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頤和園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頤和園教學反思通用15篇

頤和園教學反思1

在本次生態課堂教學模式賽課活動中,我教學了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8課《頤和園》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課後結合各領導的講評,作了如下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移步換景。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景色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先寫從山腳下擡頭看到的佛香閣和排雲殿壯觀的景象,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所看到的美麗景色。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和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選取本課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激發民族自豪感。二是瞭解並學習空間變換的順序記敘、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表達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薰陶,享受審美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改變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避免平鋪直敘,在理清順序之後,以朗讀爲主要手段,充分調動學生,以讀句子、說詞語、談感受來學習頤和園的美,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許多頤和園圖片,製作了精美的幻燈片,從而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受頤和園的美。整個教學思路設計得比較清晰,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課堂上要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因爲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面面俱到,所以教學時間不夠,本課的寫作很有特點,在學生知道本課是按照地點的轉移,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頂——昆明湖。學習它的寫法,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從這一課的教學中,發現的不足很多,但正是有了這些問題,才能使自己不斷進步。總之,這是本人關於閱讀教學的一點粗淺的認識和實踐,有待各位領導的批評指正。雖然說教學是不完美的藝術,但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應該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遺憾。

頤和園教學反思2

本課作者引領我們一起走進頤和園,按一定的遊覽順序向我們介紹了頤和園內幾處美麗的景觀。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層次清晰,文字圍繞“美麗”展開。

課堂上,我們從走進大門開始,跟隨作者繞過大殿,來到長廊,感受到了長廊的長和美;隨後登上萬壽山一飽山下美景;最後來到昆明湖,欣賞了湖邊的美景。作者每到一處,在每段開頭都有一句表示位置轉移的語句來引出,非常明顯。在開始我提出“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介紹頤和園的,從文中的哪些語句看出來的?”這一問題後,大多數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對重點詞句的體會也比較好。描寫長廊時,我讓學生邊讀邊畫出長廊特點的詞句,並說說自己的理解,宋藝涵同學竟一下子說了好多,對每一句都分析得頭頭是道。她不僅體會到了長廊的'長、美,還由橫檻和花木的獨特設計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看來她由17課《長城》的知識遷移過來了,這種學習方法還真不錯。後面段落中,其中對於“滑”字的體會學生理解比較透徹,我想可能是由前面的比喻句做鋪墊。

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學完每一部分後我還是沒能及時小結一下。課文圍繞頤和園的美麗來寫,每遊覽完一處景觀,都應該回歸到“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這個總起句,以加深學生的體會,進一步感受園內的美麗。對於寫作方法的指導也不到位。

頤和園教學反思3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的教學,先由我來講描寫長廊的那部分內容,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句子讀一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什麼?學生通過讀課文的第二小節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並說出自己的感想,我便隨機讓他們歸納出特點來。在這一段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會了自己找句子,體會句子並概括出特點來。所以在接下來學生自主學習“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等內容時,學生很快的找到了它們的特點,並能體會出句子的含義。

這篇課文還有一個教學目的就是要滲透作者的寫作方法,感到遺憾的是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爲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還不夠。我想學生並沒有真正的懂得作者這樣寫的好處,作者寫每個景點的方法。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過這節課使我懂得教學設計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預設,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不可預料的情況,教師必須根據這些情況進行調整自己的教學,這叫課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師不僅僅是將教學設計設計得很漂亮,他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

頤和園教學反思4

一、交流導入:

1、學生彙報課前蒐集的頤和園的資料。

2、導入新課:繼續跟隨作者的腳步,徜徉頤和園,盡享它的美。

二、學習新課: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們展示了頤和園的美呢?選取你最喜歡的一處景物仔細讀文,畫出最能表現景物美的句子,反覆地讀一讀,把讀書的體會在小組內互相交流。

學生自由讀文,彙報交流:

(一)長廊(抓住“長”和“美”兩個特點學習體會)

(1)“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抓住七百多米,273間這兩個數字感受到長廊的長!讀出長廊的長。)

(2)“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着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另一種花又開了。”(理解“橫檻”,觀看橫檻上的彩畫,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讀出心中的敬佩,讚美之情。)

(3)欣賞長廊視頻,感受長廊直觀的視覺美。

(4)學生彙報通過網絡瞭解到的長廊的美。

(5)介紹長廊在1990年的時候被評爲世界上最長的畫廊,還被收錄到《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學生讀出心中的驕傲與自豪。

(二)萬壽山

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遊覽萬壽山的時候,分別站在萬壽山的哪些地方觀察的?觀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給人以美的想象?邊讀邊畫。

1、體會作者抓住重點景物來描寫萬壽山的美。

站在萬壽山的山下往山上看,可以看見佛香閣和排雲殿;站在萬壽山的山上往山下看,頤和園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見蔥鬱的樹叢,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向前看,看見昆明湖。向東遠眺,可以看見城樓和白塔。

2、抓住重點句子來理解感受萬壽山的美。

(1)“擡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雲殿。”(抓住“聳立”一詞感受佛香閣的高大;抓住“金碧輝煌”一詞感受排雲殿的雄偉氣勢。)

(2)蔥鬱的樹叢,掩映着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讀一讀表示顏色的詞,體會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

A對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

①昆明湖是那麼靜,是那麼綠。

②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

B體會“滑”字用得巧妙。

C讀出對昆明湖的喜愛,並背誦下來。

(三)昆明湖(重點學習“十七孔橋”)

作者介紹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點描寫的是哪一處景色?用自己的話說說十七孔橋的樣子,讀文中的句子。(看十七孔橋及石獅子的圖片,拓展訓練,想象石獅子的不同姿態。)

三﹑全文總結:

1﹑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遊覽順序遊覽的?

2﹑作者從不同視角觀察,並且抓住了長廊、萬壽山、昆明湖這些景物各自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寫,把文章描寫得有條有理,生動形象。

 四﹑運用文中的寫作方法,課後選一處景物進行一次小練筆。

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

——《頤和園》教學反思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的能力,擁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經過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它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藉助多媒體,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風光。隨着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文講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二、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根據提綱預習課文,查閱資料,與同學們交流,學生利用網絡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擴展。

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聲情並茂、化難爲易,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認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爲學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最大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達到優化組合,個別化和大面積施教的統一得到實現!

頤和園教學反思5

作爲我校語文組合教學整體建設的一門實驗課,我講授了人民教育版四年級語文第一冊第18課《頤和園二班》教材。課後結合董主任的點評,反思如下:

一、.教材反思

本文描述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全文層次清晰,自始至終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形象具體,充滿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譽。本課程主要是讓學生欣賞頤和園之美,感受頤和園之美,培養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探索中國“世界遺產”的興趣。同時,學習默讀課文,學習選詞造句的準確性,體驗句子的具體形象,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學習和體驗把握課文特點和寫作場景的方法。同時,我還掌握了“向上看&向下看&向下看&向東看”的'寫作順序,使學生對這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有了清晰的思考。

二、教學過程反思

根據合作教學的整體教學模式,本課程分爲五個教學環節:1。明確目標,開設新課程;2.第一次閱讀課文並將其作爲一個整體進行掃描;3、自學合作,層層推進;4.總結全文,激發情感;5.交換資料,擴大推廣。

在本課程中,我首先安排展示本單元的知識樹,讓學生了解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然後展示本課的知識樹,讓學生了解本課的學習材料。然後讓學生複習課文。展示自學大綱1。在閱讀全文和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清文本的寫作順序,感受頤和園的美景。然後展示自學大綱2,通過閱讀和討論引導學生獨立合作學習。在小組自學過程中,出示相應的自學大綱,指導學習。仔細閱讀課文時,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句子,品味語言之美。本文用詞準確,句子優美。引導學生從關鍵詞和句子、材料和表達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讓學生認識到長廊、佛亭、昆明湖等景觀的特點是不同的,作者描述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在教學過程中安排的兩個展開練習旨在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描述順序,激發學生無窮的想象力,積累美麗的文字。老師總結全文後,學生們感慨萬千地閱讀全文。當他們再次感受到文章優美的語言和寫作順序時,他們用配樂閱讀的形式讀出欣賞、讚美和陶醉的感覺,形成情感共鳴。全班教學過程更符合整體建設倡導的整體性原則。

缺點是,本課程中知識樹的顯示僅限於第一次閱讀課文後的整體感知,而不是根據學生在課堂各個層次對課文的理解動態生成。

三、對教學效果的思考

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我注重讓每一位學生學習。通過小組自主學習、探究和合作學習

頤和園教學反思6

由於孩子基本上沒有去過大草原,所以在上課開始時,我便播放頤和園的風光的視頻,讓學生看到優美的畫面,聽到美妙的音樂,彷彿走進了頤和園。課程結束後,以歌曲結束,讓學生再次受到美的.薰陶。

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時,把課件和課本的配圖結合起來運用,效果很好。既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想象景美,又通過自由朗讀,小組交流概括,班內交流,體會出頤和園的美麗。然後讓學生感受文章的寫作順序和寫作方法,總分總,動靜結合,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過渡句等等。總體來說,本課的教學效果還可以。

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充分。一些問題的提出,學生不能很好的回答,教師包辦的太多,厄殺了學生的思考。例如,今天讓學生們概括課文寫了哪些場景時,其實學生的回答也是對的,可是自己卻偏要把學生向預設的答案引導,總怕時間不夠,結果自己說出答案,這樣做是不對的。教師充分放手給學生,教師點撥語言、總結語言應該具有感染力,注重教師的示範朗讀。

頤和園教學反思7

1.本文描述的頤和園是按照遊覽的順序,一步一步地變換場景,並且寫得很有特色。

正文從走廊的景色開始。筆者首先從整體介紹中把握“龍”的特點,然後把握每個橫臺上彩畫的特點,介紹材料,最後把握走廊兩側宜人風景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之後,寫下了萬壽山的風景。本文從山腳上、山腳下、山腳前、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最後寫下昆明湖的風景。本文主要介紹十七孔橋。正文開頭總結了頤和園的美,最後寫到頤和園到處都是看不見的美麗風景。開頭和結尾呼應,表達作者的讚美之情。教學結束後,我有以下感受: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已成爲學生學習的嚮導、組織者和良好夥伴。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始終是一個平等對話的過程。

2.我創造了一個和諧的對話環境

教師主角的轉變使我從課堂上的“獨白”轉變爲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對話者”,從學生與文本精神對話的“權威”轉變爲“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鼓勵、覺醒和鼓勵。在教授頤和園課文時,我充分受益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新的課堂上,我展示了學生們在頤和園的照片。在教學過程中,我多次播放了《頤和園》的現場視頻,先後三、四次將學生帶入“情境場”,它加深了學生對文本材料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視覺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欣賞,達到了和諧的對話。

3.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和引導學生理解每一篇課文的材料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他們釣魚”。在準備這篇課文時,我提前有了一個想法。在教學中,我會首先幫助學生行走,也就是說,老師會引導學生體驗走廊的長度和美麗,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在學習萬壽山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分組學習。在充滿感情的朗讀之後,學生們體會到了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們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各種不同觀點的碰撞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最後,在昆明湖17孔大橋的學習中,讓學生自主學習,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支持性的再次行走,在後來的學生中間學會行走,最終學生個體獨立行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教人釣魚。我認爲這是我們老師在教學中應該關注的。

4.注意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頤和園的文本是觀光文本。它不僅美麗,而且在寫作上也有自己的特點。在教學之前,我設想學生能夠充分記住課文的材料,並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練習表達。因此,在講座中,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我學習並設計了學生可以做小導遊的情境。然而,由於時間的原因,所有的'學生都沒有融入導遊的主角,也沒有真正進入文本。

5.注重文本表達形式的教學

新課程實施以來,許多教師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方法的轉變,課堂模式增多,教學過程活躍,但一些成功的漢語教學經驗也被拋棄了。例如,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體驗。閱讀教學只注重材料理解而忽視寫作指導的現象依然嚴重。針對這一現象,我在教學中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程的寫作特點和寫作方法。例如,全文首先總結,然後劃分最後總結的寫作方法,以及把握第二段寫作特點的寫作方法。我目前的經驗是,如果我能進行一次小的練習,學生們將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他們的寫作技能。不幸的是,沒有時間練習這支筆了。

頤和園教學反思8

本文關鍵詞:頤和園,反思,教學

本文簡介:《頤和園》教學反思交口縣城關第一國小四年級語文備課組主備人:王金珍《頤和園》一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部介紹,最後抓住

本文內容:

《頤和園》一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部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先寫從山腳下擡頭看到的佛香閣和排雲殿壯觀的景象,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與開頭呼應,表達了讚美之情。

因爲《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所以我在進入學習課文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表示作者走的路線,走的順序的句子,讓學生感知作者的遊覽順序,抓住作者到的景點。爲展開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因此在教學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要的景點來細細品讀。感知作者的寫作方法,體會其中的景色之美。單從表面還不足以看出頤和園的景色美,但是引導學生從字裏行間就能夠潤物細無聲地感受到這種美,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體會中美讀。課堂上很想把最好的東西呈現出來,可是就是因爲越想卻越讓人感到遺憾,因爲緊張,怕做錯,反而造成了不自然,沒放開,沒發揮好,在今後的工作中,執教中,我會努力克服,改正,爭取做得更進一步

本設計運用了看、聽、讀、比較、說的方法。採用了聽錄音、看課件等教學手段與朗讀教學巧妙結合,融爲一體,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把學生帶入了一幅山水畫卷的優美情境之中。同時,還精心設計了說話訓練,指導劃重點詞句,引導背誦優美的句子,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鍛鍊了學生的理解、閱讀、說話等多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不足之處:讀的還是少,只爲了分析課文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十七孔橋小獅子可愛和多。我只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忽視了段落間的讀,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後對文本進行了重組,利用師生合作讀來再次進入文本,雖然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重點朗讀再到師引讀再次整體讀,但總的來說還很不到位,離語文以讀爲主,讀中感悟還有一段距離。

頤和園教學反思9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課文重點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學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紹的景物較多,比較分散。同時作者對頤和園中的景物只進行概括性的描述較爲抽象,學生對頤和園景物沒有感性認識,不容易理解。

多媒體網絡爲學生提供大量的動畫、影象、音樂、圖片等多媒體素材。它直觀形象,爲學生增加表象積累,爲發展學生的觀察、聯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點。在《頤和園》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運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局域網,互聯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獲取大量的信息,擴大知識面。我個人認爲信息技術和網絡在本次教學的不同環節發揮了不同的作用。

一、 利用網絡渲染,激活學生思維

教學時,我首先以網絡引導,讓學生在互聯網上觀看頤和園的視頻,讓他們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悠揚的音樂、逼真的畫面使學生們興趣大增。因此,欣賞完後,學生無拘無束髮表了自己的見解,也大大地激發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學生通過朗讀全文來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麗。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創設虛擬網絡,輕鬆獲取知識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教學準備時,我搜集了頤和園許多相關資料,如圖片、音像、古詩、對聯、美文等製作了網頁型課件,創設了一個虛擬的網絡環境,並引進課堂,進行了的嘗試和探究,充分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融爲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尤其是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利用專題學習網站,自主探究自己喜歡的景點,品味頤和園獨特的美,同時也避免了學生上網的盲目性。

三、培養自主協作,發展學生能力。

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設計導遊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的創新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引導網絡馳騁,擴展學生視野

學生利用互聯網、局域網查看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充分體現了網絡環境的突出優勢。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去瀏覽相關的內容,新鮮感也很強,個性化的學習要求,讓學生充分的享受學習的自主,每一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獨特的感受凝聚於指尖,在電腦上或寫一首小詩,或製作電子簡報,或編輯一句響亮的廣告詞,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通過網絡瀏覽查閱,調動學生全員參與

這一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接近實際的仿真情境中學習,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對知識的運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國際互聯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利用 Internet 中的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教學信息,擴大學生知識面。學生通過在頤和園的網站上查閱、收集頤和園各景點的相關資料,製作電子簡報來理解課文內容。製作前,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把學生分成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三個大組 , 明確各小組的學習任務。同時教給學生製作簡報的方法。各小組的同學根據不同的分工查閱相關景點的資料。活動中,各小組的同學根據自己的任務自主查閱,在網站上覆制有典型意義的圖片,摘抄描寫優美的文字,在校園網中查找相關景點的視頻。通過小組內的協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資料整合在一起,共同製作一份電子簡報。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電子簡報製作好後,通過小組內的解說,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樣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情景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六、拓展延伸學習,昇華民族情感

在課後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學生在網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從這節課中我發現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適時適度,是否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應用。本次教學也有遺憾之處,比如應該提示學生進入網站的路徑,避免在此耽擱時間,其次,教學預設還沒有完全達到,爲了不拖延時間,不得不跳過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第三,作爲一堂整合課,還應該充分體現學生、教師、計算機的互動,靈活運用教學平臺。

計算機網絡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悄悄地改變着傳統的語文教學,我充分體會到了教師要成爲反思性的實踐者,今後我要在實際教學中更多更好地引進現代教育技術,通過把計算機作爲認知工具和手段應用於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使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有機整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信息技術素養,豐富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積累,爲知識經濟時代培養適應科技高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挑戰的高素質人才。九年級英語教學反思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高三物理教學反思

頤和園教學反思10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我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頤和園是一個美麗的大公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作者按遊覽順序有序觀察,抓住景物特點準確生動描寫的寫作方法。

3、學習對課文中不理解的語句提出問題,並試着解答。

從教學目標落實的情況看來,整堂課重視了寫作方法的引導,引導學生按遊覽順序抓景物特點準確生動的描寫,但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

1、在指導朗讀方面,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朗讀不充分,在情感渲染、評價上沒有指導到位。教師講的過多,語言不夠精煉。

2、在文本學習板塊,讓學生讀文後說感受,學生談到頤和園“美麗”,然後學生從文找到能表明心中感受的句子並讀一讀。藉機告訴他們“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然後學生說遊覽順序,並讀了讀作者的遊覽線路的句子。對於每個景點的具體描述朗讀不夠,沒能細細品味語言的美。

3、對課文內容質疑,我的提問是:“你對這個句子有什麼疑問嗎?”有同學抓了“幾乎”這個詞語,但沒有同學提到“滑”。我是不是可以在提問引導時做適當地調整,如:“觀察作者的用字。”我在上課時臨時應變能力和引導能力還不強,這也是我需要不斷進步的`地方。

4、在教案設計方面,我重點引導學生學了長廊,然後總結了學法。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己說頤和園別處景點,學習遊記寫法,然後讀寫結合。可整節課下來,感覺好似成了習作指導課似的,指導習作方法多,品讀課文少,課堂上又用了大量時間讓寫身邊的景點,但寫作時抓的點有點多了,覺得孩子們一下子消化不了這麼多東西。

課堂教學還在不斷摸索當中,爭取每天都有新的收穫。

頤和園教學反思11

作爲我校語文組合作教學整體構建的實驗課,我講授了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8課《頤和園》第二課時的教學資料,課後結合董主任的講評,反思如下:

一、對教學資料的反思

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經過具體的語言文字的學習,欣賞頤和園的美,感受頤和園的美,培養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與此同時學會默讀課文,學習遣詞造句的準確,體會語句的具體形象,領悟課文的寫作順序,學習並體會課文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同時我又抓住“仰望——俯視——東眺”這一寫作順序,使學生對於這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思路清晰。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根據合作教學整體構建的教學模式,這節課分爲五個教學環節:1、明確目標,導入新課;2、初讀課文,整體掃描;3、自學合作,層層推進;4、總結全文,激發情感;5、交流資料,拓展延伸。

在這一課時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單元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再展示本課的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資料。然後由複習導入,讓學生回顧課文資料。出示自學提綱一,在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感受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再出示自學提綱二,指導學生用讀一讀、議一議的方法分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在分組自學過程中,分別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綱引領學習。細讀課文時,注重引導學生領悟語句,品味語言美。本文用詞準確,語句優美,從重點詞句資料和表達方式上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體會到,長廊、佛香閣、昆明湖等景物的特點不一樣,作者描述的方法也不一樣。教學過程中安排的兩個拓展練習,旨在幫忙學生理解作者的描述順序,激發學生無盡的想象力,積累優美詞語。在教師總結全文後,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優美語言與寫作順序時,運用配樂朗讀的形式,讀出欣賞、讚美、陶醉的情調,構成情感共鳴。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比較貼合整體構建所提倡的整體性原則。

不足之處是對於本節課知識樹的展示僅限於初讀課文後的整體感知,而不是課上根據學生對文本的層層理解動態生成的。

三、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獲,經過小組自學、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交流討論,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在多種觀點的'碰撞與交流的體驗中,獲得了閱讀的樂趣,使語文課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不僅僅引導學生讀懂文本資料,還使學生領悟文本的語言藝術和表達方法,同時還讓學生懂得怎樣運用這些方法去寫作,來表達自我的獨特感受。

一節課下來,留給自我的是太多的思考,我願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在專家的引領下,在同行的幫忙下,不斷探索,不斷改善,不斷創新。

頤和園教學反思12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移步換景,帶領遊客一起遊覽了美麗的頤和園中和一些景點。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和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

作者先抓住長廊“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景色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先寫從山腳下擡頭看到的佛香閣和排雲殿壯觀的景象,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所看到的美麗景色。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和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選取本課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激發民族自豪感。二是瞭解並學習空間變換的順序記敘、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表達方法。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許多頤和園圖片,製作了精美的幻燈片,從而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受頤和園的.美。製作課件時我考慮到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如果讓學生圍繞着一個問題“你最想在哪裏攝影留念?”來學習的話,課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經過再三考慮,我最終決定按照作者的遊覽順序,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地來學習。從教學的效果來看,這樣的方法雖然使得教學流程清晰,但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

教師是活動的積極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讀爲基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課文語言優美,應引導學生多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感受頤和園的美。文章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我指導學生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的重點朗讀。

根據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學組織要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獲取基本的語文素養,並受到思想情感的薰陶,使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教育融爲一體。在教學中我不失時機地,點播這美麗畫卷的創造者,使學生感受到勞動人們的偉大,受到情感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薰陶,享受審美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從朗讀爲主,充分調動學生,以讀句子、說詞語、談感受來學習頤和園的美,整個教學思路設計得比較清晰,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因爲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爲了使一堂課充實飽滿而又不顯得面面到面面鬆,所以許多的亮點都捨去了。本課的寫作很有特點,在學生知道本課是按照地點的轉移,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頂——昆明湖。學習它的寫法,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頤和園教學反思13

18《頤和園》教學後記:

在教學中,我採用先欣賞頤和園風景的圖片導入課題,再初讀課文,瞭解文章大意,然後通過交流有關頤和園的資料,瞭解其歷史,最後重點研讀課文的二、三自然段,帶領學生去領略頤和園的美景。在這個環節,我主要採用以讀代講的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激情、讀中體會、讀中悟情。運用多種形式,如出示長廊、佛香閣和排雲殿的圖片、比較長廊與學校操場的長度等方式讓學生反覆朗讀,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讀,把對頤和園的美和對頤和園的愛表達出來。

在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神清氣爽、金碧輝煌、聳立、一排排”等詞語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受到美的薰陶,並在熟讀的基礎上練習背誦課文,抒發情感,遷移情感。

回顧這整節課,我感覺學生讀的雖多,但讀的層次性和目的性還不強。這主要是由於我在引導他們在細讀課文時,還沒有帶領學生進入情境,使他們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語言文字所表現的生動形象的畫面,對語言文字理解、加工不夠,使學生的感情與課文所表達的感情不能融會貫通。那麼,該如何去做的更好呢?

我想教師還是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古人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讓學生以讀爲主,從讀中去想,想中去悟。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火燒雲》課課練■

一、給帶線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用“√”標出。

着火(zháo zhuó)似的(shì sì)模湖(mú mó)乘涼(chénɡ chènɡ)

一模一樣(mú mó)愛好(hǎo hào)一匹(pī pǐ)揉眼睛(ruó róu)

二、照樣子寫詞語。

例:紅彤彤

例:半紫半黃

三、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詞語。

()的公雞()的青草()的獅子

()的小池()的霞光()的荷花

()的`大狗()的金魚()的樓房

()的石頭()的鋼筆()的椅子

四、把下列句子改成“被”字句和“把”字句。

1、鮮血染紅了他的外衣。

2、秋風吹落了黃葉。

3、媽媽做好了中午飯。

五、給合課文內容找近義詞和反義詞。

1、找近義詞:

笑盈盈()兇猛()威武()

2、找反義詞:

鎮靜()恍惚()

六、在()裏填上成語,作爲歇後語的後半部分。

熱鍋上的螞蟻——()

鐵公雞——()

螃蟹過街——()

一手拿針一手拿線——()

軍事論文——()

泥菩薩過河——()

水上的浮萍——()

豬血煮豆腐——()

木匠戴木枷——()

月亮裏的桂樹——()

七、按課文內容填空。

1、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

2、《火燒雲》一文重點寫了火燒雲的()和()的變化,寫出了()、()的特點,寫出了火燒雲的美麗,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藍色的霧,藍色的風,藍色的潮聲……

我家門前的海,像一面光明的大玻璃鏡,映着天,天變藍了,映着雲,雲變藍了,映着鳥,鳥變藍了。

真有趣呀,仰着頭看,天變成一個倒過來的大海,那雲,就是翻滾奔騰的波流,那鳥,就是結羣迴游的魚……

還有聲音哩!

我就生長在這藍色的透明的世界。

這世界給了我不盡的興趣,給了我永遠張天遐思的羽翼,給了我永恆不泯的童心……

因此,人都說漁家孩子有着海一般晶瑩的生命:

心,裝着海;眼,流動着海;

笑,這是海的聲韻……

1、填上恰當的詞語。

()的霧()的風()的潮聲

2、用“ ”線畫出文中比喻句,並仿寫一個句子。

3、爲什麼說漁家的孩子有着海一般晶瑩的生命。

九、將詩句補充完整,再與後面的季節相連。

1、小()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頭。春天

2、牆角數枝(),凌寒獨自開。夏天

3、不是花中偏愛(),此花開盡更無花。秋天

4、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似剪刀。冬天

參考答案

一、zháo shì mó chénɡ mú hào pǐ róu

二、紅通通白茫茫綠油油黑黝黝半真半假猜來猜去走來走去飛上飛下

三、漂亮細細氣勢兇兇圓圓紅彤白色奔跑游來游去高高堅硬實用古老

四、1、他的外衣被鮮血染紅了。

鮮血把他的外衣染紅了。

2、黃葉被秋風吹落了。

秋風把黃葉吹落了。

3、中午飯被媽媽做好了。

媽媽把中午飯做好了。

五、1、笑哈哈兇狠威風2、慌張清楚

六、略。

七、1、略。 2、色彩形態色彩絢麗形態多變對大自然喜愛

八、1、藍色藍色藍色2、略。 3、因爲漁家的孩子有着一般晶瑩的生命:心,裝着海;眼,流動着海;笑,就是海的聲韻……

頤和園教學反思14

在這一課時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單元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再展示本課的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然後由複習導入,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出示自學提綱一,在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感受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再出示自學提綱二,指導學生用讀一讀、議一議的方法分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在分組自學過程中,分別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綱引領學習。細讀課文時,注重引導學生領悟語句,品味語言美。本文用詞準確,語句優美,從重點詞句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體會到,長廊、佛香閣、昆明湖等景物的特點不同,作者描寫的.方法也不同。教學過程中安排的兩個拓展練習,旨在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描寫順序,激發學生無盡的想象力,積累優美詞語。在教師總結全文後,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優美語言與寫作順序時,運用配樂朗讀的形式,讀出欣賞、讚美、陶醉的情調,形成情感共鳴。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比較符合整體構建所提倡的整體性原則。

不足之處是對於本節課知識樹的展示僅限於初讀課文後的整體感知,而不是課上根據學生對文本的層層理解動態生成的。

頤和園教學反思15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通過在網上找到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悠揚的音樂,逼真的畫面,使學生們興趣大增,因此欣賞完後學生們也無拘無束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了基礎。

不足之處:本節課涉及的景點較多,我希望講的面面俱到。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的環節中沒有做到詳略得當。應該重點講解某一個景點,剩下的可以讓學生通過相同的辦法自主進行學習。整堂課全部都是我在講,沒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內容多也導致課堂節奏很快,時間很緊湊,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消化時間。

語文教學不管何時都應以讀爲基礎,讀爲重點,以讀代講,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本節課課文語言優美,應引導學生多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頤和園的美。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精讀、泛讀、小組讀、指讀等方式,使學生在品讀中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及景物的特點。如長廊的美,昆明湖的靜美,這些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細細品讀,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的最好方法。但是在整節課中我給學生讀書的機會還是太少了,由於課堂講解的環節太多佔用太長的時間影響了學生讀課文的時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讓學生多開口讀課文,學會欣賞,學會朗誦。

在教學中我一直努力讓自己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爲學生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爲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但在實際教學中依然沒有完全做到。在教學問題的設計上太過中規中矩,很少涉及開放性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模式就受到了限制。同時也應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問題的設計,讓學生一步步跟隨你的思維,進入預設的教學目標。因此設計問題是一門學問,以後要在這方面多花費心思,多向優秀的教師請教或者看一些優質課視頻。使問題能成爲串聯整堂課的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