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學期歷史第二單元知識點整理

一、知識梳理

高三下學期歷史第二單元知識點整理

文章摘要: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嚴重地打擊了德國。經濟危機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以希特勒爲首的法*斯組織納粹黨,利用德國社會各階層對政府的普遍不滿,趁勢力發展壯大。他們展開欺騙宣傳活動,贏得很多中下層人民的信任,獲得了統治階級和大壟斷資本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大力支持。…

二、重難點解讀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掩蓋下的矛盾

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通過一系列條約以及國聯的建立,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戰後和平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但它建立的是一個不穩定的世界秩序,隱含着各種矛盾:

矛盾之一: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圍繞着復仇問題產生的矛盾。這一矛盾集中表現在德國。《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瘋狂掠奪,引起德國人民強烈的復仇心理,隨着國力的恢復和增長,德國從1932年要求修改條約,到1935年不履行,甚至撕毀條約。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在戰敗的德國蔓延,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矛盾之二: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主要有美日圍繞亞太地區的爭奪、英美對世界霸權的爭奪、英法爲限制德國的鬥爭和意大利對法屬北非和英屬東非的爭奪等內容。其中集中表現爲美日矛盾和法意矛盾。矛盾起因即是分贓不均,對勢力範圍的再分配等問題。以上問題正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戰勝國互相妥協的產物,它沒有也不可能徹底解決。

矛盾之三:帝國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矛盾。“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以犧牲部分弱小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利益爲代價,如以“委任統治”形式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共同宰割中國等,必然激起這些國家人民的反抗。在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爲戰勝國要求收回德國攫取的一切權利。和會不顧中國的反對和抗議,竟然把德國原來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利交給日本,從而引發了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

矛盾之四:帝國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仇視。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集中表現在英法等國對法*斯國家侵略推行綏靖政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爲代價,唆使法*斯國家進攻蘇聯,助長了法*斯的囂張氣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的爆發。

可見,構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基石是不穩固的。它只是暫時的安排。正如列寧所說:“帝國主義就是戰爭。”又如法國福煦將軍預言:“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1939年9月1日,德國突然襲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充分驗證了以上說法的正確性。

2、爲什麼說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們二者之間有什麼不同點和相同點?

華盛頓會議的召開在根本目的和性質上與巴黎和會是一致的,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和發展,它解決了巴黎和會沒有解決的一些問題,它調整了列強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確立了“華盛頓體系”。華盛頓會議簽訂的條約,調整了協約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衝突,同巴黎和會一樣,都是爲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一次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兩次會議所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成了帝國主義戰後國際關係的新格局。

不同之處:①凡爾賽體系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進行處置的基礎之上,華盛頓體系則是戰勝國關係調整的結果。②前者圍繞着歐洲政治佈局特別是如何處置德國的問題進行,具有明顯的分贓性質。後者圍繞爭奪太平洋地區和美、英、日海軍軍備競賽,特別是中國問題的處理,具有明顯的爭霸性質。

3、我們從羅斯福和羅斯福新政中得到了怎樣的歷史啓迪?

(1)羅斯福新政的實施,避免了美國經濟的徹底崩潰,恢復了生產力,改善了勞動人民的生活,使美國的`經濟得到儘快的復甦。羅斯福新政爲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供了先例,說明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具有自我調節和自我改良的功能。但是新政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2)羅斯福作爲美國曆史著名的總統,他身殘志堅、不屈不撓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在困難面前,大膽改革,勇於進取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4、羅斯福新政與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比較

(1)相同點:①都面臨內憂外患的局勢,在經濟出現危機的情況下推行的。②都緩解了危機,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鞏固了統治。③都注意利用不同經濟制度的長處。④在農業政策上,兩者都主張國家對農業生產和分配進行干預或調節,以調動積極性,促進農業恢復和發展,從而鞏固政權。

文章摘要: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嚴重地打擊了德國。經濟危機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以希特勒爲首的法*斯組織納粹黨,利用德國社會各階層對政府的普遍不滿,趁勢力發展壯大。他們展開欺騙宣傳活動,贏得很多中下層人民的信任,獲得了統治階級和大壟斷資本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大力支持。…

(2)不同點:

①背景不同:新經濟政策是因爲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完成了它應完成的任務後,又引發了新的社會危機,爲解決新的社會危機而出現的改革;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給社會造成極大危害後的經濟改革。

②性質和前提條件不同:新經濟政策是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改革;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改革。

③根本目的不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爲了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鞏固工農聯盟;羅斯福新政是要維護資本主義統治秩序,減輕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

④方式不同:新經濟政策是以市場調節爲主,利用市場與商品關係來擴大生產,國家放鬆對經濟的干預;羅斯福新政是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

⑤側重點不同:新經濟政策以農業爲主,用糧食稅取代餘糧徵集制;羅斯福新政是以工業爲主,實行工業復興法。

⑥作用不同:新經濟政策使俄國的工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鞏固了工農聯盟;羅斯福新政促進了生產力的恢復,遏制了美國法*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5、德國納粹政權的建立

背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嚴重地打擊了德國。經濟危機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以希特勒爲首的法*斯組織納粹黨,利用德國社會各階層對政府的普遍不滿,趁勢力發展壯大。他們展開欺騙宣傳活動,贏得很多中下層人民的信任,獲得了統治階級和大壟斷資本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大力支持。

建立:1933年,希特勒上臺,逐漸集總統和總理大權於一身,成爲國家元首。很快着手建立法*斯恐怖獨裁統治,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

暴行:製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逮捕和迫害大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解散一切工會,取締除納粹黨以外的所有政黨,強化專政機器,鎮壓、迫害革命者和反法*斯戰士;加強思想控制,焚燒大量進步書籍,妄圖毀滅人類先進的思想文化成果;掀起瘋狂迫害猶太人的狂潮,剝奪猶太人的權利和自由,製造一系列反猶暴行。

6、意大利法*斯政權的建立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意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工農運動高漲,中央政府幾乎癱瘓,墨索里尼乘機組織法*斯黨。

建立:1922年,法*斯黨徒向首都羅馬進軍,法*斯專政在意大利建立起來。

7、日本的法*斯化

背景:1929—1933年經濟危機對日本打擊同樣嚴重,工農業生產嚴重下降,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日本以軍部爲主力的法*斯好戰勢力迅速擡頭。

建立:1936年2月,日本軍部內部的少壯派軍官發動兵變失敗,結果,軍部內主張建立“高度國防國家”、加速對外侵略擴張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軍部法*斯專政建立起來,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

侵略: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三省。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製造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