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讀書心得閱讀感悟作文

讀了《走進陶行知》一書後,你會發現陶行知思想深深地觸動了讀者的心靈。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的陶行知讀後感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陶行知讀書心得閱讀感悟作文

  陶行知讀後感篇一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自己走進了教育這個行業都10年了,假期,我纔開始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覺相見恨晚。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說:“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們抱着這種精神去教導小朋友,總是不會錯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爲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奉獻精神是我們的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他的那些極具時代精神、創造精神,又極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見,都體現了當今素質教育的精髓內涵,成爲我們不斷吸取教育改革營養的源泉,給予我們深刻的啓示。在這本書中,有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和經典的用糖果教育學生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雖然都不長,卻給了我很多的啓示。

陶行知以畢生的精力,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爲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啓示和教益。拜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過程中,“教學做合一”思想緊緊地吸引着我,時而產生共鳴,時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學而內化之、學而思考如何運用偉人的思想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另闢教學蹊徑。

一、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

陶行知指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與學生並沒有嚴格的分別。實際上,如果破除成見,六十歲的老翁可以跟六歲的兒童學些事情,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因爲一個活動對事說是做;對已說是學;對人說是教,所以做是學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一個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他認爲傳統的傳授方法有問題,要進行改革。他認爲,教師的責任在教學生學,教師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師必須一面教一面學。這正是我們現在教育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去探究,有學習的主動性,自己去發現問題,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學生以恰到好處的點撥和指導,讓學習成爲學生的一種自覺的終身性的學習。

二、“教學做合一”思想在國小英語教學中運用的再思索

1、授之以漁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學生學有什麼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 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此,陶行知先生還作過一個生動的譬喻:游泳要在水裏遊,學游泳,就須在水裏學。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讀游泳的書籍,做游泳的動作,縱然學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時候,還是要沉下去的。”

我想,學生的學習亦是如此,光學會書本上的知識,不懂得如何去實踐運用,即使把書上的內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師不應該僅僅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更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如何去用。比如,教學:I like football. I don’t like basketball. 這一句型,在讓學生經過了必要的朗讀、替換練習後,可以讓學生選擇老師準備的任務建議,即興用英語進行交流。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地體現,諸如:向他人說明自己喜歡什麼體育活動/動物;告訴體育委員自己喜好的體育項目以決定參加運動會的什麼項目;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的體育項目;參加“最受本班(本組)同學喜愛的動物/顏色”的調查中,說明自己喜歡的動物/顏色等話題,恰似活的語言,從學生嘴裏“流”出來。這樣,通過一個相對真實的環境,學生都能嘗試着用英語表達自己的喜好,從而較好的掌握I like …. I don’t like …. 等用語。這樣的學習過程,以活動促說,以活動促用,啓迪了學生的思維,活化了知識的習得過程,這應是教學追求的目標。

此時,也深感於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另碎的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地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的寶藏。”老師怎麼交給學生幾把鑰匙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讀後感篇二

讀了《走進陶行知》一書後,陶行知思想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我覺得自己有這樣一份責任要將其思想傳承並且把它發揚光大。如何以陶行知的教育教學思想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呢?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學生知識的獲得過程,是在教師的指導引導幫助下“通過自己的活動,發現某個對象的某些特徵或與其他對象的聯繫”的過程。讓學生經歷這種“做”的過程,學生才能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逐步獲得探索與創造的感性體驗和掌握的思想方法,從而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運用的能力。

如:在教授課文《可貴的沉默》一課中的“喜出望外”時,我讓學生模仿課文中同學們的動作,並叫學生邊朗讀邊表演,感受那種超出想象的驚訝,學生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和體會,明白了“喜出望外”的意思。再如:學生總是將“休”和“體”混淆,於是,我在教學“休”字時,靠在講臺邊上,問學生,我這是在做什麼。孩子們都能說出我靠着桌子在休息,這時機靈的孩子很容易聯想到“休”字就是“人”靠着“樹”休息。這樣學生很快將“休”字記住了,也區分了“體”字。這樣教學生字的方法生動有趣,能讓學生很快掌握,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陶行知先生曾給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養創造力要像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並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松樹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正如現代的教育,對學生要有各級各類不同層次的教育,培養出有各類才能的人才。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其個性,他們的脾氣性格、興趣愛好、家庭教育等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我們在教育和教學工作中,對待每個學生都要仔細觀察、充分了解他們,使他們在學校能受到良好的適合其發展的教育。

對於一部分學習積極主動的學生,應該給予他們充分的鼓勵和鞭策。引導他們採用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使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暢遊。有些學生只要教師指出缺點錯誤就能改正,這樣的學生一般只要老師適當點撥,不需要大張旗鼓實施說教。有些學生,特別是在家受父母過於寵愛的學生,你如果對他們態度暴躁、方法簡單、言語粗俗,教育不但不見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耐心、細緻、多方配合的教育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教育教學工作者不去充分了解教育教學對象,那麼你就無法使學生聽從你的教誨;如果你不瞭解學生的特點,你就不會知道如何發揮他們的長處,也不能彌補他們的不足。就像醫生給病人治病一樣,要根據病人的病情,實施醫治,才能藥到病除。好的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之後,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那麼他們的學習效果將會更加顯著。

  陶行知讀後感篇三

說起陶行知,我們一定熟悉不過。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爲一名愛看書的學生,爲了更好的學習陶行知的各種精神,各種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裏認真閱讀了《走進陶行知》這一本書。從中,我受益匪淺。

最令我深感的是《點石成金》這篇文章。《點石成金》的情節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徒弟們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着地下一堆石塊,石塊立刻都變成了黃澄澄、亮閃閃的金塊。徒弟們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土地說:“沒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東西吧!”徒弟們紛紛撲到黃金堆裏去翻揀,只有一個徒弟沒有去拿金塊,而是靜靜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緊盯着師傅點石成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爲什麼不去挑選一塊金子呢?”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總會用完的,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看到這裏,我擡頭看着天花板,心裏想到:這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作爲學生,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現成的知識,這些只是雖好,但僅僅是知識的一部分,隨着年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我的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學問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就能責怪老師們沒有教過、書本上沒有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同學,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這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

是啊,我們學習不能像書呆子一樣,所以,我每天寫完作業後,都會拿出在學校借的課外書,或者做一些有用的習題。吃過晚飯後,我就會和鄰居家的同學一起玩數字遊戲,這個遊戲可好玩了,不僅能鍛鍊我們的數學口算,還能放鬆我們的心情呢!

我們求學必須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隻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我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永無境地去探求知識,我們就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