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讀後感1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之所以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公侯之家,是因爲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但嫁到姜家之後,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環的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她心裏喜歡小叔子姜季澤,但季澤卻是隻限於和她開開玩笑。於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讓着她,是因爲向她要東西。十年後成了寡婦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館,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爲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爲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製造矛盾。“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金鎖記讀後感

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錢迷亂了心性,變成了一個有着“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的狠毒、絕情、病態的人,但其實是她的人性被所處的環境逼迫、扭曲的結果,在當時社會中具有普遍性,而這種普遍性是與封建社會的根本相聯繫的。作爲女人(不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質外,男女之愛是她們的基本需要。但身處沒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卻連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滿足。她生命中有三個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澤、兒子長白。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在她看來是“沒有生命的肉體”,“要是能有點人氣就好了”,她無法得到愛慾的滿足,甚至連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麼會有了兩個孩子。姜家只不過是讓她來侍奉他,她因此最終分到了姜家的財產。季澤是她心中愛着的人,喜歡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澤雖然在外面尋花問柳,可在家裏卻不敢太造次,只限於和她開開玩笑,他有他的原則。分家後季澤來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卻認爲他是來騙錢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攆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愛之外,還有情愛,但因爲猜疑,她放棄了這種機會。我不認爲作者只想表現金錢的勝利。但此後,她拋棄了這麼多所獲得、保護的財產,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託。從丈夫、季澤得不到愛,她忍受着情慾的煎熬,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病態心理,對所有男女之愛充滿忌妒,包括兒子長白、女兒長安。兒子長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讓已結婚的長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講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後逼得兒媳婦自殺身亡。與丈夫結合只是使她獲得了家產,季澤只給了她愛的煎熬,長白則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個浪蕩子,連同女兒長安,都成了她病態心理的犧性品。她生命中的三個男人都不能給她愛,作爲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說明的是,這個“黃金的枷”,不是她自已願意戴的,是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最後她被金鎖壓瘋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張愛玲關注人性,表現人性,《金鎖記》寫的就是人性受到壓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說充滿了“人生味。小說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

金鎖記讀後感2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爲“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爲“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爲,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說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能夠說是張愛玲頂峯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生,尤喜描述各色“壞女生”,《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但是她的大哥爲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臥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杯具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之後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後,姜家分了家產,七巧最後得以脫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着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濟基礎,但是她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如意。舊時曾託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我性命中唯一一點的感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但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最後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後,這麼一個不幸的女生最後在鬱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生命。

張愛玲的小說受到傳統小說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說,許多地方能夠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述方面。寫七巧,小說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透過兩個下人的牀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聯和大致的狀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後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後冷言閒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正因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後,七巧最後出場,一開始就寫她正因替二小姐雲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透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複雜的人物關聯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述,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聯、人物形象交代得十分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讚歎。

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說中應用得很廣。最妙一筆是在後面,當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揹着光立着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說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後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歎服。

其外,小說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裏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說最後,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但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向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說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徵,而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一樣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證明,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這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裏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徵。

七巧的杯具命運是透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說正是透過一系列的戲劇衝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於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後再透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但是,骨子裏還是嚮往着愉悅,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我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着三爺季澤。但是,想象終究是想象,而三爺也因着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愉悅喪失之後,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我兒女鬥爭,其實正是她生命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正因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我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因此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這正是正因她沒有得過愉悅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正因她對男生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度,正因她就是被自我所愛的男生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了……整篇小說,從表入裏,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此刻,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讀完,也許大多讀者和我一樣,非但不會對七巧種種變態行經感到厭惡,而是會感到一種直徹心骨的蒼涼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實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子,年輕的時候,她也會和街上的走販眉來眼去,享受着生活的愉悅;同時她也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儘管大哥把她帶到火坑了,她之後再見大哥,哭鬧過後,一樣塞了許多貴重禮物送給大哥帶回,這時她仍然有溫情的;她的情人季澤被她罵走後,她不也會躲在窗戶背後看着愛人倉皇而去的背影嗎?那時她心中還有感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間也仍然懷念年輕時候的溫柔。這樣,這個人物也活了,咱們也對她絲毫沒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愛的,也是不幸的。

金鎖記讀後感3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爲“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爲“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張愛玲,她創造一個奇異的末世世界,裏面有關於家族與民族太多的回憶,像重重疊疊複印的照片,是錯綜複雜不講理的過去。家傳的首飾,出嫁時的花襖,言說是滄海桑田,浮生若夢的歷史讖語;有陰陽交界的過緣上,感受着歷史隧道里古墓式的清涼,噓眯着眼睛看陽光,卻走不進這光芒裏去。華麗而蒼涼的感覺,華麗而衰敗的佈景,這是輓歌裏的末世。

每一朵花都逃脫不了凋謝的命運,花開了,花落了,不過是一次又一次重複的輪迴,不同的人邁着一樣的步子,一樣一樣的。許多人就這麼站在幸福的門外,進不來,或許根本就沒人進去過。每個人都覺得別人走進了幸福的城門,自己卻進不去,費盡心機後的絕望開始演變成嫉妒,排斥,破壞,干擾。然而這樣只能讓自己更遠離快樂,遠離幸福。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快樂,快樂是打開幸福城門的鑰匙。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一把,可是太多得人都只盯住了別人拿到的,卻忘記的自己的鑰匙就在腳下,別人拿到的只是自己的。

忘記了,錯過了,然後就永遠失去了。像七巧。可憐得沒人可憐。當所有的人夾着尾巴指責一個人的時候,我都想幫她說句話。所有的人都攻擊一個人把所有的罪惡符號標給一個人的時候,我看着聽着都不自在。我想說誰都不是當事人,任何人都沒有抨擊指責別人的權利,許多難言的苦衷他人都不會真正的懂得,就像自己也經常埋怨沒人理解自己一樣。

七巧,快樂的長大,扭曲的生活,痛苦的死去。她落着淚像枯枝一樣的折斷離去,不知道有沒有打動恨透她的人。然後女兒長安又嫁了個不愛的人。我想故事又可以像花一樣的輪迴了,不知道循環多少次,循環多少次纔可以結束。掙扎了一生,痛了一世,不也就這個樣子嗎?

如果說現實和虛幻有一條界限的話,那麼人總是生活在現實的這一邊,而將自己的所有夢想寄託在虛幻的另一邊,當現實的破碎帶走了虛幻,一個人的痛苦就開始了,像刺破的傷口,從傷口一直綿延到身體的每個角落。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爲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臥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

“三十年來,她帶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丟了半條命。”也許是因爲儒家思想在歷代文人思想中打下的那個烙印,在中國文學中,血緣親情成爲了一種歌頌不盡的詠歎調,父慈母愛,手足情深也成了文字中長盛不衰的主題。很少有人懷疑過它的真實性。然而,文學長期以來所建構的美好親情卻在張愛玲荒涼的筆下轟然倒塌。親子關係被還原爲普通的人與人的關係,仍然逃脫不了人與人之間的自私、虛僞、冷酷———這是張愛玲對人性的近乎苛刻的獨特理解。

《金鎖記》中,正值青春年華的曹七巧被一心只想“錢”的哥哥賣給官宦家的殘廢公子,七巧嫁入姜家後,沒落的姜家已失去政權帶給他們的榮耀,惟一能記載他們輝煌的只剩下錢,七巧在姜家獨打天下,深深體會到金錢的至關重要,出身低微的自卑與“正室奶奶”的虛名又從兩個方面刺激了她的金錢欲,於是她的人格開始扭曲。

七巧一輩子想的是錢,唸的是錢,爲了錢,她忍受了在姜家的種種磨難。當一切幻想都只能僅僅集中到“金錢”上時,金錢欲就成爲吞食自己的可怕力量。她用一世的犧牲換來了一筆金錢,她要完全佔有它們,容不得別人的窺視,包括自己的子女。爲此,她從中作梗,毀掉了兒子和女兒的婚姻,也毀掉了她們的幸福。

在這篇荒涼的小說世界裏,張愛玲向我們展示了令人心顫的金錢利劍斬斷血緣親情的魔力。我們已經習慣於理解親情中不摻雜任何成分的純潔性,習慣於理解父母與子女間崇高的犧牲精神,從未想過這一觀念的認定是來自於普遍的現實還是來自於人們追求的理想,或者它只存在於現實中的一部分人之中,進而成爲人們共同的理想。

總而言之,張愛玲是文藝園地裏一棵枝繁順茂,搖曳多姿的樹,她把枝葉大大地撐開,盡力伸向不可知的遠方。也許這是因爲時代造就人吧,張愛玲和她筆下的人物都處於一個不平靜的時代與生活之中,舊時代在崩潰,舊家庭在瓦解,平靜而安定的生活已經被打破,經濟處於困頓中,至少沒有了先前的肆意,於是血緣親情才喪失了它應有的純潔性。張愛玲的小說給我們很多人生意義上的深層次思考。

金鎖記讀後感4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爲“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爲“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爲,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說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可以說是張愛玲頂峯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爲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臥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後來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後,姜家分了家產,七巧終於得以脫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着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濟基礎,可是她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如意。舊時曾託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點的愛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終於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後,這麼一個不幸的女人終於在鬱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張愛玲的小說受到傳統小說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說,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說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牀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後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後冷言閒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爲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後,七巧終於出場,一開始就寫她因爲替二小姐雲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通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寫,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係、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讚歎。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說中應用得很廣。最妙一筆是在後面,當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揹着光立着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說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後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歎服。

其外,小說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裏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說最後,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直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說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徵,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見證,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裏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徵。

七巧的悲劇命運是通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說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戲劇衝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於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後再通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但是,骨子裏還是嚮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着三爺季澤。但是,想象終究是想象,而三爺也因着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幸福喪失之後,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己兒女鬥爭,其實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因爲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因此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這正是因爲她沒有得過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因爲她對男人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度,因爲她就是被自己所愛的男人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了……整篇小說,從表入裏,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金鎖記讀後感5

張愛玲筆下那個的紙醉金迷的舊上海,奢靡華麗,有着當時中國最時新的東西卻也還保留着舊社會腐朽僵化的渣滓。《金鎖記》爲反映其中現象的典型。

曹七巧,一個麻油店主的女兒,嫁給一個身患“骨癆”殘疾的世家大戶姜家的二少爺,自身粗俗不堪,不得人緣,哥嫂又不爭氣,這一切使她時刻處於緊張和焦慮之中。文章圍繞着她對於“黃金”和“情慾”的追求,就如她對女兒長安說的:“你自己要曉得擔心,誰不想你的錢?”她將自己鎖在那黃金做的枷鎖中,也許這便是張愛玲“金鎖記”書名的由來吧。

如果不是爲省下那筆嫁妝,當她高高挽着大鑲大滾得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時,喜歡她的有肉店裏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喜歡她,也許只是喜歡跟她開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以後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可因爲家裏貪財,她嫁給了身患“骨癆”的癱瘓少爺,正常的生理情慾的不到滿足併爲其所折磨。她試圖勾引姜家三少爺,忍不住地哭訴着“天哪,你沒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沒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順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臉枕着袖子,聽不見她哭,只看見髮髻上插的風涼針,針頭上的一粒鑽石的光,閃閃掣動着。”“她的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她不像在哭,簡直像在翻腸倒胃地嘔吐。”這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痛苦!她的眼直勾勾的向前望着,耳朵上的實心小金墜子像兩隻銅釘把她釘在門上——玻璃匣子裏的蝴蝶標本,鮮豔而悽愴。

終於,她戴了丈夫的孝,又戴了婆婆的孝,等到了分家的那一天,那是她一切幻想的集中點。這些年,她戴着黃金的枷鎖,卻連金子的邊都啃不到,這以後就不同了。但之後卻沒有什麼改變,她仍然戴着那副黃金的枷鎖,她不允許女兒長安跟她表哥玩在一起,鄭重地告誡她:“表哥歲不是外人,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樣混賬。你自己要曉得,誰不想你的錢?”當她先前唯一存着些感情的三少爺上門並對她調情時,“七巧低着頭,沐浴在光輝裏,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她甚至覺得“當初她爲什麼嫁到姜家來?爲了錢麼?不是的,爲了要遇見季澤,爲了命中註定她要和季澤相愛”。可她一轉念“他想她的麼——她賣掉她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僅僅這一轉念便使她暴怒起來。隨後,精明的七巧用計謀試探着姜季澤,在她自以爲得戳穿後,將他趕出門外,季澤走了,那打翻的酸梅汁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遲遲得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長,這寂靜的一剎那。落魄的七巧站在窗前,“淌着眼淚”目送着向外走的情人,將她渴望愛情卻又怕失去黃金的心情描寫的淋漓盡致。

最特別值得一提的小說最前面月亮意向的運用和描寫“年輕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洪荒的溼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淒涼”,就是這個詞,貫穿全文的基調,也是詮釋書中感情的最好形容詞。作文

金鎖記讀後感6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是以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劇一生爲主線,作者運用細膩含蓄的敘事手法爲我們描繪了一個不幸女人的悲涼命運。表現了現代兩性隱祕心理的基本意蘊,塑造了一個被扭曲人性而又不自知的悲劇形象。小說的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麻油店出生的人家,她的哥哥曹大年因攀附豪門貪財重利而不惜犧牲妹妹一生的幸福,將她嫁到姜家大院。小說的開始,曹七巧通過一次婚姻的契機闖入姜家這個封建家族的內部,這也就標誌着她悲劇人生的'初始和發端。然而這場以金錢爲紐帶的婚姻順利交接暗示了曹七巧不幸命運的過早開場。她的丈夫,姜家的二少爺因爲先天骨癆而殘廢,使她陷入了欲愛卻不能愛的情感困境。姜老太太爲“籠絡”她,就將她扶爲正房太太。姜老太太的舉措從表面上看是爲了拉攏她,實際上不過是利用家族的權勢來控制和打壓曹七巧的自然情感,讓她在家族的宗法禮教和人倫綱常雙重無形的枷鎖下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無形的枷鎖不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時也壓制着她的情慾自由,這爲她以後扭曲病態人性的形成埋下了伏筆。她雖然暗戀着姜家的三少爺姜季澤,但她始終無法超越世俗禮教的藩籬,她對姜季澤的愛慕也只不過是“發乎於情,止乎於禮”而已。可以說,從曹七巧嫁到姜家之日起就註定成爲這場家族內部利益集團之間爭鬥的參與者之一。毫無溫情的人際關係,妯娌之間的明爭暗鬥以及曹七巧自身固有的人格缺陷,使得她慢慢滑向悲劇的深淵。家族權力和金錢意志的雙重異化,逐漸內化成曹七巧深層的人格特質。她也就從一個封建宗法禮教和金錢利益交換的受害者演變爲它們利益自覺的維護者。這一過程的順利完成推動了小說主人公悲劇命運進一步向前發展。

十年以後,隨着她的丈夫和姜老太太的相繼去世,她分到了自己應得的一份家產,從此般出姜家自立門戶。她用十年的寶貴青春換來了物質利益的補償,但卻並沒有換來她被壓抑情慾的解放。過去冷淡她的姜季澤現在上門來向她傾訴所謂的“愛情”,精明細心的曹七巧在心旌搖盪之餘發現所謂的“愛情”不過是一場精心設好的騙局,當她戳穿姜季澤的愛情陰謀以後,她也就徹底放棄了對愛情的幻想和慾望。面對自己曾經所愛的人的無恥行經,她也只能選擇從幻覺的慾念走向仇恨的極端,用既得的物質利益來極力填補情慾的失落和虧空。現實在她的眼裏已成了鬼蜮的世界,她也就將現實的一切可靠歸結到對金錢的狂熱膜拜。她認爲:“人是靠不住的,靠的住的只有錢。”爲了得到金錢,她不惜成爲一個不折不扣的戴着黃金枷鎖的“奴隸”。從一定程度上說,曹七巧的悲劇命運是現實必然的結果。一方面,在姜家大院她的自然情慾長期受到壓制,始終遊離在情感的邊緣,雖爲“局中人”,實爲“局外人”;另一方面,姜季澤藉助虛假的情感來騙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質財產,是她所無法負重的情感欺騙。雙重的現實打擊加速了她扭曲變態人性的形成。在對待自己的子女方面,她卻有着濃厚的“戀子嫉女”情結,在財欲和情慾的壓迫下,她的人性最終被扭曲,行爲變的乖戾、自私、刻薄和殘忍。她不僅橫加干涉和破壞兒子長白的婚姻,誘逼他供出牀第之事,而且還致使兒媳芝壽被折磨而死,並且還拆散女兒長安的愛情,棒打鴛鴦。她用她那“扁平而又尖利的喉嚨”割斷了兒女的婚姻幸福。她的種種行爲可以說是她自身扭曲病態人性在作祟。在現實的世界裏無法獲得自己情慾滿足的情況下,就將這種深層的自私慾望投射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另外她還有着深深的“自卑情結”,爲了改善這種長久的心理劣勢,不惜將他兒女們一生的婚姻幸福送上自己所設好的命運祭臺。她在殘酷扼殺自己情慾的同時,也無法容忍兒女們的生命樂趣,兒女們的婚姻幸福在她眼中全變成了惡毒的嘲弄。這些充分暴露了她人性中陰鷙、卑瑣、和殘酷的陰暗面,深化了小說故事情節的悲涼意味,渲染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劇色彩,同時也暗示了她必然的悲劇命運走向,最終爲她的悲劇性人生畫上了一個悲涼而又完滿的句號。

小說的結尾從表面上看好象是一場悲劇的終結,但是人死了制度還在,觀念還在不斷蔓延,所以命運和故事還將繼續續寫,而悲劇仍舊是一出又一出的上演。曹七巧的人生悲劇雖然已經完結,然而她的兒女們的悲劇卻還在繼續上演,這種悲劇的輪迴性和重疊性爲小說的故事情節留有更多悲涼的意味,也爲我們留下更多充斥着懸念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結局。誠如張愛玲所說:“人生是一個蒼涼的手勢。”這種“蒼涼的手勢”充斥着悲劇的重疊性和輪迴性,也充斥着一個個生命難以負重的死寂。縱觀曹七巧的悲劇一生,既有來自現實深層的不合理性因素的影響,也有源自於她本身所存在的不徹底的人格取向,她走進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運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毀掉了自己的生命,又拉上兒女們的一生幸福作爲自己最後的陪葬品。正如傅雷所說:“她成了封建遺老家庭的一種犧牲品,沒落的宗法社會裏微不足道的渣滓。”現實世界的打擊和扭曲人性的雙重絞殺,最終導致了她無可挽回的命運悲劇。

金鎖記讀後感7

出身於沒落貴族的張愛玲,以它獨特的社會閱歷和心理感受,描寫着那個沒落階級的遺老遺少。她清醒的意識到那個階級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並對它進行了無情的剖析。《金鎖記》是她前期的成功之作,也是40年代影響較大的一部中篇小說。

《金鎖記》寫於1943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爲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張愛玲在本書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現了現代社會兩性心理的基本意蘊。她在她那創作的年代並無任何前衛的思想,然而卻令人震驚地拉開了兩性世界溫情脈脈的面紗。主人公曾被作者稱爲她小說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擁有着"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爲了報復曾經傷害過她的社會,她用最爲病態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隨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將現代中國心理分析小說推向了極致,細微地鏤刻着人物變態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話語產生了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金鎖記》在敘述體貌上還借鑑了民族舊小說的經驗,明顯反映了類似《紅樓夢》之類的小說手法已被作者用來表現她所要表現的華洋雜處的現代都市生活。

傅雷在《論張愛鈴的小說》中也指出:“愛情在一個人身上得不到滿足,便需要三四個人的幸福與生命來抵償”。曹七巧做了情慾的俘虜,代情慾做了劊子手”。曹七巧自己沒有得到幸福,就變態地去毀兒女的幸福。沒有悲壯,只有蒼涼。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是一種啓示,可啓示對這個家有什麼用呢?家本來是心靈的港灣,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裏,沒有一絲的溫暖的氣息,不僅是給不了最親近的人心靈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張恐怖的大黑網,使在這個家裏的人窒息,每一個家人都是她宣泄這麼多年來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對象。

轉型中的洪流中,被吞沒的又何止是一個曹七巧,雖已成過去,可我們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曹七巧的影子,也許只是我們不再是以被黃金鎖住,用金鎖劈人的形式表現出來罷了。

金鎖記讀後感8

張愛玲的《金鎖記》給人的感覺是十分壓抑的,整篇小說讀下來,都很一種很沉很重的壓抑感和漆黑感。偶爾露出的一兩絲光,是黑夜中的螢光,冷冷冰冰的,斑駁離散,於無盡的黑暗中飄蕩。

“月光是紅黃的溼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開始就渲染了一種昏暗陳舊冰冷的氣氛。

三十年過去了,月還是那個月,人過去了,事過不去。

七巧悲慘的生命從三十年前就註定了,嫁入姜家撥動了命運的轉輪,流年輪轉,轉了三十年,依然捨不得止。轉輪滾過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深的血印,有七巧自我的,也有其他人的,當然,也少不了長安的。長安那朦朧的愛,也是她唯一的愛,被無情地輾碎了,滿地的碎片叮噹地響,高亢而悽絕。

當“童先生”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那裝在水晶瓶裏的愛就開始碎了。世舫消失了,只剩下童先生。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世舫的水晶瓶也碎了,在七巧沉重的枷角劈殺下,輕呼一聲“姜小姐”便跌散落地。

長安和世舫,一個是渴望感情卻感情受挫漂泊多年的浪子,一個是深宅大院情竇初開不諳世事的千金小姐。他們的感情是那麼的真,絢美華麗,熠熠生光。又那麼假,冰冷得如螢火蟲的光亮,縱使好看,卻黯然神傷。

幸好,一切都在七巧的離去而有所改變,長安最後鼓起勇氣,轉動了自我的轉輪。三十年前的轉輪停了,而新的轉輪是否會滾出鮮紅的印痕,這誰能說得清,誰能說得完。

七巧是那個時代中悲催的人,雖然有認識到自我的悲哀,卻不想去改變也無力去改變。

長安是夾雜在新時代和舊時代的人,渴望新生活,也發奮嘗試去過新生活,但卻不敢也無力去反抗舊時代,能做的,只有等時刻的流逝,等時代的改變。也只有到了那一天,他們纔有勇氣和潛質去真正踏入新時代的門檻,迎接新的生活。

世舫也是夾雜在新舊時代的人,發奮去領悟新時代的知識,過新時代的生活。但在新時代中飽受挫折便想到了舊時代,幻想着舊時代的好,想重新去接納舊時代的價值觀,到之後才發現這一切都只是幻想,舊時代的價值觀已經不適合他們了。徘徊在新舊價值觀之間,舊時代土崩瓦解才重新邁向新時代。

金鎖記讀後感9

人生就是這樣的錯綜複雜,不講理。

—張愛玲

關於張愛玲,我已經描述過很過了,這次不想再陳述了,只簡單的說,他是一個傳奇,她因爲家庭原因,所以變得早熟,在自己的作品思維獨特,理解深刻,對外界事物十分敏感,作品以悽幽、穠豔、蒼涼著稱,充滿人性的主題。

《金鎖記》這篇寫於張愛玲23歲時,但是作品已經相當成熟,思考和文字的表達已經有相當的深度,由此可見張愛玲的早熟,這篇小說是以李鴻章次子李經述的家庭爲原型,小說寫了在一個大封建家庭中,只有名分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悽慘的一生。她名叫曹七巧,是麻油店老闆的女兒,他在小說中既充當了一個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又充當了一個害人者,但又似乎可以理解。他因爲錢嫁進姜家,給一個軟骨病的少爺既做夫人,又做奴隸,地位十分低微,甚至連丫環都看不起她,但她喜歡小叔子姜季澤,但是雖然姜季澤在外面花天酒地,但在家裏還是收斂着,七巧也就陷入了愛情的煎熬中,後來七巧從姜家分得自己的一份家產後,變成了守財奴,一心的維護自己只剩下的錢,給自己戴上了沉重金鎖,這也是這題目的道理。後來七巧因爲擔心別人會騙走自己的錢,而拒絕了前來表白的姜季澤,因爲七巧從嫁進姜家後一直備受蔑視,從丈夫那裏得不到愛情的需要,對於小叔子的愛又只有煎熬,於是她開化寺變得變態,喪心病狂的妒忌所有幸福的人,最後甚至親手拆散了二子和女兒的婚姻,吸着呀片。

他的一生中有三個男人,丈夫,姜季澤,兒子,沒有一個能給她需要的愛,這就是導致她如此喪心病狂的原因,當然張愛玲不只是想表現七巧有多可惡,張愛玲的母的是剖析人性,揭露社會,那個變態的社會讓人如此扭曲,那金鎖是那個社會逼的七巧戴上去的。

七巧才,一個可惡又可憐的人。

金鎖記讀後感10

張愛玲的書,我讀得並不多。但對她文字的迷戀就像是與生俱來一般,即使不讀完全,也能在字裏行間那呼吸的間隙,聽見自己的心輕輕地停了一拍,而就因爲這樣幾不可察的停頓,在第一句,或者第一千句,你便知道,這文字,是刻了骨,入了心的。

有人說過,讀張愛玲的小說,一遍讀不得,心太躁讀不得,感情不溫不火讀不得,沒有過去讀不得……

就像這部《金鎖記》,一遍讀下來,還是雲裏霧裏,甚至有些厭煩裏面那些關於瑣碎的描寫。於是,潛心再讀,跟着張愛玲,回到舊上海,在那隔了三十年才流瀉下來的月光下,聽那個沒完也完不了的戴着金枷鎖的女人的故事。

“年輕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打的一個紅黃的溼暈,像雲朵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

故事是早已知道的,但仍會看得心痛,尤其已不是初讀。這好處就是可以不再急切。就像在月上柳梢頭時漫步於來過幾次的河畔,不可太熟,否則就會對很多美好的事物熟視無睹,失去了賞玩的那份心情;但也不可全然無知,否則匆匆前行中,總會因爲對前面事物的好奇而錯過了途中許多自然的小精緻,也許就沒有了因爲偶然發現一朵彼岸花而產生的小驚喜,因爲月光泛在微微盪漾的漣漪上而涌起的小感動。這壞處也不是全然沒有的,因爲那緩慢的心思,那文章帶來的,情感的起伏也就像那盪開的水波,因着慢,因着緩,卻反而蕩得更遠,動得更深,

因而那本來驟然而起的痛,也便不再有手起刀落那一針見血的刺激,卻似一把不鋒利的匕首,一點點地割着,時不時還得停下來欣賞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抽泣,一如凌遲的折磨。

曹七巧,一個讓人又憐又恨的女子。一個被沉重的、封建的、傳統的枷鎖捆綁、壓抑而經受內心種種折磨而變得近乎變態的女人,傳統的中國女人,一個時代的犧牲品。

她原本是麻油鋪店老闆的女兒,一個情竇初開、心花怒放、出閣在即的女子。長兄爲父,長嫂爲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彩禮爲先。這是時代的悲哀——把即將走向敗落的所謂的書香門第的姜公館看待如進宮當妃般的高貴與榮幸。七巧雖不是大家閨秀,但也小家碧玉,下嫁於一位有癆病的姜家二少爺是綽綽有餘。

偏偏在姜家人眼裏,她只是一個姨太太,因爲她名不正言不順,因爲她出身低賤,她被人瞧不起。她的丈夫是個不中用的人,他們的婚姻沒有任何幸福可言,他們只是名義上的夫和妻,在他那裏她找不到一絲美滿的愛情生活的影子,對於一個年輕的女子來說,這樣的摧殘是毀滅性的。

或許從邁進姜家的門的那一天開始,她就像一朵鮮花,插在了浸滿毒汁的土壤中。可她並沒有枯萎,卻長成了一朵詭譎怪異的惡之花,她的綻放讓人心驚膽戰,她的凋零又讓人心有餘悸。她的根莖是罪惡的,她的枝條是罪惡的,她的花瓣是罪惡的,她的幽怨的香氣更是罪惡的。可是這樣的罪惡彷彿是不可阻擋的,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是一個時代自虐的見證,那個時代切割着自己的動脈,鮮血滴在這朵奇異的惡之花之上,她貪婪的忘情的吮吸着,茁壯的畸形的成長着,完全忽視身邊所有人顫慄的眼神和混亂的思緒。

她此生唯一一次關乎溫存的記憶,是當初季澤半開玩笑的小動作。她跌跌撞撞地跑上閣樓,只爲了最後看他一眼:“七巧扶着頭站着倏地掉轉身來上樓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蹌蹌,不住的撞到那綠粉牆上,佛青襖子上沾了大塊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樓上的窗戶裏再看他一眼。無論如何,她從前愛過他。這一段不倫之戀給了她無盡的痛苦。“多少回了,爲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與牙根都酸楚了”。就這樣,她的愛一點點萌芽,但對季澤的半信半疑,使她有點迷茫,因而又被永遠陳封。無法分辨真假的唯一溫存,讓她強悍外表下的脆弱的內心更加牴觸外界一切事物,她變得審慎與機智,變得不可理喻和令人厭惡,而她瘋子般的作爲,爲的是發泄心中的苦,只是到了後來,成了習慣,成了生活,瘋,就似一個自知要死的人,拼死地將所能毀滅的一切拉下來與她陪葬。

她叫囂着埋怨着自己命運的不公,她怎麼會甘心呢?她沒有愛,所以她也要剝奪別人愛的權利;她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於是她決心毀滅那唯一可控制的一點東西,比如兒媳的,女兒的,那可能有的微薄的不可預知的幸福。她用她那雙銷燬於他人的雙手,又無情地摧毀了自己孩子的一生。她瘋狂地聚斂財產,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自己是哥嫂圖謀錢財的子,她拒絕兒子過正常的婚姻生活,她無恥的狠毒至極的摧殘兒媳致死,她折磨長白的二房吞生片自殺,她給女兒裹腳,誘騙女兒抽菸而硬生生拆散女兒婚事。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黃金的枷鎖,變成了一件兇器。她用這件兇器用力地劈向她的親人和敵人,在他們的痛苦的呻吟中尋找自己曾經失落的快樂。

但她不可能快樂,“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孃家的人狠她”,“她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

七巧的悲哀,或者在於她的對自己的命運並不是全然地茫然和麻木。如果可以全然地茫然和麻木,只是默默忍受,便也罷了。但像七巧那樣似有所感,欲有所訴,卻又終無所表達,或者說找不到一個恰當的方式表達,這纔是最大的不幸。

就這樣吧,暫且。

就像張愛玲說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三十年前的月光下,上演着現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