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翻譯賞析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翻譯賞析

意思:誰能想,他曾指揮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山河勢如出山猛虎。

出自: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註釋]

①京口:江蘇鎮江市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

②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

④“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帥晉軍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是說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以至慘敗。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於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南歸,到寫該詞時正好爲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燾小名佛狸。他曾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

⑧神鴉:指在廟裏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

⑨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

【譯文一】 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着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着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我回到南方已經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記得揚州路上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怎麼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裏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着社日,只把他當作一位神祗來供奉,而不知道這裏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譯文二】

千古江山依舊,卻無處尋找孫權這樣的英雄。當年繁華的歌樓舞榭,飲宴風流,都被風雨吹散。斜陽照草樹,普通的街巷老屋,人說劉裕曾居住。誰能想,他曾指揮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山河勢如出山猛虎。

元嘉帝草率出兵,想建功立業,卻倉皇逃命不敢北顧。距今已四十三年,眺望中原,仍記得硝煙瀰漫的揚州路。不堪回首,如今在佛狸的廟裏,竟是社鼓隆隆、神鴉亂舞。還有誰詢問,廉頗老了,飯量是否如故?

【評點】

本詞爲詞人名篇,爲登臨懷古感時抒憤之作。全詞通過對一連串的歷史人物如孫權、劉裕、劉義隆、廉頗的追懷褒貶,抒發了詞人堅持復國的雄心壯志和年紀老大卻壯志難酬的悲憤。全詞多用典故,詞格蒼勁沉鬱、悽婉悲涼。

上片追憶在京口建功立業的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這首詞的前三句寫三國時期的孫權。“千古江山”是指京口這個千古繁盛之地,孫權遷都建業(南京)之前曾在京口建都。詞人在此地登高望遠,所以首先就想到了孫權。詞人敬佩孫權,才直接稱他爲“英雄”。從表面上看,詞人是在歌頌古時英雄人物,其實也是在暗諷南宋統治集團盡是庸碌之輩,沒有孫權這樣的人物。所以詞人接下來說:“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舞榭歌臺”,一般用來指繁華的生活,這裏借指東吳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強盛的東吳,雄踞江左的孫權,在經歷了無數風雨後,都隨時間消逝了,只留下京口供後人觀賞憑弔。

寫完孫權後,詞人又寫了與京口有關的另一個歷史人物——劉裕。劉裕從小生活在貧窮之中,憑藉個人努力一步步發展壯大。他以京口爲根據地,內壓叛亂,外抵侵略,最後稱帝建國取代東晉政權。他曾經兩次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領土。詞人把這些振奮人心的歷史事實,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句話概括出來。人們對於英雄人物總是念念不忘,因而“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也就是傳說中劉裕的故居遺蹟,還能引起人們的緬懷之情。在此處,詞人發出了思古幽情,也寫出了對現實的感慨。孫權和劉裕,都是在戰爭中開創基業,在東南建立國家。而南宋統治者卻偏安一隅,苟且於江左。兩相對比,南宋統治者的怯懦更加突出。如果說,詞人在詞的上片借古意抒今情,還比較明顯外露,那麼在詞的下片裏,詞人運用典故揭示出的歷史意義和抒發的現實感慨就比較含蓄了。

下片前三句,詞人諷刺了劉裕之子劉義隆,即宋文帝,北伐大敗的歷史事實,以此告誡南宋統治者,貿然討伐金國必然會導致不可設想的後果。而事實證實了詞人的預見,宰相韓侂冑沒有聽從告誡,輕率出兵,結果北伐戰敗,韓侂冑被誅。

“元嘉草草”之後,詞人開始描寫現實。他先描寫了自己南歸時的情景,“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詞人在四十三年前,也就是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率領衆人南歸。那激情的戰鬥歲月,是他英雄事業的發端。當時,宋朝軍隊在採石磯打敗南犯的金兵,金兵首領完顏亮也被部下殺死。此戰後,北方義軍紛起,四處打擊金人,致使金人在中原的統治發生危機。此時的形勢對南宋非常有利。剛剛即位的宋孝宗也有志收復故土,於是重用主戰派首領張浚,積極進行北伐。可是符離一敗動搖了宋孝宗抗敵的決心,朝中主和派重新得勢,南宋再次與金國議和。之後,南北分裂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而詞人空有抗敵之志,卻無從實現。經過四十三年的漫長時間,百姓逐漸淡忘了失敗,也忘卻了分裂,對現實已經習以爲常了。所以,想要恢復中原故土,困難重重。“烽火揚州”和下面的“佛狸祠下”兩幅昔日和今朝對照的歷史圖景,反映了詞人不堪回首憶當年的悲痛心情。

“可堪回首”三句,是用劉宋的舊事來喻指南宋的現實。元嘉北伐,劉宋軍隊慘敗。北魏太武帝趁勢命令軍隊反攻,一路追擊劉宋軍隊至建康北面的瓜步山,並在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宮。行宮後來成爲一座廟宇,民間把它叫做佛狸祠。這所寺廟本是失敗的象徵,可是百姓們忘記了失敗,竟在佛狸祠下迎神祭祀。這所廟宇,在南宋時依然存在。詞人在這裏用歷史影射現實,隱隱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如果朝廷不迅速收復失地,恐怕百姓都會安於異族的統治,忘了自己是大宋的臣民了。

篇末,詞人把自己比喻成廉頗,一心重振“烽火揚州路”的威勢,改變百姓安於異族統治的局面,取得北伐的勝利,表達了自己雖然已入暮年,但抗敵的雄心壯志依然存在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