沸點不同的物質組成的混合物

  九年級化學知識重點

基本概念

1. 物質的變化及性質

(1)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

① 宏觀上沒有新物質生成,微觀上沒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質狀態的變化、形狀的改變、位置的移動等。

例如:水的三態變化、汽油揮發、乾冰的昇華、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也叫化學反應。

① 宏觀上有新物質生成,微觀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學變化常常伴隨一些反應現象,例如:發光、發熱、產生氣體、改變顏色、生成沉澱等。有時可通過反應現象來判斷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或者產物是什麼物質。

(3)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

① 物理性質也並不是只有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才表現出來的性質;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質,並不要求其改變形狀時才表現出來。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質主要有:顏色、狀態、氣味等。

③ 需要藉助儀器測定的物理性質有:熔點、沸點、密度、硬度、溶解性、導電性等。

(4)化學性質:物質只有在化學變化中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

例如:物質的金屬性、非金屬性、氧化性、還原性、酸鹼性、熱穩定性等。

2. 物質的組成

原子團:在許多化學反應裏,作爲一個整體參加反應,好像一個原子一樣的.原子集團。

離子: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

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3. 物質的分類

(1)混合物和純淨物

混合物:組成中有兩種或多種物質。常見的混合物有:空氣、海水、自來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氣、爆鳴氣及各種溶液。

純淨物:組成中只有一種物質。

① 宏觀上看有一種成分,微觀上看只有一種分子;

② 純淨物具有固定的組成和特有的化學性質,能用化學式表示;

③ 純淨物可以是一種元素組成的(單質),也可以是多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2)單質和化合物

單質:只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可分爲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及稀有氣體。

化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的純淨物。

(3)氧化物、酸、鹼和鹽

氧化物: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其中有一種元素爲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爲金屬氧化物和非金屬氧化物;還可分爲酸性氧化物、鹼性氧化物和兩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爲氫離子的化合物。酸可分爲強酸和弱酸;一元酸與多元酸;含氧酸與無氧酸等。

鹼:在溶液中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鹼可分爲可溶性和難溶性鹼。

鹽:電離時電離出金屬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 鹽可分爲正鹽、酸式鹽和鹼式鹽。

4. 化學用語

(1)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分子—原子運動論、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

(2)元素符號的意義

① 某一種元素。

② 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③ 若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則組成該物質的元素也可表示這種單質,例如: 、S、P等。

(3)化合價: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數目決定這種元素的化合價。

化合價與原子最外層電子數密切相關;在化合物裏,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爲零;單質中元素的化合價規定爲零價。

(4)化學式: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

(5)化學方程式:用化學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注意書寫原則、步驟、配平、反應條件、箭頭的正確使用。

(6)化學反應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