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該怎樣有效地運用討論式學習

新疆石河子市一四九團國小 鄺建新

國小數學該怎樣有效地運用討論式學習

新課標實施以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老師們正以全新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落後的教學模式。使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看,轉變爲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親身實踐;使學生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爲主動的探究式、討論式學習。把學習的時空還給了學生,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學得主動、積極。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設計者的作用正在逐步顯現。課堂教學中最爲明顯的特徵表現是教師不僅研究自己的教更注重研究學生的學。即對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特別是討論式學習方式的運用在目前的課堂上最爲常見。但也存在認識上的膚淺和處理上的表面化和形式化,沒有抓住“討論式”學習的最本質的思想和關鍵所在。縱觀諸多國小數學課堂,“討論”彷彿就是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標籤。有了討論課堂好象就是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認真分析、思考這些研究課、觀摩課、示範課安排的討論環節,不同程度存在着形式主義、操作使用上的弊端。主要反映在:(1)對討論的問題缺乏認真的設計和思考。(2)對討論的效果和質量缺乏深刻的反思。(3)注重了討論的形式忽視了討論的時機和討論題的研究。(4)討論中仍然是優等生當代表,由優生思維代替了中差生思維。(5)如何解決討論過程中的閒人,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筆者聽了大量的各種形式的教學研究課,通過學習、思考、總結和反思,這裏就討論式學習的作用和意義、及形式和內容等談點自己粗糙的看法。

  一、理解“討論”在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

討論式學習方式的`引入,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機。討論的引入適時、適當、科學有效,課堂教學就能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就從實質意義上成爲了學習的主人。有價值的討論式學習,課堂上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諧的、寬鬆的、開放的、張揚的教學氛圍。“討論”顧名思義就是要學生有開口的機會,有發言的權利。只有充分地創設學生思考、質疑的時間和空間,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求知的慾望、表現的慾望。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個性才能逐漸形成,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習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思維層面、思維的方式得以相互補充,從深層次上體現了教學的互動。學生有不斷經歷成功和失敗的體驗,使之情感、態度、價值觀逐步形成和完善。實質上討論的過程就是學生質疑問難、反思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競爭意識、敢於挑戰的心理品質形成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追求個性拒絕類同的創新過程。作爲教者善於研究和設計安排“討論”,在課堂教學中的“討論”就會是一朵浪花,一輪彩虹。討論爲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是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手段,是體現學生主體化學習的途徑,也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核心——着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討論式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

討論式學習方式已被廣大教師認可和採納,如何科學有效地使用就成爲當前數學課堂教學值得深思和研究的問題。它的安排要受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需要、教學內容、教學氛圍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教學問題的討論既要課前精心設計,又要在教學過程中隨機把握。做到適時適當、自然流暢。教師只能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管理者。並且不失時機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活動中來,體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現在課堂上討論的組織方式以兩人一組或四人一組爲普遍形式。筆者認爲討論小組的安排可根據學生的素質結構和討論題的難易程度來科學安排。(1)討論的組織體現層次性。如:難度不大的問題安排兩人一組商量;難度稍大的問題可設計成四人一組討論;對於有些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思維方式解答的,還可以組織全班討論。(2)討論的組織安排體現科學性。科學地組織學生討論是避免形式主義的根本保證,無論同質同組還是異質同組的討論,均應在流動組長的協調下進行,使每一位組員都有發言的機會,並且把意見收集起來進行彙報,在小組代表彙報的前提下其它同組成員可以補充完善。(3)加強對討論過程的評價功能。當討論完後應對討論的情況進行彙報,這是教師瞭解學生學習狀態的最佳時機,不僅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熱情、學習成效給予恰當而中肯的評價,而且生生之間也可以展開評定。當孩子獲得同伴的欣賞時孩子的自信纔可能真正建立。(4)討論過程中注意對學生個性化的塑造。培養學生敢於說不,敢於否定別人,也敢於否定自己,敢於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敢於發表不同的見解,這是可貴的創新精神。引導學生批判性地吸取不同的意見,不能盲目地隨從或適從,要竭力保護學生的創新火花。

  三、認真研究和設計好討論題是保證討論有效的前提

以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來反思我們的課前準備。課案設計中設計課堂教學問題是備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吃透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要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靈活機動地駕馭課堂、駕馭學生。我認爲教學中這樣幾種情況可以安排學生討論。首先問題的設計要符合知識形成過程中學生認知的需要。當新知識與學生的認知發生衝突時可設計討論題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運用舊知解決新知,建立新認知結構。第二、知識的重難點或關鍵處,易於混淆的知識可以安排學生討論。通過討論,把握住知識的最本質的東西。第三、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難度很大、需要跳一跳纔夠得着的思考題時可以隨機安排學生討論,這能起到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第四、是我們教學過程中無法預測的問題。即當學生提出教師事先未考慮到的,偶然冒出來的問題時,也可安排機動的討論。以上所述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討論要遵循教學活動的“必須”;是學生認知需求的“必須”。

討論環節的安排應該遵循教學過程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討論題的設計要具有思維性、目的性、針對性。討論的組織要科學、合理、深入,避免隨意性、盲目性,使教學藉助於“討論”讓學生全面深入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