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衝突》教案

  一、教學目標

歷史《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衝突》教案

1、知識與能力:瞭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係的概況。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導讀分析、活動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除可向學生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外,還可引導學生髮現鄭和與戚繼光這二位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簡析

明朝對外關係中的幾件大事有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前者屬於友好的交往,後兩者表現爲衝突和戰爭。

難點: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三、教學準備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請學生中的“故事高手”給同學們講“小鄭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關問題:

(1)鄭和從小立下什麼志向?

(2)他的志向後來實現了嗎?

2、教師點撥、導入:

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發展得就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鄭和就是這樣的一個。同學們,你們知道成年以後的鄭和是怎樣遠航的嗎?明代的中外關係中還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學過下面課文,你就會明白了。

二、講授新課

(一)鄭和下西洋

1、教師出示《鄭和下西洋路線》的掛圖,明確地講解“西洋”的歷史範圍——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

學生閱讀P94地圖,同桌之間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學生回答: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條件是什麼?教師適度引導,讓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幾種觀點——政治原因說;經濟原因爲主說;穩定局勢,發展友好說。然後指出:目前史學界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爭論較多,但都不否認“爲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這一最基本的目的。鄭和下西洋在當時已具備了遠航的物質前提和技術條件:經濟發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術的掌握,指南針的使用,天文、歷史知識的積累等。

1、教師指導學生觀看《鄭和》像,並閱讀小字內容。學生回答:明成祖爲什麼將遠航的重任交給了鄭和?

2、學生閱讀第95—96面課文,完成表格

1、學生模擬表演:鄭和船隊到達印度洋沿岸某一國家受到熱烈歡迎並與當地人民進行貿易活動的場面。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鄭和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的友好關係。

2、教師對鄭和航海的事蹟作適當補充,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學生閱讀導入框,對鄭和有進一步認識:鄭和這位中國古代的和平友好使者將永遠會得到他曾到達過的亞非地區人民的懷念。

過渡:明朝前期,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屬於中外友好交往;明朝中期,國勢日漸衰落,東南沿海倭患猖獗,爲捍衛祖國領土完整和主權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輕將領戚繼光到浙東沿海抗倭,結果如何?

(二)戚繼光抗倭

1、教師指導學生觀看《戚繼光抗倭形勢圖》,讓學生了解倭寇的概念、騷擾範圍及危害。

2、學生自學第96面課文,回答:戚繼光身上能學到哪些優秀的品質?

教師歸納:戚繼光熱愛祖國、淡泊名利;能在國家危難之時立下遠大志向,挺身而出,時刻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爲己任。

3、分組討論:戚繼光抗倭取勝的原因有哪些?各小組代表做要點發言:

① 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 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

③ 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

④ 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

4、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在中國古代史上還有哪支軍隊以紀律嚴明而著稱?

學生作答的基礎上完成:比較“岳家軍”和“戚家軍”在抗擊對象上有什麼不同?如何評價戚繼光?

教師總結:抗倭鬥爭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民族侵略並取得勝利的鬥爭。所以,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我們都要向戚繼光學習,時刻以國家和民族的安危爲己任。

過渡:明中後期,隨着中國國勢日漸衰落,我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也日益尖銳,於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並在那裏開始了殖民活動。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教師介紹聞一多寫的《七子這歌》,提問:爲什麼澳門被稱爲“媽港”?

學生看自由閱讀卡內容,弄清有關答案。

2、學生自學P97課文,然後,說一說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樣攫取澳門的居住權?

3、學生談談學習了該子目內容後的體會——落後就要捱打;澳門的迴歸說明了當今的中國國力正日益走向強盛。

三、課堂小結

1、學生簡述明朝歷史上中外交往的三件大事。

2、教師給學生推薦兩首歌謠。