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通用22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通用22篇)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1

港珠澳大橋這一國家工程、國之重器的背後,是一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中國橋樑建設者隊伍。建設港珠澳大橋從設計到建設歷時14年,建設者們順境不驕、逆境不餒,在伶仃洋上“作畫”,在大海深處“穿針”,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誌氣,彰顯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中國奮鬥精神。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是我國自主創新發展的又一進步,依靠內生動力解決了前進中的問題。建國以來,中國人民憑藉勤勞智慧,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斷解決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

港珠澳大橋在建設過程中,所遇情況紛繁複雜,建設者們集思廣益,遇到問題勇於面對,積極解決,不斷地改良創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棘手問題,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作爲一名中交高速人,我們在學習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精神的`同時,更應該把學習的精神融入自己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勇於攻堅克難,爲中交高速未來發展做出新貢獻。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2

看完基建工程題材紀錄片“港珠澳大橋”,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感受到我們祖國基建工程的強大,在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就像一條巨龍飛跨三地,將香港、澳門和珠海連爲一起,從開工建設到正式通車歷時8年多時間,長度達55Km的超級工程爲三地經濟社會一體化帶來深遠的意義。

作爲一名中交建設者,雖未參與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但我從內心感到無比驕傲,在深海中建設大橋難度更大,尤其是世界最大沉管從加工到運輸、安裝至最後合龍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號稱世界最大難度的“深海之吻”E30節沉管在環境複雜的海底受多種環境介質影響,最終實現了無人準確對接。

中交集團承建的海底隧道是國內第一個採用沉管工藝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沉管隧道,不僅代表了中國最高水平,也反映了世界最高水平。

從事建築行業馬上快十年了,時常也會問自己“累嗎”,回答是“累!”有時候也很苦惱,“離家太遠了,不能照顧日漸老去的父母”“放假時間太少了,不想和我的那個她一直異地”……但如果問自己“要放棄嗎?”我會非常堅決地回答“不!”理由只有一個,望着一座座平地而起的橋樑,看着他們由自己的努力,一天天的打造成一座城市的血脈,滿滿的自豪,足夠填補我所有的遺憾。

今後我們會繼續向港珠澳建設者學習,腳踏實地、自強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綻放風采。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3

電影開場,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汪洋大海,就是在這波瀾壯闊的伶仃洋上愛國詩人文天祥曾經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麗誓言。幾百年後的今天,勤勞智慧的工程師們亦是在這幅畫卷上留下了震撼人心的傑作——港珠澳大橋。

大橋橫跨伶仃洋,這裏颱風頻繁,複雜的海牀結構,惡劣的自然環境,超長的跨海距離使得施工難度加大,工程師們需用科技和勇氣完成這個工程奇蹟,他們要啓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錘來完成人工島的建造,溝通起跨海大橋與海底隧道,這也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工程。因此施工過程中必然是困難重重,阻水問題、航道問題、航空限高問題、白海豚問題、颱風、海水侵蝕等等,但是他們克服了,那是什麼原因,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只有一把工程當成自己的一項創造自身價值的工作,纔能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這也正是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學習的地方,只有這種兢兢業業的態度才能使我們不斷攻堅克難,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正如大橋總工程師林鳴所說:“遇到問題我們想辦法解決,我們有自己智慧,同時也要利用各種行業資源、國際資源。”影片中,超級工程所需要的種種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區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專業共同合作,不同的生產廠商,不同的檢測、科研機構來完成。其中不難看出國家的財力雄厚、更重要的一點是各方爲保證完成同一目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身的工作。只有每一個參與者共同努力,通力協作才能保證在規定工作內,保質、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參建工程。

工程在施工建設中另外一大難點是安全環保問題,大橋經過珠江口幾個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過,需要確保工程建設和航運建設不會產生大的衝突;同時大橋經過中華白海豚生態保護區,需要最大程度地減少工程建設對白海豚的影響;大橋建設不應改變珠江口已經形成的兩河三灘的水文環境等。然而高瞻遠矚的工程師們早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在開工初期就立下誓言:“大橋建成通車,白海豚不搬家”,他們用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採用沉管隧道方案,將使人工島面積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顯著減小人工島的阻水率。此外,大橋的設計和建設團隊充分考慮了白海豚的“生活質量”,制定了一整套保護措施。

在影片的最後,那一張張淳樸的笑臉,足以證明一個人將自己全部激情投入到喜歡事業當中無疑是幸福的,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不懈奮鬥的那段歲月亦是終生難忘的。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4

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去觀看《港珠澳大橋》這部電影,看着看着,我不由地發出感嘆;港珠澳大橋真是世界橋樑建築史上的奇蹟,也是中國橋樑建築史上的驕傲,更是中國工人科技創新,勇於拼搏的見證,這就是中國力量,厲害了,我的國。

蔚藍的大海上,港珠澳大橋就像一根銀線,串起了三顆東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門。這根銀線總長55千米,其中海底沉管隧道6700米,是迄今爲止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同時,由於施工海域地處我國海上航道,空中航線,加上生態保護,颱風巨浪,海水侵蝕等諸多複雜因素,都使得港珠澳大橋創下施工難度的世界之最。影片以大橋建設過程中最後一根沉管E30的吊裝過程爲焦點,紀實反映了工程的浩大與艱鉅。以沉管的吊裝設備爲例,由於一節沉管的排水量達8萬噸之巨,每一節沉管就相當於一艘巨型航母,吊裝設備全球都找不到,建設者們就自行研發出大國重器“振華30”。

同樣的壯舉還不勝枚舉,大橋建設者們勇於擔當,開拓創新,遇水架橋,逢山開路的拼搏精神讓人震撼。古有“零丁洋裏嘆零丁”,如今,一條巨龍蜿蜒天際,一橋飛架三地,雄偉璀璨的.超級工程讓世界發出零丁洋前零丁嘆!而這悲嘆到驚歎之間,是大橋建設者們十四年的時光荏苒。即有熱血青年投身戰場,風雨同舟中收穫愛情,孕育新生,也有中年才幹傾盡風華,鬢髮斑白,成就人生的華麗與輝煌;即飽含建設者歷經挫折痛楚的淚水,也有他們精疲力竭的虛脫而眠和戰勝千難萬阻獲取成功後的由衷自豪。

電影結束後,我望着一碧如洗的天空,此時明媚的陽光灑滿廣袤大地也映照着我們燦爛的笑臉。我想:港珠澳大橋——這條騰飛的巨龍,展示了我們的大國風範。我不禁爲默默付出的中國建設者們點贊,爲中國力量點贊。厲害了,我的國!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5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被英國《衛報》評爲“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像一條巨龍穿行在海上雲間,真正實現了一橋連三地的盛況。上午在廣州“嘆早茶”,下午“刷卡”過關去澳門吃個葡撻,晚上去維多利亞港欣賞香港夜景……這樣的美好憧憬,如今就要變爲現實。往來粵港澳將如走街串巷般方便,“大灣區時代”加速到來。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奇蹟,中交的奇蹟,讓我們認識到了大橋背後的中交人們,在他們的堅持與努力下,這座大橋終得成立,在他們的付出下,我們看到了“最美”大橋,全世界造橋的`標杆已然樹立在中國,而中交集團代表的是中國技術與中國速度。這座在中國交通建設史上被稱爲“技術最複雜”的“世紀工程”,一次次挑戰着中交工程師們的智慧和建設者的勇氣。在挑戰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收穫“中國標準”,填補世界空白,成爲中國邁入橋樑強國的里程碑,我爲自己是“中交人”而感到由衷自豪。

作爲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樑,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連接了香港、澳門和珠海,實現了三地的互通互連。工程之浩大,費時之久,耗材之多,僅主樑鋼板用量就高達42萬噸,相當於60座埃菲爾鐵塔。紀錄片中很多鏡頭對準了這個超級工程的修建過程,真實地記錄了中交工程師們爲確保深海航道暢通和周邊國際機場的飛行安全所攻克的困難與挑戰,以及下放海底沉管過程的艱辛,在這些付出和堅持中中國工程師們所展現出的信仰,更是給我帶來視覺的衝擊和心靈的感動。整個工程的開發和建成,離不開各方面的力量與支持,離不開勞動人民的汗水和奉獻。

那橫跨的大橋,是文化交流的紐帶,是黃金橋,是成功橋,更是發展橋。“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今天我們每個中交員工都應該感到驕傲、感到自豪。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6

《港珠澳大橋》從港珠澳大橋的歷史、科技與人文情懷三方面生動講述了大橋建設的艱辛與豪情,充分體現了我國在高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飛躍和綜合國力空前絕後的壯大,讓人不由發出“厲害了,我的國”這樣的感嘆。

橋是中國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古時中國種類繁多品質精良的各類橋樑讓外國訪客讚歎不已。但至近現代,橋樑建設發展落後,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中華人民憑着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質冒着艱難險阻慢慢探索,在我黨的領導下一點點趕上了歐美髮達國家的腳步,這是相當令人敬佩的民族精神,這是相當值得歌頌的國家精神。如今,它的建成讓中國站在世界頂端傲視羣雄,這就是創造了新歷史。

中國有着古老的橋樑建設文化。中國曆來各式精密的橋樑建造技術令人驚歎,而港珠澳大橋對於工程技術又提出了世界級的新要求和挑戰,不僅該橋是最長的跨海大橋,還是抗強震抗強風的科技結晶。大橋從方方面面上來講都堪稱一個舉世無雙的偉大工程,使今天的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領域足以傲視其他所有國家。

港珠澳大橋流露着濃厚的人文情懷。港珠澳大橋建設耗時十餘年,凝結了無數人的心血。上至工程師,下至搬運工,在大橋建設期間住在施工現場不怕苦不怕累,每天起早貪黑,早就把工友當作了自己的親人,工地當作了自己的家,大橋當作了自己的夢想,爲的就是在大橋建成的那一刻,自豪的說一句“港珠澳大橋是我建的!”。這無比驕傲又無比真誠的一幕深深的'觸動了我,雖然同爲中交的工作人員,但每天坐在辦公室裏做項目的我卻很難以對項目有直觀的理解,尤其是對完成項目的困難、熱情、毅力、自豪和那一份十年如一日的耐心。

看了這部電影,讓我對拼搏在第一線的項目建設者們有了崇高的敬意,也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所爲之努力的項目是爲了造福世界人民,是要爲他們提供基礎設施和更好的生活條件,我將爲中交和中國的海外基礎設施建設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拋灑自己的年輕和熱血。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7

煙波浩渺的蔚藍大海上,港珠澳大橋就像一根銀線,串起了三顆東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門。通過觀看《港珠澳大橋》,我們知道,這根銀線總長55千米,其中海底沉管隧道6700米,是迄今爲止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同時,由於施工海域地處我國乃至全球經濟最發達的經濟圈,海上航道,空中航線,還有生態保護,颱風巨浪,海水侵蝕等諸多複雜因素,都使得港珠澳大橋創下施工難度的世界之最。

影片以大橋建設過程中最後一根沉管E30的吊裝過程爲焦點,紀實反映了工程的浩大與艱鉅。以沉管的吊裝設備爲例,由於一節沉管的排水量達8萬噸之巨,每一節沉管就相當於一艘巨型航母,吊裝設備尋遍全球不可得,建設者們就自行研發出大國重器“振華30”,而同樣的壯舉還不勝枚舉,大橋建設者們勇於擔當,開拓創新,遇水架橋,逢山開路的拼搏精神讓人震撼。

古有“零丁洋裏嘆零丁”,如今,一條巨龍蜿蜒天際,一橋飛架三地,滄海成坦途!雄偉璀璨的.超級工程讓世界發出零丁洋前零丁嘆!而這悲嘆到驚歎之間,是大橋建設者們十四年的時光荏苒。即有熱血青年投身沙場,風雨同舟中收穫愛情,孕育新生,也有中年才幹傾盡風華,鬢髮斑白,成就人生的華麗與輝煌;即飽含建設者歷經挫折痛楚的淚水,也有他們精疲力竭的虛脫而眠和戰勝千難萬阻獲取成功後的由衷自豪。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請接受我們崇高的敬意!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一定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勤奮堅持,不畏艱難困苦,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爲公司爭光,爲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8

爲了學習敢於攻堅克難的勞動精神,資陽項目組織全體員工觀看了《港珠澳大橋紀錄片》,影片講述的是港珠澳大橋歷經六年調研和八年施工的珠港澳大橋全長55公里,造就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的艱辛過程。

港珠澳大橋是所有參建工程師歷經六年調研和八年施工跨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記錄片氣勢恢宏,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呈現在熒幕中,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一種自豪;

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並不是大橋的建成,而是建造過程中的建設者面對挫折的勇氣。成功雖然令人欣喜,但是遇上失敗更能展現出工作人員對大橋所付出的心血。在建E15號沉管時,遇到的海底急流捲起的淤泥填平了歷經重重困難構建的溝槽——安裝失敗,要將沉管重新運回岸邊,這件事令很多經過多日勞累的工程師都流下了眼淚。最後,在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對接成功後,很多幾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員都因爲太困了而就地而眠。這令我們很是感動。大橋的工程人員早已把這個項目視爲人生最大的事業。有工作人員打趣的說,大家都有兩個戀人,一個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個就是大橋這個項目。結婚生子和建橋都成了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影片結尾,體現了偉人鄧小平寫的詩詞:“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在這句詩詞裏,我看到了一波又一波的颱風並未擊退工程建設者們前進的心;看到了建設期間建設者們爲它熬過的一個又一個夜;讀到的是爲大家舍小家的家國情懷,這是大國的驕傲,是我們民族的自豪,也是作爲一名工程建設者的自豪。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9

《港珠澳大橋》這部影片,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呈現在熒幕中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敬服,對中國工程師和中國工人這一黃金組合完成如此浩渝工程深深震撼。

港珠澳大橋歷經六年調研和八年施工,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集“橋-島-隧”於一體,全長55公里。這座世紀大橋的宏偉與壯麗,遠遠地望去,大橋彷彿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對於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貫穿整個電影的`,是情感。儘管大橋是現代史上最長海上橋樑,建造過程亦有多項“世界之最”,但閆東導演沒有花太多篇幅着墨於大橋的雄壯宏偉。正如影片中,“比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導演的視線,着眼在每一個大橋建造者的傳奇。因此,對比起數據成就,電影演繹的是真實,是有溫度的“匠心”。爲了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於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花了六年去籌備,用了八年去建設,四百多名工作人員夜以繼日的工作。這麼多工程人員的青春,便放在了這大橋建設上。有人從二十多歲幹到三十多歲,也有三十多歲,現在已成中年男子。從前的單身漢,轉眼成家立業,卻不忘了穿着婚服在即將竣工的大橋上走走拍拍,有人攜妻帶眷到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爲大橋奮鬥,一座橋,有汗水,也有淚水。無論是總工程師還是一位焊接的小工,爲了建好這座橋都熱情投入,甚至把它視爲人生最重要的事業,亦因此他們都成了“英雄”。通過導演細膩的鏡頭,留在觀衆的心中,讓大家每當奔馳於港珠澳大橋上,隧道中,都會想起因爲他們,纔有這外媒口中的“現代七大奇蹟”。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10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橋樑創造了衆多的“世界第一”,世界最長跨海大橋、跨度最大的公鐵兩用橋、首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正在中國的江河大海上如火如荼地建設着。大橋已成爲中國的一張新名片,中國是當之無愧的橋樑大國和強國。

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跨徑斜拉橋、大跨徑的`懸索橋和跨海大橋中,中國建造橋樑分別佔5座、6座、6座。而且,我們新建的斜拉大橋、懸索橋、跨海橋,從技術含量、技術水平以及使用的普遍性方面,毫不遜色。

全球最高的100座橋,有81座位於中國。如都格北盤江大橋全場1341.4米,橋面到谷底的距離爲1853英尺(約合565米),相當於200層樓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橋。

四川幹海子特大橋,世界第一座全鋼管混凝土桁架樑橋,最高鋼管格構橋墩達117米;鸚鵡洲長江大橋,世界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懸索橋;湘西矮寨特大懸索橋,創四項世界第一。丹昆特大橋(165公里長)這是京滬高速鐵路丹陽之崑山段的特大鐵路橋,全場164.85公里,是世界第一長橋,第一高鐵長橋。而放眼未來,世界跨度最大的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滬通長江大橋預計2019年通車;主橋設置雙層雙向10車道、世界上通行能力最大的楊泗港長江大橋2019年也將建成。

未來,我們還有一大批世界級的橋樑正在路上,我們國家的橋樑建設,正在從一個大國走向一個強國。近幾年,從橋樑、高鐵、電力等各類基礎設施的建設高速發展,充分說明了我們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小康社會新時代時是一步一步幹出來的,時代要求我們在新時代中共同努力,爲中國榮耀增光添色!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11

5月17日晚上,我們全體項目員工一起在影院觀看了港珠澳大橋記錄片。在一個多小時的觀看過程中,我深深地被中交建設者們在工程建設中表現出來的聰明和才智所折服,被他們不懼困難,百折不饒的精神而感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橋樑創造了衆多的“世界第一”,這其中有很多是我們中交人的汗水與智慧的結晶。大橋已成爲中國的'一張新名片,也成了我們中交人引以自豪的強項之一。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大橋,被英國人稱之爲世界第七大人工奇蹟之一。

六百年前,當文天祥一身枷鎖,被忽必烈的軍隊押着從這個地方經過,回中原赴死時,他滿腔的愛國情懷中有多少悲憤與痛苦呀?那時的亡國恥辱與現在國人的自豪感是多麼讓人感慨!物是人非,然而對祖國,對中華民族那份愛的情懷卻是一樣的。

港珠澳大橋帶給了我們不僅只是眼前的奇蹟,通過完成這樣一座大橋。我們中交集團建造跨海大橋的水平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我們期盼着有一天在臺灣海峽上也能夠修築起一條這樣的大橋。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在將過去很多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行,同時也會將時空的距離越拉越小。一個個割開血脈和親情的天塹將不復存在。

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能看到大灣區經濟帶將在這裏形成,它將成爲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塊熱土。

我們是一羣建設者,更是一羣拓荒者,我們創造的不僅是實體的奇蹟,更是在修築起祖國繁榮強大的基石。我們中交人在用自己的那份擔當,在用林鳴那樣的敬業精神,與億萬中華兒女一起用我們的勤勞與智慧,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12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大海,比大海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伴隨着這句富含哲理的話語,我來到了電影中的伶仃洋。

《港珠澳大橋》是一部愛國主義影片,影片中介紹了中國橋樑的人文和歷史。一座橋,就像一本書,橋樑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讓橋樑有了美感,有了生命力,煙波浩渺的蔚藍大海上,港珠澳大橋就像一根銀線,串起了三顆東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門。通過觀看《港珠澳大橋》,我們知道了這根銀線總長55千米,是至今爲止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而這更是屬於中國人自己全程設計的大橋。

電影中林鳴帶領着他的團隊不畏艱辛,同心協力步步攻克技術難關,最終使這座大橋展現在中國乃至世界舞臺之上,被冠以無數世界級的頭銜,這是四百多人近十年來夜以繼日的辛勞和智慧,這是中國橋樑建築史上的驕傲,更是中國工人科技創新,勇於拼搏的見證,這就是中國的力量。

觀看電影后,我對日常生活也有了一些感想,平日裏我們總是找各種藉口,以此來推脫我們不願意去做的事情。在今年的暑假裏,我成功通過了古箏四級考試,中途我也放棄過,覺得太苦太累,堅持不下去,可是在媽媽和老師的勸導下,我徹底從這種黑暗的想法裏跳了出來。今天看了林鳴爺爺的故事,我不由得感嘆起來:在大橋建設過程中,裏面的工程面臨的困難非常多,質量要求非常嚴格,看着林鳴爺爺和他的團隊爲了攻克一個個難題幾天幾夜都不眠不休的那份執着,我從心底裏敬佩他們。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即將走過人生的第一個十年,在未來的道路上,還有許多未知的困難在等着我們,我們要向電影中的工程師一樣,勇於克服困難,愈戰愈勇,堅強而執着地爲了夢想不斷努力奮鬥。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13

人們稱讚港珠澳大橋“騰空躍起一巨龍,三地從此無西東。根根橋柱琴音奏,伶仃洋裏蕩歡笑。”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大嶼山、西接珠海市和澳門半島,是一座跨海大橋。由林鳴總工程師帶領團隊完成的“新世界七大奇蹟”——港珠澳大橋。觀看紀錄片《港珠澳大橋》讓我感受到大橋背後的故事,更使我受益匪淺。

開篇以茅以升建設中國第一座橋樑,讓我們認識什麼是橋樑工程。接着播放新中國成立後建造的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與港珠澳大橋作比較。讓我看到了中國從橋樑大國走向橋樑強國的飛速發展。

紀錄片主要以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後一節重8噸的沉管E30號沉放安裝過程爲主線,展開了建設情節。安裝E30號沉管時要將沉管放到海底40米以下的深海中。由於E30號是海底隧道的第33節也是最後一節,此項任務十分艱鉅以及海底情況複雜。給隧道對接帶來巨大的困難,大橋建設者們絞盡腦汁開始安裝對接,他的成功關係到大橋的建設。對接成功後工程者歡呼雀躍,只有總工程師林鳴沒有絲毫笑意,他在等待對接漏差報表結果。當他得知漏差爲16釐米時,他宣佈需重新對接,最終落差不到2。5毫米,創造了一個新的奇蹟!

在對接E15號沉管時,林鳴和他的團隊遭遇了沉重的打擊,因爲海底40米以下的地方淤泥太多。他們不得不退回去,三個月後,再次對接依然無果。功夫不負有心人,又過了一個月再次“出征”,終於安裝成功!現場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在大橋建設同時保護好中華白海豚,實現“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是大橋建設者的承諾。大橋建設“讓道”於中華白海豚,橋樑工程施工設計優化最終兌現了他們當初的承諾。

自2005年出提出構想後2009年12月開始建設,到2018年10月正式通車,歷經整14年。在這14年裏,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奮力前行,纔有了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有了這14年,纔有了這座“圓夢橋”;有了這堂課坎坷的14年,纔有了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峯”……

港珠澳大橋以橋、島、隧的方式貫通香港、珠海和澳門。它記錄了中國的力量,展現了當代中國的風采。在遠處看,猶如一條巨龍蜿蜒在世界東方。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14

5月21日,在中交資管湖北總部的組織下,我觀看了《港珠澳大橋》這部影片。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樑,被英國《衛報》譽爲“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中國交建承建了港珠澳大橋70%以上的工程,在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完成了100多項試驗研究,自主研發了十幾項國內首創且世界領先的專用設備和系統,獲得了500多項專利,成功攻克了十餘項外海沉管安裝世界級工程難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工程奇蹟。

紀錄片中最令我感動的,不是大橋的建成,而是在建造過程中努力付出和堅持的中交工程人員所展現出的信仰。在大橋建造過程中,編號E15的沉管在首次對接失敗後,中交工程人員重新出發爲第二次對接做準備,然而當大家滿懷期待希望第二次對接能成功時,卻因爲淤泥堆積問題再次被迫中止,擔當指揮的總工程師林鳴哽咽着下達了回撤的指令,周圍那些頭髮花白的工程師們也不禁留下眼淚。兩次的失敗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而是做好準備重頭再來,終於在第三次嘗試時,成功對接。在這個超級工程中像這樣的困難不計其數,隧道安裝、圓鋼筒安裝、颱風、地震等等一系列的難題等着工程師們,但是中交工程師們用嚴謹認真、堅持不懈的工作態度,詳細周密的部署和安排,精誠通力的合作,將困難一一克服。中交工程人員早已把這個項目視爲人生最大的事業,他們說我們有兩個戀人,一個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個就是大橋的項目。

橋的價值在於承載,而人的價值在於擔當。從中交工程人員的.身上,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誌氣,彰顯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中國奮鬥精神和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這讓身爲一名中交人的我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我將把這種精神帶到自己的工作中,勤於學習、迎難而上、不斷積累、勇於擔當,做時代的奮鬥者,爲打造中交品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15

今年的10月24日,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了。這座歷經6年調研和8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影片一開始就從多個角度向我們展示了這座世紀大橋的恢弘與壯麗,遠遠的望去,大橋彷彿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了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對於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影片以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後一節沉管E30號沉放安裝過程爲敘述主線,真實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以及施工的艱苦。工程人員在造就大橋的雄偉壯麗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比如在施工期間的時候,曾經遭遇了大概40場颱風,在去年臺風“天鴿”來臨的時候,緊急疏散了15000名施工人員。儘管颱風如此強烈,但由工程人員精心打造的大橋卻安然無恙。影片中的旁白說:“海最寬廣,比海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正是因爲有這種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和信念,施工團隊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一個偉大奇蹟。

整個施工期間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建設沉管隧道,一共由33節,每節重達8萬噸。整個沉管建造工程經歷了1400個日夜。“深海8萬噸級的接吻”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一件事了,重達8萬噸的巨型沉管在海底對接的誤差率只能在2—3釐米,爲了將工作做好,要調動萬噸的巨無霸吊臂船隊,在沉管的關鍵期間,工作人員甚至幾天幾夜都不睡覺,對數據進行反覆的測量、計算和調配。在建第15節沉管時,遇到的海底急流捲起淤泥天填平了歷經重重困難構建的溝槽,導致安裝失敗,要將沉管重新運回岸邊,這件事令很多經過多日勞累的工程師都流下了眼淚。最後,在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對接成功後,很多幾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員都因爲太困了而到底就睡,這一點令我們很是感動。

另外,很多大橋的建設者們在施工期間找到了自己的愛情,結婚生子和建橋都成了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影片記錄了大橋蘊含的時代精神,記錄了大橋建設過程中的很多歷史瞬間和工程人員的感人故事,講述了他們不畏困難,努力奮鬥,開拓創新的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16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因爲有了比天空更寬闊的人的胸懷,一架傾注了施工人員十幾年心血,聯通香港、珠海、澳門的跨海大橋,於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了,這就是伶仃洋上騰飛的巨龍——港珠澳大橋。一個偉大的奇蹟!

影片《港珠澳大橋》以大橋建設最後一節沉管E30號沉放安裝過程爲主線,真實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及施工的艱辛。整個施工期間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建設沉管隧道,沉管一共有33節,每節重達8萬噸,在海底對接的誤差率只能在2—3釐米,如此高難度的精細工作,稍有疏忽就會前功盡棄。在沉管的關鍵時期,工作人員幾天幾夜不眠不休,對數據進行反覆的測量、計算和調配。在建第15節沉管時,遇到海底淤泥填平了歷經重重困難構建的溝槽,導致安裝失敗,要將沉管重新運回岸邊,令很多經過多日勞累的工程師都流下了眼淚。是啊!多麼沉重的打擊,看的我也是淚流滿面。

在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對接成功後,工程人員懸着的心終於放了下來,他們終於可以安心地好好睡一覺了,看他們不擇而眠,我已經難以自抑,和他們相比,自己是那麼的渺小。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了,總工程師林鳴完成了他的大橋馬拉松夢,看的出他是那麼的自豪,滄桑的臉上掛着的笑容看起來是那麼的美。年輕的工程建設人員,帶着自己的愛人和他的“第二情人”合影留念是那麼的幸福!這其中又有多少人在建大橋的過程中結婚生子,有多少對夫妻並肩作戰,他們都是最可愛的人!

觀看影片《港珠澳大橋》,從開始感嘆這一超級工程的宏偉、壯觀,到後來對曬得黝黑的'工程師們油然而生的敬意,我感覺到了路橋人的偉大與不凡。是什麼樣的情懷讓他們不畏艱難,不分晝夜的爲一件事去堅守、去努力、去付出!是他們寬闊的胸懷!是他們堅定的信念!是他們忘我的崇高境界!港珠澳大橋的成功通車,向世界展示了我們祖國的強大,展示了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勤勞!從此以後,香港、珠海、澳門的距離不再遙遠,伶仃洋上人們將不再“嘆息”!向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師以及千千萬萬的建設者們致敬!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17

電影開場,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汪洋大海,就是在這波瀾壯闊的伶仃洋上愛國詩人文天祥曾經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麗誓言。幾百年後的今天,勤勞智慧的工程師們亦是在這幅畫卷上留下了震撼人心的傑作——港珠澳大橋。

大橋橫跨伶仃洋,這裏颱風頻繁,複雜的海牀結構,惡劣的自然環境,超長的跨海距離使得施工難度加大,工程師們需用科技和勇氣完成這個工程奇蹟,他們要啓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錘來完成人工島的建造,溝通起跨海大橋與海底隧道,這也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工程。因此施工過程中必然是困難重重,阻水問題、航道問題、航空限高問題、白海豚問題、颱風、海水侵蝕等等,但是他們克服了,那是什麼原因,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只有一把工程當成自己的'一項創造自身價值的工作,纔能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這也正是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學習的地方,只有這種兢兢業業的態度才能使我們不斷攻堅克難,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正如大橋總工程師林鳴所說:“遇到問題我們想辦法解決,我們有自己智慧,同時也要利用各種行業資源、國際資源。”影片中,超級工程所需要的種種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區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專業共同合作,不同的生產廠商,不同的檢測、科研機構來完成。其中不難看出國家的財力雄厚、更重要的一點是各方爲保證完成同一目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身的工作。只有每一個參與者共同努力,通力協作才能保證在規定工作內,保質、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參建工程。

工程在施工建設中另外一大難點是安全環保問題,大橋經過珠江口幾個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過,需要確保工程建設和航運建設不會產生大的衝突;同時大橋經過中華白海豚生態保護區,需要最大程度地減少工程建設對白海豚的影響;大橋建設不應改變珠江口已經形成的兩河三灘的水文環境等。然而高瞻遠矚的工程師們早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在開工初期就立下誓言:“大橋建成通車,白海豚不搬家”,他們用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採用沉管隧道方案,將使人工島面積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顯著減小人工島的阻水率。此外,大橋的設計和建設團隊充分考慮了白海豚的“生活質量”,制定了一整套保護措施。

在影片的最後,那一張張淳樸的笑臉,足以證明一個人將自己全部激情投入到喜歡事業當中無疑是幸福的,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不懈奮鬥的那段歲月亦是終生難忘的。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18

貨車聚集、人流涌動——港珠澳大橋24日9時正式通車運營。當天,記者在珠海公路口岸現場看到,首批滿載貨物的貨車快速過關,旅客出發順暢,標誌着歷時九年建設而成的這座“國之重器”正式走入普通百姓生活,開啓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嶄新未來。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總長約55公里,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據珠海市口岸部門介紹,大橋通車後,可通行車輛包括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出租車、貨運車輛、跨境私家車等。記者在現場看到,大橋實行客貨分流,口岸穿梭巴士是粵港及港澳口岸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提供頻密接駁服務。珠海、香港、澳門三地口岸均實行24小時通關,其中珠澳之間採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創新模式。此外,三地口岸均爲港珠澳大橋的旅客提供多種多樣的出入境交通換乘方式。

通車當天,“便利”是大橋給羣衆的最直觀感受。記者在現場看到,有的旅客很早就抵達珠港出境大廳,希望儘早上橋體驗。常年在香港居住、生活的珠海市民張貴蓮特意提前一天乘船回到珠海,就是爲了在大橋通車運營後,體驗搭乘穿梭巴士返回香港的便利生活。她說,自己此前每次都要搭車、乘船,花費3個小時以上才能從香港回到珠海,如今大橋通車運營,她的行程已經縮短到最快兩個小時以內,換乘難度也顯著降低。

“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我打算每週都回家一次。”她說,“這是國家的'大工程,更是我們老百姓的福音。”

大橋的通車,還讓粵港澳三地衆多企業觸摸到了市場的喜人前景。經營業務涵蓋國際物流、倉儲物流、代理通關等服務的穩建供應鏈公司市場總監李梅蕊說,港珠澳大橋的開通,讓企業極大地節約了運營成本,促使業務更好地輻射到雲南、貴州等地,預計業務會有20%至30%的增長。

在當天貨檢區通關現場,拉載珠海公路口岸首票出口貨物的香港貨車司機蔡文峯滿意地看到,由於採取了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紅外體溫檢測等一系列先進設施設備和智能化通關查驗系統,滿載貨物的車輛只需刷卡一次即可過關,耗時不到一分鐘。他說,以前大橋沒有開通,繞道珠江口東岸抵達西岸,通常需要近5個小時,節假日擁堵通常花費十多個小時。“現在大橋通車了,我們司機不用起早摸黑,公司可以預測物流時間,我相信珠江西岸的發展會比預想的還要快。”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19

《港珠澳大橋》是一部由閆東導演執導的紀錄片,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歷經6年調研和8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英國《衛報》稱爲“現代世界七大奇蹟”,是集橋、島、隧爲一體的超大型跨海通道,設計使用壽命120年。它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生產和安裝技術有一系列創新,爲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術提供了獨特的樣本和寶貴的經驗。徹底實現了“一橋飛架三地”,使得粵港澳大灣區邁入大橋時代。

影片中的旁白說:“海最寬廣,比海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正是因爲有這種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和信念,施工團隊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一個偉大奇蹟,使得“輪勢隨天度,橋形跨海通”變爲現實。

它彰顯了大國的`力量。2018年9月16日,颱風“山竹”直擊珠三角。然而強颱風過後,港珠澳大橋安然無恙,甚至人工島上建築的窗戶玻璃都沒有一扇破裂。這個“世紀工程”在極端天氣面前展現了“鋼筋鐵骨”。

作爲中國交通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的跨海橋隧工程,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年限首次採用120年的標準。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引領下,中國科研人員不斷攻克大量技術難題,實現了這一目標。

它蘊含了中國人的智慧。港珠澳大橋建成後,香港到珠海、澳門的車程將由約3小時縮短到約45分鐘。大橋開通已成爲港澳兩個特區政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着力點。寒來暑往,潮起潮落。從設想到圖紙,從開工建設到建成開通,橋樑專家、工程師、設計師、一線工人組成的建設者,凝聚起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的磅礴力量,在伶仃洋上“作畫”,構築起世界級跨海通道。

它剛柔並濟,遊刃有餘。設計之初融入生態環保元素,減少佔用海域面積和施工噪聲。工程建設期間,保護區管理局和建設方、施工單位聯合建立了三級聯防機制,保護了白海豚的棲息地和數量的穩定。

它展示了大國的工匠精神。大橋的建成雖然是一大樂事,爲許多人提供了生活和交通的便利。如今工程完工,作爲建設者,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卻頗爲感慨:“我們的團隊一方面爲大橋主體工程完工感到高興,但更多的是不捨,是與這段歲月的惜別。”林鳴說出了衆多大橋建設者的心聲。同樣,他們的努力探索,彌補了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了多項空白。

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眨眼之間變成了現實,中國未來可期!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20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橋樑建設史上長度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而且包括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堪稱橋樑建築史上的奇蹟,也是中交集團歷史上的石破天驚的壯舉!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2009年12月15日開工,投資約700億元,建設週期約6年。他設計壽命120年,不採用美標、歐標,只用“定製”的港珠澳大橋技術規範。因此,其對鋼板的材質、表面質量、尺寸、質量穩定性、焊接性、鋼廠保供能力及應對突發事件能力要求極高,鋼板不平度小於千分之三更是一道世界難題。複雜的海牀結構,超長的跨海距離,颱風、巨浪、地震、海水侵蝕,對它來說都是致命的威脅。這裏每天約有4000多艘船隻通航。有三個重要國際機場,大量航班往來穿梭。還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破壞環境的建設方案自然無法接受。

然而,聰明勤奮的中交人不畏困難,戰天鬥地,發揚了現代愚公的精神,一個個困難的啃,一遍遍試驗的做。工程師們運用智慧做出的各種創舉,對試驗數據不厭其煩地蒐集和反覆推敲。軌道下沉中鋼纜牽引的模擬壓力試驗、高架橋的共振試驗以及爲了給大橋壽命提供驗證數據,工程師們早在20年前就已經準備了氯鹽試驗。

大橋建設彰顯了中交人的嚴謹。沉管的裝配,總共33節,每節8萬噸,1400個日日夜夜。堪稱“深海8萬噸級的接吻”,對接的允許誤差只有2~3cm。安裝第15節沉管時,遇到回於,無法安裝,要整體撤回岸邊,大家想想多日的辛勞,無法接受,然而嚴謹的態度讓大家含着眼淚選擇回撤。

大橋的建設彰顯了中交人的奉獻。視頻中我們看到,大橋建成後林鳴總工程師也青絲變成了白髮。不少年輕的工程師更是在大橋工地上舉辦了自己的婚禮,他們紛紛表示,自己有兩個愛人,一個是大橋,一個是自己的妻子!

大橋的建設彰顯了中交人的協作。大橋採用模塊化建設,每個分片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單位建設,大橋的安裝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需要海事、航空以及各工作組的配合。這早已不是一份合同的約束,是每個人心血的投入。

港珠澳大橋,巧妙的東西人工島修築方案,彷彿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了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對於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機械和建築的工程奇蹟,是中交精神的彰顯,更是中國力量的體現!壯哉!大橋!偉哉!中交!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21

港珠澳大橋,這是一座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這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這是最巧妙的東西人工島修築方案,它連起了世界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對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經濟社會一體化意義深遠。港珠澳大橋這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機械和建築的工程記錄,更是中國力量的體現,展現了當代中國人的風采。

港珠澳大橋是工程師們歷經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紀錄片氣勢恢弘,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呈現在熒幕中,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敬服,一種自豪。

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以第E30號沉管沉放安裝過程爲敘述主線,回顧了港珠澳大橋自2009年動工以來,中國橋樑建設者們自力更生、“敢爲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和艱苦奮鬥的歷程,展示“一國兩制”的豐碩成果,體現中國製造背後的國魂匠心,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

紀錄片中很多鏡頭對準了這個超級工程審慎縝密的設計驗證過程,真實地記錄了爲確保深海航道暢通和周邊國際機場的.飛行安全,工程師們運用智慧做出的各種創舉,以及對試驗數據不厭其煩地蒐集和反覆推敲。在這些付出和堅持中工程師們所展現出的信仰,更是給我帶來視覺的衝擊和心靈的感動。

感觸一:嚴謹認真的態度在超級工程中,裏面的各個工程面臨的困難非常之多,質量要求非常嚴,但是他們克服了,那是什麼原因,工作態度。只有把工程當成自己的一項創造自身價值的工作,纔能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

感觸二:詳細周密的計劃成大事,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幾句話,幾個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詳細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計劃之前你需要各種各樣經驗的積累,數據理論一個都不能少。

感觸三:精誠通力的合作影片中,超級工程所需要的種種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區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專業,不同的生產廠商,不同的檢測、科研機構。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合同約束那麼簡單。更是爲了完成一項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個參與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證在規定工作內,保質、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參建工程。

港珠澳大橋,這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一張聯通世界”的中國名片,一橋飛架,連接起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區域,電影重點挖掘了港珠澳大橋之所以成爲二十一世紀偉大工程的原因和意義,揭示了這座“超級工程”背後,中國橋樑建設者們勇於攻克難關、不斷挑戰極限,用智慧和汗水在世界橋樑建設史上確立“中國標準”創造中國奇蹟。橋的背後是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是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港珠澳大橋》的觀後感 22

其實在未觀看紀錄片之前,在我心裏,對這座意義非凡的橋已有過多角度的瞭解。無論對於外界來說,它具有多大的跨時代的意義,對於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多麼重要的戰略意義,但在我的心中,它是一座中交人自己造的橋。

無論是在影片還是照片上,遠遠望去,這座被英國《衛報》譽爲“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超級工程,以靚麗的容顏橫臥伶仃洋上,它彷彿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我爲它而自豪,爲自己是一名中交人而自豪。

因此,我對我的同事們建造這座大橋過程中的艱難與困苦,也是感同身受。從最初方案的提出,一步步走到現在,期間蘊含多少殷切的期待,建造者承受了多少壓力,都是可想而知的。這座全長55公里,涵蓋了公路、橋樑、隧道以及人工島等多項不同領域的綜合性工程,又包括多學科、多專業、多層次技術的超級集合體,很多關鍵技術和施工方法在世界上也沒有經驗可循。據瞭解,該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規模之最的背後,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施工期間,曾遭遇了近40場颱風,在去年臺風“天鴿”來臨的時候,緊急疏散了15000名施工人員。儘管颱風如此強烈,但由工程人員精心打造的大橋卻安然無恙。我們在一次又一次大自然給予的考驗中逐漸強大。

然而,最大的挑戰還是建橋本身——沉管隧道。讓這個長達33節,每節重達8萬噸的大傢伙完成與深海的接吻,可以說是最困難的環節,因爲容許的誤差率只能在2—3釐米範圍之內。爲了將工作做好,要調動萬噸的巨無霸吊臂船隊。在沉管的'關鍵期間,工作人員甚至幾天幾夜都沒閤眼,對數據進行反覆的測量、計算和調配。在建第15節沉管時,遇到的海底急流捲起的淤泥天填平了歷經重重困難構建的溝槽,導致安裝不能繼續,又要將8萬噸的沉管重新運回岸邊,再按照工序重頭來過,這讓多日未閤眼的工程師心力交瘁,但他依然沒有放棄,只是稍作調整後,又繼續開始指揮重複沉管工作,最後直到成功完成對接。連日來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員,因爲太困紛紛倒地而睡,看到這一幕,我對他們肅然起敬。

如今大橋成功貫通,惠及了三地人民。一橋飛架,將珠海和港澳兩地的通行從過去的陸路三四個小時,水路一個多小時,壓縮到只有20到30分鐘的車程。對於三地發展來說,港珠澳大橋是一個越來越近的開始,而對於我們建設者來說,港珠澳大橋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束,因爲還有許多的大橋等着我們去造,我們也將前赴後繼。

正如旁白所說:“海最寬廣,比海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我們中交施工團隊,正是因爲有這種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和信念,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一個偉大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