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西江月》翻譯賞析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辛棄疾《西江月》翻譯賞析

[譯文] 稻花飄香,一片蛙鳴,那蛙聲也像在訴說豐收的年景。

[出自] 南宋 辛棄疾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註釋】

①: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西。

②:“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別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爲祀神處,故曰社林。

譯文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穀的香氣裏,人們談論着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詩人急急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裏去了?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在我的眼前。

【譯文二】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它們離開枝頭飛走了。在清風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稻花飄香沁人心脾,駐足聆聽那一片蛙聲,好似在爲人們的豐收而歡唱着……

你看,天邊還偶爾看得見七八顆星星,轉眼山前便灑落了兩三點雨。大雨將至,趕緊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頭轉彎處,茅店就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賞析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因遭奸臣排擠免官,閒居於江西上饒,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這一時期,他雖曾短暫出仕,但以在上饒居住爲多,留下了不少詞作。這首詞即是辛棄疾罷官閒居上饒時的詞作,着意描寫了黃沙嶺的夜景。

詞的上片寫夏夜風光,月白風清,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豐收在望,給夜行人帶來無限的喜悅。“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是從長空着眼,詞人將月、鵲、風、蟬等夏日夜間常見的幾種景物,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展現出一幅清幽而又美好的夏日夜景圖。這兩句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它們離開枝頭飛走了。在清風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二句又展開一幅豐收在望的圖畫。詞人由飄香的稻穀聯想到大豐收,心中自然是無比喜悅,但不說自己所想,而寫鳴蛙爭說,構思新穎而奇妙。

下片寫疏星稀雨,溪頭茅店,情趣盎然。整首詞清淡、自然、靈活、輕快,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具有濃郁的泥土氣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將鏡頭拉向遠方,境界幽怨而清幽。這兩句的意思是:你看,天邊還偶爾看得見七八顆星星,轉眼山前便灑落了兩三點雨。“七八個”、“兩三點”形象而生動,與上片的清幽恬靜的氣氛相映成趣,充滿清新的鄉土氣息。“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二句,運用了倒裝句法,寫出了詞人突然看見舊屋的驚喜。

全詞語言明白如話,基調輕快活潑,詞人運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了一幅明麗清新、生機盎然的夏夜鄉村圖,表達了對豐收的喜悅之情和對鄉村生活的熱愛。

賞析二:

這首詞寫的是在一個月色皎潔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饒黃沙嶺途中所見到的鄉村景物及其感受。

上闕寫夏夜景物,通過明月、驚鵲、清風、鳴蟬、稻花、蛙聲等景物,組成一幅農村仲夏月夜圖,十分優美動人。讀這幾句我們會深深感到作者觀察是那麼細緻入微:月光其所以能驚動烏鵲,不僅因烏鵲對光線敏感,側面說明枝頭的明暗發生了變化,原先是暗的地方變得亮了起來,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動,靜中現動。而蟬的叫聲除受鵲驚的影響外,又是與清風徐來相關聯,輕風搖動了樹枝,使一直靜靜地爬在上面的蟬也受驚了,它拽着長聲飛到遠處去了(也可能沒有飛)。寧靜的夜晚,突然間驚鵲離枝飛啼,蟬兒應聲而鳴,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是作者似乎還不滿足,他又把另一個聲部引入這個二重唱,那是稻花香裏的連成一片的蛙聲。以上鵲驚、蟬鳴、蛙聲,都是對聲響的描繪,是由人的聽覺感知的;稻花香則是嗅來的,是清風吹送到鼻孔的。這樣寫,完全符合夜間觀察事物的特點,儘管是朗月當空的仲夏夜,但還是聽覺、嗅覺更管用。這樣就讓讀者彷彿感受了四野朦朧的奇妙景象。清涼的南風送來了一陣陣的“稻花香”和一片熱鬧的蛙聲,像是在訴說豐收的年景一樣,作者把蛙擬人化了,寫蛙懂得“說豐年”,既生動地渲染了連蛙也爲之歡唱的豐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豐年的喜悅。蘇軾《南國》詩寫道:“春疇雨過羅紈膩,夏隴風來餅餌香。”也是寫豐年的喜悅的,很有特色。相比之下,似乎這首《西江月》的表現手法更覺委婉、自然,因而給讀者的印象更加鮮明深刻。

下闋側重於夜行人感情的抒發。用天邊稀星和山前疏雨,預示夏夜陣雨將至的情景。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謂“過雨雲”,並不需要整個天空佈滿烏雲,只要頭頂上有幾片雲就可以下起雨來。“七八個星”和“兩三點雨”,構成了一種淡遠奇特的境界。但陣雨將臨,對行路人來說總有威脅,所以儘管只有“兩三點”,詩中人也會有焦急之感,從而加快腳步。詞面上沒有寫到“加快腳步”,這裏我們依常情推測,但結尾兩句又告訴我們,這推測是正確的,“路轉溪橋”,那座舊時的茅店“忽現”眼前,使主人公變得坦然了。“忽見”二字很傳神,它把夜行人急尋不着而突然見到的驚喜神態全部表現出來了。下闋,作者沒有着意描繪行人的心理活動,是在寫景和敘事中暗示出來的,讓讀者品味出來的,這就是“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這首詞,上闋寫農村的夏夜,月白風清,送來陣陣稻花香味,處處蛙聲相應,一片豐年景象,它給夜行人帶來無限的喜悅。下闋寫天外疏星,山前飄雨,溪迴路轉,茅店忽現。筆調靈活,輕快,構思渾樸、自然,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西江月》這一詞牌,上下兩闋句式相同。第一句無韻,第二、三句押平聲韻,第四句押原韻的仄聲韻。這種平仄通押的調子,在詞調中是很少見的。但是,《西江月》卻是最流行的曲調。前後闋頭兩句要用對仗,在變化中顯出穩定。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兩句說在稻花飄香的時候,只聽見蛙聲陣陣,好像在說今年是一個豐收的年景。意思是一片蛙聲伴着陣陣稻花香,預示豐收在望。聽取:聽到。一片:連成一體,到處都是。○蛙聲本無意,卻認爲彷彿有心在預報豐年,寓情於景,洋溢着作者的喜悅之情。

“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爲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我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裏,儼然聽到羣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