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介紹了一個帶 土性 的中國,提出了 差序格局 的概念,這爲分析中國的社會秩序提供了一個理論觀點。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鄉土中國的800字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

  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一

在我理解,差序格局就是以自我爲中心向外延伸的親疏不同的關係網絡。這個格局和西方的團體格局相同的就是格局與格局之間都有交融性。在差序格局裏,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繫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這就有些像一片雨點落在湖水裏激起的圈圈波紋一樣,波紋不斷向外推延,同時又互相交錯,構成整片湖的聯繫。而在西方社會中的團體格局裏,人與人的關係主要依靠各種形式的團體構成。所以,我們今天大學裏會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團組織大概就是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吧。

另外,據費先生所說,在差序格局的社會裏人們總會存在着私的念頭,一個人爲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爲了家可以犧牲黨,爲了黨可以犧牲國,爲了國可以犧牲天下。並且除了爲了個人那一塊,我們都可以說是爲了一個“公”去犧牲其他的利益。似乎都是“大公無私”的,但實際上我們總會披着“公”的外衣去實現最終的私慾。

其實,當我在看關於這一些內容時,我總會產生一個想法:那就是西方社會似乎也存在着一種另類的差序格局,只是他們的關係網更多的是依靠朋友來推延出去的,而不像我們的親屬關係,地緣關係等。或者可以說是這種靠關係的現象並不是只存在於中國社會,只是中國社會因爲傳統的影響更爲的突出罷了。至於文中說的中國人很自私,各人自掃門前雪或者是損公利私,其實這在哪兒都有這個壞毛病,只是說西方因爲有團體的傳統要好一點,還有就是西方的社會制度更趨於完善,能更好的指導人們的行爲。

  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二

首先我想解釋一下什麼是“忘本”。據新華字典解釋是境遇變好後忘掉自己原來的情況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而這就有些像有的城裏人。他們忘記了自己的祖先亦是鄉下人,他們忘記了今天的幸福是占人口80%的鄉下人貢獻的`結果。不但忘本就算啦,更讓人傷心地是他們卻反過來取笑我們的鄉下人“笨”,“愚蠢”。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費先生給了我們很好的解釋:鄉下人不知道汽車來了應該怎麼躲避並不是智力問題,而是知識問題,鄉下人沒見過世面纔會茫然無措而已。

相對於城裏人來說,鄉下人就要重本的多啦。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鄉下人是萬分重視土地的。他們深深的植根於土地中!到哪兒都不會忘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們世代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幾本上不流動,村子裏幾百年來老是那幾個姓,鄉村裏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動。就因爲這樣,鄉土社會就是一個熟人的社會,熟悉到自覺地去遵守傳統的規範,不需要法律的存在,更不需要藉助契約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這些都是基於人與人的熟悉。但在人口流動迅速的現代社會,我們還有那種熟悉嗎?答案是沒有!但同時我們的現代社會又缺少完善的法理去規範種種的行爲,這也就導致了很多人遊走在茫然的空間裏,也就難免有很多城裏人會忘記自己的本源,因爲他們很多都面臨信仰的危機。不像鄉下人相信土地就可以,相信土地會給他們帶來好運!。

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停記錄歷史的進程,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學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費孝通先生作爲一代學人的典範,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以求,爲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學傾其一生心力,可謂著作等身,學問深厚;而其代表作《鄉土中國》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後輩學人,引領探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特質,發掘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這纔是我讀《鄉土中國》的第一遍,我還會讀第二遍、第三遍……希望每一次都會有收穫!

  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三

一說到中國的鄉下人,大家不免想到一個字——土。大家想到也很正常,畢竟鄉下人生於這片土,長於這片土,死於這片土,他們一生都以土爲伴,自然是一身土氣。在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到:“城裏的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在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土地”是最近於人性的神,從基層上來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中國地處亞歐大陸東部,有長江和黃河兩條大江,加上亞熱帶季風氣候這些發展農業的優越自然條件,使中國成爲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然而然地,在這片土地生活的大多數是拖泥帶水下田討生活。從土地裏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地的束縛。由於土不像水那樣具有流動性,是固定在那。鄉村裏人口附在土上,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就算人口增加,一些剩餘的勞動力出外另闢新天地,但老根不動,就像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葉子,對鄉土社會沒有絲毫影響。也正是因爲鄉村人對土地的依賴,落葉歸根等思想,使其世代定居在此,形成了農村不與外界接觸、與世隔絕的孤立性。在他們的小天地裏。他們只需要靠體力和土地吃飯,有前人的耕作經驗,不需要超常的智力和豐富的知識去輔助;在這種面對面的熟人社會裏,他們只需要用口或肢體語言及“特殊語言”去表達他們的情感,不需要文縐縐的文字作爲媒介。

在鄉土社會中,禮是社會公認合適的行爲規範。說要合於禮,行也要合於禮,要在禮治秩序中做人,一旦有行爲不和於禮,不注意禮貌或長幼有序,就會被認爲是沒有家教,會受到長輩的譴責。他們又認爲,在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社會裏,社會秩序不需要靠外力來維持。在禮的指引下,靠着自己本能的良知以及所學的道德規範即可。因爲有了禮治和人們在彼此的熟悉和不假思索地遵守 它。這種思想好處在於人們會在道德下規範自己的行爲。但也導致現在的法律只是成爲人們爭取權益的一門工具,而並沒有使其成爲日常生活中的權利與義務。

在《鄉土中國》一書中使我印象深刻還有第七章的男女有別,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思想。在鄉土社會中認爲男女不必求同。即使夫妻之間也沒有過多的交流。男的在外幹活,面對的都是個哥們;女的在家持家教子,面對的是婆婆姑嫂。由於這種男女有別的界限,使中國傳統的感情定向於偏向同性方面去發展,出現“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等說法。

在當代,《鄉土中國》中描述的傳統中國社會已經改變了不少,但依然有些淺淺的影子,例如農民工進城只是爲了賺錢,然後回家做房子,娶妻生子,腦子裏裝的還是落葉歸根;在家庭觀念中,依然男主外,女主內,女人就應該靠着男人生活,男人就應該擔負起養家的責任。而對於我們社會工作者而言,在開展工作的時候應該立足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尊重中國的社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