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簡案與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大家不妨來看看小編推送的教學簡案與教學設計,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教學簡案與教學設計

  教學簡案與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體會文章由敘事到說理的自然過渡,《黃鸝》教學設計簡案。

分析評價本文的哲理。

揣摩欣賞文章精彩的語言片斷,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黃鸝》教學設計簡案》。

教學重點:

1.分析評價本文的哲理。

2.揣摩欣賞文章精彩的語言片斷。

教學過程:

第一步:初讀——感知哲理

誦讀文章,初步明白作者意圖揭示的哲理是什麼,體會由抒情到說理的自然過渡。

第二步:再讀——理解哲理形成的基礎

穿插誦讀文章幾次寫到黃鸝的片斷。

學生討論,發言,點評這幾次描寫。

第三步:三讀——評價拓展哲理

教師學生朗讀末幾段,學生再次體會哲理,並思考——你怎樣評價這一哲理,由這一哲理你想到了什麼。

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可順向,可逆向——但必須在理解作者的前提下,發表有理有據的見解。

第四步:四讀——揣摩精彩語段

教師選取精彩的文段或者讓學生自己選取精彩的文段誦讀,揣摩語言。教師不要下結論,要讓學生自己分析評價,教師做適當的總結即可。

  教學簡案與教學設計【二】

一、教學設想

淺顯文言文歐陽修

故事性強對學生學習有啓示

自讀課綜合活動課

二、教學目標

明瞭文章意思

鍛練學生寫作

獲得學習啓示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直入情境

教師簡述《賣油翁》故事

二、教師點引,學生活動,師生互動

1、活動一:“我”來講故事

⑴自讀課文註解

⑵讀註解譯文章

⑶明文意講故事(設想給人物加上合理的神態、語氣、心理活動及場情、情景描寫)

2、活動二:“我”來做編劇

⑴教師出示例文

⑵學生寫課本劇

例:(清明節,雨紛紛。)

(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⑶學生讀課本劇

3、活動三:“我”來創格言

⑴學生講講學習本文體會及對自己學習的啓示

⑵獲得、識記一個成語“熟能生巧”

⑶結合學習所得及自己的學習情況給自己、同學、朋友寫贈一則有關學習的格言。

示例:靈感源於勤奮,能力得自熟知

四、小結作業

  教學簡案與教學設計【三】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期”“舍”等常見的文言詞語,能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並爭取能背誦。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能有理有據地評價人物。

3、情感與態度:認識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這些傳統美德的價值。

活動一:疏通文意

(一)讀課文

1、默讀。不懂的音、節奏,做上句號。

2、聽範讀。讀準字音,揣摩人物語氣。

3、齊讀。

4、品讀,提疑問,寫評註。

要求:○1讀書聲音要洪亮。

○2養成圈點勾畫的習慣。重點詞語下畫着重號,疑難句子下畫線,疑難問題寫上評註。

(二)自讀檢測:解釋加點的.文言詞語

1、與友期(約定)行 門外戲(玩耍)

2、太丘舍(放棄)去 相委(丟下、捨棄)而去

3、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在不(通“否”)?

待君(對對方的尊稱)久不至

君與家君(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4、下車引(拉)之 入門不顧(回頭看)

5、則是無信(信用) 則是無禮(禮貌)

6、相(偏指客人一方)委而去 去後乃(才)至

(三)補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友 )過中不至,太丘舍( 友)去,( 太丘 )去後( 友 )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 )答曰:“( 我父 )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無標點讀課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活動二:合作探究

問題質疑

要求:以小組形式,質疑、討論、解疑,做好討論筆記,以備發言。

與學生討論的問題有(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1、“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朋友的哪兩點錯誤?你欣賞元方嗎?欣賞他哪些方面呢?

2、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3、有人說,這篇古文的題目沒取好,“陳太丘與友期”只是事情的起因,應改爲“元方……”,你說說看,改什麼好呢? (《元方答客》、《元方爭辯》等)

活動三:角色扮演

用現代文(大概意思符合即可)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

人物有:陳太丘、友、元方(請3個同學扮演)

活動四:學生小結

用一句話談談這節課中你最大的收穫(可從“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等來說)。

活動五:拓展遷移

《世說新語》這本筆記體小說裏有好多表現小孩聰明機智的故事,請讀下面一篇:

王戎評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思考:

1、王戎憑什麼斷定“此必苦李”?

2、從故事中看出王戎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

2、有興趣的同學請閱讀《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