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翻譯賞析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翻譯賞析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羣壑倏已暝②。

鬆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③。

之子期宿來④,孤琴候蘿徑⑤。

  註釋

①業師:法名業的僧人。師是對僧人的尊稱。山房:指僧舍。丁大:丁鳳,大是指其排行第一。

②壑:山谷。倏(shū):突然。暝:昏暗。

③煙鳥:暮煙中的歸鳥。

④之子:這個人,指丁大。宿:過夜。

⑤蘿徑:藤蘿懸垂的小路。[1]

  譯文

夕陽慢慢地隱沒在西面的山脈後,

連綿起伏的羣山變得昏暗。

月光穿過橫斜的松枝,爲夜晚添了幾分涼意,

泉水聲和着風聲,聽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打柴的樵夫們快要全部歸去,

暮煙中的鳥兒們剛剛棲定。

我期望你能夠像我們約定的那樣來此住宿,

現在只有我獨自一人抱着琴在小路邊。

  譯文2:

夕陽度過了西嶺,羣山忽然進入黃昏。明月爬上鬆梢,夜色滿含涼意。風送泉鳴,我聽着它幽雅的迴音。樵夫都已回去,霧靄中的小鳥也歸巢安定。丁大約定來此住宿,我獨自抱琴等候在爬滿青蘿的小徑。

  譯文3:

夕陽漸漸落入西邊的山嶺,千山萬壑突然變得昏暗不清。月夜下的松林,涼意襲人,耳邊響起風聲伴着泉聲。砍柴的人都下山去。煙霧繚繞中的鳥兒也靜靜的棲定枝頭。這位先生,盼望你能如約來山寺共宿,我抱着琴已久候在藤蘿掩映的小路。

  賞析

詩人先後描繪夕陽西下、羣壑昏暝、鬆際月出、風吹清泉、樵人歸盡、煙鳥棲定等生動的意象,渲染環境氣氛。隨着景緻的流動,時間在暗中轉換,環境越來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詩中,很善於表現自然景物在時間中的運動變化。讀他的詩,如同在觀看鏡頭不斷轉換的電影。

這首詩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形象,不僅僅準確地表現出山中從薄暮到深夜的時態特徵,而且融統着詩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別是“鬆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寫詩人見鬆月而覺夜涼,聽見泉而感山幽,細緻入微地傳達出日暮山間聽泉時的全部感受,很有韻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點出“之子期宿來”,然後在第八字再點出一個“候”字。“孤琴候蘿徑”,以“孤”修飾琴,更添了孤清之感。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蘿”字修飾“徑”,也似有意似無意地反襯詩人的孤獨。因爲藤蘿總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錯地羣生的。這一句詩,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動地勾勒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見這位風神散朗的詩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佇立在灑滿月色的蘿徑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來。詩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詩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如在讀者眼前。

此詩寫期待友人丁鳳未至時的感受與情景。期人不至,常人當生焦慮,孟浩然卻表現爲異常的平靜心態,於期人的時間中以極其細膩的觀察與極其敏銳的感受寫出黃昏時分自然景色的變化。首聯總寫夕陽西下過程中光色由明轉暗,頷聯、頸聯分別以“鬆月”、“風泉”之靜景與“樵人”、“煙鳥”之動態畫出初夜山間景緻。尾聯方點明期人佇候之情態。乍看似乎前六句純爲寫景,實則在尾意的倒貫中,對景境的細緻感受正緣於對友人到來的傾心諦聽,構思妙而不露。

鬆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林間月色,生出一片夜的涼意;風中流泉,盈滿幽雅清新的聲音。山中夜景,有青松明月,有微風流泉,夜涼聲輕,寧靜幽雅,清美動人。

在唐朝詩人中,孟浩然是個獨特的.詩人。他雖然生活正逢其時,身處盛唐,志在浩然,欲爲江山社稷建功立業;雖然也有幸得到唐玄宗的召見,卻不能自如地表現自己,落得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下場,最後被迫隱居鹿門、放情山水而寥落終生。我想,對於孟浩然,對於一個有抱負的士大夫來說,被棄而不能爲官,畢竟是一種人生的失落,終生鬱郁不得其志的苦痛。

當我們讀他那些表現田園與山水的律動和機趣、人生的閒適與和諧、禪道的意蘊與宗旨的山水詩,從而勃發出對人間無限嚮往的情愫與聯想時,也許不會想到,他的人生是如此淒涼,如此困頓不堪。不過,他到底還是以鬆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的歸隱生活爲腳本,以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的生涯爲代價,書寫了一卷令人怡情的山水畫卷,開創了盛唐的山水詩風,成爲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