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課堂教學總結(精選17篇)

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回首這段時間的教學歷程,我們收穫了成長和感動,請務必好好寫一份教學總結,記錄好這段經歷。那麼如何把教學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灰雀》課堂教學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精選17篇)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1

《灰雀》講的是列寧與小男孩都喜歡灰雀,但表達方式不同。列寧喜歡它的方式就是讓它自由,而小男孩卻想佔它爲己有,但最後小男孩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改正了錯誤。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明白了列寧作爲一個偉大的領袖,他不僅愛鳥更愛下一代的好品質。更讓學生懂得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重點介紹了這三隻灰雀的樣子,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灰雀的惹人喜愛,爲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筆。在教學列寧尋找灰雀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讀了讀列寧說的一系列話,並對每一句話進行了情感處理,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寧發現灰雀不見時的那種着急、擔心、惋惜的複雜心理,喚起學生的共鳴。然後,提問:那聰明的你們知道灰雀去哪了嗎。請你來幫幫列寧的忙吧!

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上來,大家都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儘管說,有一半的學生還沒真正的讀懂這篇文章,還把思維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許多學生都已經能夠找到答案並有依據來論證,思維的火花與情感的渲染髮生了碰撞,學生是真正的意識到了列寧對鳥的愛與男孩對鳥的愛的不同,同時,也爲男孩知錯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就是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課文中的幾句簡單對話,卻包含了許多的感悟點,各自人物的內心都在活動,都在思考,心情都在發生着微妙的變化。以“列寧是否真認爲灰雀飛走了或是凍死了”引發了學生對全篇課文的閱讀整合,感悟到列寧觀察的細緻、分析嚴密、教育循循善誘,以及對鳥類喜歡方式的探討。平時我總擔心他們想不到,不會說,原來是我自己放不開,只要相信學生,善於給學生提供適宜的展示空間,給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導,在無疑處設疑,有疑處點撥,學生的思維就會走向深入,就會還你無數個驚喜!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2

以前老聽人說,課堂是生成的,我總不信。今天上完了《灰雀》之後,我才深有體會。課前,我按照傳統寫了一篇教案,雖然稱不上嚴密,但是步驟也算清晰。今天上課時,在第一環節,學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全盤托出,而且切中要害。這是我事先沒有設想到的。我靈機一動,按照學生所說的主要內容設計了一個板書:

放掉

喜歡

藏起來

列寧

灰雀

小男孩

幫助、教育

這個板書是我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是學生給了我靈感。接下來,本應該按照學生的思路,找一找文章中那些地方表現了列寧喜歡灰雀。可是,我卻死板教案,要學生找小男孩的幾句答話。第一課時,上的很不順利。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完成教學任務,想要講請的問題,尚未講清。回到辦公室,我思考原因,恍然大悟。課堂是生成的,用死板的教案想要框住靈活的課堂是不可能的。經過分析後,我覺得下一節按照學生的思路走。第二課時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這麼一篇我覺得索然無味的課文,在學生情緒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與衆不同的味道來。當講到表現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學生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的小灰雀。跟隨着學生的視野,我們一起體味着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起欣賞着可愛的小灰雀。很順理成章的,可愛的小灰卻不見了,引出了文章的重點部分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學生們熱火朝天的討論這小男孩的心理活動,不時的閃出思維的火花。他們甚至把自己放在了這一情境中,假設自己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這那種複雜的心理感受。值得一提的是,當講到小男孩低着頭時,設計一問:小男孩爲什麼要低着頭?設想的答案: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雖然改了,但是還覺得非常慚愧。由於學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樣體會到了小男孩對小灰雀的喜愛。又一學生站起來答道:我覺得,小男孩除了慚愧以外,還對小灰雀又一種捨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誠實、知錯就改和感情之間,小男孩選擇的城市。他的回答是我很驚訝,一個三年級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維深度。正是由於他把自己置身於情境之中,所以才能體會出別人體會不出來的感情。

學生是最好的老師,他們知道怎麼樣的學法他們最容易掌握,怎麼樣的邏輯順序他們最容易接受。老師們寫教案時非常辛苦的,但是我希望,當學生提出更好的學習方法的時候,老師們應該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跟着學生走。這和老師的主導作用並不矛盾。

記得有人說,兒童是情感的王子。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銳的。只要能夠爲他們創設一個合適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分的流露,他們才能設身處地的爲主人公着想。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3

1.陶冶學生的性情。

教學《灰雀》一文時,我將全文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引導學生討論了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個課堂教學也呈現流暢的態勢,如在文中的泡泡裏提出了一個問題 “列寧來到白樺樹下,爲什麼跟不會講話的灰雀說話,而不跟會說話的男孩講話呢?”我就讓學生讀書思考。然後,組織交流。有的說:“列寧怕小男孩傷心,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有的說:“列寧不願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說:“列寧怕小男孩難堪。”還有的說:“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說話。”我覺得利用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啓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2.應再重視朗讀教學。

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纔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引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這時,我雖提示學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愛的東西丟了,自己是怎樣的心情,但學生依舊把握不準。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後,這一環節,在學生並沒有很好的進行朗讀情況下,我就進入了下一環節。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採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後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其實,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銳的,只要能夠爲他們創設一個合適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分流露出。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4

“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它是相對於“預設”來說的。教學有預設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他們可能產生靈感,發揮出創造性,課堂中的精彩往往來緣於生成。

這節課,學生學習非常投入,思維活躍,課堂成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天地。究其原因,便是我能根據學生給我的信息,敢於突破預設的`教案,抓住了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動感生成的教學資源,“列寧愛鳥,男孩把鳥捉回家也是因爲愛鳥,到底哪種愛更好呢?”與“爲什麼要問灰雀呢,它又不會講話?”這兩個問題展開了深入地學習與探討,把主動權還給了學生。以此作爲駕馭課堂的制高點,撥動學生心靈,喚起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僅把教師處在尷尬狀態的課起死回生,還使整堂課顯得生機勃勃,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5

1、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後,師生一起交流讀後的感想、收穫、疑問時,孩子們的表現很好,他們在讀了課文後,確實有話想說,而且發言很積極。在衆多的發言中,有些對於課文還不太懂,有的已經讀懂了,層次不同。像莊銘傑、李世歌黃煒寧等同學,已經懂得是小男孩捉了灰雀。像董相位、樑煒等同學甚至提出問題:灰雀到底哪去了?這是我沒有想到的。通過交流,我瞭解了這樣一個差別。

2、在理清課文條理時,花了很長時間,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我讓他們找:列寧找灰雀的部分、列寧看灰雀喂灰雀的部分、列寧問灰雀的部分,他們只是從句子中找,不懂得找到相關的自然段。以後,對於層次分明的課文,一定要多進行這樣的訓練。

3、學習重點段時,我想引導學生明白男孩的思想有一個變化過程,而這變化過程正是由列寧的愛鳥的情感使男孩受到感動而引起的。但這樣理性的問題,孩子找不到,也不愛找。如果把列寧的話和小男孩的話都打在屏幕上,就會吸引學生進行思考,而且,一目瞭然。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6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如何通過對人物語言和神態的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讓學生受到愛護鳥類等動物的教育呢?

我從三個方面來着手。

第一:請同學畫出描寫灰雀的句子,請同學反覆朗讀之後,老師範讀,學生想象灰雀在樹上跳躍的情景。再問:灰雀可愛嗎?你們喜歡嗎?還有誰喜歡?你從哪知道的?

第二:請同學畫出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同桌之間練習之後,再採用指名朗讀;分男女朗讀;表演朗讀等形式練習對話。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他們的心理活動。並採用換位思考,讓他們說說那男孩爲什麼要抓灰雀?爲什麼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麼樣的心情呢?從而體會到男孩的誠實和可愛。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列寧對兒童人格的尊重和愛護。

第三:教完課文後,我讓學生做了個小練筆:男孩答應列寧之後。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讓我激動不已。有的同學想象很豐富。文章裏所表達的內容,讓我感到學生在我的教學中理解了。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7

這節課是課文的第二課時,重點是通過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心理。難點是體會列寧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誘和對兒童的尊重,愛護。懂得做錯事情應該改正的道理,同時受到保護鳥類的等動物的教育。

巧設問題,品讀感悟。在看拼音寫詞語後,我出示上節課給孩子們留下的思考題,灰雀究竟去哪兒了,讓孩子們帶着這個問題再次走人文本,慢慢讀,細細品,要求同學們默讀課文3到13段,邊讀邊想,灰雀到底去哪兒了,你從哪些語句中能讀出來,並且用橫線畫下相關的語句。剛開始孩子們有些膽怯,畫好也不舉手,我就鼓勵孩子們,用我飽滿的情緒去感染孩子們,李老師喜歡勇敢大膽的孩子喲,大膽猜想,說錯也沒關係。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小手林立,一同學說,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並且說出從文中哪裏看出來的,其他孩子也踊躍補充,其中一個小女生從十一段中找到小男孩的動作句子,從中體會到小男孩做錯事後,心裏慚愧。引導孩子們體會小男孩的心裏活動。然後我又追問,小男孩那麼喜愛灰雀那爲什麼想放了灰雀呢,受了誰的影響,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是列寧,我就讓孩子們找出列寧的話,品味列寧的話,體會列寧對灰雀着急,擔心,惋惜之情。體會完心裏後,讓孩子帶着理解和感受,分角色朗讀,再次體會人物心裏。

讀寫結合,學以致用。通過體會列寧的語言,體會到那些心情,都是因爲列寧特別喜愛灰雀,把灰雀當成了自己的好朋友,親人一樣,小男孩就是被列寧這種對列寧的愛深深的打動,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所以才決心放了灰雀,知錯能改,由捉到放。想象補白,小男孩回家之後會怎麼想怎麼做,寫一寫。寫完之後在小組內展示,然後全班反饋交流,適時做指導修正。

抓住關鍵詞,理解感悟,並且積累運用,這一課時主要抓住自言自語和果然,聯繫上下文理解詞義,運用詞語再說一句話。

情感深化,拓展延伸。學完這一課讓學生談自己的收穫,孩子都談的很好,通過談收穫,難點就突破了。如果時間合理分配,最後再默讀後三個自熱段,質疑釋惑,孩子們可能會說的更好,最後順勢給孩子們推薦好書,名人成才故事書,讓孩子課外繼續讀名人故事,拓寬孩子們的視野。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8

課前準備中,我特別注意文中所蘊含的思維因素,但對於學生是不是能體會感悟到這一點,我有些忐忑。

課上,首先認識了幾隻灰雀,學生在朗讀描述灰雀的句子後感受到灰雀活潑,健康,惹人喜愛。我問:“如果你看到這麼可愛漂亮的灰雀,會怎麼對待它呢?”有的說:“逗他玩,給他食物吃,天天來看它,聽它歌唱。”“還給它們做一個木房子”有的說“想把它捉回家,在家裏好好地養着,可以隨時看到它。”這些都反映了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在這裏我沒有對孩子們的說法做出評價,而是順勢請學生看看課文中列寧是怎麼對待灰雀的。學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我又特別提示了一下,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學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重點詞。並在朗讀的時候讀得重一些。而灰雀不見了,列寧是找遍了周圍的樹林的,卻沒找到,這時看見一個小男孩,列寧向他詢問見過灰雀沒有,男孩說:“沒……我沒有看見”我讓學生表演讀這句話,並提示性地設問:“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說:“發現他說了兩個‘沒’,還打吞(吞吞吐吐,不連貫)。”我進而發問:“爲什麼吞吞吐吐呢?你在什麼情況下說話會吞吞吐吐呢?”孩子們馬上意識到可能是心裏有鬼,犯錯誤了。而列寧注意到這一點了沒有呢?這時孩子們有的說注意到了,有的說列寧沒注意到,爭論不休。

我提醒孩子們還知道哪些列寧的故事,他們馬上聯繫《蜜蜂引路》這一課,認識到列寧是個善於觀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這一個細節表現,由此推測出列寧可能已經感覺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接着讀列寧的話,猜想列寧真的認爲灰雀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嗎?學生馬上反駁說:“不是的,因爲老師在前面介紹過灰雀適合在這裏生活,它就不會被凍死”“再說列寧每天都來看灰雀,還給它們食物,它們也就喜歡住在這裏,不會隨便飛走的。”“對呀,昨天都還歡蹦亂跳的,今天怎麼會突然凍死了呢?再說就算是突然死了,也應該有屍體呀,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所以我覺得不會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列寧也不會這麼認爲,所以我認識爲他後面的自言自語也並不是真正只對自己說,他也是說給小男孩聽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爲灰雀擔心。”我覺得孩子們越來越會聯繫上下文學習了,而且還注意抓住人物慣有的特點來思考。我驚歎於孩子們思維的細緻,我爲先前的擔心感到多餘。

我接着問:“那你們覺得灰雀去哪兒了?”馬上有學生搶着說:“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問:“課文中並沒有明確地這麼說,你們是怎麼知道的?”這時候,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高高的。“我是從小男孩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這句話看出來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麼會這麼肯定地說會回來,而且知道還活着。”“還有,就是列寧問他:‘會飛回來?’他又很肯定地說了一次‘一定會飛回來’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後說‘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說明小男孩說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就知道了跟他有關,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別人捉走了他要回來的”。我追問道:“小男孩爲什麼不直接告訴列寧灰雀的去向呢?”“因爲他開始已經說自己不知道了,現在不好說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動來表示(放回灰雀)”。

我覺得學生已經讀懂課文了,於是引向認識道理上。“那麼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嗎?你從哪些語句中看出來的?”“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因爲他看到灰雀已經回到了樹上。”“但列寧沒有追問小男孩,因爲他看到灰雀還是歡蹦亂跳的,說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歡灰雀了才捉的,並沒有傷害它”。“他還看到小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說明小男孩認識到錯誤了,沒必要再說他了。”

這時候我讓孩子們分角色表演讀課文,他們讀得可帶勁兒了,感情處理也很到位。

最後,我問孩子們:“讀了這個故事,你喜歡課文中的誰?爲什麼?”大部分學生說喜歡列寧“因爲他愛鳥。”“他會教育小孩子,不是大聲地批評他做錯了,而是用自己對灰雀的擔心來感動他,讓他改正錯誤。”也有一部分學生說喜歡小男孩:“他有錯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歡小鳥”。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問:“小男孩錯在哪裏?”“他不該捉走小鳥”“小鳥在樹上才最快樂,書上說它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對,喜歡小動物就要讓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雖然也給了它好吃的,但沒伴兒了它就不快樂了,他不能到處飛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們感動了,我想,不用我多說,他們已經明白了課文中所蘊含的所有道理,而且這一次不是我告訴他們的,是他們自己感悟到的。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9

《灰雀》一文時,我將全文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引導學生討論了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個課堂教學也呈現流暢的態勢,但在這下面,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朗讀教學中,朗讀缺乏

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纔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引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這時,我雖提示學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愛的東西丟了,自己是怎樣的心情,但學生依舊把握不準。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後,這一環節,在學生並沒有很好的進行朗讀情況下,我就進入了下一環節。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採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後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課堂的臨時應變能力不足

課上,由於某一個教學環節發生了遺漏,導致我在30分鐘內,就將課文內容結束。剩餘的5分鐘,我的心裏發懵了:我該怎麼過這5分鐘呢 我採取了讓學生讀對話,自己再範讀對話。師傅隨後告訴我,我這樣一種處理方法,其實是將前面的教學環節進行了重複,或者說這樣安排不符合這堂課該有的節奏,要將它安排在課文理解中。在剩餘的時間內,老師們告訴我可以安排以下幾個環節:讓學生想一想,動筆寫一寫小男孩在聽了列寧找灰雀時焦急,爲灰雀惋惜等的話後,那時他心裏是怎麼想的,或者是小男孩從這件事中,他明白了什麼,讓學生站在同齡人的立場上,更加能獲得情感的體驗和提高。也可以讓學生做做課堂練習本……總之,方法有很多種{當然,這麼做,並非爲了填滿時間}。從這堂課中,我不僅明白了臨場應變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準備,才能讓課堂更好的完成,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最多的發展;而在課堂教學時,做好隨時的應變的準備,讓自己不拘泥於教案的束縛,又能真正讓課堂的時間做到合理的運用。

基礎知識的再學習

雖然在第一課時中,已經比較全面地學習了字詞和課文的初讀,但這並不是說字詞的學習在第二課時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課堂中,抓住一些重點的字詞,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也能起到增加詞彙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詞語是需要隨文理解的。但這一步我卻忽略了。所以在這一堂課中,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學得不太紮實。

……

整堂課從總體看,還算成功,但細細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後不斷髮現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並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我會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10

本課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把經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作爲教學重點。

首先,在課容量的設計上比較適當,不會太大。

把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分析理解放在了第一課時解決了。第二課時我以“你還記得課文中怎樣描繪這三位新朋友(灰雀)的嗎?”對第一段進行了回顧與複習,緊之後就以“列寧這麼喜歡灰雀,可是有一天,一隻胸脯深紅色的灰雀不見了,他又是怎樣做的呢?請大家快在第二自然段裏找找吧!”直接進入了新資料的學習。這樣上下來感覺課文的情感線還是比較連貫、完整的,時間也就比較充裕,不會來不及。由此我就想到,自我平時在設計教學時也常常會把第二課時的資料安排得滿滿的,尤其是公開課,爲了完整地展示教學過程,習慣把一篇課文從頭上到尾,往往到下課了才匆匆忙忙把課文資料上完,課文總結和課堂練筆的時間都沒有了,等到第三課時再來總結和進行課堂練筆效果就大不一樣。

其次,板書的設計很重要。

本課中對課文寓意深刻理解,就要把列寧對灰雀的愛和男孩對灰雀的愛進行比較,但把這一環節安排在哪裏呢?最終定在分析完列寧和小男孩的對話後,充分體會了兩人的心理變化後,提出問題:“讀到這兒,教師突然有個問題了:列寧喜愛灰雀,男孩也喜愛灰雀,這兩個“愛”的含義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

板書設計如下:

灰雀

喜愛喜愛

列寧愛男孩

看着板書,學生對課文的主題也就一目瞭然,我指着板書總結,其整篇文章就在寫一個“愛”字,列寧愛灰雀,也愛男孩。其實男孩也愛灰雀,起先他把灰雀抓回家,也是出於對灰雀的喜愛,引導學生體會列寧這樣的愛才是真的“愛”。

但,這節課的一個很大的失誤也就在這個環節上,由於我上課時的緊張,把這個問題漏掉了,雖及時發現,也加到了後面的環節中,但沒有到達預設的效果。

這也是本人課堂隨機應變的本事不強,以後有待加強。

第三,去掉提示語直接讀對話能幫忙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情感。

在進行3——10自然段的教學時,把男孩的三次話投影在屏幕上讓學生朗讀,我又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總結給學生:“教師告訴你們,在一篇文章中人物的語言是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動的”,學生從男孩的三次話中很清楚就體會到男孩的心理變化。但,預設很夢想,學生在分析小男孩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說的話時,分析男孩的心理不是很準確,有些混亂。之後經過與教研員付教師的交流得出結論是因爲分析小男孩的話脫離了對話的對方——列寧,是列寧的話引起小男孩心裏的變化,所以要結合着列寧的話一齊分析,不能脫離開來。所以學生理解的就不是很準確。

第四是關注學生。

課後付教師和姜寧主任都指出我本課的另一個缺憾,就是關注學生不夠。本堂課上,我班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做得比較好,由於緊張,我好象失去了對學生朗讀的關注度,學生精彩的朗讀,我沒有給予及時的表揚,所以這個課堂氣氛沒有出現高潮。可是我們班的孩子有一個優點,就是在學習上更有自我的主見,他們有時並不完全按照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回產生新的問題,並立刻提出來,有的問題提得很好,把這些課堂即時生成的資源加以利用,能夠幫忙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

最終,是對讀寫結合的訓練的設計。

本課我把讀寫的訓練點放在課文講完後,問題是:“如果你是列寧、男孩、灰雀,其中的一個,此時,你有什麼話要說嗎?快拿出小紙條,動筆寫下來,一會我們來交流。”我們班的學生在課上有限的時間裏寫下來的回答,真的是五花八門,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片段。有些學生當作列寧對小男孩說:“你知錯就改,你是誠實的好孩子!”這體現了學生對小男孩身上品質的概括;有些學生當作灰雀對他們兩個人說:“多謝你,列寧,多謝你這樣喜愛我們,還經常給我們帶來好吃的麪包渣和穀粒。多謝你,小男孩,多謝你把我們送回到樹林裏,多謝你能夠像列寧一樣喜愛我們!”這樣的想法體現了學生自我有一顆感恩的心;還有學生說了很多發揮想象又合情合理的說法,這是學生們對課文理解的一個很好的體現。

可是在與付教師的交流中,付教師向我提議,本單元的訓練寫作重點是寫好一個人物,那本課寫作練筆的如果放在描述人物動作和或心理上就更好的爲後面的人物習作做好了準備。我覺得既然要練筆當然是最有實際收效的最好,確實應多練習學生對人物的描述,看來只能把這一訓練放在後面的課文裏了。最終對作業的設計上,我設計了:給這篇課文續編一個精彩的結尾。付教師也指出了,本課的結尾看似平淡卻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恰到好處,如果在給它續寫結尾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本課雖說不上失敗,但也存在很多的問題,有設計上的預設不足,也有本人隨堂駕馭本事的不足,很多人也是在積累失敗經驗的教訓中走出一條成功之路的。過去的無法挽回,但未來的則需要好好設計每一堂課,不得鬆懈!以後我會更加用心準備好每一節平時課,多和老教師請教,多請姜主任指導,爭取儘快提高自我的教學本事,以後有機會能夠再展現一節精彩的三年級語文課!

《灰雀》講的是列寧與小男孩都喜歡灰雀,但表達方式不一樣。列寧喜歡它的方式就是讓它自由,而小男孩卻想佔它爲己有,但最終小男孩意識到了自我的錯誤並改正了錯誤。經過這個故事,讓學生明白了列寧作爲一個偉大的領袖,他不僅僅愛鳥更愛下一代兒童的好品質。更讓學生懂得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我課後讓學生體會思想感情,同學間交流感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11

《灰雀》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保護以和男孩的老實和天真。

在第二課時中,主要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整個學習過程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這麼一篇我覺得素然無味的課文,在同學情緒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與衆不一樣的味道來。當講到表示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同學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惹人喜愛”的小灰雀。在朗讀時讀出了列寧喜愛灰雀的語氣。跟隨着同學的視野,我們一齊品味着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齊欣賞着可愛的小灰雀。當可愛的灰雀不見了時,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點局部——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首先讓同學找到列寧和小男孩對話的句子,再分小組練習對話,最終指名小組扮演對話。經過對話扮演讓同學再討論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同學們討論的熱火朝天,不時閃出思維的火花。有的同學把自身放在了這一情景中,假設自身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爲什麼要低着頭?”一位同學回答道:“小男孩低着頭,是因爲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點捨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學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幹給它自由,纔是真正的愛鳥。”同學的回答是我感到很驚訝,這個問題我設想的答案是: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雖然改了可是還覺得十分羞愧。可正是由於同學把自身置身於情景之中,所以才幹體會出不一樣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裏提出了一個問題“列寧來到白樺樹下,爲什麼跟不會講話的灰雀說話,而不跟會說話的男孩講話呢?”我就讓同學讀書研究。然後,組織交流。有的說:“列寧怕小男孩悲痛,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有的說:“列寧不願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說:“列寧怕小男孩難堪。”還有的說:“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說話。”我覺得利用同學的疑問對同學的思維進行啓發,再經過同學讀書研究,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同學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實,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銳的,只要能夠爲他們創設一個適宜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沛流露出。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12

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內容簡單,學生只要認真讀書就能讀懂,但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需要學生通過走進課文內容中才能體會出來。

第二課時通過分角色朗讀列寧與小男孩的對話,領悟人物的心理活動。大多數孩子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容易就對人物的心理有所揣摩。只是當我問“爲什麼列寧不直接問小男孩而去問灰雀呢?”孩子們的回答多半停留在“想讓小男孩自己認識到錯誤上”。我知道一定是我的引導出現了問題,於是我又換了一種問法“如果列寧直接問小男孩”結果會怎麼樣?這下孩子們“茅塞頓開”紛紛說列寧這樣做是出自對小男孩自尊心的保護,因爲他知道小男孩已經很自責了,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這樣對三者關係的認識就更近了一層!更爲精彩的是當結尾處我又問:“如果小鳥會說話,列寧很小男孩也能聽懂,小鳥會怎麼說呢?”不少孩子都說“小鳥會說:‘列寧爺爺,這位小朋友帶我去他家了串門了,他家可漂亮了,他還熱情的款待了我。並把我送回了家!’”看,連小鳥也知道要保護小男孩自尊心!呵呵!這節課用了兩課時就講完了,沒再拖泥帶水!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13

《灰雀》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

這篇課文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灰雀是小男孩抓的,只有通過讀課文才能理解,列寧爲什麼明明知道並沒有批評小男孩的做法,只有通過認真思考,纔可以理解列寧不僅是個大教育家,還是心理學家。

在第一課時,我將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字詞上。雖然我們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但是如果一下子放手,中等生與學困生可能在字詞方面就會掌握得不夠紮實,所以在這字詞方面,重點提醒容易書寫錯誤的“胸脯”“散”“敢”等字。

在第二課時,我請孩子們通過抓住體現灰雀可愛的句子及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來品讀,在理解爲什麼灰雀不見了,後來卻又飛又回來?有的學生說,小男孩怕老爺爺傷心,就抓了一隻一樣的放回樹上;有的說,這隻灰雀本來就是列寧養的;有的則表現出思考狀,不知到底是爲什麼。這時我抓住了一個問題,讓學生品讀課文3到10自然段,讓男女生分角讀讀課文,我來讀旁來,讀完第一遍之後,有的孩子就提出灰雀是小男孩子抓的,我就抓住這個問題讓學生來說說,從對話中哪裏看出是小男孩子抓的,眼尖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第四自然段中的省略號,孩子說,那是因爲他害怕。

“他怕什麼呢?”“怕批評”由來,我請學生們來說一說自己的想法,讓學生來說一說當時小男孩的心理是怎麼想的,在整節課,有的孩子發言很積極,如平時在班級中基本不參與課堂的建楠這節課很活躍,優生林世懿、章月馨等同等,但是也發現有一部分同學在那裏完全沒有參與,就坐在那裏,彷彿他們的思維被禁錮了一般,一節課下來,基本沒有怎麼發言。點到他們,他們就呆呆地站在位子上。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在思考,今後在上課的時候,如何能調動更多同學的注意力,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之中呢?

我想在今後,在把握課文方面,不僅要做到胸有課文,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更有概括性,能夠讓孩子們自己去課文中去學習,也就是所提的問題不要太過於多與細碎。

在教學的水平與文本解讀方面,我知道我能力有待提高。“路漫漫其修遠兮”只有吃透課文,合理設計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的實效,孩子們纔會更加喜歡語文課堂。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14

《灰雀》這篇課文講述了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教學本課,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引導學生抓住列寧和男孩的言語和神態來領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以此來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中,我先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灰雀的語句。首先是灰雀“惹人喜愛”,“兩隻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婉轉地歌唱”,這是灰雀讓人喜愛之處。其次是列寧的言語和行動表現了對灰雀的喜愛。他欣賞灰雀的歌唱,給它們帶來食物。我特別提醒學生注意“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關鍵詞語,體現了列寧對灰雀喜愛的程度。當灰雀消失之後,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這表明他對灰雀的着急和擔心。在列寧和小男孩的對話中,如“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它怕冷”和“可惜”這兩個詞語,體會到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關心。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相關詞句的同時,要求他們一定要將這種感情讀出來。接着,列寧和孩子的對話,耐心而又得體,表現了列寧對孩子的尊重和愛護。當列寧詢問孩子是否見到灰雀時,孩子回答“沒……我沒看見”,從這種吞吞吐吐中,可以猜測到灰雀的消失與孩子有關。但是列寧沒有去批評、斥責孩子,而是通過表達對惹人喜愛的灰雀的擔心,使孩子內心受到震動、感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列寧與孩子的對話和神態體現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在教學過程當中,我讓學生結合具體的句子、段落,以及文中的提示反覆朗讀、感悟,並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因爲本課課後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要把朗讀和理解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最後我再引導他們討論:爲什麼說“男孩是誠實的”?爲什麼列寧不直接要求男孩將灰雀放回來?效果不言而喻。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15

朗讀是任何一門語言課都非常重視培養的一種能力,它是任何一個沒有語言障礙的人都應具備的一種能力,一堂沒有琅琅讀書聲的語文課無疑是充滿遺憾的,因此,培養學生通過朗讀形成一定的語感一直是我們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在《灰雀》這節語文課的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用懷着自責、內疚的心情來朗讀小男孩的話是走進小男孩、瞭解小男孩心理變化的關鍵。剛開始,我問學生:“在你們以前的生活中捉過小鳥嗎?”問題一出許多雙小手舉了起來,於是我讓一位同學回憶當時的情景,他說怎麼捉鳥,回家以後爸爸怎麼教育他,我邊觀察,當我發現這位同學的臉色漸漸變紅,於是我說:“你能用現在的心情來讀文中小男孩的話嗎?”他朗讀完畢,立刻傳來一片讚歎聲。我伺機進行愛鳥、護鳥教育。接着,我又讓在坐的全體同學用剛纔發自內心的讚歎體驗來朗讀課文,他們也讀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導朗讀,除了可以創設一種情境,再現教材的有關形象,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所描寫的事物,激發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能讀出文章的意境外,還可以巧用學生的體驗,進行移情朗讀,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培養語感。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16

“課堂是生成的,生成的課堂是精彩的。”正所謂水到渠成、一氣呵成是也。這麼高的境界,沒想到也被我這新手體嚐了一回,當然不能和大家的隨堂生成課相提並論,兩者根本不在一個水平上。但是《灰雀》這堂課下來,成就感蠻大。

上課前我又看了一遍步驟明晰的教案,信心十足地上課。在複習導入之後,我問道:“那麼可愛的灰雀到哪裏去了。”原本預想孩子需要再看看書本才能回答,而下一環節我準備的是學習列寧的話。誰知問題一拋出,有些學生就嚷開了:“被小男孩抓走了。”我一楞,沒想到孩子反映竟如此神速,我有些不甘心,那我準備的教案該如何往下走啊?這時,我聽到了我期待的聲音:“不是的!”我立刻追問:“說說你的意見。”“我覺得有可能是灰雀受傷了,小男孩幫它治療。”這時其他的學生立刻反駁:“不是的!”眼看一場爭論要橫空出世了,我的腦中突現靈感:就來場辯論賽吧!於是,我首先表揚了那位學生,雖然他沒能讀懂課文,但他的思維還是很活躍,想像也很豐富,接下去我便進一步引導:“說話要有根據,人家纔會信服。到文章中去找找依據,說說你贊成那種說法。”學生立刻埋頭認真讀書,學習氛圍異常濃厚。接下來的過程就圍繞着這個“辯題”展開。孩子很聰明,基本上都找齊了依據。整堂課輕鬆而愉快,孩子的朗讀也很到位,特別是小男孩疙疙瘩瘩講話的那句,惟妙惟肖,彷彿那位男孩就站在了我的眼前。

爲什麼這堂課會那麼順利那麼流暢呢?我想主要是抓住了教學的契機。首先,課文中的小男孩這種小錯誤,我們的孩子可能也有時會犯,他的心路旅程可能孩子們也曾經歷過,因此學生與教材產生了共鳴,這是很好的教學契機。其次,有了那位孩子的另類回答,課堂一下子生輝不少。也許沒有他的回答課還是能夠順利進行下去,但是課堂的氣氛我不敢保證也能如此的濃厚。是他這種不同意見的發表激起大家學習的興趣,促成孩子主動地去探究。

教案是死的,課堂卻是活的。教案備得再詳盡,也難免會有些細節不在考慮之列,因爲孩子的思維是靈動的,跳躍的。也許只有將教學目的、教學任務爛記於心,再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隨機應變,纔是最佳的有效課堂吧,正所謂“生成課堂”。

《灰雀》課堂教學總結 篇17

教師設疑是激發學生思維的良好手段。先用一個問題的討論引出結論: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這樣學生會弄清文章思路,不需再思考,接着再提問:"你是從什麼地方知道灰雀被小男孩捉走的呢證據在哪裏"然後,順理成章地組織學生對小男孩說的話進行分析,學生自始至終思維保持緊張狀態。在教學中,我發現國小生的思維存在着不少缺陷:看問題不全面,不善於聯繫地看問題,不能有條理地分析,因此,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思維,掌握一定的思維方法,培養思維能力。教學案例中引導學生理解小男孩兒說的兩句話,從句子的相同點人手,找出不同點,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全面深刻地體會了句子表達的不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