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合集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規》讀後感合集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着,它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爲古代爲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範,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讀《弟子規》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係?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託,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爲做人的原則,那麼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係,那麼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爲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爲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

《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弟子規》讀後感2

同學們肯定都知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吧!但你們知道《弟子規》嗎?它全文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作者李毓秀用樸實無華、壓韻順口的語言講述了我國古代的基本道德和規範。我特喜歡!

《弟子規》裏有“入則孝”、“兄弟睦”、“出則悌”、“信爲先”等篇章,“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就是其中的一篇。它告訴我們,看到別人好的地方,就要向他學習,馬上下決心,立志要趕上他;即使相差很遠,也要立下一個長遠的規劃,逐漸趕上去。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那就是“見賢思齊”。由此我想到了一件事。我從小就學舞蹈,由於個兒小,練基本功特別費勁,老是比別的同學“慢半拍”。別的同學在學“倒立”了,我還不會“下腰”;別的同學已能筆直地跨“一”字了,我還在用力壓腿……最讓我頭疼的是那個“側手翻”了。我生性膽小,兩手着地後右腿不敢蹬地騰空,所以只能像小青蛙一樣跳過去。見到同學們一個個翻得像模像樣,那樣的輕鬆,那樣的漂亮,那樣的“賢”,我既羨慕又着急。怎麼辦呢?“思齊”唄!向老師請教,向同學們學習,非趕上他們不可。課間休息時,同學們都去玩了,我馬上跑到基本功王老師面前說:“王老師,我想學好側手翻,您能再教教我嗎?”“好呀!老師再給你講講動作要領。”王老師滿面笑容地說。老師耐心地把整個動作分解開,一點點讓我領會,還叫來一位做得好的同學示範。就這樣,我終有所悟,重新練習。一遍,二遍,三遍……當汗水浸透我的衣裳時,我已能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一個側手翻了。我十分高興,堅定了學好側手翻這個基本功中技巧性特強的動作的信心,繼續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當課間休息結束、同學們圍過來的時候,我終於能穩穩地蹬、踢、撐、翻,表演似的來了一個漂亮的側手翻。啊,成功了!我欣喜若狂。

古人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止”即“之”)。此話說得好,我們確實應當見到崇高的道德和品行就要“仰之”,“行之”。我想: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會遇到衆多的“高山”,一定會看到特好的“景行”。我們一定要“仰之”,“行之”,“見賢”而“思齊”。這樣,我們纔會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成功。

《弟子規》讀後感3

我學《弟子規》了

寒假生活結束了,我覺得我的假期過的很有好處,因爲老留的作業是背誦並理解《弟子規》。這跟我們平時的家庭作業不同,因爲不僅僅鍛鍊了我們背誦課文,理解課文的潛力,更主要的是讓我們懂得了如何尊敬師長和父母,怎樣和兄弟姐妹融洽相處,怎樣學習,怎樣做事,怎樣做人。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主要告訴我們對於父母的召喚,回答不能遲緩,對於父母的命令不能遲遲不去行動。可我以前不是這樣父母叫我做事時,我總是假裝聽不見,學了《弟子規》後,我意識到我錯了。

《弟子規》中還有"置冠服,有定位。"這一句,是告訴我們自己的物品擺放要有明確的位置,不要太隨意,而一向以來,我的物品經常隨處擺放,需要用時,經常找不到,所以在這個假期裏,我養成了很多好習慣,其中就有打掃屋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擺放位置,此刻我的房間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媽媽眼裏的"小豬窩"了,我自《弟子規》中還有很多很多的收穫,比如說,在學習上,不要拖拉,愛護書籍上要做到,尊敬師長上等等,很多很多。

《弟子規》對我的幫忙很大很大,今後我必須把他背的熟熟的,作爲我以後行爲的量尺,相信在這個好朋友的監督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必須會成爲一個十分優秀的國小生!

成功要不斷積累——讀"孟母斷機"有感瀋陽市南京十校二年一班郭萬達指導教師姜崇豔

這天,我背了《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具體意思是:父母的教誨,必須要恭恭敬敬地聽;如果父母責備你,必須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虛心理解。"孟母斷機"是關於這四句話來源的故事:孟子小的時候讀了一些很深奧的書。有一天,他讀書厭倦了,就跑回家裏。這時孟母看見了他,立刻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了地上。母親說:"織布要一寸寸地織,才能織成……"孟子恍然大悟……

在實際生活中也有一些類似的事情,如:爸爸怕我累,不同意讓我補習英語,但是我還是堅持學了。因爲我想:成功源於不斷積累。只有學習的外語知識多,接觸外語知識的面廣,我纔會比別人積累更多的東西,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還有很多例子,在那裏就不一一道來了。

透過讀這個典故,我悟出了一條道理:成功=1+1……+1!

《弟子規》讀後感4

《弟子規》中“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己”意思大概是自己不願意的東西,也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人在考慮自身的同時也要考慮他人的感受,不要忽略了他人的存在。

生活中有人不願意別人給自己取綽號,認爲這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現,但他們卻偏偏給別人取綽號,還大言不慚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生活中有人不願別人開口說髒話罵自己,認爲這是素質低下的表現,但他們對別人卻是髒話不絕於口……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在此我也不一一列舉出來了。

面對生活中諸如此類問題,該怎樣去解決呢?我認爲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如看見不好的事發生在別人身上時,而不願諸如此類的事,在自己身上重演。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需要我們處處爲他人設身處地地考慮。設身處地地考慮到他人,這就如同在嚴寒中誰都會需要一堆炭火來驅趕寒冷一樣。設身處地地爲他人着想,其實很簡單。就拿掃地這一很小的事例來說吧,沒有人願意去幹那些又髒又累的重活,那又該留給誰去做呢?因此必然會有人會考慮到這一點,會主動去幹那些重活,這就是爲他人着想的簡單事例。做到處處爲他人考慮,就要從掃地這一小事類推到其他的事上,如取綽號,說髒話;沒有人願意被別人取綽號,也沒有人願意聽別人說髒話。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需要在爲他人考慮到的時候,不要將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在別人身上。如果這樣,一者別人不願接受,二者對自己也沒有任何好處,那又何必多此一舉呢?人們常拿“強扭的瓜兒不甜”,這句俗話來說婚姻的自由,想必也是這個道理。別人有自己的選擇和自由,沒必要去接受別人的強制。拿農村的老話來說就是“摁着牛頭喝不着水”反而會使牛產生牴觸的情緒,這又是何苦呢?強加在別人身上的事必定不會有好結果。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並不是什麼條條的大道理,但是做起來真的有點不易。只有不只以自己爲中心,考慮他人的感受,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弟子規》讀後感5

如何做人?怎樣做人?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可見,做人不是個小問題,而是大問題,是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最近學習了《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也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唯一不曾終絕而綿延五千多年的。中國自古就重視兒童的早期啓蒙教育,在衆多的啓蒙教材中,《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唐詩》等文字簡練、合轍押韻、內容豐富,讀起來琅琅上口,對孩子語言能力的開發和良好品質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義。

《弟子規》,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爲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爲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衆、親仁和餘力學文。

第一章,就是“入則孝”顧名思義就是告訴我們做人的最根本是從一個孝字開始的,懂得了父母對我們的恩情,纔會知道回饋、報答。也會對所有付出的人,對這個社會有所感知,有所理解,不是想當然的說:這是他們應該做的。進而我們也會有所付出,纔會之恩圖報。而回饋報答父母的方式並不是只是對他們好那麼簡單而已……第二章“出則涕”則告訴我們,兄弟姐妹之間交往的方式;第三章“謹”讓我們學會如何修身養性,如何使自己成爲一個具備良好品質的人;第四章“信”讓我們學會做一個講誠信的人;第五章“泛愛衆”這一章則教育我們要先尊重他人,愛社會,愛集體,愛他人,這樣的人一定會收到他人的愛戴與尊重;第六章“親仁”,這一章雖短,但它也深刻的教育我們學會“仁!”; 最後一章爲“餘力學文”,這一章則是讓我們懂得如果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這些本分,一味死讀書,縱然有些知識,也只是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讀書學習,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做事,矇蔽了真理,也是不對的。

這短短的360句話,1080個字。道出了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子女應該如何做好一個善良的人,做好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好一個有禮貌的人。讓我們在學習這聖賢的話語時,學會做一個真真正正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6

寒假中,我有幸拜讀了《弟子規》,對我的心靈震撼很大,感觸很深。我感覺它既提升了我的語文素養,又清洗了我的靈魂。

弟子規 中的兩句話對我很有啓發。

第一句:首孝悌, 次謹信。意思是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家裏我是獨生女,父母愛我我當做是理所當然,父母疼我我還對父母頤氣指使。現在我深深地意識到我錯了,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忤逆父母是天理難容。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對夫妻嫌出去幹活累,整天在家玩,讓年老的父親養活,更讓人氣憤的是問父親要還沒發到手的拆遷款,父親沒錢給就上電視評理。看到這,我的內心無比悲憤,天下怎麼還有這麼無恥的兒女。聽了節目主持人的批評和心理學家的剖析,我明白了不孝順父母將來一事無成。我想:如果我們從小就讀弟子規,學弟子規,以弟子規爲行爲準則,相信這樣的社會渣滓就會消失。以後在家裏我一定要聽父母的話,做個孝順的孩子。

第二句: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的教誨,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責備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

以前每當父母責備我的時候,我總是和父母頂嘴,把父母氣得罵不得,打不得。讀了弟子規我知道是我錯了。有一個微視頻應證了弟子規的魅力:有一個男生就是不學好,整天打架鬥毆,父母爲他操碎了心,中學沒畢業就輟學了,沒技能沒工作,過着父母厭鄰居躲的日子,有一天母親給他了一本書,就是弟子規,他讀了以後就想改變自己,從零做起,他來到一家養老院做義工,什麼苦活累活都幹,開始是咬牙堅持,後來和老人們有了感情就一直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養老院一位奶奶的兒子被他感動了,給了他一份工作,終於自己能夠養活自己,過上了普通人過的幸福生活。

再想想我自己,如何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我感覺要從孝敬父母開始。父母給我定的時間表我要遵循,回家認真寫作業,刻苦鑽研白天沒學會的知識。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熱心幫助同學。遇到需要我幫助的鄰居爺爺奶奶我會熱心幫助,做一個學習出類拔萃,品德優秀的好學生。大家看我的行動吧!

《弟子規》讀後感7

一個個教誨猶如金子般正在發光發熱,一個個道理猶如指南針般給迷途的人們引出正確的路線。如此豐富而寶貴的經驗,不知是誰偏心地將它們都記載於《弟子規》中。

不過,沒關係,從小媽媽就教導我要做,《弟子觀》爲榜樣,我已經從中悄悄汲取了一部分最燦爛的。“百善孝爲先”《弟子規》中寫道:“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也許你會問:“你纔多大呀,這些是我們這代人該做的嗎?”但俗話說的好:“從小定八十嘛。”打小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左鄰右舍,他們都誇我是一個懂事乖巧孝順的好孩子。想要成爲這樣的好孩子並不難,我們大家都能按照《弟子規》去做,那麼嘖嘖誇讚將會屬於你,屬於相信《弟子規》的人,如果不相信試着做做看,相信那時你會覺得很幸福快樂,《弟子規》教導我們不能因爲父母的寵愛忽略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它是歷代學童們的生活規範,它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它教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和長輩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親近有仁德的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是儒家孔子在教育弟子過程中,將教誨與道理濃縮的精華,任我們中華子女吸收,可我們現代人卻完全不理會儒家的良苦用心,真是悲哀啊!我從《弟子規》中懂的很多做人道理,羣主另我啓發最大的是入則孝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錄。”它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誨,這是做人的根本,如果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那麼何談做人呢?由此我爲以前的行爲而自責慚愧。以前

爸媽讓我做一些事情,我總會對他們埋怨不停,有一次我看電視正看的入迷,爸爸讓我去掃地,我沒理會他繼續看我的電視,爸爸很是生氣把我數落一頓,我覺的特別委屈,跑到房間大哭一場,最後我也沒掃地。現在明白我連那麼小的事都沒做好,爸爸當時多傷心啊……

《弟子規》就是人生的指南針,當我們在漫無邊際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它就給我們指出正確的道路,我們努力學習《弟子規》的道理吧,讓《弟子規》的精神在我們現代人身上延續吧,爲了自己爲了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共同攜手努力奮鬥吧!

《弟子規》讀後感8

百善孝爲先——讀《弟子規心得》百善孝爲先,善良是人最崇高的美德,而孝是百善中最重要的。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想起了父母,也進行了反思,它引起了我內心的觸動。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無論我們走到哪裏,父母的心總是牽掛着我們的,不管是兒時我們的外出求學,還是長大後工作在外,兒女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無時無刻不在擔憂着我們。讀完了《弟子規》,心頭不禁冒出一個問題:今天我們孝順了嗎?看到過這樣的一句話“父母的愛像流水,源源不斷,而兒女的愛像樹葉,風吹一下,便搖一下”。所以要做到《弟子規》裏面要求我們做到的堅持就很重要了。下班回到家,特意留意了一下父母,突然覺得他們老了很多,是一夜之間的改變還是歲月的沉澱讓他們的皺紋多了那麼多?讓他們的頭髮變得如此蒼白?可是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準時把飯菜端到工作了一天的我們面前,那似乎比鬧鐘更準時。自工作後,便把心思放在了工作上,不經意間就減少了對父母的關心。晚飯過後和父母一起出去散步,走在他們後面,發現他們的步履也蹣跚了不少。他們是真的老了,想想兒時,母親總是有精力任由我們撒嬌,父親總是像大山永遠可以讓我們依靠。可現在,他們卻像個小孩一樣需要我們的關愛和保護。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也許爲人子女當意識到父母的蒼老和對我們的付出時的心情都是一樣的吧?父母等待我們的孝順是不是等得太漫長了?那無聲的需求我們怎能拒絕的了呢?善良的人是最可愛的人,當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善良都失去了的話,那麼那個人就不值得交往了,而孝順又是善良的核心部分。只有孝順父母纔可能對別人由衷地好,纔可能用善良的心對待別人,所以,孝順是一個人首先要培養的品格。百行善爲先,百善孝爲先。我們的孝順不僅是對父母的盡責,也是對我們心靈的救贖,是我們對從父母處獲得的愛的回贈。感謝《弟子規》讓我感悟到了這樣的道理,這給我的生活增添了一層意義,也給我的心靈進行了一場盛大的洗禮。《弟子規》是一篇每個人都應該讀的書,因爲它給予我們的教育對於我們的人生是有着無窮的意義的。

《弟子規》讀後感9

最近讀了《弟子規》後,我感觸很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在尊師敬長,孝敬父母方面,我們真的做到嗎?

現在的社會上,大多數父母都很溺愛自己的小孩,從而導致孩子嬌生慣養,目中無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也許我們認爲:父母爲我做的`,都是應該的,所以我們理所當然的不斷索取。但是我們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溫室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遲早有一天我們要長大,因爲現實社會必須要學會獨立,這樣你才能立足於社會,不會被淘汰。要時刻銘記: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我們要學會尊重他人,關心長輩,在日常生活中,給父母多分擔一些,讓他們在辛苦的同時,更多一份欣慰。

在與朋友和睦相處,互幫互助方面,我們是怎麼樣對待的?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在每個人生活交際圈內,除了父母,就是朋友同學。但是,年少時期的我們,只知道爲朋友兩肋插刀,這就是我們所認爲的哥們義氣,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允許我們這麼做,而且我們也不能這麼做,如果是真正的好朋友,當他發現你做錯事時,他會即時阻住你,在與好朋友相處時,要做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如果你想別人尊重你,幫助你,那你就必須學會尊重他人,幫助他人,將心比心。當朋友身處困境的時候,你要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幫助好朋友走出困境。在與朋友同學相處中,凡事不要太斤斤計較,這樣會讓彼此產生隔閡,失去知心的朋友。好好珍惜眼前青澀寶貴的友情。

是否在誠實守信,嚴於律己方面,做到了問心無愧?

小時候,我們就聽膩了“狼來了”的故事,我們知道了說謊話的後果;聽過黃生借書的故事,我們懂了守信用的重要性;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焉。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這樣你纔會有更多夥伴朋友。現實社會中,我們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環境下,避免不了不了說一些無謂的謊言,但是我們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避免犯錯誤。

等我們步入社會後,就會明白一諾千金的真正含義,當你在事業上需要與別人合作時,別人首先關心的是你的誠信度。因爲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你連最根本的誠信都沒有,那你只能是失敗的一個人。

讀《弟子規》後,令我受益匪淺,認識到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自己真的應該吾日三省吾身,我們要做優秀的子女,優秀的學生,別人優秀的朋友,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10

今年暑假,爺爺要我學習《弟子規》。他說這本手冊主要講述了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應當遵循的行爲準則,要我對照自己的行爲認真閱讀。我一聽來了興趣,心想自己平常是許多大人誇獎的好孩子,應該不會與書中所說的有多大差距吧。

我每天認真閱讀《弟子規》,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上還存在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可是我呢?房間裏亂七八糟,牀上一個文具盒,地上一支鋼筆,三年級的書和四年級的書被胡亂地堆在一起。牆壁也成了一幅五花八門的“展覽圖”,這邊畫個小白兔,那邊畫只大老虎。我的書案成了我的“調色板”和“算術驗算紙”,盡是五顏六色的圈圈和橫七豎八的算術式。還有,奶奶經常叫我整理房間,而我卻我行我素。比如練毛筆字,我有時忘記蓋上墨盒,奶奶說一走進我的房間,就會聞到一股墨汁“香味”。她還從洗衣機裏撈出過一件“黑衣”。咦?我怎麼會有黑衣服呢?原來是我不小心把毛筆扔到洗衣機裏去了。唉,真是粗心大意。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簡直比登天還難。在看書時,如果有同學叫我去玩,我就會一蹦三尺高,把書往身後匆匆一扔就溜出去了。一本新書在我手上用不了幾天就會變成“爛渣書”,你看,四年級的數學書被我折騰得“粉身碎骨”,語文書也成了“書a耙”,可我從來不去理會它們。現在想來,我的好好整理一下,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唉,說到這一點,我很慚愧。我只要一生氣,往往會大發雷霆,任憑誰怎麼開導,我都不理睬。記得有一次,我和爸爸下棋,只要爸爸的棋子比我的多,我就嘀咕着不想再下。不管爸爸怎麼說,我就是不下。最後,當然免不了讓爸爸舉起“手”向我揮來。雖然我不敢再頂撞,但是我還是堅持不肯下。我主要是害怕失敗。我現在知道了,這種陛格不好,需要慢慢改掉。

讀完《弟子規》,我認識到了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上的缺點,也找到了改正缺點的信心,因爲“聖與賢,可馴致”!

《弟子規》讀後感11

寒假生活結束了,我覺得我的假期過的很有意義,因爲老留的作業是背誦並理解《弟子規》。這跟我們平時的家庭作業不同,因爲不僅鍛鍊了我們背誦課文,理解課文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讓我們懂得了如何尊敬師長和父母,怎樣和兄弟姐妹融洽相處,怎樣學習,怎樣做事,怎樣做人。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主要告訴我們對於父母的召喚,回答不能遲緩,對於父母的命令不能遲遲不去行動。可我以前不是這樣父母叫我做事時,我總是假裝聽不見,學了《弟子規》後,我意識到我錯了。

《弟子規》中還有"置冠服,有定位。"這一句,是告訴我們自己的物品擺放要有明確的位置,不要太隨意,而一直以來,我的物品經常隨處擺放,需要用時,經常找不到,所以在這個假期裏,我養成了很多好習慣,其中就有打掃屋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擺放位置,現在我的房間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媽媽眼裏的"小豬窩"了,我自《弟子規》中還有很多很多的收穫,比如說,在學習上,不要拖拉,愛護書籍上要做到,尊敬師長上等等,很多很多。

《弟子規》對我的幫助很大很大,今後我一定把他背的熟熟的,作爲我以後行爲的量尺,相信在這個好朋友的監督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會成爲一個非常優秀的國小生!

成功要不斷積累——讀"孟母斷機"有感瀋陽市南京十校 二年一班 郭萬達 指導教師 姜崇豔

今天,我背了《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具體意思是:父母的教誨,一定要恭恭敬敬地聽;如果父母責備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虛心接受。"孟母斷機"是關於這四句話出處的故事:孟子小的時候讀了一些很深奧的書。有一天,他讀書厭倦了,就跑回家裏。這時孟母看見了他,立刻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了地上。母親說:"織布要一寸寸地織,才能織成……"孟子恍然大悟……

在實際生活中也有一些類似的事情,如:爸爸怕我累,不同意讓我補習英語,但是我還是堅持學了。因爲我想:成功源於不斷積累。只有學習的外語知識多,接觸外語知識的面廣,我纔會比別人積累更多的東西,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還有很多例子,在這裏就不一一道來了。

通過讀這個典故,我悟出了一條道理:成功=1+1……+1!

《弟子規》讀後感12

這幾天一放學,我就急匆匆地趕回家。你可能會想:“莫非她是有急事不成?”——“NO!”我是趕着回家看爸爸前不久送給我的《弟子規》!那是幾個星期前的事了。我在家中上網,無意中看到了一本名叫《弟子規》的書,我想這本書的名字挺怪的:這“弟子”指的是什麼呢?那“規”又是指什麼呢?“規範”嗎?一連串的好奇心驅使我把它買下來。可我沒這麼多錢!怎麼辦?我只好向爸爸“求助”。沒想到爸爸不假思索地答應了。但是爸爸給我提了一個條件——要我對照自己平時的行爲閱讀這本書。哈!這還不容易!我平時在學校是尖子生,在家裏是大人誇的好孩子,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吧!

我每天認真閱讀《弟子規》,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還是存在着許多缺點的。

《弟子規》中說:“房室清,牆乾淨,几案潔,筆硯正。”可是我呢?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我的房間永遠不會和書中所說的有相交點——我的房間裏亂七八糟的,地上一塊橡皮,牀上一個文具盒,桌子上又胡亂地攪和着幾本書。要讓我的房間做到“窗明几淨”,簡直是天方夜譚!

《弟子規》中還說:“列典籍,有定處,看完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我雖然學習不錯,可偏偏和書“作對”。你只要翻開我的語文書,就會發現一些“不堪入目”的字跡映入眼簾。各式各樣的抄寫本也難逃“此劫”。有的被我打上了草稿;有的被我用來畫上了不三不四的畫;還有的就是被我撕下當摺紙了。一本新書用不了多久就會在我的手下變成“爛書渣”。別人向我借作文書我也拿不出手——因爲作文書上滿是我“琳琅滿目”的“草書”!

《弟子規》中還有一條使我更加慚愧:“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我吃東西可是出了名的挑:什麼冬瓜呀、白菜呀、蘿蔔呀、茄子呀,我從不入口。任憑媽媽怎麼說,我就是不吃,最後惹得媽媽拿着雞毛撣子在我後面“窮追不捨”。但是,一碰到大魚大肉,我就暴飲暴食,到頭來受罪的還是我的肚子。想起來還真後悔,現在我已經改變了食譜,葷素兼容,這樣不僅讓我口感豐富,還使我營養搭配均衡,我的身體也慢慢地棒了起來,如此好事何樂不爲呢?

漸漸地,我反覆讀了《弟子規》,感觸頗深。其中許多警句我都能脫口而出,更重要的是他常能給我的言行舉止敲響了警鐘,並時時督促我用規做事,用規做人。《弟子規》不但使我改掉了學習和生活上的許多不良習慣,他還將成爲我一生的座右銘。

《弟子規》讀後感13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多少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弟子規》,可這其中的道理,又有幾個人懂得?這其中的要求,又有幾個人真正做到了?

《弟子規》中有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說:父母叫你的時候,就應該立即答應,父母有什麼事要你去做的時候,千萬不要拖拖拉拉,更不能偷懶。父母的教誨一定要恭恭敬敬地牢記在心裏,父母批評你,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你必須虛心接受。

說得真好!難怪俗話會說:百善孝爲先。

這幾天,我剛好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領略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明白了孝道的意義非凡。而今天下午在放學的路上,我就看到了令人感動的一幕。

這是一個特別愛高高地扎着丸子頭髮的小女孩,圓圓胖胖的臉,笑起來還有兩個淺淺的酒窩,看起來特別可愛,估摸是讀二三年級了吧。也許是住得遠,幾乎每天我都會看見他在校門口旁邊商店的屋檐下等她媽媽來接。

這天,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們都跑到屋檐下躲雨。幾分鐘過去了,十幾分鍾過去了,雨還是噼裏啪啦地下個不停。很多同學被送傘來的家長接走了,只剩下我們幾個焦急地等在原地。我也忍不住猜測爸爸媽媽爲什麼那麼久還不來接我,抱怨着煩人的鬼天氣。可不經意回頭一看,那個小女孩卻靜靜地靠在牆壁上,擡頭仰望,眼角帶着淡淡的笑,彷彿在欣賞什麼。

“你在看什麼?”我好奇地問。

“雨。”她輕聲回答,聲音清脆,真好聽。

“雨?雨有什麼好看的!就是這雨讓我回不了家!”

她扭頭看着我,笑了,又露出那淺淺的酒窩。

“當然好看了。你看這雨,晶瑩,透亮,像珠子一樣一顆一顆從天上掉下來……媽媽,我在這裏!”我還沒反應過來,就看見小女孩跑了出去。百米之外,小女孩一把奪過媽媽手中的菜,把媽媽也拉到了屋檐下。

“媽媽,看你衣服都溼了,我幫你拍拍。媽媽,你不用着急的,我會乖乖在這裏等你的。我不會亂跑的。媽媽,回到家了,你要快點洗澡,別感冒了……”那清脆的聲音一直在耳邊響起,而那位衣衫盡溼,卻並不顯狼狽的媽媽只是微笑,沒有多餘的話,差點讓我弄不明白誰是媽媽,誰是孩子了。

瞧,這不就是《弟子規》說的“孝”嗎?小女孩做到了,我也懂了。

《弟子規》讀後感14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此文脫胎於孔子的“論語”學而篇,分爲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衆、親仁和餘力學文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獨立成章卻又密不可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做人、處事等行爲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啓蒙養正,教育子弟行爲敦厚、人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對於今天的我們有着同樣深遠的影響。

百善孝爲先,“入則孝”中說到,在家中要聽從父母,愛親人。親人有病,要耐心細緻地照顧他們,不與父母爭吵。這讓我們在家中與父母之間更加和睦、溫馨。“出則悌”則告訴我們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樣,爲人爲謙虛,見長輩要讓道,這使我們在外出時有“風度”、“彬彬有禮”。“謹”是要我們在生活中要處處留心,小事上也可以體現你和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裏,“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這使別人眼中的我們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謙謙君子。“信”是貫穿儒家思想的一條主線,也是弟子規中講述比較深刻的一部分。信”更應該是我們今天的人們必須遵守的行爲規範。“信”這一章不光講述一諾千金,還講述了向別人應該學習什麼,怎麼樣對待批評,怎樣“朝聞過夕改之”。親仁”則闡述如何向有仁德的人學習,事實上是儒家的交友觀,即要交怎樣的朋友,向真正的朋友學習什麼。“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不要勾心鬥角,這就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密無間。“餘力學文”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它告訴我們聽講時要認真,學習時要努力,寫作時心態要端正,要心無旁物。

通讀了《弟子規》後,我最大的感觸是:小心做人,謹慎做事——我的人生信條。因爲我覺得孝順是中華傳統美德,基本我們都會做到孝敬父母關愛兄弟姐妹。與此同時我們對朋友,同事也會熱誠相待。但是爲人處世不能僅僅因爲做到這些就滿足,不僅在我們潛心工作時要謹慎認真,在與他人交際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爲細節,微小的事件會體現一個人的素養。感受了弟子規的思想後不僅提高個人修養,更加讓思想得到昇華。

《弟子規》讀後感15

在暑假裏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在生活中首先要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姐妹。要想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講信用。以前媽媽說我做錯事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現在我知了這樣是不對的。在暑假裏我幫媽媽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掃地,拖地,收拾自己的書桌。弟子規使我變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弟子規》裏有這麼一句話:“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在書中的解釋是說:借了別人的東西,應當及時歸還。如果別人向你借東西,有的話就痛快的借給別人,不要小氣。我想起有一次我的水性筆沒墨了,問同桌借。她卻說::“不借!這是媽媽買給我的,可好寫了,我怕你會弄壞的!”我很生氣,一節課都沒有理她。在我苦苦哀求下,媽媽終於幫我買了一支有喜羊羊和美羊羊彩色圖案的水性筆,我可喜歡了,於是心想:要是同桌來借筆,我堅決不借!哼!誰叫她先前不借給我!機會來了,下午第一節寫字課,我拿出筆來,故意慢慢地寫,想象着同桌會怎樣來借筆。可左等右等等不到,卻感覺身後有人拿尺子戳我。回頭一看,原來是郭全。他用哀求的眼神對我說:“我筆沒墨了,借你的一支。”我本來不想借的,可他又不是同桌,好像應該借。但我這隻水性筆那麼漂亮,萬一他弄壞怎麼辦?

這可是我求了媽媽好久纔買的呀。本來是要向同桌炫耀的,現在卻要借給其他人。借還是不借呢?猶豫中,同桌卻說話了:“他不會借的,要是我,我也不借!”我這時才發現同桌說的話有點對,一支新的筆,誰不愛?還真有點不想借。可是,如果不借給他,不就像我昨天沒借到筆那樣難受了嗎?哼!我纔不像你這麼小氣呢!

想着,我趕緊把筆遞給郭全,還叮囑他:“要小心用啊。”他點點頭,充滿感激的說:“謝謝你!”從此,不管誰問我借東西,我都會借,因爲我體會到了借不到東西時難受的心情。通過這件事我感悟到,問別人借東西時,如果別人不借,不要埋怨他們,或許他們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別人問我們借東西時,我們有的就一定大方借給他,否則別人會很難過的,可能下次我們再問別人東西別人就不借給我們了。如果沒有也明白告訴他,好讓他再問別人借。就像老師說的:“好借好還,再借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