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醉翁亭記》原文和譯文賞析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小石潭記》《醉翁亭記》原文和譯文賞析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選自《小石潭記》)

【乙】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衆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選自《醉翁亭記》)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影布石上(發佈) B.以其境過清(悽清)

C.往來而不絕者(斷絕)D.遊人去而禽鳥樂也(離開)

11.下列選項中“之”字的用 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乃記之而去

A.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醉翁亭記》)B.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爲之(《活板》)D.何陋之有(《陋室銘》)

12.下列對【甲】【乙】兩段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第二段正面寫水,側面寫魚;寫的是魚,見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寫滁人之遊,再寫太守與衆的宴酣之樂,最後寫太守的醉態。

C.【甲】【乙】兩文都表達了作者被貶官後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甲】文以記敘、描寫爲主,【乙】文則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加以議論。

13.把“文言文閱讀” 【甲】【乙】兩段選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3分)

(2)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3分)

參考答案

10.A(布:映照)

11.C(“之”代詞)

12.A(甲文第二段應爲“正面寫魚,側面寫水”)

13.(1)(魚兒)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跟遊人逗樂。(“往來”“翕忽”“樂”翻譯各1分)

(2)(山中)野味野菜,各種各樣地在前面擺着,這是太守舉行宴會。(每個短語翻譯個1分)

參考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心裏十分高興。砍伐竹子,開闢道路,向下看見一個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塊石頭爲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爲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島,也有高低不平的石頭和小岩石(露了出來)。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和遊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樣曲折,像蛇爬行一樣彎曲,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裏。

我坐在潭邊,四下裏竹林和樹木包圍着,寂靜沒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瀰漫着憂傷的氣息。 因爲那種環境太過悽清,不能長時間停留,於是記錄下了此地就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