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化學必考知識點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一種,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創造新物質的科學。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大學聯考化學必考知識點,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大學聯考化學必考知識點

一、氧化還原相關概念和應用

(1)借用熟悉的H2還原CuO來認識5對相應概念

(2)氧化性、還原性的相互比較

(3)氧化還原方程式的書寫及配平

(4)同種元素變價的氧化還原反應(歧化、歸中反應)

(5)一些特殊價態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還原反應

(6)電化學中的氧化還原反應

二、物質結構、元素週期表的認識

(1)主族元素的陰離子、陽離子、核外電子排布

(2)同週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徑大小比較

(3)電子式的正確書寫、化學鍵的形成過程、化學鍵、分子結構和晶體結構

(4)能畫出短週期元素週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構—性”。

三、熟悉阿伏加德羅常數NA常考查的微粒數止中固體、得失電子、中子數等內容。

四、熱化學方程式的正確表達(狀態、計量數、能量關係)

五、離子的鑑別、離子共存

(1)離子因結合生成沉澱、氣體、難電離的弱電解質面不能大量共存

(2)因相互發生氧化還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3)因雙水解、生成絡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4)弱酸的酸式酸根離子不能與強酸、強鹼大量共存

(5)題設中的其它條件:“酸鹼性、顏色”等

六、溶液濃度、離子濃度的比較及計算

(1)善用微粒的守恆判斷(電荷守衡、物料守衡、質子守衡)

(2)電荷守恆中的多價態離子處理

七、pH值的計算

(1)遵循定義(公式)規範自己的計算過程

(2)理清題設所問的是“離子”還是“溶液”的濃度

(3)酸過量或鹼過量時pH的計算(酸時以H+濃度計算,鹼時以OH–計算再換算)

八、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

(1)能計算反應速率、理解各物質計量數與反應速率的關係

(2)理順“反應速率”的“改變”與“平衡移動”的“辯證關係”

(3)遵循反應方程式規範自己的“化學平衡”相關計算過程

(4)利用等效平衡”觀點來解題

九、電化學

(1)能正確表明“原電池、電解池、電鍍池”及變形裝置的電極位置

(2)能寫出各電極的電極反應方程式。

(3)瞭解常見離子的電化學放電順序。

(4)能準確利用“得失電子守恆”原則計算電化學中的定量關係

十、鹽類的水解

(1)鹽類能發生水解的原因。

(2)不同類型之鹽類發生水解的後果(酸鹼性、濃度大小等)。

(3)鹽類水解的應用或防止(膠體、水淨化、溶液製備)。

(4)對能發生水解的鹽類溶液加熱蒸乾、灼燒的後果。

(5)能發生完全雙水解的離子反應方程式。

十一、C、N、O、S、Cl、P、Na、Mg、A1、Fe等元素的單質及化合物

(1)容易在無機推斷題中出現,注意上述元素的特徵反應

(2)注意N中的硝酸與物質的反應,其體現的酸性、氧化性“兩作爲”是考查的的重點

(3)有關Al的化合物中則熟悉其兩性反應(定性、定量關係)。

(4)有關Fe的化合物則理解Fe2+和Fe3+之間的轉化、Fe3+的強氧化性。

(5)物質間三角轉化關係。

十二、有機物的聚合及單體的推斷

(1)根據高分子的鏈節特點準確判斷加聚反應或縮聚反應歸屬

(2)熟悉含C=C雙鍵物質的加聚反應或縮聚反應歸屬

(3)熟悉含(—COOH、—OH)、(—COOH、—NH2)之間的縮聚反應

十三、同分異構體的書寫

(1)請按官能團的位置異構、類別異構和條件限制異構順序一個不漏的.找齊

(2)本內容最應該做的是作答後,能主動進行一定的檢驗

十四、有機物的燃燒

(1)能寫出有機物燃燒的通式

(2)燃燒最可能獲得的是C和H關係

十五、完成有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有機代表物的相互衍變,往往要求完成相互轉化的方程式

(2)注意方程式中要求表示物質的結構簡式、表明反應條件、配平方程式

十六、有機物化學推斷的解答(“乙烯輻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條線”)

(1)一般出現以醇爲中心,酯爲結尾的推斷關係,所以複習時就熟悉有關“醇”和“酯”的性質反應(包括一些含其他官能團的醇類和酯)。

(2)反應條件體現了有機化學的特點,請同學們回顧有機化學的一般條件,從中歸納相應信息,可作爲一推斷有機反應的有利證據。

(3)從物質發生反應前後的官能差別,推導相關物質的結構。

十七、化學實驗裝置與基本操作

(1)常見物質的分離、提純和鑑別。

(2)常見氣體的製備方法。

(3)實驗設計和實驗評價。

十八化學計算

(1)近年來,混合物的計算所佔的比例很大(90%),務必熟悉有關混合物計算的一般方式(含討論的切入點),注意單位與計算的規範。

(2)回顧近幾次的綜合考試,感受“守恆法“在計算題中的暗示和具體計算時的優勢。

化學計算中的巧妙方法小結

得失電子守恆法、元素守恆法、電荷守恆法、最終溶質法、極值法、假設驗證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