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通用8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通用8篇)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 1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題記

我從沒想過生命會是一件華美的袍子,也從沒想過會有這樣的形象化的比喻。自從品讀的張愛玲的《天才夢》我才知道自己真的也有屬於自己的天才夢。是的,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

在很小的時候,不管是任何人都懷揣着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多姿多彩的,或許在那個時候我們還不能把夢想定義爲信念,因爲我們還不知道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孩童時期只是出自一時的衝動,將夢想給色彩化了,但如今已經過渡到青年時期,我們或許能更理智地看待自己的夢想,而不只是將其單單看作一個信念,而是要將其作爲一種動力而去以行動努力。

對於張愛玲的天才夢,我的確感到她是一個天才,才三歲就能背誦唐詩吟唱着“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七歲就能寫家庭悲劇的小說。八歲就能將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聊齋志異》讀完。在她的童年裏有母親的親身牽引生活。後來張愛玲果真成爲了二十世紀的一個天才女作家,而且她又是唯美的。在她的晚年的生活裏是紅雕木與綠紫藤陪伴度過的。她又是孤獨的,但是我知道每一位天才都有着屬於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只有隱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而不容易向人傾訴,所以在很多時候總看到天才在繁華喧囂的人羣中孤獨的背影。天才總有一種宿命,而且這又是註定了的。所以天才又是寂寞的。

同張愛玲一樣,小時候的我也害怕很多東西,比如害怕獨處黑暗中;害怕自己出去;害怕沒有父母陪在身邊;害怕蜘蛛;害怕蟑螂;害怕一切未知的事物。小時候的我在做着自己天才夢的同時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但是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只是要作爲一個天才我們必須要有適應這個社會的能力,作爲一個天才需要必備很多社會能力。但是我總感覺在現實的`社會我就像一個“廢物”,在職業物質的面前我已經[疲憊,已經提不起興趣,所以我等於一個“廢人”,我有着與天才一般的唯美性格,喜歡清淨的環境,喜歡獨處的空間。所以我少了一份大衆化的精神。在待人接物的常識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在大衆面前顯得有些呆板,甚至還有些茫然,但在心靈卻是清醒的,從不迷失過,因爲有一個天才夢一直在牽引着我的前進方向。

在現代這樣的社會,我寧願成爲一個天才,儘管天才不是那麼容易當,但我會爲之努力,我們人人都拒絕天才一詞,拒絕成爲一名天才,也害怕做這樣的夢想,但我想自己會是一名天才,因爲我始終在堅持着自己的理想。儘管我的生命裏有很多的起起伏伏,但作爲一名天才這是必要要走過的路,所以在我每次在心裏默默地哭過之後都會再重新站起來。看過這個世界的一切我已經知道的事物,之前我也爲自己是否要選擇音樂或美術或文學而迷茫過,但如今我的目標已經明確。生活總是在尋尋覓覓,所以我的天才夢也在執著着。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而我卻更願意成爲蝨子,去點綴出屬於自己的生命,屬於自己的生活,屬於自己的理想。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 2

去年的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張愛玲的《天才夢》,從中瞭解到那時的張愛玲處在怎樣的一個人生階段。她純粹是一位片面發展的天才,既是神童亦是生活上的低能者。三歲能背誦唐詩,七歲寫了第一部小說,九歲的時候選擇了做一個鋼琴家當作自己的終身事業,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驚異於她的與衆不同、她的少年英才。

但張愛玲在生活上用她的話說簡直是一個廢物,她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才學會補襪子,怕上理髮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嘗試過教她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在一間房裏住了兩年,卻不知電鈴在哪兒。接連三個月去醫院打針,卻仍不認識那條路,她甚至用了兩年的時間來學習適應環境:學着煮飯,用肥皂洗衣,練習行路的姿勢……可最終卻是一個個失敗的試驗,使她的思想失去了均衡。然而,她卻在另外一方面,也就是在沒有人與人交際的場合卻能充滿生命的歡悅。在彈奏鋼琴時想象着那八個音符不同的.個性,可以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汽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

通過品讀《天才夢》,我心中對她充滿了敬意,她對文字與生俱來的駕馭能力和對音樂的美好感覺,用看似普通的言語表達了自己於當時社會之中是怎樣的一個角色,承載着怎樣一份年輕的心靈,展示了她的喜樂與哀苦。

最後十九歲的張愛玲得出了一個關於生命的感悟,即“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華麗的袍”象徵着人生的歡愉,而“蚤子”則象徵着人生的痛苦。其實生命也正是由這兩者構成的。生命不會僅僅只有歡樂愉悅,它往往伴隨着各種艱辛和痛苦,而這些通通都是生命中所不可或缺的東西。我們在面對這些艱辛和痛苦時,不應該一昧地妥協、退讓,而應該迎難而上。正如老師所說的,人生是爲了解決一個個的困難,我們不能反過來被困難解決。既然我們的人生離不開困難,不如就勇敢地去迎接生命中的歡愉和挫折吧!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 3

讀張愛玲的小說居多,但是真讓我回憶起來,才覺得什麼都想不起來了,好像所有的小說都是同樣的語調、同樣的詞藻、同樣的故事。

這回讀她的《天才夢》,我一下子想到了納蘭性德的那首詩: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人生若只如初見般,沒有後來,只有初遇,於是一切美好便定格下來,成爲生命中永恆的'、時時可留戀的風景。總感覺有異曲同工之妙。她說“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

此刻,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個平凡的、瑣屑的、親近的張愛玲的世界。如《天才夢》中提到自己讀俗氣的巴黎的時裝報告,生活中學織絨線、做家務的失敗,吃鹽水花生,在雙層公共汽車上伸手摘樹上的綠葉等等作爲,似乎都是寫我們市井百姓日常的生活呢。只是這些生活我們經歷着,卻沒有留意;即使留意,也沒有形成文字。可張愛玲就那麼輕輕巧巧,看似隨意,甚至有點漫不經心,就把一幅人生寫真圖擺在你面前了。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 4

“張愛玲”這個名字早在國中之時我就聽過。然而直到今天,我才第一次真真正正地讀到張愛玲的作品,即《天才夢》這一篇散文,這篇文章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天才夢》是張愛玲的一篇自傳散文。作者通過對比,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優秀但又乖僻的天才少女的形象,最後得出了一個關於生命的感悟,即“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

“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這句話很有名,早在讀這篇文章之前就經常看到,然而到了今天,我才真正地理解了這句話。“華麗的'袍”象徵着人生的歡愉,而“蚤子”則象徵着人生的痛苦。其實生命也正是由這兩者構成的。生命不會僅僅只有歡樂愉悅,它往往伴隨着各種艱辛和痛苦,而這些通通都是生命中所不可缺少的事物。我們在面對這些艱辛和痛苦時,不應該一昧地妥協、退讓,而應該迎難而上。正如老師所說的,人生是爲了解決一個個的困難,我們不能反過來被困難解決。

既然我們的人生離不開苦難,不如就勇敢地去迎接生命中的欣悅和苦難吧!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 5

昨天在書店,翻開一本《張愛玲散文集》,書中第一篇散文的題目——天才夢,赫然入目,我心絃一顫,這題目,不正是在說我麼?聽母親說,我不滿一週歲便口齒清楚、吐字清晰,似乎冥冥之中,我與文字有一種註定的緣分。待到上學時,即便我在語文課上時時走神、心不在焉,也可以考一個很高的分數。七八歲的年紀,正是貪玩的時候,女孩兒們最愛跳皮筋、投沙包、踢毽子,偏偏這些我都不愛(或許是因爲運動細胞不發達),就愛一個人宅在屋裏看各種各樣的課外書,一看就是一天。

我猶記得,自己擁有的最早的文學著作便是表哥送的《一千零一夜》和《安徒生童話》,那是兩本小尺寸的書,一本藍色,一本粉色,我看得如癡如醉。毫不謙虛的說,在同齡人還在玩泥巴的時候,我早已沉浸在阿拉伯民間文學和安徒生童話的文化薰陶中了,後來也同樣的,在中學生迷戀穿越小說、言情小說、玄幻小說時,我早已看完了《茶花女》、《飄》、《美國的悲劇》、《東方快車謀殺案》等書,此種優越感助長了我的囂張氣焰,我認爲自己長大後必定是個家喻戶曉的作家了,或者詩人,因爲我經常拿着撿來的粉筆頭在家中的牆壁上創作五言古詩,同樣如癡如醉。姥姥也常認爲我是個“奇女子”,這大概是出於對自家孩子的偏愛。國小四年級時,我從農村老家轉到了城裏國小。我生平第一次知道原來國小生每天放學後都會有家庭作業,而不是出去解放天性。本是天之驕子的我到這裏成了差生,這種落差所產生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壓了我許多年,即使後來我的成績達到了前十名,也總覺得跟其他同學比,自己一無是處。

信心重拾是在國中。語文老師質疑我的作文是從那些作文大全中抄來的,因爲語言很美。好在我平時文靜老實(至少表面看起來是這樣),在我說了這就是我自己寫的之後,老師百分百相信了我,就這樣,我的作文由嫌疑犯變成了榜樣,被當作範文讀給全班同學,供他們欣賞和分析。那時我纔再次想起,我是個與文字有註定緣分的人。

類似的事件也在大學裏上演過。大四交畢業論文初稿時,導師在微信羣裏說我的論文過於成熟,不像本科生的水平,恐怕查重過不了關。我義正言辭地告訴她,每一個字都是我自己寫的時,她也頗感慚愧,向我道了歉,還說我如此文采,不用在更大的地方太可惜了。我內心喜不自勝,表面卻作波瀾不驚。

從小到大,我的“文學才能”似乎得到了周圍人的認同。連高中班主任對我的'畢業寄語都是希望我成爲像JK羅琳那樣的作家。一同事更是認爲,我僅複習了兩個月就以425分的成績通過了戲劇學院戲文系的研究生初試,簡直是神人。可事實上,除了別人的讚美,我沒什麼了。活到二十五歲,我從未發表過一篇文章,更提不上寫一部小說。戲劇學院的複試我被刷了下來,我認爲有一大半原因是因爲我搞混了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而這是最基礎的戲劇知識。似乎除了愛看書,我與一般人無異了。不對,我生活常識更少些,交際能力更差些,話更少些。正如張愛玲所說:“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

可我內心仍不由自主地自認有才,心比天高。每天想着成爲世界聞名的作家,每天做着天才夢。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 6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

——題記

她的身材高挑修長,留着一頭烏黑的捲髮,身着色彩鮮明的旗袍,款款地走在時間的長河中。一路走過,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她和身邊的同行人換了許多,但她永遠帶着自己的光芒,獨自行走於人事紛擾的生活中。

她便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女作家——張愛玲,我更願意稱她爲女作家,而不是在前面加上“天才”二字,正因爲這兩個字,她的所有才華被當做理所當然,所有的缺點被世人詬病。生命是一席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她自在灑脫的性格不會去理會這些閒言碎語,但在我心中他就是個女作家,世俗標籤給她帶來的麻煩,我於心不忍,我們不過是通過她獨特的眼光看世界罷了。

我喜歡張愛玲,喜歡她“冷眼看世界”的態度;喜歡她清冷孤傲的才氣;喜歡她“想做就做,想穿就穿,想愛就愛”,不懼世俗眼光的自由……張愛玲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文學天賦,在聖瑪麗學校上學時,她寫的文章就十分受歡迎,多次被登上校刊,她對此並不感興趣。後來在香港大學讀書時,遇見了生命中的摯友——炎櫻,一個與她性格完全相反的女孩。香港,這個充滿了異域風情的殖民地,成了她的成名地之一;在香港,她寫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可惜戰亂紛紛,張愛玲被迫放棄學業回到了上海,迎來了自己事業的第二春。

她很早就懂得“出名要趁早”,當時上海灘無人不知張愛玲,黃浦江上飄着她的文字,街頭巷尾都在談論着這個小姑娘極高的才華。後來她遇見胡蘭成,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她的心願“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卻被辜負了,她的痛徹心扉都融入到她的作品中。後來的後來,張愛玲的故事彷彿綿長而無平淡。

正如張愛玲說的“我以爲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誰知,製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少年不知愁滋味,爲賦新詞強說愁,年少的我不知愛情是何物,只得從她的文字中窺探深閨中的奧祕。無論是《紅玫瑰與白玫瑰》中那一抹蚊子血與白月光,或是一粒飯粘子與心頭上的硃砂痣;還是《半生緣》中顧家兩姐妹紛紛擾擾、起承轉合的愛恨情仇;抑又是《傾城之戀》中白流蘇與範柳原在戰火前堅貞不渝的'愛情……張愛玲筆下的每一個故事都透露出“深愛只爲謀生”這種冷酷的婚戀觀,但看似外熱內冷的愛情卻引得男男女女們擠破了頭往裏擠,她以一種局外人的角度看待世俗情感,海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每一個人物都是她的人生寫照,散發着民國時期的獨特韻味。

張愛玲在《燼餘錄》中寫到“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可惜我們只顧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鋪櫥窗裏,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我願走進張愛玲的世界,感受她的清冷孤傲,卻像兩條平行線般,永不相交,各自過着孤獨的生活。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 7

可能每個人在小時候都幻想過自己長大的職業,張愛玲幻想過,而我也幻想過。從小被人稱作天才的張愛玲,她小時候做的夢就比我們普通人大多了,她做的是天才夢,從小便立志做一個天才般的人物,張愛玲三歲能背唐詩,七歲寫了自己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一個失戀而自殺的女郎)。八歲嘗試寫過一部烏托邦式的小說。從小便展現了自己驚人的創作天分。可是在九歲時還躊躇着是選擇音樂還是美術作爲自己終生的事業,當看到一張描寫窮困畫家的影片後,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可是長大後才發現開始的願望全被自己拋棄了,最終張愛玲學習寫作,成爲了一名作家。可是我們知道音樂和繪畫對於她的小說創作是極有幫助的,因爲對色彩、音符特別的敏感,所以張愛玲在小說創作中特別喜歡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如”珠灰“、”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等吸引力的字眼。雖然張愛玲沒有實現最初的職業夢想,可最終還是實現了自己的天才夢,成爲了一名天才作家。

想想自己的職業夢想也是換了一次又一次,讀國中以前就幻想自己要讀歷史系,以後成爲一個考古學家,因爲我覺得當考古學家可以很方便看見古代的東西,因爲自己從小就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化,可是當我把自己的職業夢說給親戚朋友聽後,他們先是對我嘲笑一番,然後接着挖苦我說學歷史找不到工作。開始自己並沒有把他們的話聽進去,可是在以後看了一部林心如主演的電視劇,她在裏面飾演一位歷史系畢業的學生,在裏面找工作那股心酸勁兒,真把我觸動讓我拋棄了要當一位考古學家的夢想。

後來上了高中偶然看了一部叫《壹號皇庭》的'電視劇,看着電視劇裏面的律師,不僅是收入不菲,而且法律還可以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特別羨慕他們身上正義感和責任感,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法庭上脣槍舌劍,在神聖的法庭上施展着自己的才華,我覺得這些正好是自己的特長,因爲向來認爲自己的口才是很不錯的。律師這個職業既能夠施展自己的愛好又能夠養活自己,便覺得以後當律師是再好不過了,可是在填志願的時候看網上資料顯示內地的法學是最不好找工作的專業,便給我潑了一盆涼水。於是便打消了讀法學的念頭,第一志願毅然填了財會專業,也不是因爲自己喜歡它,只是覺得這個專業熱門。可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個玩笑,因爲分數不夠沒有得到財會專業,最終卻被自己從來想都沒想過的教育類專業錄取。

現在已讀大三的自己已經沒有了夢,不僅是沒有了夢就連自己未來的路也不知道該怎麼走,還有一年半就畢業的自己其實只夢想着出去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現在看來這也只是一場夢,但我告訴自己不管畢業出去做什麼,一定要自力更生,絕不吃父母的白食啃老,哪怕是最糟糕的打工賣力也只能去做了,我現在已經是做了最壞的打算的。真有那麼一天可能自己讀的那麼些書,也就沒什麼用了。那又有什麼辦法呢?真有那麼一天也只好任命。況且我是喜歡讀書的那種,特別是喜歡文學,書對我來說也並非沒用,至少文學給我心靈的慰藉,不管以後從事什麼工作也必將讀下去。

張愛玲是努力的,也是幸運的,她實現了自己的天才夢,我現在也在努力的路上,我也能幸運嗎?我不知道。如果我努力了也不能實現找一份穩定工作的夢,我也只能安慰自己了,沒什麼大不了,只要以後出來不啃父母的老,我也算對得起自己了,因爲曾經自己努力過。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 8

選擇做夢的人,是勇敢;能夠一邊做夢,一邊實踐真實的自己,更是一種幸福。 ——題記

張愛玲說自己是做着一個名爲“天才”的夢,但是我認爲張就是一個天才,二十三歲就紅遍上海。她的心思是細膩的,所以她的文字纔會有一種獨有的靈氣與味道,她的文字就像絲質的精美旗袍,外表華美,觸手冰涼而柔滑細膩。

張愛玲習慣了在文字王國裏做一個女王,所以她對現實生活陌生得像個孩子。“三歲時能背誦唐詩”、“七歲時寫了第一部小說”、“八歲時寫了《快樂村》”,這樣的張在藝術上無疑是一個天才,她有資本在藝術王國裏描繪屬於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而在現實的社會裏,她“等於一個廢物”,不會做連孩子都會做的事,孤僻且冷漠地蜷縮在自己畫的牢籠中。或許正是這樣,張愛玲才說自己是在做“天才夢”,她認爲這樣與現實世界相沖突的人怎麼能稱爲天才呢。

張愛玲的母親的一句話令我很震驚,她說:“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着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或許在母親眼裏,一個連生活或者說自己都照顧不了的人是忍受着某種痛苦的。當她脫離文字的世界,卸下龐大的面具時,生命將變得怎樣?但張仍是勇敢的,做着別人不敢做的夢,追逐着她理想中的生活。

其實再讀《天才夢》的`時候,我一下子想到了納蘭容若的那首詩: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人生若只如初見般,沒有後來,沒有初遇,於是一切美好便定格下來,成爲生命中永恆的、時時可留戀的風景。總感覺有異曲同工之妙。

她說“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此刻的張是平凡的,無奈的,也是勇敢的,她將自己的夢和她真實的世界展示在我們眼前,這些自知讓她成了一株執著的藤蔓,忽略別人的眼光,孤僻、清高地盤旋着蜿蜒向上。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每個人的生命外都有一層華麗的包裝,生命中悲喜苦樂錯綜交織,最輝煌的生命往往暗藏着最悲哀的底色,“華美”是給別人看的,“蝨子”只自知。我們都用盡了全部力氣將最好的自己綻放在別人的注目下,或絢麗或凋零,但無論如何,生命都是華麗的,因爲我們都懷揣着夢想,都在勇敢地追求着。

張愛玲無疑是敏銳的,她品味生活的樂趣,咀嚼人生的無奈。她的一生是在稿紙格里跋涉的,有休憩,但沒有停頓;有低谷,但沒有結束。她的天才夢是她生命的支點,她也是用一生的心血去營造自己的夢的。所以她是勇敢的做夢者。同時,她的天才夢激勵了很多逐夢的人,讓更多的人一邊做夢,一邊實踐真實的自己,成爲一個幸福的尋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