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楓橋夜泊》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王崧舟老師一向善問,注重學生語感的提升,他所設計的問題層層推進,如連環套,讓學生在環環相扣中自然而然生成了言語智能。

一、獨闢幽境,啓發學生質疑慾望

用跨越幾百年帶有鐘聲的詩句、歌詞導入

師:所以,200多年前的詩人王士禎寫到——(生齊讀王士禎的詩句)

所以,500多年前的高啓寫到——(生齊讀高啓的詩句)

所以,600多年前的古應寫到——(生讀句子)

所以,800多年前的陸游寫到——(生齊讀陸游的詩句)

問題來了!問題來了!你有什麼問題?

生1:我的問題是,爲什麼不管百年,千年,許多來到寒山寺的詩人都會寫到鐘聲?

生2:爲什麼每次寫到鐘聲,都是在晚上寫到鐘聲?

生3:我的問題是,爲什麼敲鐘的時候詩人就會失眠呢?

生4:爲什麼寒山寺的鐘聲這麼有魅力,吸引這麼多詩人來寫?

······

我們都知道,真正開始主動學習是從對事物好奇開始的,與好奇心相伴而來的就是產生疑問,由獨立發問開始,到獨立釋疑結束,這纔是一節有生成的語文課的真正評判標準。王老師的提問方式獨特、有激情而潤物於無形,詩意悠遠的語調一下子就營造了千古鐘聲特有的幽境,學生的問題想不出來都難了。

二、以評促問,使學生把文本內化爲自己的語言

師:你從哪知道這是寒山寺的鐘聲?

生:高啓說,幾度經過憶張繼,張繼曾經在寒山寺寫過一首《楓橋夜泊》。所以知道是寒山寺的鐘聲。

師:哦,原來你知道這首詩的背景,見多識廣,請坐。

師:讀得很專心、很投入,看你們讀書就是一種享受。誰來讀一讀這首詩?來,有請,注意清清爽爽地讀。(生朗讀全詩)

師:讀得好,字字落實,比如,“愁眠”的“愁”是翹舌的,讀到位了,比如,“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也讀到位了,真是讀得一絲不苟!再請一位來讀一讀,不但清清爽爽地讀,而且有板有眼地讀,注意聽。(生讀)

師:好一個到客船,真好,味道讀出來了。大家也一定聽清了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這首詩已經反反覆覆讀過好幾遍了,到底什麼感覺?一個詞來形容形容自己的感受。

生:煩悶和淒涼。

師:說了兩個,選一個。

生:煩悶。

師:煩悶,好!(另一個學生,你的感覺是——)

生:憂慮。

師:孤獨,(另一個學生,你的感覺是——)

生:淒涼。

師:淒涼?你的感覺是?

生:幽靜。

生:思鄉。

生:憂愁。

生:夜晚的寧靜。

王老師的評價語恰到好處有針對性,他深諳言語暗示的重要性,能夠及時引領學生不由自主進入下一個環節,使學生有方向可說,想說、不說不快,意無窮而言不盡,是學生一個接一個靈感迸發的“加油站”。

三、對比閱讀,以讀促悟,用猜開口

師: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日還”,你會有煩悶的感覺嗎?

師:肯定不會!讀杜甫的“兩個黃鸝嗚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憂愁的感覺嗎?

師:讀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會有淒涼的感覺嗎?

師:也不會!那麼,爲什麼讀《楓橋夜泊》,卻會有這樣的感覺?(多數沉默,個別學生舉手。)

師:不着急,把手放下,請大家靜靜地讀《楓橋夜泊》,你可以看看註釋,看看雖然不怎麼清楚的插圖,也可以聯繫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着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好進入楓橋夜泊。?(默讀,圈點批註。)

師:(在巡視中插話)有的同學開始動筆畫了,很好,這說明他的感覺已經找到了落腳點。

師:9繼續插話)有的同學開始在詩的旁邊寫批註了,很好,這說明他的感覺在轉化爲語言。(生在教師插話的引導下,紛紛開始寫批註。)

師:好!停,我發現有一部分同學都寫了批註和心得,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讀詩心得。心得如何呢?那麼這樣,我提一個問題考考大家,好嗎?大家知道,楓橋夜泊的時候,應該是休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對吧??(生答“對”)

師:那麼,這個晚上,張繼睡着了嗎?

師:沒有?你怎麼知道的?哪個詞語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張繼沒睡,根本就睡不着?

生:愁眠。

師:愁眠,一起讀,3遍,什麼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爲憂愁而睡不着覺。

師:給“愁眠”找個近義間,

生1:憂愁。

師:給愁眠找個近意詞,愁眠!

生2:憂眠。

師:你自個發明的?現成有啊。

生3:失眠。

師:對啊,還有——

生:無眠。

師:對啊。愁眠就是失眠,就是無眠,那是因爲憂愁而失眠,憂愁而無眠,因爲憂愁而難以入眠。愁眠的人是誰?一起說

生:張繼。

師:看到了,聽到了,愁眠啊愁眠,因爲愁眠,張繼還感到了什麼?

生:霜滿天。

師:(板書:霜滿天)大家知道,霜是覆蓋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寫過這樣的詩句:牀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師:對呀!霜怎麼可能滿天呢?難道是張繼的感覺出了問題?

生:因爲張繼愁眠,所以感覺霜滿天。

師:肯定跟張繼的心情有關係,是嗎?想一想,夜泊楓橋的這個晚上,張繼冷不冷?

生:冷。

師:肯定冷!秋霜那麼重,穿得又那麼單薄,還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嗎?其實,身體的冷還在其次,更要緊的是張繼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師:爲什麼?

生:因爲他很孤獨、

生:因爲他考試落榜了。

師:看來你查過資料了。這只是一種可能,還可能因爲什麼呢?

生:因爲他思念他的親人了。

生:因爲他覺得自己很無助。

悟性和想象力,是最難琢磨的,也是衆多語文老師束手無策的概念之二。王崧舟老師用對比閱讀的方式,拿“已知”證“不確定”,收到了“言意雙發”的效果。他又大膽開啓學生的生活體驗之門,藉助生活經驗“猜”出文本背後的“可能性”,其實就是在變相引導學生想象,“以己之眼,觀他之心,開己之智”,薛法根老師曾說: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王老師做的就是引領學生將生活的語言積累融合詩中意象的語言,改造成學生自身的語言,培養學生對內容的自主建構能力。

四、善找支撐,助思解惑

師:(板書:對)孩子們,你們注意過這個看起來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對”字嗎?什麼是“對”?爲什麼要用這個“對”?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對待;對付。如:對事不對人。面向;朝着。如:對着高山。對面的;敵對的。如:對手。使兩個東西配合或接觸。如:對對聯。)

師:這是我從《現代漢語小詞典》中摘錄的義項。想一想,你選第幾個??(生思考)

師:有選第一個的嗎??(無人舉手)

師:沒有。有選第二個的嗎?(部分舉手)

師:好,有十多個。你們爲什麼選第二個?

生:張繼因爲睡不着覺,所以能看到這些景色,他是面向着這些景色的。

生:我覺得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師:也就是說,在詩人的眼中,彷彿烏鴉也跟着他一起——

生:憂愁。

師:彷彿江楓也跟着他一起——

生:無眠。

師:彷彿漁火也跟着他一起——

生:孤獨。

語文課堂如果離開了對關鍵字詞的挖掘,就缺少深度和廣度了,如果僅僅依靠教師課堂上的那一點點講解,也顯得杯水車薪了。王老師在這個片段更多的是“授之以漁”,提供給解讀文本支撐工具的同時,又把字帶入語境中細細品、慢慢磨,等學生積累足夠多的“嚼頭”,在不知不覺中就不僅僅解了字,更深入了意境,愁之深切,呼之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