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政治應試答題技巧

大學聯考政治答題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靈活運用應試技巧解決大學聯考政治題目是取得好成績的關鍵。以下是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高中政治應試答題技巧,希望能幫到你。

2018年高中政治應試答題技巧

  高中政治規範化答題的基本技巧

(1)要確保答題的大方向不能錯,一定要認真審題,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隱含條件,排除干擾信息和迷惑條件。同時,完成以下思維要點:①辨明試題的指向,明確試題的設問點,問什麼,答什麼,避免答非所問。②分析命題者的意圖,明確試題所要考查的知識範圍。③排除思維定式的影響,越是似曾相識的題目,越要小心,不能簡單地用已做過的類似題目的思維方式去答題。

(2)在保證答題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答題的準確性、科學性、完整性和簡潔性,通過完美的回答來展現自己的能力。答題技巧有:

①縮小包圍圈,提高答題的準確性。如果題目涉及哲學知識,首先要確定題目考查的是哪個知識板塊,然後再考慮它屬於該知識板塊內的哪一方面的內容、哪個知識點

②正確選用高中政治專業術語答題,提高用詞的科學性、規範性,儘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作答。由於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的規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樣性和特殊性,因此,對這些現象進行概括分析時,常用“一般情況下”、“多數是”和“絕大多數”等詞語來描述,而不能一言概之。

③多角度思考問題,確保答案的完整性。審題時要注意設問的關鍵詞。如要求對中美關係現狀進行評價,其中“現狀”就是一個關鍵詞,暗示既要做正面的評價,又要指出其存在的問題。

④梳理答題要點,提高敘述的簡潔性。這樣既可以表明對問題有着深刻的理解,又節約了時間,也有利於改卷者儘快發現答案的得分點。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儘量不要寫沒有把握的內容,以免影響原本正確的那部分內容的得分。

⑤卷面要整潔,字跡要工整、清晰,格式要規範。有些考生答題時字寫得潦草,用詞又不當,給改卷者留下不好的印象,這肯定要被扣分的。

同時,那些不太會答題的和字比較差的,建議把最有把握的`原理寫在最前面,最能讓改卷老師看到的地方,不然你做到了反而沒得到分就虧大了,而且一般的改卷老師最主要注意的是你前面的原理,只要點達到了就給分,而分析材料的很少看,也就大概掃描下就完事,所以,原理一定好寫好,而材料儘量寫得差不多就行了。

  高中政治應試答題技巧:選擇題

1、基本要求:“三審”即審題幹、審題肢、審題肢與題乾的關係。

(1)審題幹即審查題幹,確定題乾的規定性;

(2)審題肢即審查題肢,明確選項本身正誤;

(3)審題肢與題乾的關係即審查題肢是否與題幹存在必然聯繫。

2、主要方法

(1)基本方法:“兩排除一擇優”,即排錯法、排異法、擇優法。

①排錯法即排謬法(逆向選擇爲排正法);

②排異法即排除觀點正確,但與題幹無關的題肢;

③擇優法即選出最佳選項。

(2)演變方法:“八排除”即排倒法、排重法、排間法、排亂法、排外法、排混法、排正法、排非理性法。

①排倒法即排除因果倒置的題肢;

②排重法即排除同義反復的題肢;

③排間法即排除間接聯繫的題肢;

④排亂法即排除邏輯混亂的題肢;

⑤排外法即排除外延不一的題肢;

⑥排混法即排除正誤混雜的題肢;

⑦排正法即排除正確的題肢(逆向選擇);

⑧排非理性法即相信第一選擇(感覺)。

3、基本步驟:“一抓二排三擇優四回顧”

(1)“一抓”:即抓住題幹立意(中心思想),明確題乾的規定性,以幹求肢。

(2)“二排”:即綜合運用排除法縮小範圍,排除錯誤的、無關的、不符的題肢,確定應選項。

(3)“三擇優”:即運用比較法,在符合題意的正確題肢中,選出最佳項。

(4)“四回顧”:即檢查驗證,有疑問的小題再作思考、推敲,可用“代入法”,作出最後的理性選擇。

4、“十不選 ”

(1)表述錯誤者不選(逆向選擇除外); (2)題肢不符者不選;

(3)因果相悖者不選 ; (4)間接聯繫者不選;

(5)外延不符者不選 ; (6)自相矛盾者不選;

(7)同義反復者不選 ; (8)正誤混雜者不選;

(9)逆向正確者不選 ; (10)要求單一者不選。

5、選擇題基本類型:從幹肢關係分爲“九大類”

(1)比較異同型 (2)因果關係型 (3)評價分析型 (4)理解說明型 (5)事例材料型 (6)引文(古文、成語、俗語、名言、詩詞)材料型 (7)圖表材料型 (8)漫畫材料型 (9)一材多用型

  高中政治應試答題技巧:主觀題

(一)答題基本步驟與方法

1、“兩審一結合”:即先審設問,再審材料,帶着問題審材料;知識與材料相結合。

(1)審設問:“五審”即審題型、審主體、審客體(對象)、審知識範圍、審分值。

(2)審材料:逐字逐句審讀材料全文,包括容易忽視標題、標點符號、註釋等。

①歸納中心思想:發現和捕捉、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勾畫圈點;排除干擾信息,抓住關鍵字、詞、句,尋找“題眼”、“切入點”、“突破口”,提煉、歸納、概括中心思想。

②劃分段落層次,提煉、歸納、概括段落大意。

③尋找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繫,從整體上把握材料。

(3)知識與材料相結合:“四扣”即扣設問、扣材料、扣知識、扣時政熱點

①根據設問的規定性和有效材料信息,運用發散思維,聯繫教材知識和時政熱點知識,

多角度思考,揣摩、推敲、領悟命題意圖(即考什麼),引出相應的理論知識。即答案就在材料中。

②進一步縮小知識範圍,準確篩選、調用和遷移相關理論知識,突出創新意識,體現人文精神,反映時代和社會主題(言之有物);整合、理清答題思路,列出答案要點,包括中心論點、分論點、論據(言之有序)。

2、組織答案

(1)一般模式:理論知識(觀點、原理)+材料分析

(2)方法選擇:限定性設問(知識範圍具體、明確),即封閉型主觀題,主要採用“演繹法”(一般到特殊);開放性設問(知識範圍寬泛、籠統),即開放型主觀題,主要採用“歸納法”(特殊到一般)。

(3)注意“八化”,追求“二美”。

“八化”:①答案要點化②要點段落化③段落序號化④術語專業化(教材術語、時政術語)⑤知識精準化⑥敘述邏輯化⑦內容完整化⑧書寫規範化

“二美”: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

總之,大學聯考主要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四大能力,因此答主觀題必須充分運用發揮抽象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等五大思維能力。基本方法歸納爲:“讀、抓、悟、聯、扣、列、答”七步曲。

(二)基本題型答題思路與方法

1、體現反映類

(1)類型:分爲“體現反映什麼”和“如何體現反映”兩大類。

①“體現反映什麼”屬歸納型主觀題,就是從材料中的特殊事例歸納出一般性的知識,即從特殊到一般(材料+觀點)。常用標誌性設問詞語是:“蘊涵了”、“體現了”、“反映了”、“說明了”等等。

②“如何體現反映了”屬演繹型主觀題,就是根據已知知識分析其在材料中是如何具體體現反映的,即從一般到特殊(觀點+材料)。 常用標誌性設問詞語是:“如何體現”、“如何反映”等。

(2)答題原則:“答案必在材料中”。公式:1+1=1,即從材料中提煉一條有效信息,找出一條對應觀點,組成一條答案。(一一對應關係,材料與觀點必須對接)

(3)答題思路:定點法,即定點――聯繫――梳理――作答。一定點:確定考查的知識點是什麼?二聯繫:聯繫所給材料與所學知識。三梳理:將材料所給的信息與考查的知識點一一對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點。四作答:做到觀點和材料相結合。

(4)答題模式:①歸納法:材料+體現了(反映了、說明了等)+觀點;②演繹法:觀點+材料+體現了(體現了、反映了)這一點。

2、原因意義類

(1)常用標誌性設問詞語:爲什麼、原因、依據、理論依據、理由、必然性、必要性、重要性(意義)、正確性、合理性、可能性等。

(2)答題模式:理論依據+現實依據,即觀點+意義。理論依據指設問指向的教材理論依據;

現實依據指從現實生活中找到設問指向的現狀、必然性(緊迫性)、必要性、重要性(意義)、可能性、危害性等。意義,在狹義上一般指必要性和重要性,廣義上也指作用、影響,一般由近及遠(從直接到間接)、由小到大(從部分到整體)、由內到外(從國內到國際)、由微觀到宏觀、由理論到實踐、由經濟到政治到文化。

3、措施辦法類

(1)常用標誌性設問詞語是:“怎麼辦”、“怎樣做”、“ 如何做”、“對策”、“建議”、“啓示”等,旨在考查學生對當前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理解把握程度。

(2)答題原則

①主體定位法,關鍵是審主體。明確主體是誰,有幾個主體答案就有幾個角度,各司其職,並對措施辦法進行綜合。經濟生活、經濟學常識的主體:國家(政府)、企業(生產經營者)、個人(消費者、勞動者、投資者、納稅人等);政治生活主體:國家(人大、政府)、政黨(中國共產黨、民主黨派)、政協、人大代表、人民(公民)、國際組織(聯合國)等;文化生活主體:國家(政府)、企業(生產經營者)、個人(公民)、人民羣衆等;生活與哲學的主體:國家、企業、個人、人民羣衆等。

②對症下藥+各司其職。對症下藥就是材料呈現負面現象,其正面就是正確措施,如水土流失、資源浪費,其正面就是加強環保,合理利用資源;若材料呈現的是正確做法,只需對這種做法加以歸納、概括、總結即可。各司其職就是從不同的主體去找不同措施。

(3)答題思路:定點法,即定點―聯繫―梳理―作答。從三個方面找措施,即從教材中找、從材料中找、從大政方針中找,並加以整合。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可以改寫材料,重新整理組合。

(4)答題模式:觀點+措施。其中,啓示類:觀點+道理(措施),一般側重於措施,道理從“爲什麼要這樣做、爲什麼能這樣做、不這樣做的危害”思考組織;生活與哲學:原理不用過多表述,只答名稱或內容要點,側重於方法論。答題常用詞語:堅持、建立、健全、完善、改善、加強、制定、貫徹、樹立、保護、調整、改進、提高、轉變、發揮等動詞。

4、認識評價類

(1)常用標誌性設問:如何認識、如何理解、如何看待、談談對某一現象看法、分析(評析)某一現象、說明某一事物等。

(2)答題思路:發現問題——“是什麼”(判斷表態,其中辨析題最後表態);分析問題——“爲什麼”(闡述道理,對與錯都得論證);解決問題——“怎麼辦”(明確做法)。“是什麼”即題目說(做)的是一件什麼事(內涵、性質、特徵、目的、實質等),或題目中概念、觀點的對錯;“爲什麼”、“怎麼辦”見前2、3所述。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圖表類

(1)題型概述

①一般採用具體到抽象的形式,運用表格、座標、數據等具體材料說明諸如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經濟效益、居民生活水平、國企改革等問題。

②常見標誌性設問:ⅰ表一、標二分別(或共同)反映了什麼(經濟)現象(問題);ⅱ表一、表二有何內在聯繫;ⅲ談談對錶格所反映的現象的認識,或如何解決材料中的問題;ⅳ談談......的做法(措施)。

(2)答題思路

①審設問:特別注意審查設問之間的關係,是並列關係(圍繞中心相對獨立),還是遞進關係(層層深入)。設問基本結構爲“是什麼”、“爲什麼”、“怎麼辦”。表一、表二之間有何聯繫主要有因果關係、一分爲二的關係、整體與部分關係、前後相繼的關係,其中常見前兩種。

②審材料

材料構成:材料一般由表題(標題)、圖表、註釋三部分構成。常見圖表形式:表格式、座標式、餅狀式、柱狀式、曲線式等。

審查方法:“三看三比一提煉”。

“三看”:看標題(題眼或中心)、看圖表(項目、數據——答案主要來源)、看註釋(解釋、提示、補充)。

“三比”:橫比——比較不同信息要素之間的關係,即比聯繫、找差距(差異);縱比——比較每個要素的歷史變化,即比變化;綜合比(包括表與表之間的比)——概括中心觀點或基本結論,即下結論。其中,貫穿着定量比與定性比相結合。

“一提煉”:從現象到本質,即從數字到術語、從感性到理性、從材料到觀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

總之,必須“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不忽視細節 ,包括時間尤其是特殊年號隱含着重大時政背景。採取定量比與定性比相結合,全面準確地獲取圖表信息,辯證地認識圖表信息,把握其內在聯繫,提煉、歸納、概括出圖表的中心觀點或基本結論。關鍵在於從對比分析中發現問題,發現變化,發現差距(城鄉、區域、行業等),找出異同。比較不同項目的變化方向、趨勢,往往可以表述爲:上升、下降,增加(增長)、減少,加快、減慢,擴大、縮小等。

③答題要領:兩個統一,即現象與本質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知識與材料的統一)。具體是:將圖表語言(即數據、圖形)轉化爲文字語言,實現從定量到定性的轉換,不能羅列數字;先總後分,先整體後部分,先共性後個性。其中,不管是問材料反映的現象,還是反映的問題或信息,都要考慮產生現象的原因或影響即背後的本質性問題;答案不僅要寫出圖表反映的表面現象,還應指出這一現象所包含的深層次信息和隱藏的信息及本質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