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創新教育的論文

【摘要】當前,無論是面對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還是學校教學的有序開展,都少不了年輕教師的參與與奉獻。對於一個年輕的中學思想政治教師而言,搞好有效教學、上好每一節課是在學校立足的基礎。有實力纔會有尊嚴。本文就年輕的中學思想政治教師“課前、課上、課後”容易出現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對年輕的中學思想政治教師的成長起一定的指導作用。

淺談中學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創新教育的論文

關鍵詞】年輕中學思想政治教師上課容易出現的問題

每一位年輕的中學思想政治教師,都希望所上的每堂課都是精彩的,每個枯燥的理論都能講解得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每一個教學活動都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但往往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年輕教師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信心滿滿地走進教室,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同學們的認可,但常有效果不佳的感受,常因教學內容未處理好而深感自責,從而懷疑自己的能力,影響其自信心的建立,這對年輕教師的成長極爲不利。怎樣才能儘快掌握,提高有效教學水平,筆者認爲可從我們容易出現的問題入手,逐漸提高年輕教師教學駕馭能力。

一課前猶豫不決,難以取捨;希望面面俱到,重點難點不分

作爲一名年輕老師,課前總是做出很多設想,收集大量可用材料,但對於用什麼、怎麼用目標不明確,這樣看看,那樣比比,是好事,說明課前準備充分,有利於應對課堂上的突發事件。但由於舉棋不定,認爲這個不錯,那個也行,左右搖擺拿不定主意,浪費了大量時間,臨上課了才匆忙選用了其中一則,但由於對這則材料未進行認真研究,講起來就不能得心應手。面對這種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我到底要講一個什麼問題,要達到什麼目的,圍繞這個目的來選材,找到適合的、能達到教學目的的材料。確定後就不要再猶豫,因爲世界太大,材料太多,該放棄的就得放棄。我們的課堂不可能包容所有老師感興趣的、感覺不錯的、對學生有益的材料。選好材料後就馬上對材料進行挖掘,找到材料與知識之間的聯繫,尋找學生已有知識構成與該材料的契合點,再用恰當的語言來表達。

在選擇材料、案例方面,我認爲案例越大越能說明問題,講得越複雜越深奧越能體現老師的水平,越能引起學生的關注。比如在講經濟生活時,我習慣於上網搜尋諸如“海爾”、“IBM”等大型公司的經典案例來講相關經濟道理,這些經典案例該講,但還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原有的知識構成。要引起學生興趣、拓寬學生視野,就得適時加入一些經典案例,但要讓一個抽象的理論通俗化還得從身邊小事說起。思想政治課的內容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最好的材料就是學生身邊的案例,與學生現實生活及行爲密切相關的案例,才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也避免了學生認爲政治尤其是高XX治與自己沒有關係的看法。

教學過程中,面對教材內容,教師得學會抓大放小,分清主次,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想補充多少就補充多少。剛開始上課時老師總想盡可能多地把自己在大學裏學過的知識都教給學生,傾其所有力所能及地進行知識的傳授,感覺只有這樣知識才完整,對學生纔有利。卻忽略了這些補充的內容是自己在大學裏才學的內容。對於教材的內容,該詳講就詳講,該一句帶過則一句帶過,該舍則舍。學生大腦的興奮點不可能面對所有的東西,不能強求學生對教材上每一句話都牢記心中,能將重點內容理解記住,難點問題解決,將所學過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繫,達到該課教學目標就是一節優秀的思想政治課。

二課上底氣不足,缺少激情;關注學生不夠,就地取材欠佳

課堂上,面對幾十個學生教師難免心有怯意、底氣不足,總擔心講不好或講錯了,不拿教材不看教案就講不下去,生怕講錯了內容,於是總想偷偷地瞟幾眼教材、教案,不看還好,越看越頭皮發麻,感覺怎麼和教案的設計有所區別,嚴重的乾脆就抱着書念起來了,心想這樣就不會出錯了,結果可想而知。個別老師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把要講的內容做成小卡片拿在手上,這樣一次看一小張,當然沒太大的問題,可總看手上也會讓學生對你所講的內容不太信任,這樣一段時間後,學生就會在下面模仿其看卡片的行爲,而忽略所講內容。曾經有位老師,在講八年級《感悟青春》一課時,將教材中的問題也做成小卡片偷偷拿在手上念給學生聽。這種問題的出現,其實緣於底氣不足,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很多內容下課時老師都能脫口而出的,可一上課就放心不下,非要有紙拿在手上才放心,那是缺乏自信心,所以一定要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相信自己。

課堂上,要想讓學生信服,老師必須要有激情。先得自己相信自己講的,才能讓別人相信;先得感動自己,才能讓別人感動。激情,在於我們的肢體語言和講課的'語音、語調、語速等。當然,肢體不能做過多簡單重複無意義的舉動,那會適得其反。語音、語調、語速方面得多練習,每隔一段時間練練普通話有利於保持和提高原有水平。有條件的可以請音樂教師或者擅長於演講的教師講如何發音。新老師不是不愛惜自己的嗓音,可事實上由於缺乏相關的培訓,往往沒上多久就聲音嘶啞,從而給身體帶來嚴重的傷害,同時也影響自己的教學效果和進度。應該說這是一種可以避免的問題,進行發音訓練後,我們的講話較之以前就更有蘊涵、更有魅力、更有激情,當然也更自信了。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是爲學服務的,學生是主體,不同的學生個性不同,各班也有各班的特色。這也是出現同一個內容在不同班講效果差異很大的緣由。課堂上老師要隨機應變,要有“答記者問”的充分準備。比如在上高二哲學時,有個班的同學就故意設置情景看你怎麼處理,一進教室兩個同學就上演打架一幕,不明真相還以爲是真的,制止後問其原因系小摩擦,於是老師就串入了物質決定意識、聯繫等觀點,把所有學生都逗笑了,說這也能用哲學來分析。課後學生才說這一幕是他們故意設計的,打算上演幾節課,看看各個老師的反應如何。還有的同學乾脆向你請求佔用一分鐘請教一道題,出腦筋急轉彎來考你,全班同學都用期待的眼光望着你,在你回答後同學們還告訴你其他老師是怎麼回答的,其實老師不必在意腦筋急轉彎回答的正確與否,關鍵在於回答後得想辦法引導學生回到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上。當你在他們不經意間言歸正傳後,其實已消除了錯誤回答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他們感嘆的是哲學真是無處不在。

在充分尊重學生話語權、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同時,老師必須關注學生的行爲,老師的關注程度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學習的效果密切相關。曾在一節《禮貌顯魅力》課上,學生回答問題後老師送了一透明粘膠給學生,可學生沒有任何表示謝意的行爲和語言,老師也未就此做進一步的引申,事實上老師喪失了一個很好的案例,丟失了一個就地取材的機會。思想政治課上,學生的衣食住行、生活習慣、課堂上的言行舉止等都可以成爲素材,這既會引起他們的興趣,也會在不經意間起到教育的作用。

三課後反思不夠,難以堅持;責任歸咎單一,情緒調整緩慢

杜郎口中學崔其升校長強調“反思三年成名師”。課後進行適當的反思並做好記錄非常有益,但要做到這一點實在不易。年輕教師在學校裏屬於積極的、向上的、有朝氣的,除學校安排的教學工作外,一般還肩負團委、學生會及其他處、室臨時安排的工作,這些工作有利於老師們工作能力的提高、人際關係的協調,但也會佔用較多的時間,加之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面對各種各樣的事務,要再進行課後反思,真是難上加難。慢慢地也就省略了這一環節,當有一天突然想起某節課好像有什麼靈感可以用來作爲論文素材時,才發現沒留下什麼痕跡,後悔晚矣。如何面對這種問題,需要我們學會統籌兼顧,再忙也得理出頭緒來,堅持一段時間,養成一種習慣,也就不會覺得太忙了。

反思中我們尋找一節課的得失,不能單純地歸結爲老師自己太差勁,要想讓每節課都完美無缺、無所挑剔,可以說是一種奇蹟。也不能全怪學生調皮、理解力差。常聽個別老師說:我已盡力了,是學生的基礎太差,學生也是這麼說的,我只能這樣了。既然是學生基礎差就教不好了,那要老師幹什麼?我們能做的就是正確分析、面對教學中的得與失,面對成功的地方,該興奮得興奮,那是我們信心增強的源泉,要相信任何一節課都有成功的地方。面對問題,提醒自己下次改進或避免,沒必要自責、失落到下一節課,更不能讓這種情緒一直延續下去,產生惡性循環。俗話說衆口難調,面對幾十個學生,反應呈現多樣性也是正常的。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教師心理壓力很大,每一節課都得面對不同的學生,就算內容已牢記心中,就算已講過無數次,可每一節課將面臨的突發事件卻是意料之外的。尤其是現在開放的猶如“答記者問”的課堂,對我們的課堂掌控能力要求較之以往要高很多。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學會迅速調整情緒,學會自我開導,尤其思想政治課老師,幾乎是每天連續上三四節課,課間十分鐘不調整好,下一節課就會更難受,情緒也會傳染給下一個班的同學。對於年輕老師,謙虛好學是應該的,學會肯定自己的成績、優點也是必需的,這樣纔有利於教師從困惑中、壓力中解脫出來,獲得前進的動力。

總之,對於年輕的思想政治教師,我們要不斷髮現自己出現的問題並加以克服,要充分發揮自己思想較敏銳,思維較活躍,年齡與學生差別不是很大,容易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等優點,在教學工作中關注國事、天下事,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培養自己的果斷、激情、批評和自我批評等能力,讓上課成爲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

參考文獻

[1]孫立國.淺議教學反思[J].素質教育論壇,2008(11X)

[2]何昌昊.新課堂學生話語權的缺失及構建[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08(5)

[3]張文雙.教學中情感的運用[J].文教資料,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