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弟子規》的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弟子規》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弟子規》的讀後感

關於《弟子規》的讀後感1

中華民族積澱五千年歷史文化,薪火相傳,形成了優良傳統美德,彰顯於世界文明史。從朱熹的《童蒙須知》,到王應麟的《三字經》,再到李毓秀的《弟子規》,幾代大師巨儒,秉承儒家教育傳統,注重優良品德從日常行爲抓起,先立德,後立身,因此,中華啓蒙教育理論爲世人所共同推崇,成爲人類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

《弟子規》乃儒家聖賢之古訓,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撰的。“規”即規範,指的是儒家的傳統思想。全書以《論語·學而篇》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用三字經形式闡述而成。它從日常倫理、出門居家、待人接物、爲人處世、求學做人及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闡述聖哲的智慧和人生態度,詮釋人類賴以生存的傳統價值觀,主張凡事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有諸己,求諸人,其國學高論、名師大德和哲人聖言,爲國內外儒、釋、道各家共同倡導,被視爲人際交往的禮儀規範和求學做人之根本。

首先,《弟子規》告誡人們要孝敬父母親,友愛兄弟姐妹。孝悌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爲先”,又曰“舉忠臣與孝子之門”,這是因爲守孝道者必有一顆善良仁慈之心,推此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能服務於大衆,爲天下人謀利益。所以,有人提議把孝道列爲考察幹部的必備條件,這並非沒有道理。從治身,到治家,再到治國,孝行是創造和諧社會、安樂生活的重要因素。

其次,《弟子規》告誡人們要慎言謹行,講求信用。“若無規矩,不成方圓。”社會是有文明準則的,穿着整潔,舉止文雅,戒菸節酒等,都是個人修養的體現,作爲員工也代表着公司的形象,應予充分重視。做人也是要講信用的,“誠者有信,仁者無敵”,唯有誠信待人,才能贏得信任。我公司曾因產品包裝的小小失誤,寧願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而召回該批的全部產品,爲的就是贏得客戶的信任,樹立起過硬的品牌。正因爲如此,公司多次被評爲“A級誠信單位”。

再次,《弟子規》告誡人們要親愛民衆,親近仁者。一個人如果對親人、同事、朋友、客人親仁,必定會贏得廣泛的尊敬,從而樹立起崇高的威信。我國領導人的親民形象贏得了東西方社會的普遍讚譽,我們也經常說:“員工哪怕失去了一根稻草,公司也願意用金條去換回。”公司對員工的一片愛心,也贏得了員工對公司的無限忠誠,而這正是公司衝破困難走向輝煌的重要保證。

最後,《弟子規》告誡人們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一個愛學習的員工必定是充滿朝氣的,一個學習型的企業也必定是充滿活力的。唯有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前進和企業發展的腳步,與時俱進。

關於《弟子規》的讀後感2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這朗朗的讀書聲猶如綿綿春雨,滋潤着學校這片求學的土地;澆灌着同學們幼小的心靈;孕育着一代代青少年兒童。每天清晨當我踏進校門時,一陣陣百靈鳥似的的讀書聲使人引人入勝,一個個道理便銘刻在了心中。

《弟子規》就像一片裝面了細想道德的大海洋,我們便每天遨遊在了這篇海洋中,快樂地尋找着只是,摸索着道理,吸取着精華。《弟子規》使我們學會了做人不僅要孝順父母,有愛兄弟姐妹,而且要講誠信,守信用,更要學會關心他人,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感慨萬千!

然而,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次謹信”了,它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守信用,一個人如果擁有了誠信,便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寶藏,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誠信,那身邊的人就會疏遠他,他將成爲一個孤獨的人。

每當我讀到“次謹信”時,一件往事不禁涌上了心頭,使我羞愧不已。那是五年級下冊的一個星期一下午。英語老師說要黙單詞,這是,我下一子慌了,“哎呀,糟了,昨天晚上忙於小課題的事,而把黙單詞的事情給忘了,這可怎麼辦啊?”正當我心急如焚時,旁邊的'同學提醒了我,“他平時黙單詞時,都把英語書放在腿上,我何不也來效仿一下呢?”由於是第一次幹這種事吧,心裏老是覺得不舒服,東張西望的,生怕有人會看見。才抄了一個,我就覺得渾身不自在,我向四周掃視了一番,我覺得好像同學們的目光全都凝視着我,彷彿在說:“竺立羣,我們那麼信任你,你卻……咳,太不應該了!”“你身爲大隊委員,還這樣,真丟臉!”這時,我感覺身邊的空氣都凝結了,壓得我喘不過氣來。“誠信。”當英語老師報“誠信”這個單詞時,我的腿不禁顫動了一下,書差點掉在了地上,“竺立羣,你怎麼可以這樣呢?趕快把書放進去,笨蛋!”我心裏不禁會很起來,於是,我趕緊把書放了進去。這時,我心中的那塊石頭也總算落地了。雖然這次單詞沒默出,但我心中仍然很開心,因爲我做到了誠信。

從這件事中,我更加懂得了誠信的重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弟子規》中“次謹信”的道理。只有做到了誠信,你才能坦然地面對他人,面對人生。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去摸索《弟子規》中的道理吧,它將會成爲你人生中的導航燈!

關於《弟子規》的讀後感3

今年寒假,我被一本薄薄的《弟子規另解》所吸引,這冊小小的書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我急忙查了《弟子規另解》的原著:《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的資料,翻開他的的創作目錄,竟有數十冊之多,什麼《學庸發明》,《四書正僞》,《水仙百詠》等,可是其中流傳最廣,名聲最大的就是 《弟子規》。

《弟子規》全文僅僅1080個字。爲什麼它能使我百讀不厭呢?是它,教會我如何尊重別人———要孝悌;是它,幫我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要信;是它,讓我學會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問題———要謹。

記得第一次打開《弟子規》扉頁,我便被“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驚呆了,原來我國古代早已把這種行爲作爲第一規範了,可是有幾個人能做到呢?我也一樣,比如在看電視時看到精彩片段,就會激動不已,不能自已﹗常常媽媽叫我下樓吃飯時,我只是嘴裏應並沒關上電視,繼續津津有味地看那精彩的內容和那動人的畫面,直到媽媽拿着衣架上樓催我,我才關上電視,和心愛的動畫片依依不捨的告別,讀後感《讀《弟子規》有感300字》。不過現在爸爸媽媽叫我,我都有聽話說做就做。想想過去和現在,你會驚奇的發現:其實只要聽爸爸媽媽的話,你就會得到兩份樂:你樂父母也樂﹗

繼續往後翻,“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現在大多數家庭和我一樣只有一個孩子,平常自己總是獨霸一方。一旦放假,問題就來了,我和表哥無論大小事務互不相讓,吵架、打架變成了家常便飯,媽媽、姥姥對此頭痛不已,讀了這句話我才懂得我們兩人“兄道敵,妹道兇,兄妹爭”就是不孝的表現埃是啊,我倆吵架、打架的時候,媽媽、姥姥都不得不停下手上的活來勸架,這不是給大人添麻煩嗎?從此我就儘量剋制自己了。比如前幾天哥哥罵我很難聽的話,我本來準備馬上回擊,可還是忍住了。事後我跟哥哥講他說的不對,他也向我道了歉,避免了一次吵架。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條讀書學習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讀書時眼在書上,嘴也在念,可心經常飛到九霄雲外。自從讀了這句話,我就開始在學習時儘量不左顧右盼,心不在焉,而是專心致志地學習,讀書,寫字。說來也奇怪,我的學習效率竟然大大提高,以前做作業總是需要半天甚至還得熬夜,現在只要不到半個小時就夠了,剩餘的時間我就可以快樂地玩了。

《弟子規》教會我的東西太多了,每當我讀起它,就會想起衛老師課堂上講過的話“現在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結果孩子們成了龍也成了鳳,卻沒有成人。”既不孝順,也不與他人好好相處。我相信,我讀了《弟子規》,肯定在成人成才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捷徑。我同樣相信,每個讀《弟子規》的孩子,都能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