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孩 觀後感

看了《留守孩子》,心裏蠻震撼的。只看了一次,終究沒有太多的感想。但對於留守兒童父母的看法,我有一些淺薄感觸。

留守孩 觀後感

就留守兒童父母來說,我改變了原先的想法。以前總覺得留守兒童父母進城拼死拼活賺錢,不想再繼續艱苦的生活,過上好日子。但就真的那麼需要錢麼?真的就能拋下孩子,對他們的成長不管不顧?太狠心了!我一直這樣想。在我眼中,再大都沒有孩子的教育事兒大。留守兒童父母不能光爲了好日子就置孩子的教育不顧。非要掙錢嗎?沒錢也可以照樣很幸福的過日子呀!只要把孩子的教育管好了,以後孩子大了,就自然有好日子過了。

可是越來越發現,我的思想還很膚淺,或者說好聽點,是單純。

看了這部電影,深感留守兒童的父母之確實不易。老王(小福的爸爸)說:“我在城裏混得不好。”“在城裏沒地位,給老闆當孫子。”他們爲來爲去也還是爲了孩子。爲了有更多的錢供他們讀書,光憑農地裏扒上來的錢是不夠教育消費的,這一點,我作爲一個農村女娃,很清楚這一點;爲了他們能吃上好食物穿上好衣服;爲了給他們跳出農門準備充足的金錢保障;爲了在他們還沒有自立能力之前,爲孩子們安置房子,裝潢傢俱;爲了兒子能娶個好老婆;爲了女兒能嫁個好人家一切的'一切還都是爲了孩子啊!

留守兒童父母們的教育方式與城市父母們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們選擇了離開孩子,去奔波去勞碌,沒有怨言,只希望孩子能聽話,不鬧事,好好上學。這是社會經濟發展與城鄉差距越來越大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而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差距的拉大,又是不可避免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對於留守兒童問題我們有時真的顯得很無奈,因爲這不僅是家庭的問題,也有學校、社會的責任。人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都付出了心血和精力,而農村父母的培養與教育更苦更累。愛都是一樣深沉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我們能對他們指手畫腳,將問題的責任歸於他們,而不聽他們的聲音,不解他們的苦衷嗎?不能啊!

在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認爲,還是應該讓家庭與學校、社會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方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合力。當今留守兒童的問題之所以長久得不到解決,與家庭的放任,還恐怕與社會中太多人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有關吧?看到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教育現狀實在不堪,唏噓不已,但自己卻無能爲力,很多有識之士恨鐵不成鋼,但到了有能力去幫助這些孩子的那些人那裏,又有多少人真的付諸行動了呢?還是政策力度不夠啊!!假如政策能夠更多的向留守兒童以及他們的家庭傾斜,恐怕問題要好解決得多。

我想到了18世紀瑞士著名教育家,初等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齊將一生奉獻給貧苦兒童,致力於對他們的教育。多次建立了收養孤兒的學校,採取寄宿制,不僅親自教他們文化知識,還在生活上給他們幫助,建立起一種親子般的關係,學校中充滿了親子之間、手足之間、以及家庭式的融洽關係。這種教育試驗在全歐都取得了巨大聲望,吸引了多位政治家、教育家、王公大臣都前來參謁請教,其中包括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福祿貝爾。雖然我國國情與18世紀裴斯泰洛齊所處的動盪時代不盡相同,但這也不失爲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一個好的借鑑之法。

影片中後來方老師和孫Sir在鎮政府的支持下一起建了個“留守兒童之家”,專門爲留守孩子建立,這與18世紀裴斯泰洛齊的教育試驗很類同。我覺得,建立留守兒童學校恐怕是目前爲止,最好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方法了。但是歸根結底,我國屬於科層制管理,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有賴於上級的領導和呼召。流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必須需要政府的幫助,包括經濟上,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讓世界多一點人關注這一羣幼小的孩子吧!讓更多的人起來幫助這些幼小的孩子吧!讓他們看到人間的愛,就把愛傳遞開來,讓愛充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