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呼蘭河傳》讀後感8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門】《呼蘭河傳》讀後感8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童年是一首憂鬱的詩文,赤誠卻不明媚,美麗而不美好,有時甚至是善於見人的,卻讓人流連忘返。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這個暑假,因爲《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着,在灰色的循環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裏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爲的他們,我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團圓媳婦就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童養媳,但卻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幹活,也要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於,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買賣,賠本的買賣而已——只有而已。悲劇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這也許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年代。動盪時期人們再善良,也總拋不開老封建的思想。因爲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寧可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願相信事實。

呼可以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爲人死後,會到陰間裏去。親人們就得做這麼一套:陰間裏怕是會餓着,會凍着,會累着。就得爲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人們供香,人們燒紙,人們爲了活着而活着,爲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人們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劃出了一個喧鬧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說,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筆下,她的童年是快樂的,和快樂如影隨形的,卻是寂寞。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裏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都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淨花園。每個人的花園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十二點,準時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後的迷惘。

······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一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不由得想到茅盾先生對它的評論“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呼蘭河傳》。蕭紅的這本書讓我深有感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感受到呼蘭河城裏人們那種讓無法理解的愚昧至極的封建思想。

這本書主要在講呼蘭河城裏的大街小巷,那裏的大泥坑,扎彩鋪;跳大神治病,四月十八逛娘娘廟大會,七月十五盂蘭會放河燈,秋天唱野臺子戲;這些都是衝着鬼神做的,只有在正月十五唱秧歌是爲人準備的。“我”就出生在這裏,常常跟着祖父到花園裏玩耍。“我”愛念詩,吃鴨子,去儲藏室裏找東西玩。“我”的家卻是荒涼的,許多人在這裏租房子。其中老胡家來了個團圓媳婦,結果被折磨死了。長工有二伯的性情古怪,喜歡跟動物談天。磨坊的馮歪嘴子和王姑娘私下結婚,受盡了大家的非議。王姑娘被人“說”死了,馮歪嘴子仍然堅強地活着,照顧兩個孩子。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節就是小團圓媳婦被老胡家折磨死的情節。讀的時候,我彷彿看見小團圓媳婦,那個頭髮黑亮,臉蛋紅撲撲的小姑娘。她變得又黃又瘦,最後被弄成瘋子,死去了。我爲小團圓媳婦感到憤憤不平。小團圓媳婦就因爲第一天來家裏吃三碗飯,大方得體不怕羞而被奶奶婆婆毒打,說什麼要給一個下馬威。其他的左鄰右舍沒事找事,相相呼應,這下好了,小團圓媳婦也就有點瘋了。小姑娘生病了,卻被說是什麼鬼魂附體,什麼狐狸精的小狐妖。一傳十十傳百,每個人都加上了自己的奇特誇張,搞得事情一團糟不說,還極其迷信地去請跳大神來。不知從哪來的“雲遊真人”來給她治病,泡沸水澡,吃怪藥劑。人們還評頭論足地提出了各種不良偏方,如吃帶毛的雞鴨,黃連豬肉啊等等。這些週三奶奶,楊老太太等人就是火上澆油,雪上加霜。小團圓媳婦就像木偶一樣被欺負,胡亂吃藥,病就更加嚴重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些“看客”實在讓人大開眼界,讓人無話可說。這些人說是要去救她,給她開各種奇怪的偏方。還有一次竟然讓團圓媳婦當衆洗熱水澡,燙一次,昏一次……這些“看客”們是在善良地治小團圓媳婦的病嗎?這難道不是狼心狗肺?他們麻木的迷信正在毒害着正常健康的人,這愚昧的思想是生命價值的低廉和浪費。

《呼蘭河傳》在作者平淡的語言敘述裏幾乎不含任何的感情,全都是從觀察的角度來描述這些人和事。可是讓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悲傷和無奈。我推薦你也來讀一讀這本書,你也可能和我有同樣的感受。

《呼蘭河傳》讀後感3

本書寫小城裏的故事,整篇文章的內容就像一盤顏料,赤橙黃綠青藍紫全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卻又別有一番風韻。《呼蘭河傳》中有寂寞、有美好、有悲傷、有希望,這故事沒有優美的句子做裝飾,沒有華麗的詞藻作爲點綴。

只有簡單的文字敘述那些人兒,那些事兒。作者用一個安靜的筆調來呈現一個平靜的世界,當一箇中年人推開往事的門窗,用一個初涉人間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經歷那令人心顫而又嚮往的童年時,平靜下依舊是洶涌潮流。

呼蘭河城裏的人大概是這些:尖酸刻薄,小心眼兒的老廚子;忠厚愛做事,愛妻兒的馮歪嘴;率真開朗,卻被活活燙死的小團圓;害怕男人的女人們…一座小城彷彿是一個封閉的廣闊的世界,剛剛提到的人物身上重疊着無數呼蘭河人的影子。

女人們不平等的地位,肇事者不平等的命運,生活其實並不單調,但可怕的卻是重複護欄和人並沒有太壞的心思,縱使是譏笑嘲諷,也只是爲了打發着簡單而悠長的時光,活着是小城裏的人唯一的追求。

這本書像極了作者寫的自傳體小說,它讓我看見了她快樂的童年,她的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支歌,令人嚮往,在她的描述中,她有寫到童年仍存在寂寞。

但我認爲,她的快樂大於它的寂寞,我很羨慕,我的童年沒有大大的後園子,沒有神祕儲藏室,沒有整日陪伴着我的祖父園子裏的小蝴蝶小蜻蜓,小蚱蜢,小黃瓜是她的玩伴,還有二伯,老廚子,東鄰西舍,磨坊的磨官,他們呀,全都陪着她,這還不快樂嗎?

但這些往往都不會一直存在,祖父去世了,二伯去世了,廚子去世了,小蝴蝶,小黃瓜也不知哪裏去了,那時世界在作者眼裏變成了灰色,雖然作者童年記憶中有着悲涼的往事,但她依然願意去追憶童年,正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那時人心愚笨,把別人尋死的事當做茶餘飯後的新鮮話題,把對自家媳婦的虐待叫做管教,這一切一切的變態心理真是令人髮指,而在意識中反抗着幾千年來傳下來的習慣,而思考而生活的作者,所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

呼蘭河傳裏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作者的惋惜,我深感體會,而對我來說也不能永久停留在童年,時光總會走,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奮進的心來好好珍惜,感受這如花的大好時光吧!

"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呼蘭河傳》讀後感4

讀了《呼蘭河傳》,心中生出幾多感悟。

許多作家描寫自己的童年,描繪一個光明燦爛的童真世界,或許他們忘了,只要是紀實,便沒有完美生活,縱使孩子,也會有屬於自己的灰暗的哥特風。蕭紅兒時的那個階段,那是一個沉重甚至沉痛的社會。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社會在她眼裏是怎樣的,那些人、那些事又會是什麼樣的姿態,的確很難想象。把人物融入背景中,這一直是一個令人困擾的難題。這本書中,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把那些愚昧與無奈不着痕跡地烙進故事裏,給予這段往事足夠的尊重,卻又不會使人感到厚重。讀來是一個有質感的年代,每一個人物都充滿張力,每一個故事都濃縮着一段歷史,所有的見解都源於一個孩子的敏銳、無知,諷刺、批判、讚揚、歌頌,這些歷來對封建的評頭論足都與這本書沒有干係,平淡的敘事,如同中國水墨的留白,別有一番韻味。

《呼蘭河傳》最入人心的是它的意境。開篇,文字帶着利刃劃出嚴冬乾冷的刺痛,字裏行間舊社會市井生活的氣息撲面而來。寥寥幾人的勾畫,彷彿耳畔就響起了清冷小鎮上的幾聲嘈雜。我讀時動筆批註,卻無從評談,似乎哪裏多了或者少了,都會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有了意境,文字纔有了深入的可能。這是這本書獨有的意境,通篇都是這樣,極具渲染力,每一句都是陳述,每一句都是詩。

同樣令人稱歎的是書中的人物。這是一部沒有“神”的小說。無論歷史、文學,我們習慣了絕對,美好與醜惡在不同人身上分辨的如此清晰;厭倦了完全正面的“神”,厭倦了“萬惡”。在呼蘭河畔的那個小鎮,那些凡之又凡的平民,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封建落後的影子,每個人又都有人性不可泯滅的良知,他們有屬於自己的是非認知,他們不完美,但他們是完全的、活生生的`,在書中哭笑悲歡。

一個不爲人熟知的小城,一段漸漸爲人遺忘的歷史,一個天真無知的孩子,一個無法觸及的世界。

這就是《呼蘭河傳》的全部,這就足夠了。讀文學作品,讀的無非是一種感覺。把瑣碎的往事收集起來,用平實的語調講述一個明媚而滄桑的故事,讀書人放下書後意猶未盡,一口氣想嘆籲卻最終淺笑着呼出。透過一本書,可以領略到呼蘭河畔的世界,碰觸到蕭紅的寂寞,彷彿她就在嘆息,這對於一本小說,是最大的價值。

幾多感悟,結爲一談。

《呼蘭河傳》讀後感5

讀完《呼蘭河傳》,我想到了羊。比起人,《呼蘭河傳》中的很多人更像一羣羊。在人頭攢動的娘娘廟集市,在圍觀小團圓媳婦洗澡的院子,在寒暑易節而永不停息的、呼蘭河人們看熱鬧的路上,我看到一羣羊。

全書最戲劇性與諷刺性的部分無疑是圍繞小團圓媳婦展開的部分。在爲小團圓媳婦“治病”的過程中,我總是反反覆覆看到三個角色:其一提出一個偏方,其餘之人紛紛附和,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欣然採納。如此往復,直到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提出偏方的人往往只是聽從了不加證實的傳言,紛紛附和之人卻不假思索地“做了他的跟隨者”,小團圓媳婦的婆婆見支持者如此之衆多,便也十分信任地對小媳婦用了藥。這像極了我曾經看過的一則故事:一隻頭羊到了懸崖邊判斷錯誤跳了下去,而後跟從的一衆羊羣非但不對頭羊墜崖身亡的事件總結教訓,反而是想都沒想直接跟着頭羊跳了下去。我想這大概是因爲它們習慣於跟隨,卻不習慣與思考,才釀成的悲劇。呼蘭河的人,便是跟在頭羊身後跳下懸崖的“羊”,換個詞來解釋,就是“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的呼蘭河人不會認爲自己正在殺死一個本活潑、有生命力的女孩。在他們眼裏,這樣做是正確的,是“合規”的。他們的領頭羊不是某一個人,而是傳統封建禮教思想。在這一無形的“領頭羊”帶領下,他們殺死了愛笑的小團圓媳婦,用言語摧殘着善良的馮歪嘴子,男人打着女人,婆婆虐待媳婦。在接二連三跳下懸崖的同時,他們沾沾自喜自己沒有掉隊,嘲笑着還沒跳下懸崖的異類…….

與其說呼蘭河的人們是羊,不如說,從古至今,人們都始終沒有擺脫“羊”的一面。二戰中的納粹士兵,總是在各種作品中被比作兇猛的惡獸。其實,他們大多數也僅僅只是“羊”罷了。他們種種駭人聽聞的惡行,只是因爲他們沒有審視自己的行爲,終淪落爲領導者與軍國主義施暴的工具。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平庸之惡”,往往會因爲它的羣體龐大型而釀成更可怕的結果。

今天的人們,也處處有“羊”的影子。男孩們看到流行的“AJ鞋”,即使還不瞭解它的好處,甚至那鞋不適合自己,都願意花費上千元爭相購買。再比如網絡謠言一天一個所謂的“真相”,卻一再被推翻、反轉。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盲目崇拜的“追星族”。他們總是不經思考地無條件支持偶像的行爲,成爲了明星榨取金錢的工具……

從古至今“羊”的形象,便是盲目、逆來順受,最後免不了被吃掉的命運。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學會理性思考、慎重判斷,那時候,我們才能擺脫如此命運,逃離羊羣,朝一個真正的人前進。

《呼蘭河傳》讀後感6

呼蘭河是個小城,它佇立在寒冷的東北大地上。那裏有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還有小衚衕,那裏有碾磨房、豆腐店、燒餅鋪、糧棧還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這看熱鬧、聽消息、心安理得的吃着不衛生但便宜的瘟豬肉。

呼蘭河城有老爺廟、娘娘廟、跳大神、野臺子戲等各種信仰風俗,十分熱鬧。呼蘭河人在此生活,掙扎着、享受着、他們平凡、普通,他們麻木、不仁,他們冷漠、無知,他們對鬼神熱情,對現實無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滿院蒿草。那裏有作者的後花園,有蝴蝶、蜻蜓、黃瓜、倭瓜她可以在後花園自己玩兒,也可以在那睡覺,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那裏有一位和藹慈祥的老者,是祖父,個子很高,身體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裏喜歡拿着個手杖,嘴上抽着旱菸管,教她背詩,不許她吃過多的年糕,喜歡和這裏的孩子們開玩笑。

小說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寫,散文化的敘述,沒有跌宕起伏,但依舊觸動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涼的是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死亡。十幾歲的姑娘,活潑開朗,卻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熱水澡燙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無知,自以爲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無力。

同樣的人間悲劇還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臉焦黑焦黑,他的頭頂雪白雪白。他無知、他無奈、他滑稽、他悲涼。他在呼蘭河一無所有,他在呼蘭河卑微的生活。

馮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貧窮,他的家很冷,就像露天一樣,但是他一直向上,勤勞,堅韌,可是命運卻不好生待他。妻子離世,留下兩個幼兒,他依舊沒有消極厭世,他堅持着,掙扎着,他的孩子最後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是生命向上的姿態一直都在。正如結尾: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

生命無常,生命綿長。比如呼蘭河的歲月,呼蘭河的大地,每一位生者,每一位死者,無知落後的東鄰四舍,冷漠封建的圍觀者,看熱鬧的姨婆,聽消息的老廚子,後花園的蝴蝶,拉磨的小驢,掉到泥坑裏的雞鴨

我們都會死去,我們都有漫長歲月,我們懷念,我們追憶。

我記得,我家的院子下雨天時沒有紅磚的地方就會泥濘,大鵝會在水坑裏胡亂撲騰;公雞在我沒睡醒時就開始打鳴,小鳥嘰嘰喳喳、吵吵鬧鬧;午後的陽光透過樹葉散出幾束光照在臉上暖洋洋的。

東家的小子因爲偷吃了五塊奶油冰棍被拿着雞毛撣子的奶奶追着滿院跑;西家的姑娘十歲就開始在家裏洗洗涮涮、洗衣做飯;北邊的一羣調皮搗蛋的孩子招呼我去大河邊摸魚。

南邊的我那時從來沒有想過人世間的悲涼和生命的無常。我在路邊發發呆,看看花,想想明天要去姥姥家吃餃子,姥爺一定會給我吃從山東帶回來的香油,金黃金黃的,可香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7

蕭紅的書,這是我第一次看,竟覺得再沒有一個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句,最平常不過,卻在心裏一點一點蝕出一個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淚。

常道人生是苦樂參半,有時樂觀一點,就把吃苦當吃補,斬釘截鐵對自己說只要努力奮鬥,總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鬆懈,不敢退縮,臉上帶笑,心也要拿鋼筋水泥加固過,就怕一旦動搖再難鼓起勇氣。這人生啊,說不艱辛是騙人的。若碰上某個深夜心思彷徨的時候,看到悽婉的文字,不自覺就會放緩了呼吸,放鬆了情緒,任寂寞席捲而來。想着罷了罷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

“請神的人家爲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沒有?卻使鄰居街坊感慨興嘆,終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爲什麼這麼悲涼。”

“若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特別淒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

那鼓聲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個迷路的人在夜裏訴說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愛的母親送着她的兒子遠行。又好像是生離死別,萬分地難捨。

人生爲了什麼,纔有這樣淒涼的夜。”

“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爲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呼蘭河傳》更像一部自傳,蕭紅回憶着出生小城的每條街每間商店,自家的每間屋子每個擺設,當然還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壞的,不好的不壞的,好的不見得怎樣優美,壞的也不會有多可惡,總是命當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東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馬,也沒有人說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塗,也沒見人說要去修;七月十五呼蘭河上的水燈慢慢向下遊漂,漂着漂着就滅了一盞;鄰家人的歌聲,像一朵紅花開在牆頭上,越是鮮明,就越覺得荒涼。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蕭紅的文字,總是無止盡地沉落下墜,看着讓人又喜歡又心疼。這樣的女子纖細敏感偏偏缺少足夠的愛,她童年時,母親父親都不喜她,唯一親厚的爺爺沒有多久也去世了,當諾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卻還有一生的路要走,而這一生,荊棘滿路,無人相伴,究竟要怎麼走。

滿篇滿紙,都是回憶,滿眼滿心,都是蕭索。這書不該看的,看了要有心魔。佛家說,你若望向深淵,深淵也會回望你,我只怕,蕭紅她已在深淵。芸芸衆生,各有自己的無奈掙扎,保不準什麼時候一個念頭就放任自己墜落,跌進無邊黑暗裏,永遠永遠都不想醒來。而我絕對不能這樣,我連那個崖邊都不可以靠近。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蝕出的大坑,可以填上;鬆動的圍牆,可以修補;悲涼的人生,卻有什麼方法補救?

《呼蘭河傳》讀後感8

書名給我的感覺很舒服。呼蘭河傳,會不會是寫一條河的呢?這條河的名字也挺好的,叫做呼蘭河。書名給我的感覺是簡單、平淡的。說的好似就是自家門前天天可以看見的那條小溪,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

粗粗的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文中的故事很貼近生活。我也是生長在農村的孩子。雖然蕭紅寫的是90年前的農村,也給了我很多關於自己小時候的回憶。小時候的過往猶如小孩子一般一個個擠着腦袋印在我的腦海裏。感受到久違的屬於小孩子的天真與好奇。感覺時間並沒有流動過,她的生長的農村與我生長的農村是那麼的相似,她又寫出了我的小時候。小時候對着一切充滿好奇,喜歡翻箱倒櫃尋找未知的東西,有一種微微冒險的感覺。

文章以一個討厭的泥坑爲開篇。從側面反映出了農村人的每天的生活和心理。從一個小孩子的角度去問答對看到現象的不解。一個害人害物的泥坑,大家寧願繞着走也沒有人願意把他填上,因爲這泥坑填不填上不關我的事,泥坑又不是我家的,別人填不填也不關我的事。這個泥坑就在生活中,就在每個人的身邊。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去填,我希望自己能把他填上。

文章接着寫的是小時候的趣事。這一段看到挺開心的。每天翻翻家裏的老物件,去園子裏逛逛,和爺爺一起背詩,抓園子裏的小動物玩,捉弄爺爺,每天和爺爺一起哈哈哈的笑着。任何時候都可以笑起來。想笑就笑。這樣簡單快樂的童年讓人想着感覺美美的。有這樣一位爺爺很幸福。

接着是寫小團圓媳婦的。小團圓媳婦這個人物充滿的悲劇色彩。她以一個活潑、機靈、可愛的形象出場。以一種受盡煎熬,遭人嫌棄的方式離去。表達出了那個時代下女性生存的艱難。十幾歲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在短短的一年內,從生折磨到死。是因爲他第一天來到婆家就吃了3碗飯?是因爲她走路很快?或許在那個年代,人命是賤的,比家禽還要賤。那些踐踏他人生命的人,自己內心骨子裏就是賤的。這樣的人往往有着強大的生命力,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活着最終也是害人害己。自己也永遠是利益的奴隸,悲哀可憐的活着,只是爲了等死。那麼我呢?此刻的我是什麼樣的?這一生的我和你呢?

文章最後是幾個人物描寫。廚子、有二爺、馮歪嘴。這幾個人,個性羨慕,代表了一個時代。我喜歡馮歪嘴。他的生活是積極的,幸福的。或者說曾經幸福過。互相體諒的夫妻,還有倆個孩子。最後妻子死了,他還是堅強的活下去,帶着孩子一起。

時光飛逝,離蕭紅筆下的那個年代已經過去將近拜年了。我小時候的鄉下似乎和那個年代比起來變化不大。大人門串門、閒聊、講悄悄話。小孩子嬉戲打鬧,翻箱倒櫃。

轉眼間,我也到了蕭紅的年齡了,也有幸讀着她的呼蘭河傳。讀起來。感覺,簡單、寧靜、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