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後感精選10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呼蘭河傳》讀後感精選10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或因懶惰、或因拖沓成性,總之藉口總是容易找的,時至今日,終於斷斷續續的讀完了《呼蘭河傳》。誠然,爲人物、爲國家、爲公司立碑立傳者比比皆是,而爲地方、甚至一個偏遠小城立傳者罕有。蕭紅以散漫、隨意而又詩化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副多彩的風土畫卷,那是一個平靜、寂寥而又美麗的小城,一羣平實、健忘、鮮活的平頭百姓過着清貧而滿足、亙古不變,周而復始的原生態生活。一個時代、一座小城、一羣人彷彿是中國大地在那個時代,甚至更久遠時間中的一個縮影,一個寫真。可以說,《呼蘭河傳》是一個多棱鏡,不同人讀它,不同的感悟。

雖爲南方人,不盡可能理解“不過了,買一塊豆腐吃去!”的妙處,讀着它,卻一股腦兒的勾起兒時的回憶,兒時的一幕幕以蒙太奇般的手法呈現在我的腦海,記憶瀰漫,尤爲溫暖,那燃着火燒雲的傍晚,裊裊炊煙,那看戲的熱鬧,那甜膩膩的叫賣聲,那也傍桑陰學種瓜的稚氣,串串童年符號永久的融進了故鄉的雲,故鄉的水,開始懷舊、開始戀鄉,我已老矣?但很享受這份溫情,這份美妙。

遭遇苦難而悲劇的團圓媳婦兒、有些阿Q而忠誠的有二伯、勇敢堅韌的馮外嘴子……一個個鮮活、立體的人物,彷彿就在我們的身邊,藝術源於生活,不需要多餘的裝潢和深奧的道理,接地氣,這就最容易引起共鳴與同感,而現實的生活,又有多少類似角色?

《呼蘭河傳》描寫的諸多人與事是中國文化和歷史沉澱的縮影,甭提那個大水泡子意義和經典的吃瘟豬肉的演繹,就拿“好冷的天,地皮凍裂了,吞了我的饅頭”,類似的“精彩”一直在生活中不斷的上演,而大家幫忙擡出陷入水泡子裏的馬,多半是爲了熱鬧……呵呵,充分彰顯了我們民族特性和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歷久彌堅,又是多少文學評論家、社會學家不斷深究、分析的課題,我們難道不也應該常反省嗎?

《呼蘭河傳》承載了太多的東西,懶惰如我的讀者,懶於探究,而是隨躺隨臥,隨翻隨看,時任思緒飛揚,無限遐想,或悲或喜,信馬由繮,無拘無束,享受讀之樂趣而已。

《呼蘭河傳》讀後感2

童年是快樂難忘的歲月,是稚嫩、陽光的時光。童年永遠無憂無慮,永遠天真快樂。即使偶遇挫折和傷感,童年也永遠洋溢着無暇的笑臉。每個人的童年都不一樣,童年是人生中最爛漫、最難忘的一頁。我們一起來讀讀《呼蘭河傳》,感受作者蕭紅的童年吧。

《呼蘭河傳》記述了作者兒時在故鄉黑龍江呼蘭縣的親身經歷,作者蕭紅通過仔細的回憶,用抒情法和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寫作方法,創作了這部“回憶式”的巔峯之作。蕭紅在1940年寫這部作品,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最激烈、最艱苦的時期,出於擔心家鄉、懷念家鄉,她寫下這部小說,這部小說不但是巔峯之作,而且寫作形式也別出心裁:書中寫了許多人物,但沒有主角,書裏寫了許多故事,但沒有主軸,全書七章可以獨立成多個故事,卻又儼然一體。這種獨特的寫法蕭紅運用得十分巧妙。

蕭紅寫的《呼蘭河傳》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親切,讓人感覺身臨其境。主要介紹了呼蘭縣她家左鄰右舍之間的趣事和鄉里鄉親之間的種種樂事。主要記述了自己小時候與鄰居、祖父在家中、鄉村間、菜園裏快樂、無憂無慮的生活。書中多有語言、情景和動作描寫,十分口語化,讓讀者感受親切、親近。這本書看似普普通通,但又好像有種魔力,這是因爲蕭紅“回憶式”的奇妙寫作方法和嫺熟輕巧的文筆,這本書纔會被世人傳閱。

讀完這本書令我回味無窮,蕭紅用神奇的寫作方法把她小時候的天真爛漫、悲歡離合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有種近距離的親切感。從這本書中我讀到的不僅僅是蕭紅兒時與親人、朋友在一起的種種趣事以及她的純真快樂,更讀到了她稚氣可愛的內心世界,也瞭解了許多她兒時那個時代我國的風土人情。讀起來又好玩又順口,這也是她成功的所在。我們都應該去品讀大作家、成功人士的童年,去細想他們是怎樣成功的,把他們小時候的種種經歷寫在我們成長的足跡上,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別樣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後感3

大文學家——矛盾曾評價這本書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大家能猜到這本書叫什麼名字嗎?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不朽鉅著——《呼蘭河傳》。

這本書是蕭紅寫的,記敘了她的童年生活,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天真活潑,充滿好奇,非常饞嘴的小女孩。

“呼蘭河這座小城裏活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在這本書中,小蕭紅有了祖父就有了快樂,祖父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她一家子人都不喜歡這個瘋丫頭,每天不闖一點禍就不樂意的小女孩。她和祖父在院子裏一起玩,她和祖父最親,在院子裏一呆就是一整天。她幫祖父“幹活”乾的“特別好”玩累了就不用枕頭,把草帽蓋在臉上就睡着了。睡醒了誰也不知道她接下來會怎麼做,去吃黃瓜,去追螞蚱,還是去刨土?她明天都那麼自由,太陽也管不了她。我感覺到每個人和物都向往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這本書裏,有點神經的買豆芽菜的寡婦給我的印象最深,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在那哭自己的兒女。可哭完了一樣要回家賣豆芽菜。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天人都要活着,與其說是傷傷心心的過一天,不如快快樂樂的過一天,主要是心態要好。

在這本書中,街上的大泥坑使得人們敬畏,只因爲在這裏淹死過幾個人和幾頭牲口,我就在好奇人們怎麼不把它埋上,這樣人和牲口就不會死,行走就方便一點。好多年過去了,這個大泥坑還在這,這反映了當今社會人們的愚笨。我不知道爲什麼不埋了。應該是那個時候鬧瘟疫,有人怕豬染上,就不吃豬肉,那時在泥坑裏淹死了一隻豬,這些愚鈍的人們在欺騙自己,淹死的疫豬的肉可以吃,淹死了就變成了水豬肉。這些人自欺欺人,萬分愚鈍。老張家的團圓媳婦兒,就是因人們迷愚鈍和迷信而被害死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自欺欺人,事實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騙自己。

這本書的確很好,讓我收穫的知識,道理,樂趣數不勝數,在這裏就不一一表明瞭,這本書我建議大家好好讀一讀。

《呼蘭河傳》讀後感4

看完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我留下了無限的思考。《呼蘭河傳》講了蕭紅小時候和祖父的故事,這本書的語言並不華麗,但樸素的語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樣動人。

蕭紅的童年是愉悅的,正因有了一個疼愛她的祖父。祖父帶着他在菜園裏,摘黃瓜、澆水,給她點燈籠,讓蕭紅玩得不亦樂乎。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祖父給蕭紅點燈籠了,蕭紅在房間中翻箱倒櫃,找出了一個陳舊的、落滿灰塵的燈籠,祖父細心地把燈籠擦拭乾淨,點上蠟燭,給蕭紅玩,直到壞了爲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祖父卻有着驚人的耐心和寬容。首先,蕭紅翻箱倒櫃,家裏必須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長見了都要大罵。其次,蕭紅找到了一個破舊的燈籠,一般的家長必須沒有耐心擦乾淨,點上蠟燭給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蕭紅把燈籠打壞了,祖父沒有把她臭罵一頓,居然還笑眯眯的。正正因有了這樣一位慈祥的祖父,蕭紅纔有了一個愉悅的童年。

蕭紅的童年是愉悅的,正因有了一個不平凡的村子。這個村子裏有一個作惡多端的大泥坑,這泥坑經常弄翻馬車,淹死人、牲畜,還阻擋了許多人的前進道路。有了這個泥坑,村裏裏頓時熱鬧非凡,翻了馬車擡馬車,人掉下去了救人,擋住了人從旁邊的牆上方爬過去。沒有一個人覺得累,更沒有一個人要把這個“無惡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這個坑,村子就恢復了冷清,變得寂寞,大家沒事可幹,失去了擡車的樂趣……當然了,這個泥坑也給村裏人帶來了“福利”,當牲畜淹死的時候,許多人都去搶豬肉吃,殺豬的撿了回去,就會以半價賣出去。在艱苦的鄉村生活中,處處閃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輝。

蕭紅的童年是愉悅的,正因有了許多人陪她玩耍。馮歪嘴子啊,她們家的廚師啊,都是她的“尋樂工具”,團圓媳婦只有十幾歲,她很樂意陪着蕭紅玩,樂此不疲,但她最終命運多舛。

咱們再也體驗不到蕭紅的童年生活了,但書中字裏行間流露的人性的至純至美,仍然使我的內心暖暖的。

讀了《呼蘭河傳》,讀了一個悽美的故事,讀出了童年的珍重。

《呼蘭河傳》讀後感5

呼蘭河常年都被冰覆蓋着,它在黑龍江,天氣似乎只有冬天和夏天,而夏天也很短。儘管大半年被大雪封鎖着,但是呼蘭河依然是蕭紅的故鄉,她非常熱愛呼蘭河。蕭紅讀完國小後就離開了呼蘭河,一直到她三十二歲離世的時候都沒有再回到故鄉了。所以她把她對呼蘭河的熱愛和懷念都寄託在這本書裏,也把當時的世態炎涼寫進了裏面。

蕭紅的祖上是張岱,她的母親很早就死了,而她的父親也對待她很冷淡,所以蕭紅一直都是和祖父生活的,她寫的《呼蘭河傳》就是寫和祖父生活的時候。蕭紅在呼蘭縣第二國小女生部讀書,她的作文成績十分突出,大概這就是蕭紅後來成爲作家的原因之一吧!

呼蘭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廣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廟會和拜神會,就是一個典型了。蕭紅的《呼蘭河傳》把它描寫得十分真切,彷彿親身體會到那裏的寒冷。

蕭紅有一位親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沒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總是把“這個”說出“介個”。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會體現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廚子吵架時會莫名其妙的哭起來;老廚子明明看見他要跳井,結果他安安穩穩得在井邊坐着;別人在吃東西,他就罵:怎麼不給我?給了他,他又說:你有二伯不吃介個。這不是古怪的體現麼?有二伯就是那麼奇怪的。

小小的'磨房裏住着馮歪嘴子,呼蘭河長年都是寒冷的,而磨房又四壁透風,所以馮歪嘴子總是住得不是很舒服。儘管住在窄小的磨房裏子依然結了婚、生了孩子。結了婚以後,她的妻子有一天死了,別人都替他難過,而他自己也很難過,但是在這個孤單的世界裏,馮歪嘴子依然做着他的切糕,我行我素。

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她的祖父教給她許多東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蕭紅的童年是有趣的,大花園裏的花依然開得鮮豔,一直開到天邊。

《呼蘭河傳》中的人物是鮮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還能感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懷着這樣的心情,我讀完了《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讀後感6

呼蘭河,一片長殤之地,一場漠然故夢,呼蘭河傳讀後感600字2篇。舊憶如窗,推開便難使人合上。更何況蕭紅,但她以女子的細膩加上才女的靈氣,便糅合做了這一回思鄉,但又沾染了些許諷筆。無可奈何,她並不是那些愚鈍的鄉民,她是具有覺醒意識的。

冰封之所,雪花紛飛,她最先帶給人的是活潑的生氣與爽朗的人民。我寫文章喜歡運用細緻烘托溫情,要不就使嚴寒緊逼大軍。可蕭紅沒有,她筆下的冬就是豪放,豪放一如這裏的居住者們。

開始是較歡快的語調,但很快反諷出來了。可能會讓走馬觀花的讀者笑笑就過了,卻會使細心之人重視起,並迅速掀起了蓋在沉重面孔上的小丑面具。

語調讓人讀者很順溜,可是在這文字下的是一個又一個悲劇呢!

比如跳大神。

神附在大神身上,大神就會站起亂跳,二神交給她圓鼓,便一唱一和起雙簧來。有時大神還可以拿雞,得布,估計那時大神可幸福呢,頂多算半個戲子,演一回,唱一回,跳一回,就有錢啦。心情不好多鬧一回,還得雞呀,有布呀。說不定那時有大神日日吃着雞肉,喝着雞湯,啃着雞骨。衣也不愁呀,紅布染完了,做衣裳穿便好了呀。天天有人圍觀我演戲喲,爽呀,估摸着我成了戲臺子上名角那樣人物啊!

可笑可悲的幸福日子,哈哈……

這種愚昧多得是,如天上明閃閃繁星,數不盡數不清喲!

但蕭紅憶起的,還有美好。唸詩,燒鴨子、儲藏室,都是美妙的。但美妙是在當時喲,長大了之後回憶起來,她也變得悲切切了。

可是書中,還不是哀傷到了極點,也有鮮明,也有快樂。

苦中樂,樂中苦。

這究竟是苦是樂啊?誰都不清,恐蕭紅更不清了。

又是多少載,晚風漸涼,楓葉紅了滿面的秋霜。呼蘭河這一場盡殤的故夢裏,多少人生如戲場?

但也只有蕭紅,帶着殤去了他鄉,遺忘。

《呼蘭河傳》讀後感7

之前,讀書漂流發了《呼蘭河傳》這本書,一聽書名,我的興趣頓時全無,可仔細一看,呀!是蕭紅的作品,我那興趣又"跑"了回來。因爲我覺得蕭紅的作品都很生動。

書中,有很多人物形象,比如:胡家媳婦:聰明能幹、溫順;有二伯:忠實勤懇;馮歪嘴子:勤懇忠厚;小團圓媳婦:孤獨無助……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第五章——團圓媳婦。這一章裏講:團圓媳婦才12歲就嫁到了別人家,她的婆婆爲了給她一個下馬威,就天天打她,用皮鞭子抽、用燒過的烙鐵烙團圓媳婦的腳心,最後把她打出病來,天天跳大神,真是一種迷信啊!何必呢?不僅如此,最讓人憤怒的是她婆婆要給團圓媳婦用滾燙的開水洗澡,而且還是當衆!有幾個人舀起熱水就往她頭上澆,不一會兒,她便昏了過去。大神一看,又是往團圓媳婦臉上噴水,又是給她扎手指頭尖,所以她醒了。就這樣,燙昏弄醒了三回。這樣折騰團圓媳婦,她能不死嗎?

這些人真是迷信,好好的一個大活人,硬是被折騰死了,還花了不少的錢,真是"一舉兩得"呀!不僅當時迷信,就是現在還有不少人迷信。

有一次,我突然發現一元錢上印着字,便問了鄰居姐姐,她說那是"法*功",都是些騙人的迷信。爲此,鄰居姐姐還給我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學習特別特別好的姐姐,以很高的大學聯考分數被一所著名大學錄取,但她媽媽卻信封"法*功",一直堅信人死後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去,那裏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沒有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一個世界。於是,她拉着他的女兒在天安門廣場前自焚了,女兒被燒死了,而她卻燒成了重傷!

讀完這本書我想到:大家千萬不要迷信,否則是害人又害己呀!

《呼蘭河傳》讀後感8

這個寒假,我有幸閱讀了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整本書主要描寫了作者兒時的故鄉黑龍江呼蘭河縣的特色,風俗及小時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蘭河傳》全書分七大章和尾聲,第一和第二章節主要寫了全縣的三條街與當地跳大神,放河燈,看野臺子戲和廟會等風俗,其餘五個章節寫了與作者同住一條街的鄰居和親人,把祖父的和藹可親,馮歪嘴子的辛勤質樸,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寫的淋漓盡致。

這個小城並不繁華,而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後,在那裏,由於人們的迷信和愚昧無知,發生了一個個悲劇,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運悽慘的小團圓媳婦,她生了病,高燒不退,婆婆不僅不帶她去看病,反而還請了個騙人的“法師”,最後把她丟到滾燙的開水裏洗澡,結果不但沒有治好她的病,反而還要了她的性命。那裏的人們寧肯順從天意,也不願相信事實,名知道可悲也不願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憐憫和痛恨。

作者還描寫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頂上採蘑菇那段就非常有趣,好好地去房頂採蘑菇,卻弄的鞋子掉進了鍋子裏,弄了一鍋的泥漿湯。還有一次,作者把花兒插在了祖父的帽子裏祖父非但沒發現,還笑着說:“今年花兒真香,隔着幾十米都能問道香味兒”。這也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童年的美好時光是多麼的讓人留戀,我們都要好好地珍惜,長大了纔不會後悔。

《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看完這本書,我在想,每個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樣,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儘管那裏充滿着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着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將來再來回味這份屬於自己的美好童年。

《呼蘭河傳》讀後感9

自從我們上了《祖父的園子》這一課,有許多同學就買了《呼蘭河傳》這一本書。我前面的同學也買了一本,我借過來翻閱。

這本書有六個主要人物,分別是活潑天真的“我”、樸實純真的王寡婦、作爲一家之主的祖父、可憐的團圓媳婦、性情古怪的有二伯和堅強的馮歪嘴子。這本書中寫了作者在呼蘭河這座小城中度過的童年,小城裏人們的生活有悲慘、淒涼,也有少許歡樂。在作者的文字讀起來不僅讓人感到悲慘,還會有輕鬆幽默之感,表達了作者思念故鄉還有那一去不返的童年。在這本書的尾聲,作者最親的親人——她的外祖父去世了,這更讓我感到悲哀。

這本書裏的人物,最讓我憤憤不平的是小團圓媳婦,她五六歲被人買去,十二歲就嫁人。小團圓媳婦的婆婆相信“大仙”的胡言亂語,三番五次地折磨她,最後把她給折磨死了當我讀到這裏時,好像看到那滾燙的熱水裏冒着氣泡,小團圓媳婦在水中掙扎的情景。爲什麼沒有人出來阻止?爲什麼要相信迷信?爲什麼要害死一條無辜的生命?

而在這本書中最讓我敬佩的卻是馮歪嘴子。馮歪嘴子是一個普通的下等人,在磨坊裏磨面。偶然的機會,作者發現他和鄰居王大姑娘喜結良緣。消息傳出去後,馮歪嘴子和王姑娘被當地人奚落。在王大姑娘生完第二個孩子時難產死了。人們在旁邊議論馮歪嘴子該怎麼辦。我本以爲會有人出手相助,可竟然一個人都沒有!馮歪嘴子在人們的閒言碎語中默默地勞動,堅強地與困難搏鬥,讓我不由得產生敬佩之情。二十世紀的呼蘭城,只有祖父給了蕭紅溫暖,大路上有大坑沒有人填,馮歪嘴子有難無人相助,小團圓媳婦被活活燙死人們只是看熱鬧……一個灰暗的小城!但是這本書卻讓我感觸很深,心頭十分沉重。現代作家司馬長風說:“她(蕭紅)使小城裏的人物獲得了不朽的文學生命。”

讓我們以馮歪嘴子爲榜樣,在波濤滾滾的人生海洋中努力前行,定會到達溫暖的彼岸!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呼蘭河傳》是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寫的,於1940年12月20日在香港完稿。

蕭紅從小就經受家庭的暴力,唯有祖父憐愛她,從不打她,因此讓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也是她作品寫得好的因素之一。

文學巨匠茅盾評價這本書:“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作品中的“呼蘭河”是作者的家鄉,也是她童年最深刻最美好的記憶所在。其中蘊含了作者全部的生活與歲月的延伸。在1940年孤單寂寞的她轉去香港,進入她最懷念自己故鄉和童年的時候。於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爲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造就了她“回憶式”的巔峯之作。《呼蘭河傳》不僅包含着蕭紅真摯的情感,而且具有獨特的藝術韻味,是一部純粹的鄉土小說。

《呼蘭河傳》這部小說是散文的作品結構,打破了對人物、情節、結構的處理方式。描寫“大泥坑”時,完全沒有按照“講故事”的形式,更沒有明顯的情節發展,而是通過各種人物作對比,體現了小城人們的麻木不仁。小說從第三章起,採用了兒童(作者兒時)的視角對後花園進行了一系列的描寫。那裏是作者小時的樂園,印記着作者兒時的回憶。在作者的眼中,一切植物、動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不禁讓我感受到:沒有嚴格的管控,沒有父母的催促,孩子們也能變成仙境裏的鳥兒,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飛翔於自己地藍天中。小城的人們一個個都有着迷信,土神用奇怪的方法給人治病,小團圓婆婆將媳婦折磨至死,有二伯遭受欺辱去跳井上吊,反而成了衆人眼中的笑料。

蕭紅以她嫺熟的回憶技巧、抒情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成就了這篇佳作。正如著名文學評論家楊義說得一樣:“整部小說可以說是扔棄了傳統小說的框架,寫出了一幅幅惟妙惟肖、有聲有色的世俗畫和風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