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關雎》讀後感

導語:《國風·周南·關雎》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第一首詩,通常認爲是一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以下是小編整理詩經《關雎》讀後感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詩經《關雎》讀後感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經——周南——關雎》一出,天下男女老少皆能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開創了永恆的相思情篇,藝術魅力不容置否。

雎鳩,一種水鳥,又叫王雎。其“生有定偶而不亂之,偶相併遊而不相狎”。雎鳩從一而終的自然生命現象,經人類吟詠就成了對天長地久的愛情的讚歎。無獨有偶,一種叫信天翁的鳥也是如此,一旦失去配偶,另一方將幾日不食而至餓死,或者撞崖而亡。在雎鳩身上看到的是君子淑女的如意搭配,完美和諧的愛戀與婚姻。所以,此詩也是婚戀文化的反映。

詩歌揭示什麼?這首詩又揭示了什麼呢?

詩歌所揭示的真實大致包含了三種層次:首先反映了作詩者的感情,甚至是賦詩者的個性人格。這既是《詩大序》中說的“吟詠情性”的主張,也是《左傳》中所記載的賦詩言志的宗旨;其次,詩是一種文化教養下的產物,反映社會教化與時地風氣的特性;第三,此類意向性活動最後必須指向能夠引發情感的現實生活的真實情況,反映社會的基本現實。這就是《詩大序》所謂“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荀子--儒效》有“詩言是其志也”之說。儒家詩教要求詩歌內容“無邪”,“溫柔敦厚”,因此,“志”只能是合乎社會倫理綱常的羣體意志,具有教育作用。在中國古代,儒家的思想是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文學活動往往要被納入到維護封建統治,封建禮儀的思想軌道,把文學當作倫理,道德,政治的教化工具。“文以載道”的思想,都體現了教化的色彩

《詩經》成爲儒家經典後,《詩經——周南——關雎》在儒家的整合中,“言志”與教化雙管齊下,並行不悖,由對美好情愛的追求晉級爲理想婚姻的標準。追求天長地久的情愛,琴瑟之好,本無可厚非;感情從一而終,固若金湯更值得讚美。但這樣一定要發自內心,出於自願。如果將從一而終的自然生命現象納入社會道德規範,並刻意追求,就會在美的基礎上長出醜與惡來。儒家道德中有三綱五常,“從一而終”的思想就是其一,即要求女子一輩子只能嫁給一個人,男人若死了也要守婦道,守活寡,不再改嫁。若能立即自殺那更是“貞烈女子”。這就是儒家中貞節,貞潔的思想,官方有“貞節牌坊”褒獎,人人敬之!王雎的自然生命現象已納入社會倫理綱常,教化之下成爲一種社會羣體意志。

真有那麼多天長地久的情愛嗎?

我想沒有那麼多的癡情女子!

也可以說沒有那麼多百年難得一遇,萬中無一的大情種男人值得女人作出這樣的`犧牲!

陪葬,是儒家婚戀文化對“從一而終”的思想推崇力行的極端手段。男人死了,侍妾的生命也隨之被終結。這還是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嗎?這樣從一而終的行爲是美?是醜?還是惡?

試想一個女子年紀輕輕的就守活寡到終老,這一輩子會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對於守活寡的問題,我認爲古代婦女社會地位低下,男人三妻四妾,根本談不上情專。女人沒有放棄婚姻的權利,男人隨時可以一紙休書解決掉與女子的夫妻關係。被休掉的女子也會遭受世人的奚諷嘲譏。若女子不幸喪夫,地位低下的婦女如果再嫁其實可以解決兒女,自身生計問題,也符合人性的正常要求。而儒家從王雎身上提煉出一座高聳入雲的貞節牌坊栽在社會羣體的心中,外設其它獎勵。教化與功利薰就社會觀念,一旦形成難以逾越。這種由自然現象晉級爲社會婚姻道德標準,在儒家思想中是一把“滅絕人性的神器”,在中國婦女頭上揮來掃去幾千年!不用想,肯定是鮮血淋漓的,殘忍至極。

在儒家思想作爲統治思想的社會裏,彰表“從一而終”的貞節牌坊,是婦女身上揹負的沉重的石碑;貞節,貞潔,婦道,節婦這些內容鑄成了一套桎枯人性的黃金枷鎖。

今天學習《詩經——周南——關雎》,我想學校教給我們的,應該更全面一點。從王雎等動物自然生命現象衍生出來的儒家婚戀思想,貞節思想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佔着濃重的比重,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文學莫不是包含了很多的思想文化麼?詩背後是有文化內容的,該發掘更深。

所幸這樣壓迫婦女人性的文化在今天已經很淡了。自由戀愛,自由結合,婚姻自由。婚姻不滿意可以離婚,男女平等。“未婚媽媽”這一特殊的社會羣體,也得到了社會的關注與尊重。婦女的身心在戀愛與婚姻中有了質的變化與飛躍。現在回頭去深入《詩經——周南——關雎》,它還是美的嗎?

《關雎》所表現的不只是追求美好愛情與婚姻,也揭示了儒家婚姻戀愛觀念的惡,是滅人慾的道德綱常的美化。該是抨擊它的時候了,儒家將《詩經》奉爲“經”,以致我們在學習它的時候,大力褒揚,殊不知我們在稱讚一種變態的,反人道的,反人性的,滅人慾的儒家封建道德,變態,畸形,極端的婚姻與戀愛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