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尋隱者不遇》片斷賞析

師:我們已經預習了這首詩,現在開始學習。

關於《尋隱者不遇》片斷賞析

(師板書課題,並範讀全詩)

師:請同學們將這首古詩用自己的語言改成對話短劇進行表演。

(生按課文內容自由組合,分角色自編自演,興趣濃厚;師巡迴觀察,不作指導、提示,讓學生充分自主參與)

師:(20分鐘後)同學們,請停下,現在各小組注意,準備表演。

(學生齊刷刷舉起了手,有部分學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隻腳邁出了座位)

師:(鼓勵)嗯,好樣的!請A同學到前面來表演。

(A生平時沉默寡言。只請這一位同學上來,是想知道學生對古詩中角色的認識)

師:(試探性地問)你一個人表演可以嗎?

生A:不行。我想請B同學和我一起表演。

(生B也是一個學困生)

(生表演開始,師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彎着腰,步履蹣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還有人鼓掌)

(師筆錄一:彎腰、蹣珊,與原作不符)

生A:小孩子,你爸爸呢?在家嗎?

(師筆錄二:對“隱者”身份有誤解)

生B:(一愣,可能是對“爸爸”一說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應了過來)他採藥去了。

生A:在哪裏採藥?你知道嗎?(補充設疑)

生B:在山裏。(故意向教室的一角指一指)

生A:在哪座山裏?(補充設疑)在山裏什麼地方?

生B:不曉得。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着下面的`同學和同伴B生。課堂上出現了短暫的沉靜)

(師筆錄三:學生對古詩的含意理解不完全)

(師用眼神鼓勵,示意繼續進行;生鼓掌,師示意靜)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裏?

生B:(用方言)曉哇地(不知道)。山這麼大,霧這麼濃,不曉得在什麼地方。

(表演完畢)

師:不錯,很勇敢,好樣的!只是有幾個……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來,並大聲地喊)有問題,有錯誤。

師:(示意“靜”)哪位同學說說有什麼問題?

生:“師”不是“爸爸”。

生A:(起立,大聲爭辯)不,不,我是太慌了,“師”是“師傅”。

師:好,好,別急!“師”是“師傅”,沒錯。

生:“尋隱者”不是馱背,不可能走不動路。(表示對錶演中“彎腰”、“蹣珊”不能接受)

生:第三問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師:現在還有一點時間,請同學們討論兩個問題:一是怎樣糾正前面兩位同學表演中的錯誤:是“尋隱者”在尋“隱者”的過程中,感情有什麼變化?

(根據課文中的情景,感情變化是:興奮——失望——興奮——失望)下一次課上我們接着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