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囫圇吞棗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囫圇吞棗讀後感

囫圇吞棗讀後感1

我讀了一個故事,《囫圇吞棗》,這個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有個人說:“吃一點梨,對牙齒有好處,但是傷脾胃。棗正好相反,棗可以健脾,但是對牙齒有害。”另一個人聽了,想了想說:“吃梨時,我只嚼不咽,就不會傷脾胃。吃棗時,我不嚼,一口吞下去,不就不傷牙齒了嗎?”

當我讀到這則故事時,我知道我們學習時,不能像故事中囫圇吞棗的人一樣,只吞不嚼。我們一定要把知識理解清楚,再認真地掌握它。如果像故事中的人一樣,一口把棗吞下去,就會影響消化。所以,我們不能籠統地學,那樣是學不到真正的知識的。

正如有一次上數學課時,老師教我們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我就覺得我都懂了,就沒有認真聽講。可是,當老師讓我們用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計算梯形的面積時,結果錯得一塌糊塗。學習時,如果上課認真地聽講,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點地積累,成績就會越來越好。但假如只是籠統地學,作業只做幾題簡單的,難的就敬而遠之的話,成績就會越來越差。就像故事中的.人一樣,吃棗時,爲了不傷害牙齒,爲了健脾胃,就一口把棗吞下去,這樣是不好的。

每當我讀到這個故事時,我都感受到學習不能馬虎,一定要認真地學。如果馬虎,不但學不到真正的知識,還浪費了時間。

囫圇吞棗讀後感2

在我們的記憶中,都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囫圇吞棗》。但是當時我們卻還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直到看到這樣的一個有趣的故事之後,我漸漸的明白了。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一位年輕人來集市上買東西。只見他身穿名牌上衣、褲子,腳穿一雙鱷魚皮鞋,還亮得閃閃發光,一定塗了許多鞋油。坐在一輛保持捷跑車裏,還帶着MP3,一邊聽音樂,一邊頭在“跳舞”。

“喂,這梨和棗多少錢呀?”年輕人用霸道的語氣問道。“十五元。”老闆低聲的說。“給你二十元,不用找了!”別看他有錢,四肢發達,但他頭腦簡單,很笨呢!

他捧着一大堆梨和棗來到馬路邊,坐了下來,一個勁得吃,直把梨和棗往嘴裏塞。這時,一位老奶奶走了過來,意味深長地指着一對梨和棗,說“你呀,不能吃太多的棗,雖說棗對脾好,但對牙齒不利。也不能吃太多梨,雖說梨對牙齒好,但對脾不利!你自己看吧!”年輕人聽了若有所悟,把梨嚼了嚼,又吐出來,這樣就對脾不受傷害,把棗一下子吞了下去,就不會讓牙齒受傷害。他這麼想着,又這麼做着。

第二天,年輕人感覺渾身不適,胃難受,就去醫院急診,後來發現棗一個整吞下去,會消化不良。一天一夜的開刀、護理結束了,年輕人終於健康起來,他現在變得勤奮好學,不怎麼笨了。他經過長年的研究、體會老奶奶的'那句話才明白:只要少吃點兒,對身體沒什麼大傷害的。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許多的道理,我們只要適量的吃東西,還是會健康的。但是,我們無論在面對什麼樣的問題,都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

囫圇吞棗讀後感3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書的海洋裏,我們可以收穫知識。可是同學們可曾講究讀書的方法呢?

今天,我讀到一篇文章,受益匪淺。這篇文章的大概內容講有一個自以爲是很聰明的人,他與朋友們聊天,有一個人說:“梨對牙齒有好處,卻損害脾脹;棗對脾脹有好處,卻損害牙齒。”他聽了後便說:“我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咽不嚼。”大家哈哈大笑說:“吃梨只嚼不咽,可以做到。但吃棗只咽不嚼,做不到吧。”

囫圇吞棗的`比喻意思就是讀書不求甚解,不假思考的籠統接受。那我們應該怎麼讀書呢?說到這兒,我想到了一句名言:“讀書要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就是告訴我們,讀書時我們要用心去讀,去理解每句話的意思。

我原來讀書都是走馬觀花,覺得這樣很快,促使我讀課外書時都一目十行,遇到“攔路虎”時,也不戰勝它。這樣,長年累月地下來,到了期末考試,看到那些課外閱讀題,我怔住了,以前看的課外知識全忘了,大腦一片空白。只能靠蒙去做題。

經過那次的教訓,從此以後,我每次看課外書都學會理解,不懂的請教同學。果然,效果截然不同,做題目時很輕鬆,得心應手。

讀書時,我們不能囫圇吞棗,不然吃虧的是你自己。我們應該細嚼慢嚥,仔細斟酌,就可以收穫更多地知識!

囫圇吞棗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一篇成語故事《磨杵成針》,這個成語是教導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毅力,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不能半途而廢、虎頭蛇尾。

故事裏的內容是這樣的:李白小時侯也不是很愛讀書,經常讀一會就到外面去閒逛。有一天,他讀書又讀得心煩了,就放下書本跑到外面去了,突然,他看見一個老婆婆拿着一根很粗的鐵棒在一塊石頭上不停地磨。李白很奇怪,就問:“老婆婆,你這是在幹什麼呢?”老婆婆一邊磨,一邊回答李白:“孩子,我這是在磨針啊!”李白聽後大吃一驚:“啊?要把這麼粗的鐵棒磨成針,那能行嗎?”老婆婆笑了笑,說:“只要我不停地磨,終有一天會把它磨成針的。”

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深有感觸,便跑回家去讀書了。這件事給李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後凡是讀書又碰到困難了,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教導,便又有了精神,繼續堅持不懈地讀書,終於成爲了一位著名的詩人。

我覺得小時侯的`李白和我有點像,比如說我剛上三年級時很想學日語,還想教媽媽呢!但是我沒學多久就發現日語其實還是很難的,慢慢地我就對它喪失了信心,就想打退堂鼓了,甚至還想退出日語的學習。讀了這個故事以後,我才意識到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恆、不怕困難,才能做好這件事。

囫圇吞棗讀後感5

在我們的記憶中,都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囫圇吞棗》。但是當時我們卻還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直到看到這樣的一個有趣的故事之後,我漸漸的.明白了。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一位年輕人來集市上買東西。只見他身穿名牌上衣、褲子,腳穿一雙鱷魚皮鞋,還亮得閃閃發光,一定塗了許多鞋油。坐在一輛保持捷跑車裏,還帶着MP3,一邊聽音樂,一邊頭在“跳舞”。

“喂,這梨和棗多少錢呀?”年輕人用霸道的語氣問道。“十五元。”老闆低聲的說。“給你二十元,不用找了!”別看他有錢,四肢發達,但他頭腦簡單,很笨呢!

他捧着一大堆梨和棗來到馬路邊,坐了下來,一個勁得吃,直把梨和棗往嘴裏塞。這時,一位老奶奶走了過來,意味深長地指着一對梨和棗,說“你呀,不能吃太多的棗,雖說棗對脾好,但對牙齒不利。也不能吃太多梨,雖說梨對牙齒好,但對脾不利!你自己看吧!”年輕人聽了若有所悟,把梨嚼了嚼,又吐出來,這樣就對脾不受傷害,把棗一下子吞了下去,就不會讓牙齒受傷害。他這麼想着,又這麼做着。

第二天,年輕人感覺渾身不適,胃難受,就去醫院急診,後來發現棗一個整吞下去,會消化不良。一天一夜的開刀、護理結束了,年輕人終於健康起來,他現在變得勤奮好學,不怎麼笨了。他經過長年的研究、體會老奶奶的那句話才明白:只要少吃點兒,對身體沒什麼大傷害的。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許多的道理,我們只要適量的吃東西,還是會健康的。但是,我們無論在面對什麼樣的問題,都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