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課堂:這樣的教研不再讓老師們是心有慼慼

編者按:陳老師參加了我們在義烏舉辦的高級研修班,給我們發來了她的體會和收穫,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體會,另有她的回校之後試水小故事。陳老師嘗試中規則的建立方式是一種創新。

國小語文課堂:這樣的教研不再讓老師們是心有慼慼

觀念碰撞:解剖 or 解放

課堂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大多老師都有上公開課經歷。基本上都曾經有過接受任務時的忐忑不安,一次次磨課的心力憔悴,到了課堂展示環節有時會因爲受聽課、評課者的理念偏見,個人主觀喜好,細節推敲評課等被“解剖”的“遍體鱗傷”,付出長時間的努力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心,因爲各種出現的問題而潰不成軍,以致老師們對上公開課是心有慼慼。

可在這次“問題導學個性分享”的研修活動上,我們看到了一種不一樣的課堂研究評價。它以“問題——思考——分享”的教學組織單元,課堂是學生的,教師要憋得住,跟着學情走,心中有學生,這樣的課堂就是要讓學生經歷從無知走向有知,從錯誤走向真理,從膚淺走向深刻。整個課堂研究的關注點不是課好不好,而這課有沒有價值。摒棄了過去研討課以“師爲中心”,關注預設有沒有亮點,細節是否經得起推敲的研討方式,讓我們參與活動的老師都重新定位我們的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課程觀。

崔允漷教授也說以前重視教師的預設,即事前管控(管教案)是學習蘇聯的,在師資跟不上,學歷不達標的客觀情況下提出來。現在我們教學的重心應放在事中(教學中)和事後(評價)上。關注學生,以學爲本,在這樣一種極具包容性,重價值的正向研討氛圍中,可以讓老師卸下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在不斷地創造價值中經歷成長。

孫家芳老師說“教案字寫得越少,牽掛就越少,關注學生就會越多。”是的,少了漂亮的銜接語、過渡語、過於精緻的課堂渲染語,老師的授課壓力就會大大減輕,真正解放老師,從而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學生的學習。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老師只需要掌握一些簡單的技巧就可以了。跟着學生走的課堂更需要教師在紛繁複雜中有一雙慧耳,有着不一般的預見力、捕捉力和判斷力。只是它以一種更寬容的課堂理解氛圍,允許老師們和學生們一樣經歷成長。所以,分享不僅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更是謀求教師的專業發展。

試水小故事:

第一節課 改變課堂規則

聽了兩天的分享研討,第三天回班裏去上課。準備踐行一下活動中的一些學習收穫。上課時,我跟學生聊:

師:從今天起啊,咱們的課堂變個遊戲規則,以前你們想發言呢都必須要經過老師同意。以後,咱們的語文課就不需要這樣,你想發言就可以直接站起來說。一個新規則的試行肯定會有不適應,你會給大家提醒注意什麼?

生;很多人都想說的時侯要謙讓一下。

師:他說了什麼?

生:人很多的時侯要謙讓。(板書:謙讓)

師:你們認同嗎?

生:認同。

師:好,那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使用這條。

生:很會說的人要讓給沒說過的人。

生:這也是讓。

師:他列舉了另一種情況下使用謙讓,豐富了謙讓規則的內涵。

達成共識後,我們一起用新規則來學習課文。圍繞課題《祖國,我終於回來了》,學生在說標題時易漏詞“終於”,聚焦產生疑問:

1.自己的`祖國,不是想回來就回來,怎麼說終於呢?

2.“終於”是很不容易、很困難,爲什麼會這樣?

由此展開獨學,在此基礎上,小組討論、彙報。進入彙報環節時,習慣性等老師點名,結果出現短暫的沉默,第三組在大大咧咧的吳靜析帶領下,做了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事後其他小組的交流補充中,偶爾個別同學還會出現老習慣——舉手,反應過來後,馬上把手放下。但恰恰因爲不要經過允可就能發言,讓發言變得很容易,發言人次就多起來了。

第二節 小組爭搶發言

在學習《老人與海鷗》一課中,默讀課文1—13自然段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老人和海鷗像親人一樣?學生在小組交流完後,發現第三組有兩位同學把腳伸出來,做好的衝上講臺的準備。結果到展示環節,由於第一組位置的方便,稍快一點。最後,臺上站了3個小組。我問:怎能解決?第三組組長丁睿濤反應很快,我們小組己說,先讓給沒說的,就帶領組員下去。第五組什麼也沒說,也讓給了第一組。事情到這兒也似乎結束了。

第三節 不謙讓,咋辦?

學習《跑進家來的松鼠》,學生梳理出三件事儲備冬糧、晾曬蘑菇、墊窩過冬表達出作者一家對松鼠的喜愛。面對一隻調皮甚至有些搗蛋的松鼠,我們怎麼就喜愛,理由?

學生開始進入文本依據,再進行組內交流,補充,修正書上的筆記。還沒等全部小組交流完,第五組的黃一益同學,己悄悄的在講臺的右邊,給小組佔好位了。不一會兒第四組,第三組,第二組部分同學都把腳側向伸出,做好上臺的準備。

一看這情況,我說:你們都想上?黃一益同學馬上接:我們都沒輪到,上次都被他們搶了。下面同學說:“一組一組輪。”有的說:“一節課,基本上一組帶學就沒了。”“按組號來。”師:“這麼多建議,你們認同怎麼做?”班內鴉雀無聲(老師內心嘀咕,怎麼都忘了要謙讓)“老師,要不你抽籤吧?”丁睿濤出聲。“嗯,抽籤。”師:“這能行嗎,做幾個籤,然後每節課抽?”學生居然都說,可以。“那萬一我抽到的組,沒準備好呢?不願意來呢?”學生挺挺胸說:“我們會準備好的。“那好吧,抽籤。可今天怎麼辦?”“石頭剪力布。”就這樣,問題暫時解決。我們的籤筒就交給丁睿濤同製作。依慣性,原想着總是撕幾張紙,寫幾個序號籤,再裝進一個小紙盒。結果,一個下課時間,

睿濤就給神奇般的做好了,給了我這樣一個籤筒。即方便,擺在桌面還美觀。接下去的語文,在同學期盼的眼神兒順利使用,方便。


【本文作者:浙江省義烏市稠城三校 陳筱青。(公衆號: 分享式教學-任景業)】

本文爲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