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地理理論課教學設計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高中地理理論課教學設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高中地理理論課教學設計5篇

關於高中地理理論課教學設計5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來說明風海流形成的原因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佈圖,解釋洋流的分佈規律,提高學生歸納概括、化繁爲簡、以簡馭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分析風海流的成因,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世界洋流分佈模式,並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簡單模式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佈規律,提高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點能夠前後聯繫,有效解決疑慮,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能力提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佈圖,掌握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

教學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分佈規律及利用等溫線地圖判斷寒、暖流。

  教學過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類

1、洋流的概念: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常年、穩定、大規模。

2、洋流的性質分類:介紹寒、暖流的概念,練習寒暖流的判斷

3、洋流的成因分類:介紹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有風向、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其中,盛行風是最主要的動力。

過渡洋流的在盛行風的作用下,一旦開始運動後,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方向。現在我們一起結合剛纔學習的洋流成因來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圖,看看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4、洋流的分佈:

設問1:促使洋流常年、穩定的、沿一定方向運動的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學過的盛行風。

設問2:在低緯信風、中緯西風和極地東風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運動方向如何?

引導學生看出低緯、中緯和高緯海區的洋流。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洋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圖,引導學生從圖中得出洋流運動規律。

學生分別用紅筆和藍筆在“世界海陸分佈輪廓簡圖”中畫出暖流和寒流,歸納寒暖流分佈規律。

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體動力,在北印度洋海區,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形成南亞季風。思考:南亞冬夏季風方向如何?學生在“世界海陸分佈輪廓簡圖”中畫出南亞冬季風的方向,根據風向畫出北印度洋海區大洋環流。

(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通過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將全班分組,主要任務爲:

閱讀“北大西洋暖流與西北歐氣候”。回答(1)挪威卑爾根屬於什麼氣候類型?與之同緯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麼氣候類型?(2)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自然景觀有什麼明顯的差異?爲什麼?(3)北極圈內氣候寒冷,爲什麼會出現終年不凍港?

閱讀“祕魯寒流與南美大陸西岸氣候”。回答(5)祕魯伊基克最冷月、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各是多少?該地屬於什麼氣候類型?(6)南美西海岸的熱帶沙漠爲什麼南北延伸很長?

對兩組同學的答案進行補充。

暖流——增溫增溼;寒流—降溫減溼

2、結合相關圖片,探究洋流對漁場的影響。

(1)課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漁場分佈圖”

(2)學生觀察、討論、分析:①四大漁場中,成因相似的漁場有哪幾個?

②爲什麼寒、暖流交匯處的海區往往能形成大規模的漁場呢?③祕魯漁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組織活動讓學生探究洋流對航海、海洋污染的影響。完成活動後,回答本節課所提問題:哥倫布兩次航行爲什麼會花費不同的時間呢?

4、課堂小結

5、課堂練習

關於高中地理理論課教學設計5篇2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物質的運動,統稱爲能源。

2、分類:

(1)按形成和來源分類:

①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生物能、水能、風能等。

②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熱、核能。

③來自月球、太陽對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術狀況分類:

①常規能源:被人類利用多年,現在仍大規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熱、海洋能、太陽能、沼氣;或過去利用過,現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風能。

(3)按性質分類: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後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陽能、水能、生物能、風能等。

②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地質作用在億萬年中形成的,開採以後,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核能等。

  二、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的問題:濫採、濫用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的浪費甚至枯竭,廢棄物處理不當,使環境受到污2、解決措施:合理開發和利用,加強勘探,跨區域調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等。

  三、世界能源問題

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存在地區差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主要分佈在北半球,以俄羅斯、中國、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爲代表。南半球常規能源豐富的國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亞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中國家能源的生產量大於消費量,而發達國家消費量大於生產量,存在着嚴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以核能爲例,美國發電總量,法國能源消費構成中,核能所佔比例。我國核工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核電設計建設和運營水平明顯提高,核電工業基礎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給的國家爲數甚少,主要有俄羅斯、加拿大和英國。中東是世界的石油產區和出口區,主要出口到西歐、美國和日本,其中繞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線被西方國家稱爲“海上生命線”。由於石油比煤炭更容易運輸,更容易使用,發熱量更高,而且基本是無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目前是以石油爲主,將來還是以石油爲主。中國現在是以煤炭爲主,將來還是以煤炭爲主,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因爲中國煤炭資源分佈廣,儲量大,開採和使用都比較方便。而石油儲量有限,除了可作爲燃料,更應作爲化工原料。

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目前能源消費構成中都是以常規能源爲主。但對於中國來說,除了繼續保持和發揮煤炭的優勢以外,還應大力開發水力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新能源,以能源結構的多樣化促進經濟的快速、良性發展。

  四、關注我國目前的能源問題

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很快,20xx年我國成爲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能源問題成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目前不僅1/3以上的石油消費需要進口,而且由於生產發展對電力的需求過大,導致電力需求出現較大缺口,爲彌補電力供給不足,緩解近兩年的電荒,各地紛紛增加了發電機組和發電量,增加了對電煤的需求,從而使煤價不斷上揚。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發能源、保護資源已成爲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當務之急。

緩解我國能源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必須立足國內,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一要堅決實行“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二要抓緊制定專項規劃;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四要加強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五要大力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另外,還要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從多渠道拓展我國的能源供應。

關於高中地理理論課教學設計5篇3

  【課標要求與分析】課標要求:

在新課標中,對《城市化》的第一個小知識點“城市化”有如下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對於上述內容,課標還提出了活動建議: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討論城市的變化,交流感想。

  課標分析:

本次課程內容主要學習四個內容,根據上面課標的要求,本節課不僅要求學生對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點的認識,還要求學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時,課標說明了本節內容的教學方法,運用圖片對比及學生參與活動來讓學生對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認識。

  【教科書分析】

本次課包括四個內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過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標誌;三是推動城市化的的動力;四是城市化的影響。重點爲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過程;城市化的特點;推動城市化的的動力。難點是城市化特點的概括。對於“城市化的影響”這一內容,只要求簡單瞭解。

  【學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們身邊的地理現象,從學生的已有基礎知識來看,他們對城市化有一定的瞭解,但這種瞭解往往是粗淺的、片面的,本節教學將以圖片、講解及分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更加理性、深入地瞭解城市化相關問題。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徵之後,本節教材主要從動態的角度探討城市化。

  【設計理念與思路】

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的學習。主要以講解+小組討論爲主。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生通過影像與教材的學習,能準確的說出城市化的定義及其衡量標誌。2、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學習推動城市化的動力。3、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展示武漢的一些照片,讓學生從感知上認識城市。2、展示課本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城市化的定義。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講解衡量城市化的標誌。

4、小組討論推動城市化的動力。

5、展示城市化前後的建築、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圖片,讓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讓學生對城市化有更深刻的瞭解,並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方法】

講解法、演示法、小組討論實驗法

  【教學媒體】黑板、多媒體

  【教學過程】

1、學生觀看有關武漢的一些照片,讓學生從感知上對城市有個大概印象。2、課件展示倫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擴展圖提問:倫敦市的區域範圍呈現一種什麼趨勢?3、課件展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

先引導學生看圖例,並提出問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等級及數量上有哪些變化?”,然後讓學生觀察圖片並進行思考,在此期間,將我國城市等級分類標準補充到板書上,最後請一位學生進行回答,並對其回答進行判斷和補充。4、由上面的環節歸納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導學生分析、學習衡量城市化的標誌。6、通過練習題目對剛纔所學知識進行鞏固題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標誌是:(C)A、城市人口數量增加B、城市規模擴大

C、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數量增加

題目二: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對城市化的理解正確的是:(D)A。大批的農民遷移到城市,由農民變爲市民B。農民進城的數量越多,就說明城市化率越高C。農民進城越多,這個地方的社會發展越先進D。農民生產方式的工業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題目二,提出“我國最近幾年出現的大量農民工涌進城市與城市化的關係”這一問題,並進行解釋,解釋時說明這隻代表老師個人觀點。

8、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出問題“是什麼原因推動向農民工等農村人涌向城市,推動城市化的動力有哪些?”,根據班級學生情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別分析使農業人口離開農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農業人口進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並結合自己身邊的事例進行說明分析。總結學生討論結果,並不斷進行解釋、補充。

展示課本上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驅動示意圖》,以比較形象的方式讓學生對推動城市化的動力進行學習。

9、展示城市化前後的建築、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圖片,讓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影響。10、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回顧,並指出本節課的重難點。

關於高中地理理論課教學設計5篇4

  【課標要求】

1、以某區域爲例,分析該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佈局特點和問題,瞭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2、以某農業區域爲例,分析該區域的發展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瞭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地理條件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以致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特點、佈局和發展方向。本章教材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這一中心,從農業、工業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闡述。本節以我國東北地區爲例,首先從氣候、地形、土壤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方向介紹了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然後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角度指出了該區農業的佈局特點,着重介紹了商品糧基地農業生產的突出特點,最後從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鹽鹼化和草場退化、自然災害頻繁和環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並從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該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其中,區域農業發展條件及發展方向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學習本節內容應抓住: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決定區域發展特點→區域發展方向這一主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瞭解,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通過閱讀地形和氣溫、降水分佈圖,瞭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3、通過對比和分析,瞭解東北地區農業佈局特點,並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4、結合具體發展模式,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網絡、報刊、雜誌等各種媒體收集地理信息及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地理信息,如結合本地的農業、發展條件,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理論和方法對本地區的農業地理信息進行梳理、分析、解釋,得出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特點、發展中存在問題,及今後發展的方向。

2、關注中央的農業政策和經濟發展的策略調整,瞭解全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

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教學重點】

1、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佈局特點,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3、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教學難點】

1、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一、發展區域農業的一般步驟

1、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區位、市場等各種因素——確定區域農業的大方向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的農業。同一區域的自然條件往往適合發展多種農業,所以還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發展本區域有生產優勢的農業。

2、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佈局小區域農業。

一個區域在確定農業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據區域內部的地理分異特點,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佈局,使區域的農業發展與區域內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如:我國重要的商品農業生產基地——東北地區。

該區自然地域完整,農業生態類型多樣,生產部門齊全

  二、地理條件

1、範圍: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2、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

3、地理條件分析

⑴氣候條件——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①氣候條件制約着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

②東北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溼潤、半溼潤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思考:1、東北大米因質量優而廣受市場歡迎,這與氣候條件有什麼關係?

點撥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作物生長期長,因此品質上乘,再加之氣候寒冷,農作物病蟲害少,幾乎不需要施用農藥,天然具有綠色大米優勢。

2、東北地區農業生產季節性強的特點,爲農村的綜合發展提供了什麼有利條件?

點撥有利於農忙季節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農業生產;在農閒時,發展副業,增加農業收入,還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等。

3、與我國主要農業地區相比,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劣勢,但是也可以認爲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優勢。試分別舉例說明。由此,你得到什麼啓示?

點撥劣勢主要表現爲許多對熱量要求較高的作物品種不能種植,僅能種植一些熱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麥、甜菜、大豆等作物,並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長冬無法放牧,還要解決

好牲畜的防寒問題,但冬季長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故東北的土壤較肥沃;同時冬季的積雪在春季融化,緩解春旱現象,還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條件

①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

②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林牧業。

ⅰ西部高原地勢平坦,降水較多,是優質草原牧場

ⅱ中部和東北部平原廣闊,面積佔全國平原總面積的1/3

ⅲ周圍山地環繞,森林資源豐富,木材蓄積量佔全國總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廣泛分佈黑土、黑鈣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⑶社會、經濟條件

①工業特別是以農產品爲原料的工業,如亞麻紡織、毛紡織、乳品加工等對原料的需求,有利於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②東北地區交通發達,對外聯繫方便;農產品、農業種植技術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爲拉動本區發展外向型農業提供了重要機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於農業經營規模化,且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活動:蒐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任選一兩個)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點撥: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有利條件有:臨近港、澳、臺地區,港口、鐵路和航空等交通發達,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高。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設成爲我國的棉花生產基地

點撥: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資源廣闊,山麓地帶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當地種植長絨棉歷史悠久,市場對長絨棉需求大。

3、海南島成爲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

點撥:海南島地處熱帶,熱量和降水條件可滿足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對橡膠等熱帶作物的需求量大。

4、雲南省昆明附近重點發展花卉種植業農業佈局特點

點撥:昆明四季如春,氣候條件適宜發展多種花卉品種,昆明等國內市場對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發展區域農業的一般步驟:綜合考慮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確定區域農業發展方向→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佈局農業部門。

1、綜合考慮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確定區域農業的大方向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的農業。同一區域的自然條件往往適合發展多種農業,所以還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發展本區域有生產優勢的農業。

2、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佈局小區域農業。

一個區域在確定農業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據區域內部的地理分異特點,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佈局,使區域的農業發展與區域內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關於高中地理理論課教學設計5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與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瞭解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3、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圖”進行分析,並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帶的形成。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性分異規律。

  教學過程

  【導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複習提問]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整體功能是什麼?

答: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什麼?

答: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出示景觀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和“內蒙古草原”)(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也可將不同學生在旅遊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作對比)

師:這兩幅風光迥異的圖片說明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麼特點?

生: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

師:對。我們剛剛學習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自然地理環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差異性。

  【講授】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師:從整體上看,全球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上面兩幅圖的差異又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着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出示圖片“五帶的劃分”)

師:這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中哪個因素在空間上的分異?

生:溫度。

師:這種分異的尺度範圍是什麼?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師:對。我們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區和我們家鄉的差異所體現的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的規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模小。

(提問)陸地上爲什麼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

生:由於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師:請說一說,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動物、植物都有着怎樣的特點。

(生討論,師總結)在熱帶雨林中,長年高溫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複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長奔走和長跑的動物,而多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溼熱的動物。

師:那麼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動、植物又有着怎樣的特點呢?

(生討論,師總結)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爲草類,耐乾旱,根系發達。草原開闊而平坦,動物善於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師:從對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環境有着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範圍內又表現爲景觀上的一致性,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一的。

(出示圖片“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

師:請同學們結合剛纔的分析並觀察這幅圖片,歸納出“自然帶”的概念。

生:在陸地上,由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種地域組合,在空間上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佈的現象。

師:很好。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陸地自然帶的分佈是有規律的。

(出示圖片“熱帶雨林景觀”和“苔原景觀”)

師:請分析造成這兩種景觀差別的主要因素是什麼,爲什麼。

生:熱量因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逐漸遞減,熱帶雨林分佈在赤道地區,苔原分佈於高緯度的寒冷地區。

師:對。受這種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緯度變化的方向,從赤道到兩極有規律地更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帶橫穿整個陸地?說一說在低、中、高不同緯度自然帶的分佈有何特徵?

生: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都是橫穿整個陸地的。

師:這三個自然帶的分佈有什麼規律?

生: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在高緯度地區,熱帶雨林帶分佈在低緯度地區。

師:自然帶在中緯度地區的分佈有着怎樣的特點?爲什麼?

生:在中緯度地區主要是受到海陸分佈的影響。自然帶並不像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那樣橫穿整個陸地,而是在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組合。

師: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說一說在中緯度大陸東岸自然帶的組合類型。

生:在中緯度大陸東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

師:在中緯度大陸西岸自然帶有着怎樣的分異規律?

生:在大陸西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爲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師:對。請同學們看“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並回憶氣候的相關知識,思考: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對應着什麼氣候類型?它和同緯度的大陸東岸自然帶類型的區別是什麼?

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在地中海氣候下發育的植被類型,而同緯度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師:那麼請大家思考,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生:大陸東西兩岸氣候類型不同。

師:具體說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冬天溫和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寒冷乾燥。

師:不錯。(出示圖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代表植物——橄欖的葉子和果實特徵,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種外表特徵作分析比較)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兩種氣候下生長的植被,在外在特徵上有何不同?討論:它們各自是怎樣適合氣候的?

(生討論,師總結)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植物爲了減少蒸騰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爲了適應這種氣候,硬葉林帶的植物通常皮厚葉小,表面有臘質,果實的皮也較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的葉片較大,表面也無臘質,原因是這裏的氣候特徵是雨熱同期,植物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蒸騰作用。

師: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又有着怎樣的組合類型呢?

生:有着兩種組合。中部的亞熱帶和溫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

師:對。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爲基礎的,當然也有水分條件的參與。

  課後小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性是有規律的。我們這節課主要是認識到其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