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陽齊啤下第序》原文及譯文賞析

古之所謂公無私者,其取捨進退無擇於親疏遠邇,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視上也,亦惟視其舉黜之當否,不以親疏遠邇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擇誼,坦乎其無憂於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確乎其無惑於上也。是故爲君不勞,而爲臣甚易:見一善焉,可得詳而舉也;見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送高陽齊啤下第序》原文及譯文賞析

及道之衰,上下交疑,於是乎舉仇、舉子之事①,載之傳中而稱美之,而謂之忠。見一善焉,若親與邇,不敢舉也;見一不善焉,若疏與遠,不敢去也。衆之所同好焉,矯而黜之乃公也;衆之所同惡焉,激而舉之乃忠也。於是乎有違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內愧之名。若然者,俗所謂良有司也。

嗚呼!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勞乎!爲有司者,不亦難乎!爲人向道者,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過也;則曰有司焉,則非有司之過也;則曰今舉天下人焉,則非今舉天下人之過也。蓋其漸有因,其本有根,生於私其親,成於私其身。以己之不直,而謂人皆然。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實難,非百年必世②,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已矣乎,其終能復古乎!若高陽齊生③者,其起④予者乎?齊生之兄,爲時名相,出藩於南,朝之碩臣皆其舊交。齊生舉進士,有司用是連枉齊生,齊生不以雲,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將利吾器而俟其時耳。”抱負其業,東歸於家。吾觀於人,有不得志則非其上者衆矣,亦莫計其身之短長也。若齊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閔於有司,其不亦鮮乎哉!吾用是知齊生後日誠良有司也,能復古者也,公無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韓愈《送高陽齊啤下第序》)

[注]①舉仇、舉子之事:指《呂氏春秋》記載的祁黃羊向晉平公推薦仇人解狐做南陽縣令,推薦兒子午做國家廷尉的事。②世:三十年。齊生:指齊嗥,其兄齊映曾爲當朝宰相。起:啓發。

6.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見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去:離開

B.有怫志之言怫:同“悖”,違反

C.其植之也固久植:確立

D.亦莫計其身之短長也計:考慮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其下之視上也 始臣之解牛之時

B.若親與邇,不敢舉也 若爲傭耕,何富貴也

C.蓋其漸有因,其本有根 實迷途其未遠

D.爲時名相,出藩於南 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故上之人行志擇誼,坦乎其無憂於下也

所以上司選擇合理的標準實施自己的想法,內心坦蕩不用擔心下屬猜疑。

B.衆之所同惡焉,激而舉之乃忠也

大家共同討厭的人,要激勵他並且舉薦他才顯得自己忠誠。

C.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過也

因此坐下來好好地想一想這種情況,然後就去指責統治天下的人所犯的過錯。

D.不以閔於有司,其不亦鮮乎哉

(齊生)不因爲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這不也太少見了嗎!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作者肯定古代用人不分關係親疏遠近、唯“宜”是舉的原則,批評當今之世爲避嫌唯“親邇”不舉的做法。

B.本文第三段深入一層,進一步探究上文中“俗所謂良有司”所作所爲的原因,指出其根源在於一個“私”字。

C.在作者眼中,齊生是一個能改變時風、復興古風之人,但因爲他的哥哥到南方去做官了,有司就沒有錄用他。

D.本文是一篇贈序,作者縱論古今在用人問題上的公私之別,以古襯今,是一篇內涵豐富、說理透徹的佳作。

10.齊生科舉落第後說:“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將利吾器而俟其時耳。”意思是說:我沒有達到標準,有司哪裏會冤枉我?我將精進我的學業以等待時機。請結合本文並聯系實際,談談你對齊生說法的認識與思考。(不少於200字)(12分)

11.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的畫線處斷句。(5分)

老子送孔子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乎。凡當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博辯閎達而危其身好發人之惡者也無以有己爲人子者無以惡己爲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12、翻譯文句。(10分)

⑴衆之所同惡焉,激而舉之乃忠也。(3分)

⑵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過也(4分)

⑶不以閔於有司,其不亦鮮乎哉!(3分)

  答案

6. A

7. A

8. C

9. C

10.(12分)能結合本文內容、聯繫實際,4分;認識與思考,4分,其 中觀點態度1分,分析闡釋3分;語言4分。

11.(5分)

老子送孔子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乎。凡當 今 之 士/聰 明 深察 而 近 於 死 者/好 譏 議人 者 也/博 辯 閎 達 而 危 其 身/好 發 人 之 惡者 也/無 以 有 己 爲 人 子者/無 以 惡 己 爲 人臣 者/孔 子 曰/敬 奉 教 /自 周 反 魯/道 彌 尊 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參考譯文

古代所說的公而無私的人,他選取、捨棄、舉薦、辭退官員,不把親疏遠近作爲選擇的標準,只要他適合就可以了。那些下屬看待上司,也只看他薦舉與罷黜(人員)是否得當,不因(此人)與上司關係的親疏遠近對上司產生懷疑。所以上司選擇合理的標準實施自己的想法,內心坦蕩不用擔心下屬猜疑;下面的人員約束自己謹慎行事,對上司確信無疑。所以,做君主的不用辛勞,做臣子的非常容易:看見一個適合的人(擅長此事的人),能夠詳細瞭解後加以舉薦;看見一個不適合的人(不擅長此事的人),能夠弄清楚後就不任用他。

等到道義衰微的時候,上司與下屬互相猜疑。在這種情況下,舉薦仇人、舉薦兒子的事情,(只能)被記載在書傳中被稱道讚美,稱之爲忠。看見一個適合的人,如果此人是自己的親戚或者和自己關係很近,也不敢推薦了;看見一個不好的人,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親戚或與自己關係疏遠,也不敢不用了。大家共同喜歡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對),矯正他的行爲並不用他才顯得自己公正;大家共同討厭的人,要激勵他並且舉薦他才顯得自己忠誠。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有違背自己內心的行爲,有違反心意的言語,有讓內心慚愧的名聲。像這樣的人,是世俗所說的好官。

唉!現在統治天下之人,不也很辛勞嗎!做官的人,不也很艱難嗎!做仰慕道義的人,不也很勞累嗎!因此坐下來好好地想一想這種情況,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過錯;如果說是做官的人(的過錯),那麼也不是他們的過錯;如果說是當今全天下人(的過錯),那麼也不是全天下人的過錯。因爲它的發展是有原因的,它的來源是有根源的,產生於對自己親人的偏愛,形成於對自身的.偏愛。因自己不正直,就認爲別人都這樣。這種思想的確立原本長久,想根除它實在困難,不用一百年也必定得三十年,是不能成功改變的;不能做到了解生命與自然的規律、不迷惑,是不能成功改正的。算了吧,難道最終還能復興古道嗎!

像高陽的齊生,他難道不能啓迪我們嗎?齊生的兄長,是當時有名的丞相,到南方出任地方官了,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齊生在考進士的時候,官員因爲這個原因多次委屈齊生(不錄取他),齊生不這樣認爲,竟然說:“我的學問還沒有達到,官員怎麼會委屈我?我將精進我的學業來等待時機吧。”他對自己的學業有遠大志向,東歸還家。我觀察當時的人,有不得志就怪罪上司的人是很多的,卻不考慮自身的不足。像齊生,已經達到標準了,卻說:“我還沒有達到標準。”他不因爲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這不也太少見了嗎!我因此知道齊生今後一定是個好官,是能夠復興古道的人,是大公無私的人,是瞭解生命與自然的規律、不迷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