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筆與繁筆》的教案

課時:一節課

《簡筆與繁筆》的教案

操作過程:

一、故事導入,設疑激趣

一書生賣雞,書廣告一則:這個精美的籠子裏裝着一隻肥大的公雞,準備以最低價格出售。可多天無人問津。他的一位朋友幫其撕去廣告,僅貼一“售”字,不多時就把雞賣了。

由此故事聯想到寫文章的問題。設疑:文章的好壞是不是單以文字多寡論?魯迅刻畫祥林嫂運用了大量的重複性的語言,老師卻認爲妙,而我們學生的練筆中老師卻經常認爲這羅嗦,那繁冗,是何原因?

二、感受語言,整體把握

1、令學生各自放聲讀課文,把握文章思路。

(1)這篇文藝短論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簡筆與繁筆,各得其宜,各盡其妙。]

(2)提出中心論點前,寫了那些內容?這些內容與中心論點有什麼關係?

[作者分別說明了繁簡二者可能具有的兩種情況。簡,既可以是言簡意賅,又可能是言簡意少;前者好,後者不好。繁,在篇首說到“繁冗拖沓是作文病忌”,再次補充說明“繁”有時也有他的好處。在此基礎上作者闡述了二者的`關係,寫作時既要“有時用簡”,也要“有時用繁”,用簡使繁都要各得其宜,各盡其妙。通過辨證的論證分析,水到渠成,得出中心論點。]

(3)提出中心論點後,寫了那些內容?這些內容與中心論點有什麼關係?

[在第二、三、四自然段中,作者通過典型的例證,論證了“簡筆與繁筆得宜盡妙”的觀點。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通過引用論證,提示本質,說明繁簡是否得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來自生活,發諸真情。第六自然段,作者針對當今文學創作中大多數作品“寫得過長”的毛病,作者揭示原因後,強調形式方面的問題“不容忽視”,在用簡還是使繁這兩者中,着重“提倡簡練爲文”。]

2、令學生各自放聲讀課文,儘量讀出遠有的預期和語調。

三、品味語言,領悟語感

1、朗讀第一自然段,品味語言。

(1)“這誠然上不錯的,然而,文章的繁簡又不可單以文字多寡論。”刪去“誠然”和“單”兩個詞可以嗎?

[用“誠然”一詞準確,語氣委婉,在基本肯定文章家的看法的前提下,含有保留自己意見的意味,與全文論述的內容、基調保持一致。刪後語氣太肯定,內容也與原文不夠協調一致;刪去“單”字,意思成了承認文字的多寡論決定文章的繁簡,與原文表達的意思相悖。

(2)“‘繁’呢,有時自然也有它的妙處。”此句中的“繁”字的引號可以刪去嗎?

[不能。通常說的“繁”,幾乎與羅嗦,冗長,拖沓同義。但是這裏的“繁”字卻有特殊的意義,是指對事物的具體描寫,這“繁”是應該的,作者在“繁”字上加引號,表示與一般的“繁”字有所不同,因此引號不能刪去。]

2、朗讀二——四自然段,品位語言

(1)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水滸傳》中的兩則例子論證“簡筆”之妙,如果用王安石《泊船瓜州》一詩煉字的故事換一例,用一微型小說替換另一例,好不好?

[王安石煉字一例只說明語言錘鍊的重要性,詩人用“綠”字換掉原詩中的“過”等字,並不能論證簡筆之妙;微型小說篇幅本來就短小,即使用簡筆,也沒有長篇可以使繁而用簡筆有說服力。]

(2)第四自然段用魯迅《社戲》中繁筆的例子來論證“繁簡之妙”,此例是否有蛇足之嫌?

[作者爲證明繁筆用得好,一例取自長文,一例取之短文;一個取自古典文學名著,一例取自現代文學名篇,使例更典型,更具有代表性。此段《社戲》的例子,從一個講究精練的作家有時也採用繁筆,有時會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來論證觀點,更有論證力量。]

3、朗讀第5自然段,品味語言。討論:第2——4自然段已經比較深入的論證了中心

論點,也能使讀者臣服,爲何還要寫這段話?你以爲此段是贅筆嗎?

如果說2——4段回答了是什麼的問題,那麼此段恰好回答了“怎樣做的問題,文章精選了劉勰和顧炎武的評論,深入論證了中心論點,同時也使論證更嚴密,例證更豐富。

4、朗讀第6——7自然段,品味語言。思考:“揹着一塊石頭在劇場看戲”這個比喻好在哪裏?

[比喻讀拖沓累贅的文章那種吃力、頭疼的感覺,非常生動、形象。]

四、指導朗讀,習得語感

重點指導第一自然段。

五、積累語言,積澱語感

1、令學生背第一自然段,力求能背誦全文。

2、檢查背誦落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